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10月25日,正值农历庚子年九月初九重阳佳节,歌唱家龚琳娜和她的龚锣新艺术乐团登上了深圳音乐厅的舞台,为观众们带来了一场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会。音乐会中,龚琳娜与中西合璧的乐队以及深圳飞跃彩虹多民族童声合唱团、深圳高级中学百合少年合唱团,合作演出了2018年出版的专辑《二十四节气歌》当中的12首古诗词声乐作品以及根据唐代诗人张九龄的诗作《望月怀远》配乐的艺术歌曲《海上生明月》,节选自屈原的楚辞代表作《离骚》配乐的声乐作品《上下求索》、龚锣乐团的室内乐作品《火浴》、她本人作词的声乐作品《走生命的路》、无伴奏多声部合唱作品《冬去春来》和由李白名作配乐的声乐作品《静夜思》。本文中,笔者主要从音乐会所选作品的诗词文本和现场演唱的呈现层面进行分析,结合龚琳娜近十余年的“声音行动”,探索古诗词音乐这一既古老又“新鲜”的艺术实践在当下多媒介音乐传播中的发展途径。
“引子”——龚琳娜、老锣与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歌曲
老锣。和龚琳娜夫妻二人在中国古诗词新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已历十数年光阴。龚琳娜在电视采访中曾谈及演唱古诗词音乐的原由“(老锣和我)是受到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启发。舒伯特把德国诗人歌德和席勒的诗谱写成很多艺术歌曲,并在全世界流传。”。老锣认为中国的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诗词宝藏非常丰厚,他希望将中国的诗词谱写成歌曲并在全世界传播。龚琳娜认为:“中国要向世界说什么、给什么、唱什么,应该是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古代文学出发。”
中国的诗词都是历代文人在“历史的当下”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龚琳娜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古诗词当中珍贵的精神品格与当下人们的生活产生共鸣。她在《流动的时光——龚琳娜老锣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歌曲》的“自序”中写道:“除了精神层面,如何让古诗词歌曲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连呢?这个纽带就是节气。每一个节气是时间、是气候、是人们劳作与生活的变化规律。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里唱出24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是激发我们情感世界、顺应我们生命成长的良好方式。”音乐学家李西安在为该著作撰写的“序文”中提出:“二十四节气除了可以观时令、气候、物候外,自古以来,它就和诗歌艺术密不可分。无论书写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居家耕作还是羁旅天涯,常常和特定的节气紧密结合,更深刻地凸显‘此时’‘此情’‘此景’……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二十四节气正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从2017年开始创作,到2018年《二十四节气歌》专辑的录制、发行,著作《流动的时光——龚琳娜老锣24节气古诗词歌曲》的出版,再到2019、2020年的“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会”全国巡演,以及由龚琳娜发起的“吟唱古典诗词,留住中国声乐——音乐专项人才培养计划”,龚、锣二人的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歌曲创作、表演、教学、传播正一步一步走进观众的视野。
“主歌”——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会现场
熟悉龚琳娜的观众对《海上生明月》的旋律曲调不会陌生。早在江苏卫视2013年的歌唱节目《全能星战》第2期,龚琳娜所演唱的曲目就是由老锣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新版《小河淌水》,其后她又在湖南卫视2019《歌手》节目第10期再次演唱了这首作品。这首《海上生明月》就是沿用了《小河淌水》当中的部分民歌曲调素材以及老锣新编的吟唱段落,并重新配以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作《望月怀远》。这两首作品音乐材料相似,但唱词不同,龚琳娜的演唱方式也相应地做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演绎处理。在民歌版本的主歌部分,她大量运用了清亮和空灵的音质来表现恋爱中少女的甜美可人,以及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思念,而古诗词音乐版本的主歌当中采用了收敛克制的音量和轻柔虚散的气声包裹着的声音。虽然两首作品的歌词都表现了人物在月色之中的相思之情,但是古诗词版本演绎却不再局限于爱情的甜蜜,而是增添了古代文人寄情于景的节制和含蓄。
北宋文學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春天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即景生情便做此首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抒怀。彼时苏轼正值不惑之年,却因“乌台诗案”(1079年)被贬黄州,其诗词文字的题材以乌台诗案为界,也发生了转变。从前期作品多反映其政治忧患,到后期更侧重于广阔的人生体悟。此首词作中的“风雨”一语双关,即指路途中的风雨,也暗指其政治生涯险途中的风雨。在中国的戏曲发展历史中,以苏轼的人生境遇而创作的作品不胜枚举。“虽然与残酷的政治斗争相连,苏轼戏的整体格调还是以快乐为主,悲情不属于苏轼……其过人之处乃在于苦境中的潇洒神韵。”。龚琳娜在演唱这曲《一蓑烟雨任平生》时,巧妙地借鉴了戏曲中的老生唱腔特点,气息深沉、行腔直接,并结合了“云遮月”的嗓音处理,大量上行和下行的跳进音程也都用大嗓演唱,颇具有“坤生”之风采,避免了女声演唱中过多假声而出现“雌音”的娇嫩音色。同时,在演唱“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时,前一句用带有“苍音”和“沙音”的声腔点缀,勾勒出苏轼我行我素的豪情;后一句用安静的语气和轻、淡、平、稳的送气来表现东坡居士面对自然和人生的平静、淡然。
古代文人常以秋天的景象感怀英雄迟暮,悲悯生命凋零,因此“秋士易感”成为文学家的创作灵感,伤秋也被视作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之一。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创作的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全曲五句二十八字,无一“秋”字,却以不同的景物描绘出深秋时节的萧瑟和孤独之感。为突出寒露节气阴盛阳衰的情境,老锣在伴奏的配器中使用幽肃气质的箫来衬垫人声以外的旋律色彩,并辅以大提琴持续的低音吟奏,为全曲构建了苍凉寂寥的画面。另外,他用两字一组的词组结合棱角分明的旋法,在腔词对位的关系上强化了悲伤情绪之下渗透着的铿锵力量。龚琳娜的演绎中大量运用了戏曲行腔的颤音来丰满每个字词蕴含的精神力度,营造了悲凉和凋零之感。但她在演唱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时,却使用了净角粗犷的压喉音表现了刚正不阿的气节,在整曲伤感的基调中增添了一分人生起落的切身体悟。 除《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外,还有三首表现春天节气的作品。在根据南宋文学家张拭的七言绝句《立春偶成》谱写的立春乐音中,老锣用“6/8拍的节奏律动带给人春意逼人、跃跃欲试的感受”。龚琳娜透明、直白的行腔,加入童声合唱团童真的声音,将“冰霜少”“草木知”“生意满”“绿参差”的春暖花开、万物生长的气息用灵动、愉快的方式展现出来。唐代孟浩然的《春晓》有别于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的雀跃情绪。龚琳娜用简洁的依字行腔和略带伤感的轻柔气息控制,表达出春分时节惜春和伤春的情感。到了清明之时,相思怀念的愁绪更甚,宋代柳永的词作《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便通过曲径通幽的文字将思念的情绪层层展开,龚琳娜运用圆润的下滑音来呈现词作中“生天际”“残照里”的黯然景象,而”还无味”“人憔悴”则使用连续推进的上滑音增添了相思之苦的揪心。在演唱夏季节气的三首诗词中,龚琳娜用抽丝般的气声展现南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中小满时节的烟雨朦胧;唐代高骈的《山亭夏日》则是用清透的高腔唱法吟唱出起伏的旋律和荡漾的心情,并用大波浪的拖腔表现芒种时节燥热天气下的微风和花香的清新气息;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选择戏曲净角狂放大气的行腔特色来表达作者的豁然情怀以及夏至丰年的喜悦和月夜的爽朗。秋季节气的三首作品除了上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外,歌唱家还选择了柳永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分别表达立秋和秋分时节不同情绪。其中,龚琳娜在《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的每一句都运用了拉腔的处理方式来增加文字中萧瑟、衰颓的意象以及作者失意、不舍的感慨;而《秋词》的旋律,作曲家和歌唱家面对诗词文字中不同于诸多文人悲秋的气质,特意用丝滑的前倚音、上滑音和下滑音来润腔,并结合邓丽君式的轻柔气声沉静唱方式,将“秋日胜春朝”的清朗美好淡然地描摹于音符之上。表现冬季节气的有两首作品,分别是唐代高适的诗作《别董大》(小雪)和宋代李清照的词作《清平乐·年年雪里》(冬至)。前一首龚琳娜用大线条的直音对应平稳的节奏演唱出作者心怀千里的壮志;后一首则用凄凄的长气息结合含而不露的吐字来吟唱作者借寒冬梅花回忆亲人、寄思家国的情怀。另外,在音乐会的最后,龚琳娜特意选择了老锣于2004年创作的《冬去春来》。这是一首无伴奏无词歌合唱作品,作曲家为了找寻不同于西方合唱的音色与和声效果,采用了五声音阶的旋律框架、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中的和声与复调对位手法,结合不同民族民歌中的装饰滑音、一句多音、转音、真假声转换等旋法和唱法,以及花旦、老旦的戏曲行腔。龚琳娜与百合少年合唱团整首作品的演唱处理音色丰富多样,声音表情鲜活灵动。正如其标题所示,“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嫩芽破土而出,动物慢慢睁开冬眠双眼,是(歌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礼赞。”
“副歌”——“声音行动”与古诗词音乐的多媒介传播
2010年龚琳娜发起了一项音乐教育公益项目——“声音行动”,旨在“传播独具中国特色的发音、唱法及音乐理念,让中国声音传递下去”。她认为:“如果我们要把民歌的精髓和灵魂留住,首先就是找回唱法……唱法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为了学习和传承中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类别的声乐唱法,龚琳娜在全国各地采集和学习不同的民歌、戏曲演唱,并融入自身的演唱和教学体系之中。“我想知道每个地方由于方言、人的性格不一样,会有怎样不同的发声方法。我想把这些发声方法都搜集起来,慢慢总结中国声乐艺术的技巧,形成独特的教学系统。”十几年来,龚琳娜的声音采风之路从未停歇:在江浙沪皖一带学习昆曲、越剧、黄梅戏,赴东南沿海学习歌仔戏,到北方学习京剧、评剧、豫剧,去西北地区学习信天游、秦腔。
在采风之余,龚琳娜也时常走进校园,给大、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和学生们传授中国新艺术音乐的声乐演唱经验。仅2016年一年,她就“跑了三十几所高校作免费的音乐讲座”。2019年,龚锣(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功获得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立项——“唱古典诗词,留住中国声乐——音乐专项人才培养”。该计划由龚琳娜发起,面向北京市中小学音乐老师“旨在培养出一批懂得‘中国声音’各种声乐技巧、能够钻研中国声乐的教育方法、组建教学体系,在学术上能够为‘中国声乐’争取一席之地的专业化音乐教育人才”。在声乐人才培养的授课内容方面,除了由龚琳娜定期教习演唱古诗词声乐作品之外,她还邀请国内的文学家、音乐学家、民族器乐演奏家等相关领域专家开设中国声乐技巧分析与教学方法,民族声乐文献导读、琴歌的历史、诗与音乐的对话、歌曲与乐队演出实践等课程,对中青年教师学员进行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除了线下的声乐教学,龚琳娜也热衷利用网络与广大乐迷、声乐爱好者们交流,并传艺授业。她很早便开设了新浪微博账号,近年来又相继开设了个人抖音和bilibili账号,时常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和大众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演唱经验。在被问及是否希望把互联网变成课堂时,她回答道:“我本身就是一个被互联网选择的人,《忐忑》是在网上火的,所以我感恩互聯网……在网络平台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去表达自己……我希望利用好网络,把中国人的歌声传递下去。”在喜马拉雅FM的一档节目《跟着龚琳娜学唱歌》中,龚琳娜亲授的24节声乐课,每节课一个主题,“体会民歌、戏曲行腔变幻,用古典诗词唱出文化韵味,用世界音乐开阔眼界。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教授声乐专业知识,从基础的呼吸、运气、节奏、音准,到高音、颤音、滑音等高难度技巧”。在这些网络声乐课程中,她并非仅以民歌和戏曲的发声方式作为授课内容,而是突破所谓“民族声乐”“流行音乐”“世界音乐”等唱法的藩篱,以更包容和多元的视野面对声乐演唱的基础训练。随后这些声乐课程又配合大量的曲谱,并在每首示范曲目中加入龚琳娜自身的演唱体会和具体的发声技术提示,辅以声乐教学著作的形式出版。
另外,龚琳娜也常参加电视音乐节目。为了在曝光度极高的电视媒体平台演唱和推广古诗词新艺术音乐,她毅然在竞演节目中放弃大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而选择演唱古诗词新谱写的新艺术歌曲。比如在2017年东南卫视的民族音乐真人秀节目《天籁之声》演唱了老锣为屈原的《楚辞一九歌》其中的一篇《山鬼》而谱曲的同名艺术歌曲。在2019年湖南卫视《歌手》节目中,她演唱了一首根据北宋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谱曲的艺术歌曲《庭院深深》。
自2019年起,龚琳娜便开启了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会的巡演。每到一处,她都会与当地的少儿合唱团合作演唱。她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中国诗词与艺术音乐的种子,跟着她练声练气,跟着中国乐器为主的乐队唱歌,并体会中国音乐和诗词的意境。诗词歌歌赋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古诗词入乐既是接续诗词咏叹的人文精神,也是传之于众、承之于民的社会艺术行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诗与乐的传播正面对着全新的环境,而诗词与歌唱的传统也面临着新的传承挑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历史长河里的声音记忆重新以当代的新艺术音乐语汇表达和传播,龚琳娜和她的团队正在努力用歌唱的方式将诗词带回人们的生活。从线下的采风、讲座、教学、音乐会,到线上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她的新艺术音乐不断地“出圈”,也不停地累积新的观众。当深圳音乐厅的观众席千余人戴着口罩,跟着龚琳娜和台上少儿合唱团的孩子们一起做哼哈练气,吟、唱出唐代诗人高适的诗文《别董大》中的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时候,我们便有理由相信她在电视镜头前说下的那句:
曲高未必和寡。大家
(观众)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我唱到七十岁,唱到九十岁,观众会明白我的。
(责任编辑 荣英涛)
“引子”——龚琳娜、老锣与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歌曲
老锣。和龚琳娜夫妻二人在中国古诗词新艺术歌曲的创作和演唱已历十数年光阴。龚琳娜在电视采访中曾谈及演唱古诗词音乐的原由“(老锣和我)是受到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的启发。舒伯特把德国诗人歌德和席勒的诗谱写成很多艺术歌曲,并在全世界流传。”。老锣认为中国的楚辞、唐诗、宋词、元曲等诗词宝藏非常丰厚,他希望将中国的诗词谱写成歌曲并在全世界传播。龚琳娜认为:“中国要向世界说什么、给什么、唱什么,应该是从我们的传统文化、古代文学出发。”
中国的诗词都是历代文人在“历史的当下”用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龚琳娜一直在思索如何让古诗词当中珍贵的精神品格与当下人们的生活产生共鸣。她在《流动的时光——龚琳娜老锣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歌曲》的“自序”中写道:“除了精神层面,如何让古诗词歌曲更好地与现代生活相连呢?这个纽带就是节气。每一个节气是时间、是气候、是人们劳作与生活的变化规律。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里唱出24首不同风格的歌曲,是激发我们情感世界、顺应我们生命成长的良好方式。”音乐学家李西安在为该著作撰写的“序文”中提出:“二十四节气除了可以观时令、气候、物候外,自古以来,它就和诗歌艺术密不可分。无论书写喜怒哀乐还是悲欢离合,居家耕作还是羁旅天涯,常常和特定的节气紧密结合,更深刻地凸显‘此时’‘此情’‘此景’……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二十四节气正是‘天人合一’的具体体现。”
从2017年开始创作,到2018年《二十四节气歌》专辑的录制、发行,著作《流动的时光——龚琳娜老锣24节气古诗词歌曲》的出版,再到2019、2020年的“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会”全国巡演,以及由龚琳娜发起的“吟唱古典诗词,留住中国声乐——音乐专项人才培养计划”,龚、锣二人的二十四节气古诗词歌曲创作、表演、教学、传播正一步一步走进观众的视野。
“主歌”——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会现场
熟悉龚琳娜的观众对《海上生明月》的旋律曲调不会陌生。早在江苏卫视2013年的歌唱节目《全能星战》第2期,龚琳娜所演唱的曲目就是由老锣根据云南民歌改编的新版《小河淌水》,其后她又在湖南卫视2019《歌手》节目第10期再次演唱了这首作品。这首《海上生明月》就是沿用了《小河淌水》当中的部分民歌曲调素材以及老锣新编的吟唱段落,并重新配以唐代诗人张九龄的名作《望月怀远》。这两首作品音乐材料相似,但唱词不同,龚琳娜的演唱方式也相应地做了两种风格迥异的演绎处理。在民歌版本的主歌部分,她大量运用了清亮和空灵的音质来表现恋爱中少女的甜美可人,以及女子对心爱男子的思念,而古诗词音乐版本的主歌当中采用了收敛克制的音量和轻柔虚散的气声包裹着的声音。虽然两首作品的歌词都表现了人物在月色之中的相思之情,但是古诗词版本演绎却不再局限于爱情的甜蜜,而是增添了古代文人寄情于景的节制和含蓄。
北宋文學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的春天在野外途中偶遇风雨,即景生情便做此首词作《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以抒怀。彼时苏轼正值不惑之年,却因“乌台诗案”(1079年)被贬黄州,其诗词文字的题材以乌台诗案为界,也发生了转变。从前期作品多反映其政治忧患,到后期更侧重于广阔的人生体悟。此首词作中的“风雨”一语双关,即指路途中的风雨,也暗指其政治生涯险途中的风雨。在中国的戏曲发展历史中,以苏轼的人生境遇而创作的作品不胜枚举。“虽然与残酷的政治斗争相连,苏轼戏的整体格调还是以快乐为主,悲情不属于苏轼……其过人之处乃在于苦境中的潇洒神韵。”。龚琳娜在演唱这曲《一蓑烟雨任平生》时,巧妙地借鉴了戏曲中的老生唱腔特点,气息深沉、行腔直接,并结合了“云遮月”的嗓音处理,大量上行和下行的跳进音程也都用大嗓演唱,颇具有“坤生”之风采,避免了女声演唱中过多假声而出现“雌音”的娇嫩音色。同时,在演唱“一蓑烟雨任平生”和“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两句时,前一句用带有“苍音”和“沙音”的声腔点缀,勾勒出苏轼我行我素的豪情;后一句用安静的语气和轻、淡、平、稳的送气来表现东坡居士面对自然和人生的平静、淡然。
古代文人常以秋天的景象感怀英雄迟暮,悲悯生命凋零,因此“秋士易感”成为文学家的创作灵感,伤秋也被视作中国文学史上永恒的主题之一。被誉为元曲四大家之一的马致远创作的这首小令《天净沙·秋思》,全曲五句二十八字,无一“秋”字,却以不同的景物描绘出深秋时节的萧瑟和孤独之感。为突出寒露节气阴盛阳衰的情境,老锣在伴奏的配器中使用幽肃气质的箫来衬垫人声以外的旋律色彩,并辅以大提琴持续的低音吟奏,为全曲构建了苍凉寂寥的画面。另外,他用两字一组的词组结合棱角分明的旋法,在腔词对位的关系上强化了悲伤情绪之下渗透着的铿锵力量。龚琳娜的演绎中大量运用了戏曲行腔的颤音来丰满每个字词蕴含的精神力度,营造了悲凉和凋零之感。但她在演唱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时,却使用了净角粗犷的压喉音表现了刚正不阿的气节,在整曲伤感的基调中增添了一分人生起落的切身体悟。 除《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外,还有三首表现春天节气的作品。在根据南宋文学家张拭的七言绝句《立春偶成》谱写的立春乐音中,老锣用“6/8拍的节奏律动带给人春意逼人、跃跃欲试的感受”。龚琳娜透明、直白的行腔,加入童声合唱团童真的声音,将“冰霜少”“草木知”“生意满”“绿参差”的春暖花开、万物生长的气息用灵动、愉快的方式展现出来。唐代孟浩然的《春晓》有别于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的雀跃情绪。龚琳娜用简洁的依字行腔和略带伤感的轻柔气息控制,表达出春分时节惜春和伤春的情感。到了清明之时,相思怀念的愁绪更甚,宋代柳永的词作《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便通过曲径通幽的文字将思念的情绪层层展开,龚琳娜运用圆润的下滑音来呈现词作中“生天际”“残照里”的黯然景象,而”还无味”“人憔悴”则使用连续推进的上滑音增添了相思之苦的揪心。在演唱夏季节气的三首诗词中,龚琳娜用抽丝般的气声展现南宋诗人翁卷的《乡村四月》中小满时节的烟雨朦胧;唐代高骈的《山亭夏日》则是用清透的高腔唱法吟唱出起伏的旋律和荡漾的心情,并用大波浪的拖腔表现芒种时节燥热天气下的微风和花香的清新气息;南宋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选择戏曲净角狂放大气的行腔特色来表达作者的豁然情怀以及夏至丰年的喜悦和月夜的爽朗。秋季节气的三首作品除了上述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之外,歌唱家还选择了柳永的《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和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秋词》,分别表达立秋和秋分时节不同情绪。其中,龚琳娜在《少年游·长安古道马迟迟》的每一句都运用了拉腔的处理方式来增加文字中萧瑟、衰颓的意象以及作者失意、不舍的感慨;而《秋词》的旋律,作曲家和歌唱家面对诗词文字中不同于诸多文人悲秋的气质,特意用丝滑的前倚音、上滑音和下滑音来润腔,并结合邓丽君式的轻柔气声沉静唱方式,将“秋日胜春朝”的清朗美好淡然地描摹于音符之上。表现冬季节气的有两首作品,分别是唐代高适的诗作《别董大》(小雪)和宋代李清照的词作《清平乐·年年雪里》(冬至)。前一首龚琳娜用大线条的直音对应平稳的节奏演唱出作者心怀千里的壮志;后一首则用凄凄的长气息结合含而不露的吐字来吟唱作者借寒冬梅花回忆亲人、寄思家国的情怀。另外,在音乐会的最后,龚琳娜特意选择了老锣于2004年创作的《冬去春来》。这是一首无伴奏无词歌合唱作品,作曲家为了找寻不同于西方合唱的音色与和声效果,采用了五声音阶的旋律框架、侗族大歌多声部合唱中的和声与复调对位手法,结合不同民族民歌中的装饰滑音、一句多音、转音、真假声转换等旋法和唱法,以及花旦、老旦的戏曲行腔。龚琳娜与百合少年合唱团整首作品的演唱处理音色丰富多样,声音表情鲜活灵动。正如其标题所示,“冰雪消融,万物复苏,嫩芽破土而出,动物慢慢睁开冬眠双眼,是(歌者)对自然和生命的礼赞。”
“副歌”——“声音行动”与古诗词音乐的多媒介传播
2010年龚琳娜发起了一项音乐教育公益项目——“声音行动”,旨在“传播独具中国特色的发音、唱法及音乐理念,让中国声音传递下去”。她认为:“如果我们要把民歌的精髓和灵魂留住,首先就是找回唱法……唱法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为了学习和传承中国各地不同风格和类别的声乐唱法,龚琳娜在全国各地采集和学习不同的民歌、戏曲演唱,并融入自身的演唱和教学体系之中。“我想知道每个地方由于方言、人的性格不一样,会有怎样不同的发声方法。我想把这些发声方法都搜集起来,慢慢总结中国声乐艺术的技巧,形成独特的教学系统。”十几年来,龚琳娜的声音采风之路从未停歇:在江浙沪皖一带学习昆曲、越剧、黄梅戏,赴东南沿海学习歌仔戏,到北方学习京剧、评剧、豫剧,去西北地区学习信天游、秦腔。
在采风之余,龚琳娜也时常走进校园,给大、中、小学的音乐老师和学生们传授中国新艺术音乐的声乐演唱经验。仅2016年一年,她就“跑了三十几所高校作免费的音乐讲座”。2019年,龚锣(北京)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成功获得北京文化艺术基金的立项——“唱古典诗词,留住中国声乐——音乐专项人才培养”。该计划由龚琳娜发起,面向北京市中小学音乐老师“旨在培养出一批懂得‘中国声音’各种声乐技巧、能够钻研中国声乐的教育方法、组建教学体系,在学术上能够为‘中国声乐’争取一席之地的专业化音乐教育人才”。在声乐人才培养的授课内容方面,除了由龚琳娜定期教习演唱古诗词声乐作品之外,她还邀请国内的文学家、音乐学家、民族器乐演奏家等相关领域专家开设中国声乐技巧分析与教学方法,民族声乐文献导读、琴歌的历史、诗与音乐的对话、歌曲与乐队演出实践等课程,对中青年教师学员进行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综合培训。
除了线下的声乐教学,龚琳娜也热衷利用网络与广大乐迷、声乐爱好者们交流,并传艺授业。她很早便开设了新浪微博账号,近年来又相继开设了个人抖音和bilibili账号,时常在新媒体社交平台上和大众分享自己生活中的演唱经验。在被问及是否希望把互联网变成课堂时,她回答道:“我本身就是一个被互联网选择的人,《忐忑》是在网上火的,所以我感恩互聯网……在网络平台上,每个人都是平等的,都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也可以去表达自己……我希望利用好网络,把中国人的歌声传递下去。”在喜马拉雅FM的一档节目《跟着龚琳娜学唱歌》中,龚琳娜亲授的24节声乐课,每节课一个主题,“体会民歌、戏曲行腔变幻,用古典诗词唱出文化韵味,用世界音乐开阔眼界。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教授声乐专业知识,从基础的呼吸、运气、节奏、音准,到高音、颤音、滑音等高难度技巧”。在这些网络声乐课程中,她并非仅以民歌和戏曲的发声方式作为授课内容,而是突破所谓“民族声乐”“流行音乐”“世界音乐”等唱法的藩篱,以更包容和多元的视野面对声乐演唱的基础训练。随后这些声乐课程又配合大量的曲谱,并在每首示范曲目中加入龚琳娜自身的演唱体会和具体的发声技术提示,辅以声乐教学著作的形式出版。
另外,龚琳娜也常参加电视音乐节目。为了在曝光度极高的电视媒体平台演唱和推广古诗词新艺术音乐,她毅然在竞演节目中放弃大众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而选择演唱古诗词新谱写的新艺术歌曲。比如在2017年东南卫视的民族音乐真人秀节目《天籁之声》演唱了老锣为屈原的《楚辞一九歌》其中的一篇《山鬼》而谱曲的同名艺术歌曲。在2019年湖南卫视《歌手》节目中,她演唱了一首根据北宋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谱曲的艺术歌曲《庭院深深》。
自2019年起,龚琳娜便开启了二十四节气古诗词音乐会的巡演。每到一处,她都会与当地的少儿合唱团合作演唱。她就是要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中国诗词与艺术音乐的种子,跟着她练声练气,跟着中国乐器为主的乐队唱歌,并体会中国音乐和诗词的意境。诗词歌歌赋一直被视为中国文化的精华,以古诗词入乐既是接续诗词咏叹的人文精神,也是传之于众、承之于民的社会艺术行为。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诗与乐的传播正面对着全新的环境,而诗词与歌唱的传统也面临着新的传承挑战。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和历史长河里的声音记忆重新以当代的新艺术音乐语汇表达和传播,龚琳娜和她的团队正在努力用歌唱的方式将诗词带回人们的生活。从线下的采风、讲座、教学、音乐会,到线上的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平台,她的新艺术音乐不断地“出圈”,也不停地累积新的观众。当深圳音乐厅的观众席千余人戴着口罩,跟着龚琳娜和台上少儿合唱团的孩子们一起做哼哈练气,吟、唱出唐代诗人高适的诗文《别董大》中的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时候,我们便有理由相信她在电视镜头前说下的那句:
曲高未必和寡。大家
(观众)接受起来需要一个过程。我相信我唱到七十岁,唱到九十岁,观众会明白我的。
(责任编辑 荣英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