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曾泯灭的真情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ndam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种族主义,一种由来已久的偏见意识,一个冠冕堂皇的用以铲除异己、维护自身统治,而不惜血腥地屠杀民众的可怕借口。尽管经过时间的推移和沉淀,其中一些灭绝人性的暴力和血腥,几乎已被冲刷殆尽,但那些曾在人们心中留下斑斑血迹的残酷历史,却是永远也无法忘记的。种族主义本身,已经成为西方国家历经百年,至今仍无法愈合的历史伤痛。
  种族主义是一种认为人类种族在智力和道德发展能力上其价值是不相等的理论。在所谓种族主义者眼中,种族有高级和低级之分,这种优劣与生俱来,而种族间的差异,则是各族历史发展进程、发展水平及其文化的决定因素。这种自我中心的态度,很容易导致本民族思想意识的过度膨胀,认为自己的种族优于其他种族,受到上帝的青睐,被赋予了其他种族所没有的特征。他们常常怀疑那些不幸的、遭受专制主义或殖民地历史限制的民族是“劣等”种族,没有能力甚至没有权利获得自由。正如《圣经·出埃及记》中所说的那样,埃及法老拒绝放以色列人出埃及。在他看来,那些人只不过是奴隶罢了,他们既然生来就是奴隶,那也就永远无法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命运。而埃及人则是他们天生的统治者,实际上这种观念十分荒谬。种族的差别属于自然现象,人类分属不同的种族,这是客观存在的,但不能因此就判定某些种族天生就是低劣的、卑微的,没有人生下来就注定要遭受这种不公平待遇。即便是再小的民族、长期受压迫的种族,也应当享有与其他种族同等的权利,最起码他们不应从属、被奴役于任何一个民族,他们理应是自由的。因为这种自然现象的区别,并非社会差别,种族主义者却故意以此来解释他们被压迫的命运,并虚构出某个种族是高等的,有权统治世界的反动谬论。亨丁顿就曾以此为希特勒鼓吹“日耳曼族”的绝对优越创造理论根据。种族主义谬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变成了法西斯侵略者的理论工具。这时候的种族主义,已公然成为一种反动的和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用来为奴役和任何社会压迫辩护,借助于此,从理论上加强统治阶级的地位。
  时至今日,在经历了种种血腥残暴的杀戮之后,人们的心灵再也经不起曾经遭受过的蹂躏了,人们开始觉醒并深省,世界上的一大批富有正义感和良心的文学艺术家,试图用血淋淋的现实加上艺术的手法,让历史展现在我们面前,以求唤醒人类至善的一面。
  历史上掀起最可怕的反犹行动的人,当然非希特勒莫属。上世纪30年代中期,纳粹已经完全掌控德国,他们更是公开表示反犹情绪。在诸多反映那个时期的艺术作品中,电影《美丽人生》便是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它是一部以二战作为背景,叙述发生在奥斯威辛集中营里感人故事的战争温情片。
  1939年春天,阴云密布的意大利,纳粹反动势力日益强大,墨索里尼推行强硬的种族歧视政策。主人公圭多因有犹太血统,工作屡遭阻挠,但他的真诚和纯朴,使他赢得了美丽的小学教师朵拉的爱情。婚后,他们有了一个可爱的儿子乔舒亚,生活也渐渐步入了正轨。可惜好景不长,随着战争的升级,这一切都在顷刻间化为乌有,在反犹政策下,德军在意大利开始疯狂迫害犹太人,就在乔舒亚5岁生日那天,圭多和刚满5岁的儿子因有犹太血统,被强行送往犹太人集中营。为了能同丈夫和儿子在一起,善良的朵拉也要求一同前往。面对眼前残酷的现实,为了不让儿子幼小的心灵蒙受邪恶的阴影,圭多哄骗儿子说这是一场游戏,遵守游戏规则的人,最终能获得一辆真坦克。儿子竟信以为真。时间一天天过去,圭多挣扎在无奈的谎言和残酷的现实中,但他竭尽全力使儿子的童心免遭任何伤害。解放的日子来临,乔舒亚回到了妈妈身边,但圭多却惨死在纳粹的枪口之下,临死前,他依然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使这个美丽的谎言得以延续。
  电影《美丽人生》虽然记录的是残酷的历史,却没有展示暴力、血腥的画面,而是通过剧情和人物,向观众讲述世间可贵的真情。
  影片中有很多情节发人深思,譬如圭多因为他的犹太血统,遭受到许多不公平的待遇,特别值得提到的是他的马。由于主人公是犹太人,马也被认为是“犹太种”,马的身上还被写满侮辱性的话语。“马难道也有犹太种吗?这太可笑了。”圭多说:“这八成是他们在开玩笑,是恶作剧,你们不要担心。”尽管圭多自己也知道,现实的一切都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他身边的朋友们也在为他将来的命运担忧,但圭多依然采取了以乐观态度面对现实的态度,依然执著地抱有一丝希望:这仅仅是个玩笑罢了。
  在日尔曼民族居住的地区,学校里的学生从小就被灌输日尔曼民族优于其他民族的种族主义思想。影片中,圭多冒充罗马来的督导,在学校为大家演讲,主题就是日尔曼民族的伟大。导演用了一种近乎于闹剧的形式,让主人公站在桌子上,一边做着滑稽的动作,一边高呼日尔曼民族的优点,说他们全身每一个地方都是伟大的,并脱掉衣服,在众人面前跳起滑稽可笑的舞蹈。这一情节,正是对种族主义者最辛辣、最强烈的嘲讽。人的肢体难道也会因种族不同,而有高贵与卑微之分吗?仅仅以身体的强壮与否,就能断定一个种族的优劣吗?也许这正是导演想要告知和引导观众思考的。
  日尔曼民族精神的优越论,逐渐成为了一种普遍的民族观念,以至在日尔曼人居住区,种族主义者惩治犹太人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潮流,任何人要想在政治上有所建树,非得是一个反犹主义者不可。在日常生活中,这种民族情绪到处蔓延,有的日尔曼人竟在面包店、肉铺和食品店门口,挂上“犹太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当电影中天真的乔舒亚问爸爸“这是为什么”的时候,观众的心灵不禁为之一颤,但圭多的回答却是巧妙的:“因为他们不喜欢,有的人不喜欢狗,有的人不喜欢犹太人,那是他们的事。他们不喜欢,我们也没办法。”就这样简单地解释了这个残酷的现实。试想,圭多这样做仅仅是为了不让儿子的心灵受到伤害吗?包括他在集中营里,费尽心力编造的一个个美丽的谎言,难道圭多自己就不是这么认为吗?所有的一切只是暂时的一场游戏,最后的胜利还是属于热爱生活的人们。即便在集中营里,圭多给儿子演戏时脸上的笑容,也是灿烂的,让人喜悦而充满力量。他知道噩梦总是暂时的,所以才那样小心翼翼地呵护儿子纯洁的心灵。
  从种族歧视、种族隔离,再到泯灭人性的种族灭绝,犹太民族无一例外地全部经历了。就在纳粹分子将圭多和乔舒亚抓去集中营的时候,朵拉做出了一个选择,尽管她不是犹太人,却坚持要与丈夫和儿子在一起。也许朵拉永远也不会明白,为什么仅仅因为种族不同,就要摒弃血缘关系,将她与亲人隔离,这对于一个母亲来说,该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这或许是连种族主义者也没有弄明白的问题,却由朵拉用实际行动证明了:种族可以隔离,但亲情却是无法隔离的,也是永远隔离不了的!因为爱足以跨越一切障碍。
  在集中营里,纳粹进行了灭绝人性的屠杀,他们欺骗老人和孩子集体去洗浴,实则是进入毒气室将他们杀害。在更衣室里,一名纳粹女兵不小心摔倒在一位犹太老人面 前,老人立即将她扶起,并关切地询问她有没有伤着。那名纳粹女兵抬起头,用一种惊恐而又疑惧的眼神注视着那位犹太老人,一句话没说就走开了。因为这女兵知道,老人已不可能活着出去。从这个简单的细节,我们看到了一位犹太老人的善良,并未因为正在遭受种族迫害,而失掉了基本的人性,在即将到来的死神面前,还依然具有人的慈爱的天性。生活中的爱与被爱,即使是在法西斯的铁蹄之下,人性的美丽仍能熠熠生辉,仍能够给人带去真诚和希望。
  也许正是因为导演本身的犹太血统,使得我们更加真切地看到了一位艺术家对于本民族的褒扬和同情,他用精细的、无需渲染的镜头,通过那个日尔曼女兵的神情,让观众读出了她一瞬间流露出的强烈的种族意识,自恃高贵地不屑与劣等种族的人讲话,哪怕是那些曾经或是正在帮助他们的人。无言的画面胜过千言万语,显示了这位导演鲜明的艺术追求。
  电影《美丽人生》问世之后,人们便开始相信,在那残酷的岁月里,确实也有鲜血和眼泪没有完全蔓延到的角落,希望可以在孩子们的身上实现。这在纳粹的魔掌中,在每天都有死亡逼近的集中营,是难以想象的,妄想毁灭种族和人性的战争恶魔,尽管采用了最为野蛮、最为残暴的屠杀手段,最终也无法抵御世界上最为强大的正义的力量,人类毕竟有着超越死亡的情感和品质。
  夸大种族之间的差异,宣扬各种族天生就有优劣之分,优等种族应该对劣等种族进行统治的种族主义,虽然在二战之后已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全世界爱好和平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世界人民大团结的局面日益增强,但是种族主义的遗患并没有完全被根除,在地球上的某些地方,还有或强或弱、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种族主义的延续与变种。一个白人姑娘拒绝嫁给一个黑人青年,一名黑人在公共场所被当作地位低下的侍者而遭受不公平待遇。虽然我们并不能据此就指责那些人是种族主义者,但不可否认的是:种族主义已深深根植于一些人的浅意识之中,使他们不由自主地产生习惯性的排斥和歧视,甚至厌恶的情绪。
  世界需要和平,人类需要健康有序地发展,然而这些又必须由人类自身发挥作用。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种族不同,但我们都是生活在同一颗星球上,不同肤色的人种,都是世界大家庭中的成员。友好交往、和睦相处、繁荣发展,这才是世界发展的主题。战争与流血应该远离人类,被“隔离”和被消灭的,应该是那些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种种危险,而《美丽人生》中所描绘的人物、故事和情节,作为记录历史的一个印记,将不会被爱好世界和平的人们所遗忘!
其他文献
犹大(Judas),圣经中的人物,生于加略,又称“加略人犹大”,被耶稣最初拣选为十二门徒之一。圣经福音书里多次提及犹大,“犹大之吻”当属最令人难忘的情节。犹大有三年半时间与耶稣同行同住、同桌同吃,最后他竟然以三十块钱(《马太福音》26:15)将耶稣出卖!他与耶稣的敌人犹太祭司长约定了一个暗号:“我与谁亲嘴,谁就是他。你们可以拿住他。”(《马太福音》26:48)犹大为何出卖自己的老师呢?《路加福音》
德国著名推理小说家本哈德·施林克(Bernhard Schlink) 的代表作《生死朗读》,是第一本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冠军的德语书,并被译为39种文字,在全球广泛流传。本书于2008年被美国导演斯蒂芬· 戴德利(Stephen Daldry)搬上荧幕,轰动一时,主演凯特·温斯莱特更凭借本片获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生死朗读》大部分篇幅都在讲述一段不伦之恋,尽管这样的故事对于我们这
网络犯罪对于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难题。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犯罪手段也变得多样化,黑客通过高明的电脑技术作案,他们往往将自己隐藏在难以察觉的角落,通过病毒远程控制别人的电脑把虚假和恶意信息发布到网络,对社会造成重大影响。而且,通过远程控制别人的电脑来散布恶意信息的罪犯还可以巧妙地将登录痕迹清除。因此,警方难以追踪这种屡禁不止的网络犯罪。  嫌疑人成受害者  日本在人权、版权和网络领域有
1954年春,在法国海滨旅游胜地的瓦洛里斯村,美丽而又腼腆的19岁少女希尔维特·戴维,正坐在阳光下和朋友们吞云吐雾,分享着一根香烟。突然,一幅神秘的画像在对面庭院围墙的顶端,令人不可思议地慢慢浮现在大家的面前。随着图画逐渐清晰地被展现出,啊!原来是一幅希尔维特的画像,真是惟妙惟肖,她那别具一格的马尾辫和一头金色的卷发跃然纸上。而这幅作品也正是这个庭院的主人,瓦洛里斯村最有名的村民帕布罗·毕加索的亲
勃艮第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的科尔多省,是法国古老的葡萄酒产区。受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狭长的勃艮第产区被山脉割划成4个子产区,它们分别是:Beaujolais、Cote de Beaune、Cote de Nuits以及Cote Chalonnaise。与波尔多产区的调配葡萄酒不同,勃艮第产区的葡萄酒以单一品种葡萄酒为主。勃艮第的法定葡萄品种有黑比诺(Pinot Noir),佳美(Gamay)两
2016年8月,60位街头艺术家齐聚在莫斯科马纳吉展览馆举办的街头艺术双年展上。街头艺术挪入室内倒也是另一番景象,城市街景融入了当代艺术。本次双年展旨在充分全面地展示街头艺术,汇集了私人、商业及学术性质的各类展览馆选送的包括涂鸦在内的优秀街头艺术作品。这种街头文化反映了非常规的艺术形式所流露出的反权威性和自由精神,已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一员,给设计产业带来了不小的商业和文化影响。  作为国际大都市的
一次去学校附近有韩国国家历史遗迹之称的健陵和隆陵参观,见到价目表上有“大人”1000韩元,“小人”500韩元,不觉有点好奇。在中国,绝对不会用“小人’来代表儿童的,因为它有众所周知的其它含义。这里用“小人”来称呼儿童,可以说是保留了这一词汇最原始的用法。问了一下韩国学生,查了一下《韩语词典》和高丽大学所编的《韩汉词典》,有了如下知识:一是“小人”一词在韩国口语中已不大用,一般只是作为文字标志出现在
一、投行印象  通俗读物中的投行以及那些操纵投行运作的铁腕人物,往往兼具武侠演义段落的神秘莫测和恐怖电影大Boss出现时刻的惊悚吊诡——  “嘿,沃伦吗?我是亨利,福尔德要我打电话给你,有件事请你帮忙,恐怕需要解决一下他们的问题。”  通常情况下,这种通话的场合很少会发生在类似肯德基这样的低档快餐厅里,除非两种情形下:1.美国经济要完蛋了;2.沃伦·巴菲特正带孙子享受垃圾食品,而此刻恰恰是这两种情
写在前面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Marina Abramovi ),现代行为艺术家 (performance)。她戏称自己是“行为艺术的老奶奶”,而大家尊称她“行为艺术之母”。这个用生命诠释着艺术的女人生于1946年的南斯拉夫。她四海为家,先后旅居于德国、荷兰、巴西、美国等地,是一位标准的“国际公民”。她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活跃在行为艺术的舞台上,被公认为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在4
这是一个平凡的故事,放在现在来看甚至是个落入俗套的故事。然而即使有无数人写自由,无数人写希望,有无数个关于自由和希望的故事吸引着我们的眼球,却依然没有谁能有如此魅力,能够超越它。这就是斯蒂芬·金的《丽塔·海华丝及肖申克监狱的救赎》,后来被改编成那部著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  我们的主人公安迪在20世纪30年代因被诬告杀人而进入肖申克监狱,在那里一待几十年,最终借隧道出逃,开始了他的新生活。短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