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遇而释”:以不同释义于不同国家传播中华文化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ipiyoux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阶段,中华文化的传播任务紧迫而艰巨,传播途径的选择和传播方法的使用极其重要,将影响传播的深度与广度。在不了解中华文化的外国人眼中,传统文化中与其三观不相符之处便会被放大,甚至被作为反对中华文化的借口。因此,根据不同国家不同的文化精神分析中华文化便是重要的突破口之一。本文将以《论语》为例,具体分析如何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国家解读儒家文化精神,从而增大中华文化精神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 中华文化传播;儒家文化;国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0)06-0040-02
  一、中华文化传播的困难与对策
  提到中华文化,很多外国人还停留在“神秘”一词上。到过中国和没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认知有很大差别。单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几千年的历史,是不足以吸引甚至争取外国人的共情与理解的。要将中华文化传播出去,必然需要思考怎么样宣传能够达到最佳效果。
  许多外国人提到中国传统文化,最想到的就是琴棋书画、建筑瓷器、饮食起居等等。虽然物质的传播最快也最基础,满足了外国人对中国美好事物的亲身体验,但是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忽略了传统文化背后所体现的价值观。目前中华文化的传播存在认同的危机。第一,儒家文化圈内中华文化存在认同危机。首先是儒家传统的文化象征已经成为一种资源为各国争夺,其次是中国仍然缺乏体现儒教价值观的文化产品。第二,中华文化在世界范围的身份认同危机。现代化过程中与西方意识形态的对立,海外华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面临挑战。
  如何拯救传播中的中华文化是一个大问题。需要创新中华文化,需要“混杂模式”推广,归根结底就是与所推广的国家精神相匹配,才能起到较好的传播效果,所谓“随遇而释”,即在不同的国家对同一文化有不同的解释。
  二、各国不同的国家精神对应不同的释义角度
  (一)美国的包容变化精神与对应宣传的儒家文化。
  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可以用一个“Diversity”来概括其特点。据统计,美国人口3.24亿(截至2017年1月)。欧裔美国人占62.1%;拉丁裔占17.4%,非裔美国人占13.2%,亚裔美国人占5.4%,混血占2.5%,印第安人和阿拉斯加州原住民占1.2%,夏威夷原住民或其他太平洋岛民占0.2%(少部分人在其他族群内被重复统计)。通用英语。54.6%信仰基督新教,23.9%信仰天主教,1.7%信仰犹太教,1.6%信仰东正教,0.7%信仰佛教,0.6%信仰伊斯兰教,1.2%其他宗教,16.1%无宗教信仰(少部分人群属于多宗教信仰被重复统计)。
  各种宗教,各个种族都汇集在美国,不同的三观如何更好地如何而不会发生冲突呢?这就需要国家精神的支持,即“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国家精神。在这样的开放包容的环境中,如果讲儒家的“三纲五常”,讲“三从四德”,那一定不会被美国人接受,甚至会被他们憎恶。
  因此,在美国讲《论语》,应该宣传“宽容”的思想。《论语》中第三章提及了“宽”字。《阳货》篇,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其中谈到统治者要宽容的思想,可以宣传到美国,热爱开放包容思想的他们发现儒家思想有与其思想相似之处,则更容易接受。
  (二)欧洲国家的平等谨慎等精神与对应宣传的儒家文化
  1.英国国家精神与主要宣传的文化思想
  英国于1688年的光荣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30年代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工业革命的国家,国力迅速壮大。18世纪至20世纪初期英国统治的领土跨越全球七大洲,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和第一大殖民帝国,其殖民地面积等于本土的111倍,号称日不落帝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取得了胜利,但国力严重受损。到20世纪下半叶大英帝国解体,资本主义世界霸权的地位被美国取代。不过,现在英国仍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有巨大影响力的大国。
  英国算是旧贵族,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有自己的语言、礼仪、国家精神。正直、宽容、自制、谨慎是其特点。绅士精神是英国男人的标志,淑女气质是英国女人的标志。在英国,男人们总是让着妇女儿童,这一点与儒家思想的“三从四德”截然不同。所以在英国宣传儒家思想,就要选择符合英国国家精神的角度。
  《论语》中对“君子”一词也做了说明。孔子认为,君子一定要接受教育,不断学习,有只是有涵养,至少也要受过文化熏陶。所谓“君子好学,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换言之,君子应该追求更高尚的目标,绝非尘世的名利,而应该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己的水平。孔子认为,君子应该“博学于文,而约之于礼”。文质彬彬,仪表堂堂,即是做男人的最好榜样。这里的君子岂不是和英国绅士有几分相似吗?这样就可以很好地达到宣传儒家思想的效果。
  2.法国国家精神与主要宣传的文化思想
  法国是世界上最浪漫的国家之一,其中世纪的骑士精神广为流传。一个崇尚骑士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有勇气的国家。《论语》中也有关于勇气的解读。
  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其中的勇者就要无所畏惧,有为才无畏,与法国的骑士精神有几分相似。于丹认为,要做到内心的强大,一个前提是要看轻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太在乎得失的人,被孔子成为“鄙夫”。
  除此之外,法国人民还崇尚自由平等的精神。孔子对此也有过说法。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把这样的儒家思想传播到法国去,一定会很受欢迎。   3.德国国家精神与主要宣传的文化思想
  德国是一个讲理性、守纪律、精益求精的国家。德国的手工艺品制作得比较精细,德国人比较守时,这都体现了其守规矩的特点。
  论语中关于守规矩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对个人在家庭生活和社会活动中,更需要遵守规矩。对此《论语》提出“四毋”(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四不”(不怨天,不尤人,不迁怒,不贰过),“四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三)俄罗斯的战斗精神与对应宣传的儒家文化
  俄罗斯历来是以战斗民族著称的国家,无论男女老少都有直面强权的勇气,和时刻做好准备用武力解决维护自己利益的信念。《论语》中也有关于维护自己尊严的例子。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句话是说,军队的首领可以改变,但是一个人的气概不可以改变。作为个体,应该时刻记住维护自己的尊严,时刻准备战斗。
  (四)汉文化圈的儒家文化宣传
  日本和韩国都曾经在历史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都带有儒家思想的印记。它们试图与中国抢占儒家思想,并将中国自古以来已有的节日作为自己的节日。比如说,韩国之前就曾把端午节申请为自己国家的节日。因此,要保护中华文化不被汉文化圈的其他国家抢夺,就要在宣传过程中,展现出其他国家没有的文化特点。
  然而,历史上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就曾传到日本、韩国等国家。元以后,日本人曾感叹“崖山之后,再无中国”,说的是他们认为,唐宋以后,中国就不是真正的中国了。所言过分夸张,但是可以看出儒家思想在唐宋之前是比较昌盛的。韩国人对孝文化更是十分看重,在韩国,同辈之间、晚辈与长辈之间、主人与客人……都有着严格的礼仪。韩国语分成3种语气,谈话时要根据对方的年龄、地位分别选择尊敬、略尊敬和不尊敬的语气。光说礼貌用语是不够的,道谢、致歉和迎送客人的时候都要鞠躬。光鞠躬也是不够的,还要根据对方的身份决定鞠躬的角度。
  今日中国的儒家思想要想让汉文化圈的其他国家信服,则必须重新选择一条与众不同的出路。
  三、多角度解释的益处与展望
  (一)“中”与“易”的思想精髓
  “中”即是“中庸”。《论语·庸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
  中庸思想的核心就是不偏不倚,在对外宣传中华文化精神的同时,不要急于求成,过度的宣传会让外国人误以为是意识形态输出。相反,懈怠宣传也达不到最终的目的。所以,“中庸”思想非常重要。
  说到“易”,大多数人会想到《周易》。“易”是变化的意思。从中华文化精神的宣传中要始终保持“易”的态度,跟着不同国家的国家精神和人民信仰,随时调整宣传战略,改变宣传策略,才是“易”思想的高级变现。
  (二)其他文化产品皆可仿效
  除了儒家思想可以以这样的宣传形式输出外,还可以把一些文化产品也加入“随遇而释”的队伍。比如太极拳、书法、京剧等等。从文化产品中找到相应的文化精神,并在不同的国家对同一文化产品进行不同的解读,让更多的外国人适应中华文化精神,从而达到应有的宣传效果。
  参考文献:
  [1]师然.跨文化视角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外传播的对策及路径探究[J].山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7,(01):116-119.
  [2]石义彬,杨喆,贺程.文化认同视角下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危机与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3,(10):193-196.
  [3]严寿澂.孔子学说要旨之一:宽容[J].孔子研究, 1991,12,(04):14-18.
  [4]王玉鹏.绅士、君子与基督徒[J].中国天主教, 2014,(02):46-48.
  [5]于丹.心灵之道—— 《论语》心得之三[J].百家讲坛,2007,(09):17-20.
  [6]孫少华.读《论语》学规矩[J].人文时空,2017, 110.
其他文献
【摘要】《保佑我,乌尔蒂玛》是美国墨西哥裔作家鲁道夫·安纳亚的经典小说,小说之中整合阿兹特克神话故事、印第安幽灵以及对新世界进行描写,深入突出了墨西哥裔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安纳亚所表达民族文化主义思想不仅是为了澄清墨裔美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民族关系,还想要证明墨裔美国人也是美洲土地上的合法公民,也是整个美国的主人。他的思想是将整个墨西哥文化与印第安文化融入一体的“粘合剂”,安纳亚小说之中深刻表达了历
期刊
【摘要】《远离尘嚣》也许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中最具“田园牧歌”风格的一部。哈代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新女性”——芭斯谢芭·埃芙汀,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反抗传统婚恋观和父权主义。然而,受困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她最终还是屈服于传统,由“新女性”转变为“旧女性”。本文将对这一悲剧进行论述,并从中诠释哈代的宿命论。  【关键词】《远离尘嚣》;托马斯·哈代;女性主义;宿命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 2020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以高度的艺术真实,展现了当下社会关注度颇高的话题,并在互联网传播中与观众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本文主要从社会性文本话题效应、社会生活的镜像呈现、互联网时代的多元传播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隐秘的角落》;社会性文本;镜像呈现;多元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
期刊
【摘要】 以苏州等为代表的江南地区因其特殊的地理、历史与社会经济发展,形成了以水为主體的文化生态与人的性格特征,并影响了江南人文精神的形成,其文风独树一帜,优美、婉约、细腻、且历史悠久。  【关键词】 文风;江南;悠久;优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28-02  一泓太湖一脉江,江南便是水做的江南,流淌出来的温
期刊
【摘要】 如今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如何在生态批评的视角下分析文学作品也成了学者们研究的问题。本文以《相信未来》为例,介绍生态批评理论,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相信未来》,之后基于生态批评视角分析《相信未来》的“美”。  【关键词】 生态批评;《相信未来》;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38-02  文学是抽象的,
期刊
【摘要】 继池莉、方方后,湖北文学界涌现出了一大批女性作家。谢络绎作为湖北“70后”女性作家群体中的一员,在小说创作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她从女性切身的城市体验出发,描写社会变动带来的女性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困惑、反抗,以及她们突破传统经验过程中的伤痛,向我们展示了当今女性都市生存的困境和女性意识觉醒后无路可走得艰难。  【关键词】 谢络绎;小说;女性;生存境遇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
期刊
【摘要】 通过对刘三姐旅游文化进行全面、深度挖掘的基础上,致力于设计出优质刘三姐旅游文化IP,结合本地旅游特色,推进刘三姐旅游文化IP的品牌建设。“跨界融合”是当下文创产业的关键词和热点词,侧重于打破文化和产业的界限,实现文化价值与产业优势的最大化。本研究在保护与传承广西刘三姐旅游文化的同时,能有效提升地方旅游业的文化、商业价值,打造兼具差异性、文化性、商业性的现代旅游模式。  【关键词】 IP设
期刊
【摘要】 作为北宋文学史上的领军人物,苏轼的信仰十分复杂,人们认为杂糅了儒、佛、道三家。本文分析了这三家在苏轼身上影响的真相,从而得出结论:苏轼是一位兢兢业业、恪守职道的儒家官员,对道家的炼丹和长生不老寻求得没有结果,对佛教的西天世界也并不坚信。他的信仰是一种杂糅混合的文化体现。  【关键词】 信仰;儒教;道教;佛教  【中图分类号】B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
期刊
【摘要】 新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突破性发展,人类想象力边界的不断拓宽,科幻小说的意义不再局限于文学范畴,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大众关注的文化现象。面对都市全球化进程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在关于未来社会的科幻图景中,中国科幻小说表现了广阔的宇宙时空和思维疆域,无论是钱莉芳的历史重构,还是刘慈欣的星辰大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融入与表达,以及对于科幻未来的中国式思考,使得中国科幻小说呈现出了具有“中国味道
期刊
【摘要】 文章基于非物质文化背景下,提出现代产品创意设计“以人为本”主导设计思想,和“回归自然”设计表达。认为:非遗文化背景下现代产品创意设计的创意设计要切实满足用户的需求,要注重灵活性,还需要一定的奇特和创新性。在坚持设计创意与用户需求统一的同时,要与非物质文化相结合,注意产品细节,提高用户情感愉悦度。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产品;创意;设计  【中图分类号】J54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