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语境下《隐秘的角落》社会性文本的镜像呈现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rc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2020年上半年热播的电视剧《隐秘的角落》以高度的艺术真实,展现了当下社会关注度颇高的话题,并在互联网传播中与观众形成良好的沟通与互动,获得了口碑与收视的双丰收。本文主要从社会性文本话题效应、社会生活的镜像呈现、互联网时代的多元传播三个角度进行探讨。
  【关键词】《隐秘的角落》;社会性文本;镜像呈现;多元传播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06-0036-02
  一、社会性文本的话题效应
  话题性对于电视剧的传播至关重要。“具有较高社会影响力的优质电视剧都具有话题性特点,而对话题性的巧妙运作,则会有效提升电视剧的收视率与影响力。” 该剧之所以能收获来自大众和业界的颇多好评,除了剧情、演员的阵容、演技,以及导演对这部剧节奏的把控无可挑剔外,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该剧的话题效应。该剧既探讨了以朱朝阳为代表的未成年人的成长与教育话题,也表现了以张东升为代表的犯罪、婚姻话题,还展示了原生家庭的伤害话题,更细致地呈现了他们各自不同的生活、成长环境及性格的成因,给予他们充分的合理性观照和关怀,让观众在看剧过程中与剧中人物同思考、共命运。
  导演辛爽在接受专访时说:“这里所有人都是因为对爱有了错误的理解,有人把爱理解为占有,有人把爱理解成卑微,有人把爱理解得很自私,有人把爱理解成强迫、控制。我们的初衷是把人性复杂的一面展现出来。”剧中,张东升的一句话点明了全剧主题:“你们有没有特别害怕失去的东西?有时候为了这些东西,我们会做不愿意做的事情。”其实剧里所有人都没有做错,他们都是因为爱,都在保护自己最珍贵的东西。张东升保护家庭,朱朝阳最开始保护友谊、后来保护父爱,严良保护普普,普普保护弟弟。但当以爱之名去伤害别人、去犯罪时,这到底是爱还是自私呢?
  该剧作为一部悬疑剧,却并没有走推理探索路线,而是借用了悬疑这个壳子来对社会、家庭、教育、人性进行探讨,可谓神仙选角。整部剧看下来,让人忍不住倒吸一口凉气,因为该剧背后隐喻或触及了原生家庭伤害、未成年犯罪、问题儿童、校园欺凌、婚姻关系等当下社会热点话题。
  二、社会生活的镜像呈现
  (一)真实演绎我们的成长与生活经历
  1.朱朝阳,学生时代的我们
  我们或多或少都遇到过校园欺凌和冷暴力。朱朝阳因为在学校没有搭理考場上的纸条而被同学记恨;下课后他的篮球被人抢走,想要回却被撞倒在地。面对同学的挑衅、嘲笑、议论、围观,他是痛苦的。他懂事得不知道怎么面对同龄人的恶意。这真的像极了被欺负、张口却不知道怎么反驳的自己。回到家里,他不仅得不到父爱,还要面对强大控制欲的母亲。他与母亲的三次牛奶之争是徒劳的,他的想法和拒绝并不能改变什么。此情此景,与我们自小经历的吃饭不许挑食、零食只能喝牛奶、吃水果,上什么补习班、兴趣班学什么,去哪个城市上大学,高考志愿填什么,都如此相似,我们和朱朝阳的距离,如此接近。
  2.张东升,成年后的我们
  张东升身上汇集了成年人所有的身不由己,真实到让人窒息。参加女方亲戚家的满月酒,他出席的那一刻,全桌气氛降至冰点。岳父岳母直接冷脸,让他自罚三杯。酒桌闲聊时,姑父每一句虚假的关心里,都藏着讽刺刀片。现实中有多少人的婚姻,和张东升一样,也经历着对方家庭的冷眼。张东升所代表的,是千千万万个为了家庭而牺牲事业的年轻人。他在各方面,都做到了最好。工作虽然不能给他带来成就,可他从来一丝不苟,尽心尽职对待学生和同事。照顾妻子无微不至,甚至为了维持这段感情,愿意接受妻子出轨的事实。但依旧被妻子背叛,被家人嫌弃。他的无奈与辛酸,他的绝望与默默承受,被展线得淋漓尽致。这与背负房贷、车贷,不敢辞职、不敢生病,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加着毫无意义的班,一边绝望,一边告诉自己要坚持的我们是如此感同身受!
  (二)聚焦原生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与伤害
  在别人还在与父母撒娇的年纪,朱朝阳、严良、普普这三位命运坎坷的孩子便已开始被迫面对生活的残酷与凶险,他们的童年被过早剥夺。从心理学上看,他们属于典型的心理发育异常的“亲职化”小孩。以朱朝阳为例,他不仅无法从父母那里得到爱与关注,反而需要他察言观色、权衡利弊,根据父母情绪的变化来调整自己而满足父母的需要。例如,在面对父亲重组家庭后对自己忽视与冷漠、父亲对同父异母妹妹毫无掩饰的偏宠与溺爱、后妈的冷漠无视、同父异母妹妹故意踩脏他的新鞋时,他不敢表现出任何不悦。因为他深知:自己的喜怒哀乐父亲并不关心,如果他随心所欲地发泄情绪、表达不满,不但无法得到公平对待,以后可能连父亲现有的这点儿可怜、装模作样的关心都一并失去。他通过这种懂事、听话的方式来保护自己、换取父母来之不易的宠爱与怜悯。“我努力学习,是因为我觉得我不够乖,我常常想,如果我当时更懂事,您和我妈也许就不会分开了。”从他与父亲的对话可以看出,他的懂事与乖巧并非真心自愿,而是被残酷的现实训练出来的,他内心压抑着强烈的愤怒与崩溃,既不敢流露,也不知该如何表达。日久天长,他就形成了忍气吞声的僵化行为模式,所以他是同学与老师口中“孤僻、没有朋友”的孩子。在这种背景下,朱朝阳后期也因环境的逐渐凶险而不断黑化,从初期的“服从型”小孩逐渐转化成强于防御与攻击的“困兽型”小孩。
  (三)童年生活的真实呈现
  剧中的朱朝阳跟我们大多数人一样是独生子女,因为父母离异而长期与母亲生活。由于母亲性格、工作的原因,他们母子间很少有真正的沟通。朱朝阳的母亲,如果没有电视剧的深入刻画,会是普通人眼中最伟大的妈妈。但在这“无私奉献的好母亲”表象之下,她是有条件的。敏感早熟的朱朝阳内心非常清楚:他必须听话、懂事、顺从、成绩优秀,才能让母亲高兴,才对得起母亲的牺牲与付出。他被迫对母亲的关心与牺牲产生巨大的愧疚。从这个角度看,母亲的这种爱与牺牲成了与孩子之间的枷锁,彼此都被束缚得喘不过气。这其实是当前社会亲子关系的真实反映,父母和孩子都小心翼翼地扮演自己应该扮演的角色,从来没有平等的对话。在我们年少的时光里,大概也都有“隐瞒真相”、粉饰出父母期望中孩子模样的时刻吧,这也许是该剧最后的字幕“献给童年”的真正含义。   (四)对亲情和友情的呈现
  先说亲情。张东升的岳父岳母因心疼自己的女儿直接施压逼迫张东升离婚,王瑶失去女儿后极尽疯狂的行为,普普自己重病缠身却还一心筹钱救治弟弟,朱朝阳父子在水厂同生死共患难,严良苦心寻父以及父亲在神志不清状态下递给严良的梨……这一切都无不体现着浓浓的亲情。再说友情。当儿时的伙伴严良找上门来时,朝阳虽半天才认出,但他立即请他们进屋、把食物分给他们、留宿他们、为他们拿钱拿药、借相机带他们去爬山拍照。当发现视频中的杀人记录时,为避免严良和普普被抓而隐瞒罪证。可以说,只要严良和普普的口哨吹响,朝阳就一定为他们打开窗户。同样,普普对这位向自己施予援手的朝阳哥哥也异常好,她蹲在门口帮朝阳擦去鞋上的脚印,见到朝阳同父异母的妹妹时去提醒、教训她不要欺负哥哥。朱晶晶坠亡后,因为担心朝阳失去父爱而选择隐瞒朝阳在场的真相。严良跟普普一起为朱朝阳准备生日礼物,使朱朝阳原本孤单的生日成了“最快乐的生日”。三个小孩为了守住这份友情,还一起去敲诈张东升。虽然这样的友情看起来有点畸形,但这却是属于他们之间弥足珍贵的友情。
  (五)对婚姻状况的情景呈现
  首先,随着当前经济的发展和女性地位的不断提高,女性的话语权越来越占据优势地位,剧中周春红便是这一类女性的典型代表。在丈夫出轨后,她果断地主动提出并逼迫丈夫与自己离婚,自己独自带着朱朝阳生活。她的这种生活方式就是当下很多离异家庭的情景再现。其次,朱永平与周春红的婚姻状况也是大多数离异家庭的真实演绎。暂且不论朱永平离婚的真正原因,剧中提到的出轨背叛,就是当下大多数夫妻离异的真正原因。
  (六)日常化情景的呈现
  少年宫下课后,朱朝阳在教室门口喊住张东升,朱朝阳威胁他把剩下的钱尽快转来,张东升则威胁说他们收了钱,现在也不干净了。这场戏的精彩之处,在于看上去似乎是闲笔,但就在他们为杀人争执时,一位女教师路过,随口跟张东升寒暄了句:“还没回?” 就是这三个字,让观众突然跳出了他们的话题,退了一步打量这个奇特场景中的巨大冲突:这么日常的班级门口,这么日常的师生谈话,而在这日常之下,他们讨论的却是凶杀与敲诈。
  三、互联网时代的多元传播
  “在互联网语境下,大众的能动影响对于电视剧的口碑效应以及市场接受具有更为关键的作用。”该剧自播出后就一直占据热搜,上线开播仅2天时间,豆瓣评分高达9.1,猫眼热剧排行榜排名第4,口碑好评率高达96%。获得如此好评与广泛的关注,除了前文提到的话题效应和剧集本身的质量外,还与互联网时代多元传播渠道与方式有密切关系。以人际传播为例,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根据剧情、人设、镜头语言、情感共鸣等不断发出互动弹幕,这大大提高了该剧的影响力与传播速度。除了弹幕,观众还先后通过微博、微信、豆瓣、知乎、热搜、百度等大型社交平台进行留言、讨论和解读,这种多维的深度互动也使得该剧的影响力、口碑和市场不断攀升。毫不夸張地说,这是一部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剧,戏外比戏内更精彩!因为戏内有足够多的留白和彩蛋,把更多的真相解读留给了观众。于是,解读或再创作从观众与主创间的斗智斗勇,转向了观众与观众之间。正如笛卡尔传说里的童话和真相,呈现出一体两面的故事解读。
  总之,互联网语境下的多元传播,使得观众对于镜像文本的解读呈现出多维状态。这部改编自紫金陈小说《坏小孩》的剧集,也在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互动维度下,打破了悬疑剧不好做、做不大的共识。但正是这种复杂的传播生态,不断放大了电视剧《隐秘的角落》的传播效应。
  参考文献:
  [1]王锟,胡智锋.中国电视剧的话题性研究[J].戏剧 2017,(1).
  [2]陈守湖.互联网语境下社会性本文的镜像呈现——以电视剧《小欢喜》为例[J].中国电视,2019.
其他文献
【摘要】 明清时期,祖茔在华北宗族的宗族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并不是所有族人去世后都可以葬入祖茔。宗族男性成婚生子者可葬入祖茔,无嗣者部分宗族不允许归葬祖茔,只能与族中未婚而亡者一并葬入宗族规定的葬地。女性宗族成员中,妻子无论原配、继配均可与夫合葬于祖茔,妾则只有生子者可附葬于夫。在室女与未婚而亡男性相同。严重违法乱纪或违背公序良俗者亦不被允许归葬祖茔。宗族对族人归葬祖茔资格的认定涉及到血缘、宗属
期刊
【摘要】 形而上学是西方哲学中的核心内容,无论形而上学是经过产生、鼎盛、消解还是到最后的没落,都是始终无法拒斥和回避的问题。即使到后来形而上学都没有真正的终结,而是通过新的、更加成熟的面貌存在着。形而上学是门研究人类终极关怀的精神文明学说,只有深刻探讨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从当代价值去探讨形而上学的新面貌,明确马克思哲学对形而上学的超越,才能了解到哲学的真谛,以正确的价值追求去面对世界,更好地提升现
期刊
【摘要】 在“大思政”的格局下,高校的课程思政建设都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对课程思政内涵与文创产品设计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分析了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在融入思政课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和问题,提出了在文创产品设计课程中提升文化自信,破除思政教育“无用论”的壁垒、加强专业教师课堂思政教育的教导和引领力度、课程大纲设置中融入思政教育环节、文创产品设计课程实践教学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制定适合艺术学生的教学方法
期刊
【摘要】 现代舞在“芭蕾一点也不美”的摇旗呐喊声中酝酿,并悄然走向对传统的颠覆。经过不同时期、不同现代舞人的抛光打磨,继而传入中国。早年,中国现代舞人实行“拿来主义”。然在社会思潮的流变中,新时期的中国现代舞人逐渐找寻到我国现代舞应该致力的发展方向,让现代舞从西方的“反传统”走向中国的“返传统”。所谓的“返传统”,指的中国现代舞对西方现代舞的“背道而驰”。然而,在看似“背道而驰”的背后实质是新时期
期刊
【摘要】 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种文化建设现象。从彰显文化当代性的“视觉文化”的理论视角,探究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象,认为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显现一种“视觉化”的文化向度。在“消费社会”的文化语境中进一步探究庆阳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现象,认为当今社会“消费社会——消费文化——视觉文化”的文化系统链是庆阳红色文化资源“视觉化”开发的文化语境。  【关键词】 视觉文化;消费社
期刊
【摘要】 校园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助于提高课程思政的取得实效,并作为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互联网时代下的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参与主体的平等性和时效性以及参与主体动因复杂性等特征。传统的校园文化受互联网文化的影响,当今校园文化建设需要与互联网形成良好的对接。辩证认识互联网对校园文化带来的利弊,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合理运用互联网,并且配备专业的师资队伍是互联网时代校园文化建设的
期刊
【摘要】《科学怪人》通过讲述人造怪物一生的创生、成长、灭亡的经历,融科技入伦理,塑造了怪物模糊暧昧的伦理身份,勾勒了怪物置身的混乱的伦理环境,刻绘了促成怪物“兽→人→兽”两次转变的伦理意识,提供了生命体应明确自身伦理身份、树立理性伦理意识、做出适当伦理选择的伦理启示。  【关键词】《科学怪人》;伦理身份;伦理意识;伦理环境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
期刊
【摘要】 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而开设文案策划方向为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摆脱就业困境提供了新出路,但囿于师资力量和教学理念的束缚,学生的职业能力并未匹配社会需求。强化专业技能竞赛,促进课程设置优化,不仅可以夯实学生的职业能力,还能促进老师更新教学理念,是推动文案策划方向健康发展的可行性路径。  【关键词】 文案策划;技能竞赛;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
【摘要】《保佑我,乌尔蒂玛》是美国墨西哥裔作家鲁道夫·安纳亚的经典小说,小说之中整合阿兹特克神话故事、印第安幽灵以及对新世界进行描写,深入突出了墨西哥裔文化民族主义思想。安纳亚所表达民族文化主义思想不仅是为了澄清墨裔美国人与印第安人之间的民族关系,还想要证明墨裔美国人也是美洲土地上的合法公民,也是整个美国的主人。他的思想是将整个墨西哥文化与印第安文化融入一体的“粘合剂”,安纳亚小说之中深刻表达了历
期刊
【摘要】《远离尘嚣》也许是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中最具“田园牧歌”风格的一部。哈代在这部小说中刻画了一个“新女性”——芭斯谢芭·埃芙汀,她具有女性主义意识,反抗传统婚恋观和父权主义。然而,受困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她最终还是屈服于传统,由“新女性”转变为“旧女性”。本文将对这一悲剧进行论述,并从中诠释哈代的宿命论。  【关键词】《远离尘嚣》;托马斯·哈代;女性主义;宿命论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