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上的两栖爬行动物

来源 :西藏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wl19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海拔高,干燥、降雨量少,空气稀薄,氧气不足,紫外线辐射强,气温比较低,甚至冬季严寒,使得高原面成为一种极端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冰冻、干旱、缺氧和强紫外线辐射,这对很多生物来说,是很不利的。因此,能够在高原极端环境下适应、生存和繁衍下来的物种并不多。如同登山一样,能够登上顶峰的只有少数,而相继有一些,是在登山过程中,停留在了不同的海拔层面上;而且,不同的动物类群,如同不同的“登山队”,都有这样的情况,只是登山队留下的是与自己同行的队友,而动物类群留下的是近缘类型物种。
  高原上的物种进化和自然选择也类似人类的登山过程,有些类型能够最终使个别物种登顶,有些类群则完全没能登顶,但是,可以到不同的海拔。这些最终“登顶”的物种顽强地在这种极端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已经完全适应了本地的气候和环境,并成功地进行繁衍和演化,甚至为适应而改变了形态和遗传结构。
  两栖爬行动物由于生理结构的特殊,如皮肤结构、生理技能等,在“登顶”和适应高原极端地理和气候环境的过程中,付出了比其他动物更大的代价,因而,相较来说,真正登顶的两栖爬行动物物种的比例很少,因此,也显得极为珍贵。
  
  高原两栖爬行动物的类型和特点
  
  能真正达到并在最高层面的高原面上生存并成功繁衍的两栖爬行动物种类并不多,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几类:
  沙蜥:沙蜥隶属于鬣蜥科沙蜥属Phrynocephalus,在青藏高原面上有西藏沙蜥p.theobaldi、红尾沙蜥P.erythrurus和泽当沙蜥P.zedangensis等3种。沙蜥属共有41 个物种,分布区跨亚洲中部、西部及与之邻接的欧洲东缘,并翻越喜马拉雅山到南部的尼泊尔境内。我国有18种左右,大多数生活在1000-1500米海拔的蒙新高原,属于荒漠型种类,分布在四川、青海、新疆、宁夏、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北等地;少数分布在3000-6000米的青藏高原,属寒漠型种类。分布于青藏高原面上的寒漠型种类营卵胎生,以适应特殊的高寒生境。沙蜥生活在沙漠、荒漠、戈壁、草地,可以钻到离地表20-30 厘米深的地下,保暖和保湿,喜欢在阳光下暴晒。
  
  岩蜥:属于鬣蜥科岩蜥属Laudakia。本属共有18种,分布于干旱地区的岩山地带,西起尼罗河三角洲,经中东、中亚向东北到戈壁阿尔泰,向东到雅鲁藏布江。我国已知7 种,分布于西藏和新疆,以及甘肃西北部。在青藏高原面上有西藏岩蜥Laudakiapapenfussi、拉萨岩蜥L. sacra ,L. himalayana 等,其他岩蜥分布在西藏东南部、新疆等地。藏东南墨脱等地有吴氏岩蜥L. wui,西藏聂拉木、樟木及喜马拉雅山南坡尼泊尔边境地区有南亚岩蜥。岩蜥生活在高原岩石比较多的地方,可以钻到石缝内保暖和保湿,喜欢在阳光下暴晒。
  温泉蛇Thermophis baileyi(Wall):隶属于游蛇科温泉蛇属,该属仅一种。温泉蛇是青藏高原面上生存的唯一一种蛇,也是世界上分布海拔最高的蛇,海拔3800-4300米。分布于温泉附近的岩石洞穴或石堆中,也见它们在高原温泉附近的小河、沼泽中活动,以高山蛙、幼鼠兔、鱼类为食。已知分布于拉萨、江孜、贡布江达、当雄等,最近刘少英等在四川西部理塘县海拔3700~4150 米高山沼泽草地采到温泉蛇(刘少英、赵尔宓,2004 《四川动物》,第3 期)。
  弯脚虎:隶属于壁虎科弯脚虎属Cyrtopodion。在青藏高原面上西藏弯脚虎Cyrtopodion tibetanus,藏东南有两种卡西弯脚虎C. khasiensis和墨脱弯脚虎C.medogensis,蒙古、新疆、甘肃也有弯脚虎。该属共有27 种,分布区包括中亚及印度- 喜马拉雅山地区。西藏弯脚虎主要生活在石缝或石块下面。但其他弯脚虎可能生活在荒漠、建筑物等。
  
  齿突蟾:隶属于角蟾科齿突蟾属Scutiger。齿突蟾属共有17 种,生活在高寒山区和高原地区的溪流及其附近。成体可以分为以陆栖为主和以水栖为主的两个类群。以陆栖为主的齿突蟾亚属有10种左右,中国有8种,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区,横断山区北段,青海东南部,甘肃、宁夏和陕西南部;以水栖为主的猫眼蟾亚属有7 种,我国有6 种,主要分布在横断山中段和北段。本属物种在国外分布于克什米尔、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真正在最高层面的高原面(第一阶梯台面)上生存的是西藏齿突蟾S c u t i g e rboulengeri 。
  高山倭蛙:隶属于蛙科倭蛙属Nanorana,共有3种,分布于四川、甘肃、青海、西藏、云南,国外仅见于尼泊尔西北部。繁殖季节雄性胸部有一对刺团。生活于多缓流及其附近,多水栖,并在泥沼中过冬。
  
  高原两栖爬行动物的起源及生存适应
  
  高原上的这些两栖爬行动物并非是孤立的,每个在高原上生存的物种或类群,都应该在高原的外围存在有它们的近亲,尽管由于适应高原的特殊气候和环境,很多物种或类群的外貌、特点和习性发生了很大可以从遗传的角度来寻找它们的近亲或近缘类群,从而探求它们的来源,并结合它们在身体和习性方面对环境的适应性改变,可以探讨它们的演化历程。
  沙蜥及其近亲:高原上的沙蜥物种的近亲,首先是其同属的分布在其他层次的高原和沙漠中的沙蜥物种,其次,尚有同科(鬣蜥科Agamidae)的其他属,如岩蜥属、蜡皮蜥属、龙蜥属等。沙蜥类物种的来源,可以明确是随着该地区的沙漠化过程而适应和演化而来的。它们在适应沙漠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应沙漠环境的身体结构,如短小而粗壮的身体、头、尾和四肢,有利于钻入沙中保湿,粗糙和增厚的皮肤也有利于在干旱和炽热阳光下的水分保持和防止脱水,在冬季可以深入沙漠表面30 厘米以下过冬。
  岩蜥及其近亲:和沙蜥一样,高原上的岩蜥物种的近亲,首先是其同属的分布在其他层次的高原和沙漠中的岩蜥物种,其次,尚有同科(鬣蜥科Agamidae)的其他属,如沙蜥属、蜡皮蜥属、龙蜥属等。与沙蜥不同,岩蜥类物种在适应荒漠的过程中,保持了比较大的体形,并栖息于荒漠或森林中的岩石缝隙中,当然,椰油粗糙和增厚的皮肤使其在干旱和炽热阳光下能够充分防止水分散失和脱水,在冬季可以深入石缝内防止冷冻并安全过冬。沙蜥和岩蜥的粗厚的皮肤可以尽可能地抵御紫外线的辐射。
  温泉蛇及其近亲:温泉蛇的近亲无疑是游蛇科的某个属,虽然现在尚没有研究资料,但可以推测或假设,是活动能力强、适应范围广的游蛇科的种类,类似锦蛇属、颈槽蛇属、华游蛇属、腹链蛇属、斜鳞蛇属都是可能的近亲物种类型。而从其习性看,更接近于颈槽蛇。当然,最近的近亲也许已经不存在了,但相对近一点的近亲应该属于上述这些类群。温泉蛇之所以能够在高原面上生存下来,作为唯一的高原蛇类物种,温泉环境或类似温泉环境可能
其他文献
围绕大昭寺的这条拉萨著名的转经道被人们习惯称为“八角街”,而它确切的藏文发音是“帕廓街”,“帕”意为中,“廓”意为转,这是拉萨主要的三条转经道中,中间的一条。而另外两条分别是在大昭寺内的“囊廓”,意为小转;以及沿现在的江苏路、德吉路、林廓路、林聚路一周的大转经道,称“林廓”。这条古老的转经道,每天有无以计数的人按神指引的方向顺时针旋转着,簇拥着大昭寺这座神圣的殿堂。  阡陌交错的巷子里藏着古老的建
美国“超柔”外骨骼  为满足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勇士织衣”项目的需求,SRI国际公司研制了“超柔”(SuperFlex)外骨骼。它的样衣集成有用于监测的生物传感器,和计算机、电池、驱动与控制装置、运动跟踪传感器等,采用运动预测与性能增强算法,可预判穿戴者的运动,从而在精确时间内根据需求开启外骨骼。因此和始终需要开启或驱动的外骨骼相比,它的电池能使用更久。另外,传统的下肢用外骨骼在爬坡时大约能使
【山上】天将破晓,大橘背着红外相机出了门。六台相机加十二枚额外的大号电池,着实不轻。为了节省配重,他把一天的补给压到了最低:一瓶水、一块面包、一根火腿肠。按照以往的经验,要撑十几个小时,天黑才会回来。  他抬头看了看远处轮廓清晰的山和山上的雪,看样子今天是个好天,待会儿会有朝阳红,不用担心下雨了。大橘打开GPS仪瞄了一眼今天计划要走的线路。这其实没什么必要。因为过去的上百个清晨,他都重复地从这里出
一直以来,作为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大峡谷成为林芝地区发展旅游业的一张国际名片。每年从318国道自驾上来的摄友和驴友,在沿途领略雅鲁藏布江风光的同时,再绕道去看看大峡谷的壮美。然后继续沿着318一路进藏,到达拉萨。由于不想沿着318国道走回头路,很多人渴望开辟另外一条道路,深度感受藏地风光,于是他们在地图上找到另外一条路线,沿着雅鲁藏布江,一路向东开往林芝。  其实,在雅鲁藏布江上有四大峡谷,而
【摘 要】计算思维是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而“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重要载体。在教学研究和应用中,教师应在观念上,重视计算思维的培养;在教学中,融入计算思维的训练;在评价上,注重计算思维的反馈。由此,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学生学习高级程序语言奠定基础,形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计算思维;算法与程序设计  计算思维,
和藏族、门巴族一样,珞巴族也是世居西藏高原的古老民族之一。从遥远的古代起,他们就生息于喜马拉雅山东南,现中国西藏境内以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等县最为集中。千百年来,珞巴人始终保持着与门巴族、藏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相处及交融。  由于高山阻隔,过去珞巴族人与外界接触很少,社会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50年代珞巴族各部落还在使用刀耕火种的原始方式从事农业生产。除非学术性专著,目前一般媒体及网络,对
在布达拉宫里,十分引人注目的,除了那些奇珍异宝,还有殿内的壁画。在一千多年前,古老的工匠们在绘制壁画时采用了一种神秘特殊的颜料——将矿石或植物研磨制成粉末,再混合牛皮熬制的胶,调成艳丽的色调进行壁画绘制。此种制作工艺曲折辗转,流传至今,被现代人奉为最珍贵的颜料,并小心翼翼地用于唐卡、壁画或建筑彩绘。这在西藏,是一种最经典的颜料用法,因为这种颜料会随着时间的流淌使色泽变得更加浓郁鲜亮。不知道古时有多
在有“西藏粮仓”美称的林周县,正绿得漫延的青稞田,装满两侧仍显疏黄的平阔山谷。一路上不时有家雀和啄木鸟,掠出蓝天白云下的杨树林,偶尔歇脚田地和溪边之后,又迅即飞离。此时,山脚边的庭院里,轮椅上117岁的阿麦次仁似睡非睡,她喜欢晒太阳,可以大半天坐在客厅外的遮阳伞下,在不是很晒的时候,家人会把她挪到院墙边的拖拉机旁。墙外以西的土地阿麦次仁并不陌生,就在三年前,田垄间还能看到她数十年拾掇庄稼的身影。然
《桑登分到了土地》是1959年7月西藏民主改革期间,摄影家蓝志贵摄于山南拉加里的作品。桑登曾经是拉加里地方的一名奴隶,在两个多月的采访中,蓝志贵连续拍摄了《桑登求乞》、《桑登欢迎平叛解放军》、《桑登分到了土地》等系列图片。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的变迁。《桑登分到了土地》对人物表情的瞬间把握,使这类题材具有了极高的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
【摘 要】体态律动是指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认知。结合小学人音版教材的部分教学片段,教师可以从深挖文本,汲取音乐元素做起,引导学生运用体态律动唤醒感受力、绽放表现力、迸发创造力,从而唤醒学生的音乐本能,激发其音乐潜能,帮助其获得通向音乐联觉之门的钥匙。  【关键词】体态律动;音乐;想象;创造  体态律动源于音乐教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所谓体态律动就是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