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学生错误时教师的心理误区

来源 :班主任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szm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为先,而后行。”有什么样的心理意念,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举措。教师的心理意念直接影响到教育行为的最终效果。教师面对学生错误时的心理误区,以及跨越突破心理误区的对策,值得我们去分析、研究与关注。
  
  误区之一:错位性判断
  
  “天,怎么会有这样的学生,批评他一句,顶你十句,看把我给气的。”“好好摆在那里的灭火器,竟然也惹他的事,把它弄坏,这学生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我们常常会有诸如此类的感慨或是埋怨。虽然只是简单的几句话,却明显地反映出了我们的心理误区所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常常会认为学生所犯的错误实在是低级甚至荒唐,让人完全不能理解。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我们的教育行为很可能就是惩罚和怒斥,效果肯定不好。
  试问,我们是在什么样的前提之下,作出上面的判断的呢?稍作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大多时候,我们对荒唐与否的判断以自我为参照对象,然而,教师认为完全不应该做的事,不一定学生也会有同样的认识;教师不会犯的错误,不等于学生就不会犯。以教师的认知来衡量与判断学生错误,显然是不可取的,我们可将这种心理误区叫做错位性判断。
  正确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与位置去分析原因,在理解的基础上,寻求合理而有效的教育方式。江西的特级教师沈辉在接手一个乱班的时候,被告知,班中有位女生脑子有问题,经常性地破坏纪律,打碎玻璃。沈辉老师具体了解了这个学生的情况之后,发现这个女生挺要强,能力也不错。他站在这个女生的角度上分析后发现,这女生以前所犯的错误并不是那么荒唐透顶,其实她只是很想有所表现,但始终得不到老师的欣赏,因而时常做出一些特别的举动。经过沈老师一段时间的培养和教育,这个女生变化很大,而且向老师表达了自己的反省与愧疚。
  
  误区之二:情绪性放大
  
  “不准向窗外抛废纸杂物,我已经强调过多次,今天终于被我抓到了,别说以前不是你扔的,我抓到你一次,就等于抓到一百次、一千次,今天我看你怎么说。”很显然,这位老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犯了情绪性放大的错误。首先教师发现学生不该叫“抓”;其次发现一次,绝对不可以放大为一百次、一千次。谁都会有闹情绪的时候,因而,情绪性放大,是教师面对学生错误时的又一心理误区。这一心理误区容易使我们对学生的错误产生不公正的评判,也就容易使我们给予学生一些不公正的批评与对待,从而使学生对老师产生误会与恼恨,教育非但没有效果,还会起反作用。
  突破这一误区最根本的方法就是教师必须有效对自己的情绪加以控制。常见的方法是让自己平静十分钟后,再去实施合理的教育行为。张洪强教授在他的《教师心理学》一书中,就建议教师在实施教学行为之前采用先让学生写自我认识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有效缓和教师的情绪,合理地对学生的错误作出正确的评价,使教育行为走向理智。
  
  误区之三:定性式否定
  
  做老师的有时候会碰上这样的尴尬:以前被自己认为品行恶劣的学生,到了其他老师的班里,表现却非常好。这其中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有一点是明确的,自己当初给他的“品行恶劣”的定性式的否定是有失偏颇的。“事定犹需待阖棺”——古人对于给出定性式结论是非常慎重的,而我们当教师的根据某学生一段时间内的表现作出一些定性式结论常常是不够慎重的。我们之所以不慎重地给出定性式否定,往往是因为我们认为自己需要让该学生立刻明确自己身上的缺点毛病,让他早点明确问题的严重性,“你这种垃圾”,“像你这种品德与学习成绩都这么烂的学生,哪个老师都不会喜欢”,——都这样讲你了,我倒要看看你到底有没有感觉。很明显,这同样是我们在面对学生错误时的心理误区之一。
  “定性式否定”不仅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尊心,挫伤学生的自信心,甚至会毁掉学生的一生。面对犯错误的学生,我们应平心静气地帮助他们分析原因,让他明确错误的程度,不能轻率地给出不好的定性式结论。相反,许多成功的教育者都喜欢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式的结论,即使是在学生犯错误的时候,比如“老师相信你是个注重自己形象的学生,所以,我希望你在打架这一问题上加强自律”。这种定性式肯定,是对学生在正确人生方向上的引导和鼓励。人生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认为是“获得别人的肯定”,教师的肯定与鼓励能够给学生带去信心与乐趣,教育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尝试多多使用肯定式定性结论,有助于我们突破否定式定性的心理误区。
  
  误区之四:全盘式重罚
  
  “不打不成器”,中国的传统教育强调“严”并且不反对“罚”,认为惩罚是一种很有效的教育手段。虽然时代在发展,在变革,但是,毫无疑问,我们的脑海中依然残留着有错就罚的心理意念。有错就罚,罚就要重罚,罚得他们下次再也不敢重犯——全盘式重罚,我们的又一个心理误区。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的故事,早已是教育史上的美谈,它告诉我们,罚不是教育,全盘式重罚更不是教育。百次重罚可能抵不过一次关怀的谈心。养成与犯错学生进行关怀式交谈的习惯,是我们突破有错必罚这一心理误区的有效方法。
  
  误区之五:一次性根除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绝对不能急于求成。“你怎么脸皮这么厚,上网吧的事情,我上星期刚对你强调过,你马上又犯了,你怎么死性不改?”有时候,我们教师常常希望自己强调过的东西能永久地载入学生的记忆,学生能够一次性地改掉自己的错误行为。然而,事实往往不是这样,“希望一次性根除”还是我们的一种心理误区。
  正确地认识教育的长期性、反复性,有助于我们突破“希望一次性根除”的心理误区。我们只有在教育中更细心、更耐心,才能取得更让人满意的教育效果。在教育后观察,在观察中鼓励,在鼓励中提醒,在提醒中反复,在反复中成型。
  每个人都是在不断地犯错、认错、知错、改错中成长的。教育需要我们正确地认识与分析学生的错误,突破面对学生错误时常有的心理误区,采取合理的、智慧的、人性化的教育方式,来实现教育的伟大意义。
其他文献
班主任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透过学生外显的行为看到行为背后的心理因素,然后对症下药。下面,就学生中常见的一些不良行为及其心理因素和防治办法做一个简单的论述。    举止过于亲近    有些学生胆子比较大,与老师交往时显得大方自然、不拘谨。这本是好事,可也有一部分这样的学生,总是喜欢在课堂上或在同学很多的情况下表现出与老师很随便、很亲近的行为,如刚刚布置完作业,他又站起来问一遍:老师,作业是什么,
期刊
“起立”,“同学们好”,“老师您好”,“请坐下”,这些久违而又熟悉的声音,在好多学校的课堂上已很难听到了。  读书十多年,对教师至尊至崇;又教书十多年,享受了十多年的至尊至崇,但是,让我对“师礼”有着深切感受的却是这样的一件事。  师范毕业几年后,我又考进南京师范大学的本科函授,重新开始了学习生活。给我们上课的方向东教授教《古代汉语》,他是一个既现代又传统的老师,严肃而又认真,在他的课堂上没有随便
期刊
我一直以为,蝉,意味着某种神秘的启示。它栖身于黑暗的泥土中,却以一种无比高亢的姿态向天歌唱,似乎在诉说什么哲语。后读《昆虫记》,对蝉的敬意,油然而生。它从幼虫到成虫,要在黑暗的地穴中韬光养晦4年,从卵到成虫,竟然要辗转17年!黑暗给蝉黑色的躯体,它却用来歌唱光明。  月色清朗的夏夜,手提一盏灯,沿着树林穿梭,你会发现有数不清的黑色蝉蜕挂在树枝上。可以想见,为了寻找一处安稳的蜕变场所,有多少蝉前仆后
期刊
清扫、处理垃圾是学生在校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生活处处是教育”,围绕“垃圾”也可以挖掘诸多的教育功能,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能受益颇多。    扫垃圾:示范与标准同行    每新接手一个班级,我都会让劳动委员给我安排一项值日工作,这样既可以起到示范带头作用,又可以增加与学生接触的机会。说起中学生,其实只不过是些十几岁的孩子,做值日风风火火是他们的天性,靠几次说教难以有效改变。身教胜于言教,我对
期刊
火把节是彝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从农历的六月二十四日到二十六日。每逢节日,彝族人们身着节日盛装,打(杀的意思)牲畜祭献灵牌,唱歌跳舞、赛马、摔跤、斗牛、斗羊、斗鸡,尽情狂欢。  当夜幕降临,人们挥动火把,成群结队绕村串寨,翻山过田,火把汇成一条条“长龙”。人们一路抛着火把,抛了捡,捡了抛(意在哄撵驱赶一切邪恶精灵)。口中大声念道:烧掉害虫,烧掉贫穷,烧掉饥寒,烧掉瘟神,五谷丰登,六畜发展,人丁安康。
期刊
古诗今译(东北话版)    王勃: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东北版:虽说人不在一块儿,可俺们那关系,钢钢的。    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东北版:前后瞅了半天,啥玩意都没看见。    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东北版:也不知道在那旮旯的咋样了,叫人怪惦念的。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东北版:老搁旮旯蹲着,能瞅个屁?    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期刊
潘:每次学生毕业,我都沉浸在爱的海洋中。我记得曾有一位学生在毕业之际写了这样一句话:“千言万语浓缩为一句话——我们爱你。”这样的留言很多,每当我看到孩子们给我的这些留言,我都会感动得热泪盈眶。  李:这就是你收获的幸福。我说是“收获”,因为你平时就把爱点点滴滴地洒在孩子心中,自然就有爱的回报。说起来,用爱培植爱是个老话题了,但这也确实是教育永恒的使命。  潘:参加工作这么多年,我切身地体会到,只有
期刊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中树立榜样,相当于在集体中确立了一个坐标,使学生感到有压力,有动力,有方向,有方法。通过对榜样的言行举止及其成长过程、思想发展阶段的展示,使高深的理论内涵具体化、人格化,让模仿力较强的中小学生从这些富有可信度、形象性和感染力的榜样中受到深刻的教育,从而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这已成为众多教育者的共识。  但是,现实的尴尬却是:我们的中小学
期刊
自圆心理又叫“紫格尼克效应”,最初由一位叫紫格尼克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他做了一个实验:给138个孩子布置了一系列作业,让他们完成其中的一部分,另一部分则令其中途停顿。一小时后对这些孩子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多数孩子对中途停顿的作业记忆犹新。紫格尼克得出结论:人们对业已完成的工作较为健忘,因为“完成欲”已经得到满足,而未完成的工作则在脑海里萦绕不已。我们也可以试一下,画一个圆圈,在交接处有意留出一小段空
期刊
中学生“交异性朋友”和“早恋”问题,是多年的老话题,班主任都想医治“早恋”,调解“交友”,然而,疗效不佳,而且愈治愈烈,有的老师就不敢在学生面前提及“交友”和“早恋”这类敏感词汇。多年来,我一直研究这个问题,试着寻求解决难题的答案。经过努力,发现了八种“中学生异性心理效应”,并对其进行创造性地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竞争效应:异性相伴,你追我赶    竞争效应指在某项活动中为了让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