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的现状进行分析和概括,为21世纪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提供了理论依据,并结合现阶段人们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的科学认识进行分析,探寻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与人全面发展的有机联系,为丰富21世纪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竞技体育 竞技体操 后备人才 培养 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竞技体操运动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运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越来越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竞技体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如何继续保持并扩大这一优势,关键在于后备人才的培养,这既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竞技体操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但各项目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研究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首先应从分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本文正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分析入手,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以寻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新视角。
1.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渊源
很早人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曾提出培养“德、智、体”和谐发展,“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善的人”。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反抗封建势力和宗教神学,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学说,提倡人性以反对神学,提倡人性自由以反对宗教禁锢,要求多方面发展人的个性,主张和谐发展,倡导造就全才。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卢梭论述过给儿童多方面的教育,使儿童的体力、智力、道德能够得到和谐发展的思想。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把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出现的一些多才多艺的人称作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且是自古以来首次出现的“全面发展的人”。同世纪,英国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为了年轻一代及未来人的幸福,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智、体、德全面发展的有理性的男男女女”。虽然这些思想有着不同的历史局限性、片面性,但无疑是有价值的。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涵义
“全面”一词在我国《新编汉语词典》中为“事物各方面的总和,不偏于某一方面”之意。“发展”在我国《新编汉语词典》中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也指(组织、规模等的)扩大”。二者所指的“事物”都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事物”。因此,笔者认为“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产生影响的各因素不断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质的飞跃而达到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每个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调动。它包括个人的能力和才能(体力、智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个人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充分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并在现实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
1.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站在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战略高度来构建人的发展问题。它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学者认为: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和决策者,同时又是发展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人的发展是首要的也是最终目标。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程度又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生产力还不很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以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从现实意义来说,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和谐统一发展,它主要包括“人的身体发展,人的智力发展,人的个性品质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新发展,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特别是为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所获金牌位居金牌榜的第三,这是我国竞技体育新的里程碑。同时,我国又获得了2008年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这给我国竞技体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规格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后备人才,成了各体育工作人员共同关注的课题。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保持同步甚至超前发展,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多,主要有如下一些观点:赵玉亭、罗普磷等认为合理的人才交流方案是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郭维民、王荣强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加强运动员的管理和训练,要发挥教育、体育两个部门的优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学生课余训练体制和进行科学化的管理。陈国瑞、许月云认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发挥教、体综合效益,共同培养后备人才;应改进教学管理措施,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应加强各类学校管理,不断改善内部环境;应重视基础队伍建设,完善三线训练体系;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辟新途径;重视高校队伍,建立新型培养体制。于振峰、张振东等认为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完善培养体制;扩大运动员人口;重视运动员体能训练,强化基本技术。安雅然、韩冰认为新经济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培养机制的运行要树立人才观念、科技观念、集聚观念、新经济观念以促进竞技体育培养机制的持续发展。钟秉枢、梁栋等认为“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加快训练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鼓励和支持社会以及个人资助、兴办业余训练,应积极推动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与各高校结合,提高办学规格,增强办学效益”。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训练机制、竞赛机制等方面,也就是说主要体现在怎样培养的问题上,而对培养对象——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的研究较贫乏,忽视了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即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与当前社会发展和竞技比赛对人的要求极不相称。因此,加强对包括竞技体操在内的竞技体育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对象的研究,是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理论研究体系的重要内容。
3. 全面发展理论对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启示
竞技体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在我国竞技体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竞技体操技术不断更新,难度日趋加大,而且各国进步迅速,各国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21世纪,各国之间竞技体操的激烈竞争,不仅是运动技术的竞争,也是智慧的竞争,更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其实际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是青少年运动员在体力、智力、创造力以及人格健全等多方面得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竞技体操竞赛也不例外,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形式也必将不断朝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转变,即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既要满足竞技体操比赛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竞技体操与其他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又有明显的差别,竞技体操的成材周期长,运动寿命相对较短,运动项目多,规则要求高,运动风险较其他项目大,群众基础薄弱,社会资金投入难度大,运动员家庭投入多,产出周期长,不易于在社会中普及。竞技体操的这些特点无疑影响着后备人才的来源,这必将制约我国竞技体操的可持续发展。要想获得充足的后备人才来源,就必须提高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为实现我国竞技体操继续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的领先优势,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解决好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变得尤显重要。21世纪,我国竞技体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后备人才?这是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陈融认为:“21世纪中国体育价值取向变化的主导性趋势,是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弱化工具的价值取向,强化体育自身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认识到了体育自身的价值。” 有社会学者认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就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实际,同时也囊括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全面发展理论同样是我国21世纪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从全面发展理论出发,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既要使青少年运动员具备在未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潜力和能力,又要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一方面,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本身对挖掘运动员运动潜能和能力是一种智力支持,它有利于促进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开发,是运动员在未来比赛中战胜对手的法宝。另一方面,从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来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是世界冠军,但世界冠军只有一个,更多的人将要离开运动队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人生坐标,即使世界冠军也是如此。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竞技体操运动员运动寿命较其他项目短,退役年龄较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早,退役后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当今许多世界冠军退役后选择进入高校深造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我们社会转轨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果一个运动成绩很好的运动员没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爱国情操,就有可能走向个人极端主义、拜金主义,处处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当出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甚至损害国家利益,这样的“人才”是毫无意义的。由此可见,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并努力实现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以及个人的需要,又是21世纪竞技体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实践中,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指南。因此,用它指导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一社会活动,是时代的要求;是确保竞技体操充足的后备人才来源的基本保证;是竞技体操在我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构建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人才规格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解决21世纪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供了思路;也为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周启红,李仁志等.论人的全面发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8.
[2]肖其勇.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9.
[3]霍丽芬. 教育的根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
[5]赵玉亭,罗普磷等.我国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交流方案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3.
[6]郭维民,王荣强.体育后备人才管理和训练改革初探 [J].山东体育科技,2000,6.
[7]陈国瑞,许月云.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1,3.
[8]于振峰,张振东等.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9.
[9]安雅然,韩冰.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理论研究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7.
[10]钟秉枢,梁栋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1]陈融.21世纪中国体育价值取向变化之前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
关键词:竞技体育 竞技体操 后备人才 培养 全面发展
随着现代竞技体操运动技术的更新不断加快,运动技能水平不断提高,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越来越注重后备人才的培养,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也步入了一个新的境界。竞技体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优势项目之一,如何继续保持并扩大这一优势,关键在于后备人才的培养,这既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竞技体操是竞技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遵循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普遍规律。但各项目又有其自身的特点,要研究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首先应从分析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出发。本文正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研究分析入手,对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现状进行评述,以寻求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新视角。
1.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1.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历史渊源
很早人们就从不同的角度探讨过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古希腊亚里斯多德曾提出培养“德、智、体”和谐发展,“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善的人”。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为了反抗封建势力和宗教神学,提出了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学说,提倡人性以反对神学,提倡人性自由以反对宗教禁锢,要求多方面发展人的个性,主张和谐发展,倡导造就全才。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教育家卢梭论述过给儿童多方面的教育,使儿童的体力、智力、道德能够得到和谐发展的思想。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把欧洲文艺复兴时代出现的一些多才多艺的人称作为“全面发展的人”,而且是自古以来首次出现的“全面发展的人”。同世纪,英国伟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从人的本性出发,提出为了年轻一代及未来人的幸福,需要通过教育“培养智、体、德全面发展的有理性的男男女女”。虽然这些思想有着不同的历史局限性、片面性,但无疑是有价值的。马克思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
1.2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涵义
“全面”一词在我国《新编汉语词典》中为“事物各方面的总和,不偏于某一方面”之意。“发展”在我国《新编汉语词典》中是指“事物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变化,也指(组织、规模等的)扩大”。二者所指的“事物”都是指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事物”。因此,笔者认为“全面发展”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产生影响的各因素不断由量变到质变,实现质的飞跃而达到协调统一的变化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认为未来社会人的全面发展是指由自然和社会长期发展所赋予每个人的一切潜能的最充分、最自由、最全面的调动。它包括个人的能力和才能(体力、智力、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交往能力等)的全面发展和个性(个人所特有的生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的充分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并在现实实践中不断得到补充与完善。
1.3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现实意义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站在未来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这个战略高度来构建人的发展问题。它包括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社会学者认为:社会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发展,人是社会发展的主体,是社会发展的规划者和决策者,同时又是发展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因此,社会发展必须以人为中心,人的发展是首要的也是最终目标。人的发展决定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程度又制约人的全面发展。因此在生产力还不很发达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以努力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从现实意义来说,人的全面发展一般是指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和谐统一发展,它主要包括“人的身体发展,人的智力发展,人的个性品质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发展”。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理论的新发展,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特别是为人才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
2. 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特别是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我国体育健儿所获金牌位居金牌榜的第三,这是我国竞技体育新的里程碑。同时,我国又获得了2008年29届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这给我国竞技体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也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培养出高规格的满足社会需要的后备人才,成了各体育工作人员共同关注的课题。当务之急就是,如何实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保持同步甚至超前发展,并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目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理论研究的文章较多,主要有如下一些观点:赵玉亭、罗普磷等认为合理的人才交流方案是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技术水平的提高和人才结构优化的重要因素。郭维民、王荣强认为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加强运动员的管理和训练,要发挥教育、体育两个部门的优势,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学生课余训练体制和进行科学化的管理。陈国瑞、许月云认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发挥教、体综合效益,共同培养后备人才;应改进教学管理措施,提高运动员文化水平;应加强各类学校管理,不断改善内部环境;应重视基础队伍建设,完善三线训练体系;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开辟新途径;重视高校队伍,建立新型培养体制。于振峰、张振东等认为后备人才的培养应完善培养体制;扩大运动员人口;重视运动员体能训练,强化基本技术。安雅然、韩冰认为新经济时期竞技体育后备人培养机制的运行要树立人才观念、科技观念、集聚观念、新经济观念以促进竞技体育培养机制的持续发展。钟秉枢、梁栋等认为“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加快训练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是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走体教结合的道路,鼓励和支持社会以及个人资助、兴办业余训练,应积极推动各地体育运动学校与各高校结合,提高办学规格,增强办学效益”。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理论研究主要体现在管理机制、运行机制、训练机制、竞赛机制等方面,也就是说主要体现在怎样培养的问题上,而对培养对象——青少年运动员自身的研究较贫乏,忽视了青少年运动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即运动员的全面发展,与当前社会发展和竞技比赛对人的要求极不相称。因此,加强对包括竞技体操在内的竞技体育各项目后备人才培养对象的研究,是完善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理论研究体系的重要内容。
3. 全面发展理论对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启示
竞技体操是我国竞技体育的传统优势项目,在我国竞技体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竞技体操技术不断更新,难度日趋加大,而且各国进步迅速,各国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21世纪,各国之间竞技体操的激烈竞争,不仅是运动技术的竞争,也是智慧的竞争,更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其实际就是人力资源开发的竞争。人力资源的开发过程就是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过程,是青少年运动员在体力、智力、创造力以及人格健全等多方面得发展的过程。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竞技体操竞赛也不例外,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形式也必将不断朝着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方向转变,即竞技体操后备人才既要满足竞技体操比赛的需要,又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然而,竞技体操与其他运动项目后备人才的培养又有明显的差别,竞技体操的成材周期长,运动寿命相对较短,运动项目多,规则要求高,运动风险较其他项目大,群众基础薄弱,社会资金投入难度大,运动员家庭投入多,产出周期长,不易于在社会中普及。竞技体操的这些特点无疑影响着后备人才的来源,这必将制约我国竞技体操的可持续发展。要想获得充足的后备人才来源,就必须提高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因此,为实现我国竞技体操继续在世界竞技体育舞台上的领先优势,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解决好后备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变得尤显重要。21世纪,我国竞技体操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后备人才?这是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
陈融认为:“21世纪中国体育价值取向变化的主导性趋势,是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弱化工具的价值取向,强化体育自身的价值,追求人的发展。作为社会组成部分的体育,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21世纪的最高命题,其根本意义在于认识到了体育自身的价值。” 有社会学者认为:“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就抓住了社会发展的实际,同时也囊括了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指出:“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是社会活动的一部分,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因此,全面发展理论同样是我国21世纪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行动指南。从全面发展理论出发,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既要使青少年运动员具备在未来创造优异运动成绩的潜力和能力,又要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基本科学文化素质基础、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等。一方面,良好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心理品质、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本身对挖掘运动员运动潜能和能力是一种智力支持,它有利于促进运动员的运动潜能开发,是运动员在未来比赛中战胜对手的法宝。另一方面,从社会对人的发展需要来说,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最高目标是世界冠军,但世界冠军只有一个,更多的人将要离开运动队伍,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最佳人生坐标,即使世界冠军也是如此。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毕竟是有限的,特别是竞技体操运动员运动寿命较其他项目短,退役年龄较其他项目的运动员早,退役后必须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当今许多世界冠军退役后选择进入高校深造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也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在我们社会转轨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如果一个运动成绩很好的运动员没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强烈的爱国情操,就有可能走向个人极端主义、拜金主义,处处考虑自己的个人利益,当出现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就会把个人利益放在首位,甚至损害国家利益,这样的“人才”是毫无意义的。由此可见,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指导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并努力实现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全面发展,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需要以及个人的需要,又是21世纪竞技体操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论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一个历史的、动态的过程,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社会实践中,是一切社会活动的指南。因此,用它指导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培养这一社会活动,是时代的要求;是确保竞技体操充足的后备人才来源的基本保证;是竞技体操在我国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构建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的人才规格提供了理论依据,为解决21世纪我国竞技体操后备人才究竟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提供了思路;也为竞技体操后备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参考文献:
[1]周启红,李仁志等.论人的全面发展[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2,8.
[2]肖其勇.论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9.
[3]霍丽芬. 教育的根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
[4]江泽民. 论三个代表[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7.
[5]赵玉亭,罗普磷等.我国优秀运动员和后备人才交流方案的研究[J].体育科学,2000,3.
[6]郭维民,王荣强.体育后备人才管理和训练改革初探 [J].山东体育科技,2000,6.
[7]陈国瑞,许月云.我国篮球后备人才培养的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1,3.
[8]于振峰,张振东等.中国篮球竞技后备人才现状调查与培养对策[J].体育学刊,2002,9.
[9]安雅然,韩冰.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理论研究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3,7.
[10]钟秉枢,梁栋等.社会转型期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及其可持续发展[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11]陈融.21世纪中国体育价值取向变化之前瞻[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