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落听悲音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mplar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花”意象在文学作品中多象征美好的事物,而在文学巨著《红楼梦》中,“花”则被作者赋予了更丰富、更深层的含义:花是大观园中女儿们的化身,她们如花一样的性格和命运,在花开花落的诗意境界中与女性悲歌浑然天成;而在大观园众青春少女对落花的吟唱中,大观园及居住其中的女儿的悲剧命运在“花”的意象中被生动地表现出来。
  关键词:落花 《红楼梦》 悲剧 葬花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文学作品中,“花”的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意义,“花”既是生命盛衰的象征,又与青春,与女儿形成许多相像之点,传达着对女儿命运的悲叹。如《诗经》中的《小雅·苕之华》写道:“苕之华,芸其黄矣。”“心之忧矣,维其伤矣。”以花的枯黄陨落来传达濒危履艰的生命摇落意识;《离骚》中,将包括花在内的“草木零落”之景与生命摇落意识明确地联系在一起。唐代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落花与女儿命运联系到一起,形成了特殊的意味。而在洋洋洒洒百万言的巨著《红楼梦》中,“花”被赋予了更深层的含义;在花开花落的诗意境界中,大观园及居住其中的女儿的悲剧命运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回肠荡气。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一曲悲金悼玉的《红楼梦》飞散着花的身影,花开是喜、花落是悲,喜的是“荣华正好”,悲的是“无常又到”。“花”美丽外表和灵性内涵经过作者主观情感的关照,被赋予悲剧性的情感寄托,有了更深层次的含义,在花开花落中,我们听到了大观园众女儿像花一样凋落的哀歌,也看到了封建大家族颓败衰亡的必然。
  《红楼梦》中所写自然界中的花,种类多、数量大,仅十七、十八回就出现了荷花、海棠、芭蕉、杏花、梨花、牡丹、蔷薇、桃花等数十种花,但在这奇花闪烁、锦绣灿烂之中,作者却两次写到“落花浮荡”“只见水上落花愈多”的情形,盛时之花与飘落之花的对应,传达的意味可想而知。在第四十回中黛玉看见池中的残荷,说出李义山的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原本高洁的荷花也经不住花落无常的规律,变成了残荷,留住它只为了听雨打荷叶声,悲凉的气氛之下隐藏的是作者浓重的哀伤的情感。
  自古红颜多薄命,把女子喻为花朵再贴切不过了。《红楼梦》中的花又象征了大观园中的众多女孩儿。大观园本身就好比一个大花园,初成时,有“奇花闪烁”“喷火蒸霞”之盛;众女儿进园后,有“落花成阵”、“葬花埋香“之境;“琉璃世界”有“红梅白雪”之美;青石板上有醉卧飞花之韵,女孩们也成日里赏花吟花,自然界中的花之海更映衬了住在园中的人,女孩们如花一样鲜艳明媚。黛玉如兰,宝钗如牡丹、湘云如水仙、探春如杏花等等,这样姹紫嫣红,花团锦簇的花柳之地,生活这样一群秉天地间灵秀之气而生的少女,她们整日间在花前月下或弹琴下棋,吟诗作画;或描鸾绣凤、斗草簪花,种花、赏花、咏花至葬花。结海棠社,拟菊花题,吟桃花诗,可算得上与花生息相伴。作者用了许多色香品格不同的花来比喻象征作品中的青春少女,特定的花已经成为特定人物某种品格的象征。第六十三回中,群芳“占花名”,宝钗掣的是牡丹,用雅态妍姿、雍容富贵的牡丹来比喻宝钗这个‘任是无情也动人’的大家闺秀,是再贴切不过的;李纨掣的是老梅,喻指了她那‘霜晓寒姿’的性格特点,又突出了她年轻守寡的悲剧命运;而被喻为独步群芳,花之精华的林黛玉掣的是芙蓉花,贴切地比喻了林黛玉高洁净雅、质朴率真、可爱而又不可亵的高尚情操。作者不单以花喻人,在描写大观园女儿的生活的同时,还用花来陪衬她们的情感和心理活动。如第二十六回,当林黛玉在怡红院吃了闭门羹,独立在墙角花荫之下,作者写道:
  “花魂点点无情绪,鸟梦痴痴何处惊,因又有一首诗道:‘颦儿才貌世应稀,独抱幽芳出绣闺,呜咽一声犹未了,落花满地鸟惊飞。’”
  作者以花魂点点,落花满地,人物与花鸟相互感应,来形容林黛玉此刻的悲戚;而她们更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以花为对象所咏的诗中,比如咏菊、咏梅、咏海棠、咏桃花,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林黛玉的《葬花吟》和宝玉的《芙蓉诔》,它们都抓住了人与花相似之处,将花况人、凄怆酸楚、感人肺腑。
  花,是大观园女儿们的象征,但花终有飘落的时候,所以作者用这美好事物飘落来喻指女儿们的命运,赋予作者对美好事物陨落的同情和悲伤,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美的追求。花与大观园中的纯洁女儿们有很深的相融性,以黛玉为例,花容月貌,似弱柳扶风不说,她姓林,又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脱却草胎木质而成”,这“草胎木质”亦即佳木异花一般的品质。黛玉如花之纯洁高逸的灵魂,那飘然绝尘的卓异人格,说她是“花魂”亦不为过。第二十七回中做的《葬花吟》,第七十六回吟的诗句:“冷月葬花魂”,表达的都是她心灵的震撼力,是人的灵魂与花魂的呼应,为了理想和爱情,宁可“随花飞天尽头”。她重视生命的质量,以泪洗涤顽石,还其灵秀本质,也浇灌了自己的生命之花,一旦得不到爱情,也不苟活,而是“一抔净土掩风流”,更突显了她冰清玉洁,不染尘滓,心性高远,拒绝趋俗,孤傲卓异、自守芳馨、保持心灵自由的人格美。
  花落无常,作者把大观园女儿们比作花,以落花来揭示大观园女儿们的心灵深处对死亡的恐惧感,并寄寓作者深沉的悲剧意识。落花让人震颤、寂寞冷落,总有一种阴凉之气弥散其间,使人体味到以黛玉为代表的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时时承受的死亡的恐惧感。《红楼梦》第五回,先是由警幻仙姑从宝玉的迷梦与飘忽的境界中唱出“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的歌声,以“落花”意象预示了大观园众女儿的悲剧结局,接着又让宝玉看到了预示着大观园众女儿命运的判词:“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的袭人;“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的香菱;后来演唱的《红楼梦曲》,其中的《虚花悟》唱道:“说什么天上夭桃盛,云中杏蕊多……”。更兼着,“连天衰草遮坟墓,这的是,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花落与“青枫林下的鬼”,与“连天衰草”遮掩的“坟墓”并置,把作者对死亡的预知和恐惧弥散在太虚幻境的渺茫之中。花开花落,作为意象的大现园就是一座花冢,不仅埋葬了这无数自然界的落花,而且埋葬了大观园中的众女儿。从秦可卿到金钏儿,从尤三姐到晴雯,最后到还没来得及写出的黛玉,这一幕幕女儿们的死亡悲剧,就是落花即死亡的佐证,是女孩们心灵深处无法挥去的死亡阴影的表现,又是对作者痛彻心扉的人生悲剧意识的体现。
  花是大观园女儿们的人格美的追求,花的飘落及大观园女儿们的死亡是以葬花来加深死亡意味。大观园中的女儿们意识到死亡,亦或是作者使死亡有了不可抗拒性,所以大观园女儿们都没有了抗拒的可能,于是在对人生万念俱灰的时候,希望有一种纯洁的方式坚守灵魂,坚守自己的灵魂来延续实质上已经死亡的生命。一个“葬”字把花与人的主观情感主体行为联系起来。其实,葬花即葬人,从黛玉如花般的生命之始,幼年失怙,体弱多病,寄人篱下,人情险恶,这一切构成的死亡阴影一直覆压在她的心中,折磨这个柔弱的生命。再加上她本身才高聪慧,多愁善感,故有葬花之举。在黛玉葬花的行为里有对死亡随时可能降临的恐惧,更有与死亡的凄然面对,是她在意识到死亡的无法回避、无法抗拒之后,希望以美好的死亡来保持永远的灵魂自守。小说第二十三回写道:
  “黛玉道:‘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到……’”。
  恐惧死亡,又从容地走向死亡,既然走向死亡,又不愿意在龌龊肮脏的俗世之中死去,而宁愿随花飞向遥远的天边,葬身于不染的香丘,用一捧净土遮掩生命与灵魂,使其永远保持纯洁、孤傲、崇高的本质,这与其说是林黛玉的希望,还不如说是诸芳的愿望。
  作者用花来写大观园中诸女儿,是因为花传神地表达了女儿们的身世飘零。风雨之声,摧毁了花的美丽。夜抄大观园,众花纷谢,晴雯屈死,她的“异形同构”之人黛玉更是感受到“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的“风雨助凄凉”之感。作为出家人的妙玉,藏身于栊翠庵中,但自然之质怎会随身份的改变而消逝?所以,妙玉种的是红梅,“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不是清淡寡欲的白梅。这“槛外人”也有渴求爱情的热情。这红梅就是妙玉的渴望,只是终不免在风雨飘摇之夜被强盗抢去。《红楼梦》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是桃花,这是象征薄命的花,它多次预示了大观园中女子的不幸命运。黛玉、晴雯、尤三姐,这些女子都是以“揉碎桃花红满地”作结。花是美好的,而花期是短暂的,更兼风雨之狂暴,所以,花在风雨中飘落,那就是她们的命运。
  在《红楼梦》中,“花”不单指大观园中众女儿,还隐含着对作者对尘世人生无常的感叹。作者在小说的繁华绮丽中绘制了几幅很有完美境界的“花”的图景:“宝黛同观《会真记》”、“黛玉葬花”、“宝钗扑蝶”和“湘云醉卧芍药丛”。“宝黛同观《会真记》”是一幅最和谐的图景,宝黛二人同捧《西厢》,头上是正艳的桃花,风儿吹来,落红成阵,桃花瓣落了满地、满身、满书。如此情景在宝黛二人的生命中是最幸福和谐的,这就是他们爱情理想之图,但飘零的桃花和附近的花冢也警示了以后理想的破灭。就连宝钗也“扑蝶不成,落了人守寡的悲惨结局。”这些花的意象都归结为一个主题:现实人生尘世无常,就像花一样,风雨不知何时会摧残它的生命。
  花开花落有定数,红尘人世不随愿,封建大家族的兴衰也如花一样有开有散。在《红楼梦》第四十回的行酒令中,面对着满园盛景,贾母对道:“六桥梅花香彻骨。”宝钗对道:“水荇牵风翠带长。”而黛玉只一句:“良辰美景奈何天”,便在一片歌颂繁华太平中加了否定的一笔,这是黛玉对贾府未来的衰落做的预言。如果说黛玉《桃花行》的“一声杜宇春归尽”,更多地是为自己的命运哀叹的话,那么乐观的湘云在《咏絮词》中写的“且住、且住,莫使春花别去”,这对往日盛景的挽留之语,则明显地是对贾府的家业衰落之势的哀悼。在这里,“花”的内涵已扩大为荣辱的无常,它象征着贾家的衰败的不可避免,曾经的荣华富贵就像花期一样的短暂。
  在《红楼梦》中,花是作者心目中最纯洁、最完美的形象,是纯洁女儿的象征,而落花则是颓败世道的诗化意象,是封建势力飘摇短暂的缩影。花终究会被埋葬,黛玉哭吟的《葬花吟》是诸芳的归源。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独倚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愿侬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读这哀婉凄切、如泣如诉的绝唱,寂寞、凄苦、悲愤、愁煞一齐涌来,顿感人生易老,光阴易逝,面对那将临的“风刀霜剑”,尽管桃红柳绿,又待如何?花之美、红之色、香之质,犹如诸多少女,她们由花的飘落而生发出无限的忧患,进而预感到那风霜来临后自身命运的悲哀:晴雯暴命、司棋触柱、芳官出家、迎春误嫁、探春远离、惜春看破红尘、元春夭亡、黛玉惨死,都葬身于封建势力压迫及无常尘世下。
  花是自然界的精华,而《红楼梦》中的女儿们是天下女子的精华,花的内涵被作者丰富至如此,一部《红楼梦》写尽了花开花落及女儿们的尘世历程。正是“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参考文献:
   [1] 张庆善、刘永青:《漫说红楼》,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
   [2] 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评注》,北京出版社,1979年。
   [3] 李希凡:《〈红楼梦〉艺术世界》,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4] 胡杨林:《〈葬花吟〉中有关“花”的意象分析》,《丹东师专学报》,2001年第1期。
   [5] 雷广平:《谈〈红楼梦〉是如何通过花来表现悲剧主题的》,《红楼梦》学刊,1998年第1期。
  
   作者简介:王宝勋,男,1977—,黑龙江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工作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摘要拜厄特的五部短篇小说集内容、形式多样却有其内在的必然联系。她运用多种文体将短篇小说的传统现实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有机融合,以作家强烈的自觉意识探索语言与叙事、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关系,使小说具有试验性互文性和自省性等后现代超小说的特征。  关键词:拜厄特 短篇小说 后现代 超小说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A·S·拜厄特被誉为“最有魄力的后现代短篇小说家之一”。自1987年出版
期刊
摘要美国著名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的短篇小说《广场上的宴会》,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倾向。该作品在艺术上力图超越对种族歧视现象的情绪化渲染,以冷静理性的笔调叙述故事,刻画人物,追求作品的艺术性,从而揭示出美国 “自由”的实质。  关键词:宴会 黑奴制 自由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美国黑人作家拉尔夫·艾里森因创作小说《看不见的人》(Invisible man)而跻身于美国当代
期刊
摘要空间理论作为20世纪末新兴的西方文学批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关照文学文本的全新视角,本文从空间批评的角度来解读多丽丝·莱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分析在后现代的语境中,小说的空间结构与作家价值之间的关涉,以及作家对现代都市人尤其是女性的生存体验和精神感受的多重联想和思考。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空间 生存境遇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喜福会》中顾映映这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形象,反映了在种族主义、男权中心主义和文化霸权的三重压迫之下,被传统文化和封建思想束缚的早期华裔女性移民的女性意识的觉醒和反抗。  关键词:顾映映 女性意识 压迫 反抗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一大批华裔美国作家迅速崛起,把华裔美国文学推向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其
期刊
摘要华裔美籍作家谭恩美的第四部小说《接骨师的女儿》以复杂而高超的叙述技巧创造了一个西方人想象中的迷信、落后、神秘和野蛮的中国。本文通过分析谭恩美笔下神秘而愚昧的“中医”,落后和愚蠢的中国婚姻方式和家庭教育,以及古怪、贪婪、狡诈的人物形象来证明小说《接骨师的女儿》是一部有强烈“东方主义”色彩的作品。  关键词:东方主义 “中医” “他者”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萨义德在他
期刊
摘要《老妇还乡》是迪伦马特的一部经典名作,迪伦马特在作品中勾画出一个物欲横流的荒诞世界,提出人在这样的世界里应该坚持勇敢地面对自我,承担责任。本文旨在通过对文本的再解读来阐释《老妇还乡》所蕴含的主题深意和表现主题所采用的艺术手法。  关键词:主题 物欲横流 悲喜剧 艺术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在欧洲,迪伦马特被誉为当代“最重要的德语戏剧天才”。《老妇还乡》是迪伦马
期刊
摘要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之所以受到众人的喜爱,这与他独特的诗歌艺术,即“始于欢乐,终于智慧”密不可分。本文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从“始于欢乐,终于智慧”的视角,对他的三首来自不同时期、不同诗集的诗歌进行解读,从而进一步了解这位伟大的诗人,体会他的这种诗歌艺术,更好地发挥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和教育作用。  关键词:罗伯特·弗罗斯特 自然 诗歌 美丽 智慧  中图分类号:I10
期刊
摘要《啊,船长!我的船长!》是美国著名诗人沃尔特·惠特曼为悼念林肯总统而写下的不朽的哀诗。全诗构思精巧,组织严密,语言深沉而炙热,字里行间里饱含着作者的悲痛愤怒之情。本文从文学的角度分析了这一作品,欣赏了其内容与形式的高度和谐统一之美。  关键词:惠特曼 船长 分析 欣赏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提起美国诗歌,人们会经常谈到沃尔特·惠特曼。他出身贫苦,一生坚决反对奴隶制,
期刊
摘要陶渊明在他生前和死后近二百年里,是以隐士或徵士的身份为人所知的。到了唐代,读书人官场失意时以他为寄托,他的诗逐渐引起诗人们的关注。宋人则把他推上艺术和人格的顶峰。不同时代的读者因为不同的期待视域对陶渊明有各自的解读,但共同的文化底蕴使封建社会热心仕途的文人把陶渊明视为他们永远不能到达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期待视域 陶渊明 读者接受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期刊
摘要王三巧形象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其展现出的丰富的人性内涵超越了同时代小说的同类形象。这一艺术形象强烈地震撼了封建伦理道德的根基,具有争取男女平权的意味,小说在塑造王三巧形象的过程中体现出一种崭新的人道主义倾向。  关键词:王三巧 冯梦龙 明代小说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冯梦龙的《古今小说·蒋兴哥重会珍珠衫》是我国古代短篇小说中最值得重视的名作之一,其中表现出的人道情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