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活,赋予课堂以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成为中小学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然而,从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来看,还存在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生活气息的现象。面对这种现状,笔者认为,要善于点击“生活语文”,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从而刷新出精彩的课堂。
一、联系生活,创造性地“点击”教材
对教材的处理是教学活动的蓝图,可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课堂之上。”教材处理要“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个“情”就是以学生为本,联系生活创造性地“点击”教材。
1.内化教材
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把教材看作是一个教学的参考材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教学秩序,联系生活实际把鲜活题材引入学习的课堂,重组一些生活语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掌握并运用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的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影子》,如果按教学进度排,上《影子》这课,不一定是阳光明媚的日子,这样学生对影子的理解、感悟、体验较肤浅。因此,可以打乱教学秩序,若遇阳光明媚的日子就可以先教《影子》一课。教学时,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边做影子的游戏便结合课文讨论: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通过观察并联系生活等途径发现知识,获得乐趣。
2.外化教材
语文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他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绝不能把学生局限于课文、课堂之中,将语文学科孤立起来,应尽可能地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例如,《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就可以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海洋、海洋生物、海底动植物的资料,再根据资料画一幅海底世界想象画;课中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画的海底世界,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课后再引导学生画出课文所描绘的海底世界。如此对教材的处理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海底世界的知识,还能体会到海底世界的美。
3.活化教材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文本要将生活有机地融合到课堂中。如,一年级教材中有篇课文《菜园里》,教学时我就将生活带入课堂。上课前,在教室四周摆放有关蔬菜的实物;上课时,让学生扮演菜园的小主人,走出座位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记它们的名字。这样的教材处理目的是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念一念的过程中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识字与学生的生活常识结合起来。
二、利用生活,艺术性地“刷新”课堂
如果说教材处理属于战略的范畴,那么课堂教学则属于战术的概念。为达到战略目的,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描绘生活
语文既是形象的,又是模糊的,很多语言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难以感受,我们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诱导学生对于语文所表现的生活形象的感受,在此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让学生间接感受周围的客观环境,积极启发诱导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
例如,我上朱自清的《春》时,这样导入新课:“我们一提到春,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样导语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创设了一种联想情境,学生听后,会觉得眼前春光融融,一片生机。
2.贴近生活
我们常说:“要把生活搬进课堂。”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才具有真实性。在教学《师生情》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在你们的心目中,你觉得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好老师?
②师生互动:现在我就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一名实习记者,我想采访小朋友几件感人的事情,谁愿意接受我关于“师生情”的采访?
③生生互动:你愿意当记者还是当被采访的人?请你找一个同学去采访他。
④群体互动:咱们每个人都来一次,请你们下位子,各找一个同学,两个人分下工,采访时就围绕师生情这个主题,想提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要实话实说,注意礼貌用语。
⑤换位互动:接下来咱们换个角度,请同学们采访老师,看看老师心目中的同学是什么样的。
⑥播放音乐《每当我们走过老师窗前》,在音乐声中老师描述:我看到同学们眼光中闪动着泪光。是呀,这就是师生情,它像一杯浓浓的咖啡,它像一杯甜甜的乳汁,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师生情中成长着。今天在我们将要结束这节课前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献给老师,可以是祝愿的话,感谢的话,也可以是希望的话。(学生表达心愿)
在《师生情》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记者采访”“表达心愿”这两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多元互动。在“记者采访”这个环节,我先示范引路,以《实话实说》实习记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采访,而后又邀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演示,接着人人参与,最后换位采访,使课堂达到了高潮。
3.模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演一演文中的人物,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中举行公开试验一段时,就可以采用模拟生活法,请一组同学在讨论后上台,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其中一人扮演伽利略,一人读解说,其他组员发动全班同学当观众。顿时,课堂变成了书中描写的比萨斜塔试验地。实验前人们的嘲笑、公开实验成功、人们万分惊讶的表情被同学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仿佛正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组织、去感受、去获得。
4.联系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 。”
例如,在教学《养花》一文时,我发现学生在初学时对“腰酸背痛热汗直流”怎么会“多有意思”,别人把好不容易开的昙花拿走了,怎么会“特别喜欢”一时不能理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回忆大扫除时各个忙得满头大汗及中队聚餐的情景。有的说,那天虽然弄得满身泥浆、大汗直流,可看到洁净的教室就开心;有的说,包了一上午馄饨,开心……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开阔,想象大胆,畅所欲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体会到了劳动是累的,但也是快乐的,给予也是一种幸福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符洁)
一、联系生活,创造性地“点击”教材
对教材的处理是教学活动的蓝图,可以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课堂之上。”教材处理要“未成曲调先有情”,这个“情”就是以学生为本,联系生活创造性地“点击”教材。
1.内化教材
在教学中,善于处理教材,把教材看作是一个教学的参考材料,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调整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和教学秩序,联系生活实际把鲜活题材引入学习的课堂,重组一些生活语文,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中,主动探究、发现、体验,掌握并运用新知,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人教版一年级的教材中有一篇课文《影子》,如果按教学进度排,上《影子》这课,不一定是阳光明媚的日子,这样学生对影子的理解、感悟、体验较肤浅。因此,可以打乱教学秩序,若遇阳光明媚的日子就可以先教《影子》一课。教学时,可以带学生到操场上边做影子的游戏便结合课文讨论:影子什么时候在前?什么时候在后?什么时候在左?什么时候在右?这样引导学生结合文本,通过观察并联系生活等途径发现知识,获得乐趣。
2.外化教材
语文并不是一门单纯的学科,他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因此,在语文学习中我们绝不能把学生局限于课文、课堂之中,将语文学科孤立起来,应尽可能地将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树立“大语文”教学观。
例如,《海底世界》一课的教学,就可以对教材进行这样的处理:课前让学生搜集关于海洋、海洋生物、海底动植物的资料,再根据资料画一幅海底世界想象画;课中让学生交流自己所画的海底世界,再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学习;课后再引导学生画出课文所描绘的海底世界。如此对教材的处理不仅能使学生了解到海底世界的知识,还能体会到海底世界的美。
3.活化教材
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因此,在教学中结合文本要将生活有机地融合到课堂中。如,一年级教材中有篇课文《菜园里》,教学时我就将生活带入课堂。上课前,在教室四周摆放有关蔬菜的实物;上课时,让学生扮演菜园的小主人,走出座位去看一看、摸一摸这些蔬菜,再读一读旁边的小卡片,试着记记它们的名字。这样的教材处理目的是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念一念的过程中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把识字与学生的生活常识结合起来。
二、利用生活,艺术性地“刷新”课堂
如果说教材处理属于战略的范畴,那么课堂教学则属于战术的概念。为达到战略目的,教师应以学生为本,创设“生活化”情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描绘生活
语文既是形象的,又是模糊的,很多语言由于主、客观原因学生难以感受,我们必须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诱导学生对于语文所表现的生活形象的感受,在此过程中用具体形象的语言加以详尽描述,让学生间接感受周围的客观环境,积极启发诱导学生对于生活的感受。
例如,我上朱自清的《春》时,这样导入新课:“我们一提到春,眼前就仿佛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一提春,我们就会感到有无限的生机,有无穷的力量,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样导语绘声绘色,情景交融,创设了一种联想情境,学生听后,会觉得眼前春光融融,一片生机。
2.贴近生活
我们常说:“要把生活搬进课堂。”生活化的情境教学,才具有真实性。在教学《师生情》一课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在你们的心目中,你觉得什么样的老师是好老师?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过这样的好老师?
②师生互动:现在我就是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的一名实习记者,我想采访小朋友几件感人的事情,谁愿意接受我关于“师生情”的采访?
③生生互动:你愿意当记者还是当被采访的人?请你找一个同学去采访他。
④群体互动:咱们每个人都来一次,请你们下位子,各找一个同学,两个人分下工,采访时就围绕师生情这个主题,想提什么样的问题都可以,要实话实说,注意礼貌用语。
⑤换位互动:接下来咱们换个角度,请同学们采访老师,看看老师心目中的同学是什么样的。
⑥播放音乐《每当我们走过老师窗前》,在音乐声中老师描述:我看到同学们眼光中闪动着泪光。是呀,这就是师生情,它像一杯浓浓的咖啡,它像一杯甜甜的乳汁,我们就是在这样的师生情中成长着。今天在我们将要结束这节课前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献给老师,可以是祝愿的话,感谢的话,也可以是希望的话。(学生表达心愿)
在《师生情》教学中,我精心设计了“记者采访”“表达心愿”这两个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多元互动。在“记者采访”这个环节,我先示范引路,以《实话实说》实习记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采访,而后又邀请了两名学生上台演示,接着人人参与,最后换位采访,使课堂达到了高潮。
3.模拟生活
有的课文内容距学生的生活较远,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教学时应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再现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使学生如临其境,激发学习兴趣,引起高度注意,较好地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让学生走进文本演一演文中的人物,则可以把语言文字直接变成活生生的生活再现在学生面前,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感悟。
例如,在教学《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一课中举行公开试验一段时,就可以采用模拟生活法,请一组同学在讨论后上台,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其中一人扮演伽利略,一人读解说,其他组员发动全班同学当观众。顿时,课堂变成了书中描写的比萨斜塔试验地。实验前人们的嘲笑、公开实验成功、人们万分惊讶的表情被同学们表现得淋漓尽致。同学们仿佛正置身于那个场景之中。这样的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创造的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组织、去感受、去获得。
4.联系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经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来学习课文,理解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也特别提出:“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词语和句子 。”
例如,在教学《养花》一文时,我发现学生在初学时对“腰酸背痛热汗直流”怎么会“多有意思”,别人把好不容易开的昙花拿走了,怎么会“特别喜欢”一时不能理解,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回忆大扫除时各个忙得满头大汗及中队聚餐的情景。有的说,那天虽然弄得满身泥浆、大汗直流,可看到洁净的教室就开心;有的说,包了一上午馄饨,开心……从教学中,可以看出,学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思维开阔,想象大胆,畅所欲言,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体验,使他们体会到了劳动是累的,但也是快乐的,给予也是一种幸福的情感。
总之,语文教学生活化,不仅可以克服传统语文教学中只重语言智能的弊端,而且优化了教学过程,使以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责任编辑:符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