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途》:追寻生命梦想的精神风景

来源 :新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qingsh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途》,顾名思义书写心路历程。中国古代文论以“人为天地之心”,“心”为生命性灵之根本。“心路历程”可以说是其“心声心画”。她以自己的亲历经验,讲述20世纪80年代,一位优雅美丽的中国女性,怀揣青春梦想,长发飘逸,步履翩翩,行走于地球经纬线上的多个国家。仿佛翱翔于多元文化时空之上的大雁,和海外作家、艺术家们,以“千羽合翼”“万鸟齐翔”的精神拥抱,为探寻人类的诗意栖居,为实现自我与家国的梦想,在与异质文化交流、互识、碰撞、冲突与博弈的过程中,生出圆融东西方文化的全新思想。从一位中国青年舞蹈演员,奥地利第一位华裔女主持人,成为卓立于世界舞台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这是千万中华女性主体觉醒后,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重塑完善自我,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最可贵的人性魅力。
  捧到还带着墨香温度的《心途》,亲见整体设计的文图并茂与匠心独具,其温润文字与彩色照片相映,表现出唱燕写作与行动创造智慧的“双翼”,追寻生命梦想的别样方式。并且构成复调互文的交错意象,显示其内在灵魂与外在世界的生命流变史诗。特别是,封面上其深邃而坚毅的目光,不仅可以想象“心途”由内而外无限延展的“心灵海”画面,而且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心中有爱德自馨,以及个体人的自我内在精神超越外物的强大力量。封面的殷红底色,托起一身中国红,蕴含唱燕安坐于祖国母亲的怀抱,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其亘古的血缘基因,取之不尽的精神生命“母乳”。“一身中国红”,则标示唱燕自己铭记:“我是中国人”。
  从散文结构看,字里行间充盈着一种人类之爱的在场。不仅语言简洁而明丽,富有哲思与诗意。而且跨文化、跨种族、跨国界与跨时空,跳跃腾挪的结构艺术,时而涓涓、时而汩汩的文脉节奏,以及不同民俗风尚与宗教信仰,在人类意识的统领下,构成一种积极乐观、昂扬向上的宏阔视野,审美至境。引领遥想先哲庄子的“知音”与“妙悟”,超越“耳”“目”之声相,深入文本之心腹,明察大义之真在。本人恰恰是在此种“心的世界”,寻得与唱燕“心默意会”的神遇,激起犹如“高山流水遇知音”般的情感共鸣,对她的另一番敬意也油然而生。
  《心途》收录的8组散文,以精神的向度联结不同时间、国界、场景与人物、事件,勾勒出唱燕携带根与翼,奋飞于多元文化苍穹之上的“四维时空”。
  其一维,《房客,安妮博士》《奥地利姑姑,作家朗艾》,看似日常生活叙事,却是颂扬人类承载灾难、超越灾难、自救图新、独立顽强的生命意志。表达出两位耄耋之年的奥地利知识女性,对刚刚走进奥地利的中国女孩,自我生命意识的激励与改变。她们经历战争与病痛劫难,生命鲜花依然绽放。不仅感动了当年唱燕那颗年轻的心,如今也正在感动着更多的我们。虽然,朗艾姑姑是她的中文学生,安妮博士是她的房客,却都称呼她“孩子”,亲如一家人。这种超越血缘与民族的亲情,流淌着“母神文明时代”人类生命之爱的万古回响。
  更令人深思的是,83岁的郎艾姑姑,她从“二战”废墟上站起来,一无所有,虽然能讲七八种语言,用三种语言写作,也还要再学习中文。她痴迷东方文化,喜欢老庄哲学,对毛泽东思想也有研究。78岁刚到维也纳的安妮博士,多病缠身步履维艰,但是从不躺在床上呻吟求助,坚持每天戴上礼帽,披着披风出行,即使天降大雨在家里也要听音乐、看书、记笔记。当年在大雨滂沱里,唱燕要搀扶她时,她亲切而坚定地说:“孩子,你可以帮我一次,但帮不了每次,我谁都不能靠,只能靠自己!” 两组散文不经意间的细节描述,塑造了两位个性鲜明的、真实的西方女性形象,不仅看到她们独立与博爱的生命样态,而且流露出中国哲学对西方女性的心理影响。以日常生活微观叙事告诫世界,人类需要和平、和谐与共生。因为“人类只有一种语言,那就是爱”。
  其二维,《“女强人”并非“女强盗”》《偶像》《品味≠价高》《漂亮未必是美丽》四组散文,以针砭炫富奢靡、性别误区、偶像物化的时弊,揭示在物质繁华、科技发展的遮蔽下,人类精神生态的严重危机。体现出一位海外女作家对人类社会的现实关怀。如何对待性别,是一个关乎人类文明向更高层级的进化问题。性别歧视,在东西方男权文化观念里有着惊人的相似。男权文化助长男性的霸权,阉割男性的温柔,扼杀女性的坚强,滋生女性的依赖,数千年男权文化与制度的不断再造,性别歧视已成为民族、阶级、人种等歧视中“名列前茅”的人格“顽疾”。虽然世界妇女解放运动以东方“自上而下”与西方“自下而上”的不同方式,演进了两百多年,但是21世纪,性别、婚姻关系作为人类最基础、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在国际社会、职场与家庭,新男权主义对女性仍然存在显形或隐形的歧视,甚至有时会以文化精华的面目或爱的名誉堂皇登场。散文不仅理性批判男权观念所导致的人性扭曲,剖析“女强人”的“雄化”问题,而且对女性自我主体的“集体无意识”进行深刻反思。并提出“新时代”构建人类新文明,重塑“完整的人”的人性,应该是“宽善美慧”“刚柔并济”。更需要男女两性携手推进,共建人类社会与家庭的性别平等伦理新秩序。
  其三维,《萨琪想你,春花遍开时》,是全书唯一书写人与小动物之间亲密关系的散文,其人类与自然万物为一的生态关怀不言而喻。集中讲述英、美、中三国的三位妈妈与一只名叫萨琪的狗,如母与子般的亲情。更确切地说,是唱燕追思和她一起生活了16年的萨琪,他们像“母與子”一样,倾注着人与动物之间的感情至爱与美好。因为,在她的心目中,萨琪是一个特别的孩子,萨琪以视死如归的忠诚,理解、信任与勇敢与她相伴朝夕。因为从“他”身上折射出许多人性的优良品质,读之会使人豁然开悟与启示。尤其是,当写到萨琪14岁时呼吸道感染,生命危在旦夕,她心急如焚地求医,彻夜不眠地守候,无微不至的关爱,萨琪的生命奇迹般又延续了两年六个月。但是,为了不因为“我的不舍”,徒增“他”的痛苦与煎熬,她满含热泪以生命之爱尊严仪式,送给“他”安乐死。在散文的尾声,她呼喊着“我的孩子,想你时,打开门,漫山遍野都是孩子”。锥心的悲痛飞越悠远的历史时空隧道,把心存“万物有灵”的原始信仰,化作情寄天地的人间大爱。孟子曰,“爱吾爱以及人之爱,家国可运于掌”。散文以别样的体验,强调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人的肉体与灵魂,都需要爱与关怀的和谐关系。   其四维,《梦绕纽约——漫话La MaMa的艺术家》,真实记录了在世界艺术家的摇篮美国纽约La MaMa,集聚着来自世界的影视明星、音乐人、摄影家、歌唱家、导演等。这群来自不同国家追求艺术梦想的年轻人,她们的生活并不富有,甚至窘迫,有时还食不果腹。但是,无论追求梦想的路多么艰难,他们都一直向着自己的梦想前行,永不言弃。虽然,如今La MaMa已被夷为平地而不复存在,但是,唱燕的系列散文“梦绕纽约”,留住了艺术家点燃希望、创造梦想、激情奋斗的足迹,而永载历史。尤其那篇以“一锅大米饭”为叙事“奇点”的文章,不仅表现出“我被感动”的真心帮助,而且超越国界与性别的相互感动、相互鼓舞、相互搀扶、相互救助,创造出一种人类之爱的新的群际关系。他们汇集多种艺术思想与形式,演绎出“人类共同精神”“美美与共”的艺术梦想合奏。期许人类以“爱的觉醒”面对世界未来,由战争、掠夺与对立,走向统一共赢的“人类是一个大家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唱燕书写的“四维时空”,从日常生活、社会现象、自然生态与人类胸怀与境界,绘制出新全球化之下人类的精神家园。然而,她作为跨界的艺术家,更是以“行动”传播中国优秀文化的使者。随着她生活半径不断扩展,涉猎的领域越来越广泛,又成为一个“知行合一”思想者。她擅长把生活的特殊体验诗化成富有灵性的文字,让你联想到世界数以万计的女性精英,善与爱的情感理论,推动人类发展社会理想的神性动力。
  17年前,本人对她的第一次采访,是在她由废弃的锅炉房和垃圾场上,亲手改建而成的“北欧艺术空间”。这座富有北欧简约风格的两层小楼,室内一根根原木搭建的尖顶,隐含中国古建筑的原生态气韵。在春日的阳光下超然雅静,暖意融融。不仅被国内外友人赞誉为“化腐朽为神奇”,而且被意大利《国际家居》杂志评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家”。 她在这里接待了诸多驻华大使,西班牙公主、利比亚王子和世界艺术家。当问她那时大家都在抢着买房子,你为什么要买下这一片废墟?她回答得如此坦然:为了体现祖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这个世界上没有垃圾,360度都是美。她认为,把垃圾场改造成艺术殿堂的整个过程,是她“梦想成真”最快乐的时光。特别是,看到被清理出来的大片垃圾场再回填好土,救活了埋在垃圾堆里痛苦不堪的一棵棵大树,那种喜悦欢愉自不待言。因为创造升起的是新生命的“希望”。
  唱燕把全球最高科技的国际电脑音乐节带回中国,没有经费就卖掉自己海外的家,成功举办13场音乐会,100场论坛,发表163篇科研学术论文,为中国音乐历史书写了新的篇章。她还参与策划申奥、航天、上海世博、全球财富论坛、联合国丝绸之路等国家重大文化项目,以及世界拉丁舞冠军为汶川地震的全球慈善义演。你会发现,她的梦想总是和祖国母亲心连心,赤子之心梦绕魂牵着她,驾驭双翼,从东方飞向西方,又从西方飞回故乡。如同一个女儿听到母亲“归来兮”的召唤。
  研读《心途》,领略“四维时空”的家园风景,仿佛和唱燕共同点亮了一束束梦想光谱,正在裊袅升华于群山之巅的神树梢,乘天地之正气,撒落于世道人心。会突然意识到,我们都是为祖国、为人类播种希望的人。《心途》唤醒了每个人心底遥远的梦想,细数着你生命的节拍走来,真的你会发现,原来我们都是“追梦人”。虽然有些人在奔跑着追逐一个似真的梦想时,却忘记了自己最初的诺言,离梦想越来越远。唱燕在散文中写到,不飘不摇,静悄悄;不疾不徐,谦谦行,是她追寻梦想的生命状态。她认为,年龄对于她,不过是代表时间的阿拉伯数字,梦想之慷慨,从不拒绝年龄的大与小。梦想是对每个明天的美好期许,是不左右环顾的坚韧活力,每一个不能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她以诗歌“风,吹过,便是一首牧歌……”自勉,以“宽善美慧”,此生彼岸的人格梦想,才有数十年勇敢的自信与跋涉。
  我坚信,让梦想伴随生命,不离不弃,自植灵根,积攒心智,梦想就一定能实现,每位“追梦人”都会获得“梦想成真”的高峰体验。梦想,不仅可改变个体人的生存方式,人生命运,而且一个有梦想的民族,可以改变家、国与人类的命运。更何况,世界心理学家已经实验证明,“梦想成真”的概率是85%,无论事业与爱情。这就是《心途》要表达的家国情感,人类关怀,梦想的精神感召力。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女性文化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国女性文化》《中国女性文学》原主编
其他文献
2018年盛夏,中国书院学会副会长、鹅湖书院研究员王立斌老师,应三门峡召公祠甘棠苑主、甘棠书院院长吴启民先生邀请,和我们在甘棠苑聚会交流,就传统文化的复兴及其意义,召公“敬德保民”廉政爱民思想文化源流的现代发扬做了深入探讨。很多真知灼见在亭台掩映,曲水流觴中碰撞升华。  甘棠书院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风景区内的“甘棠苑”,是在原遗址上重建的,这里曾是陕州古城千古称颂的历史佳话“甘棠遗爱”“召公勤政”的
期刊
本刊讯(记者 吴凤鸣)8月25日,由文萃堂读书汇组委会、北京新四军研究会主办的开国大将张云逸诞辰纪念暨《张云逸传》读者座谈会在中新华文化金融创意园内中共党史美术馆(筹)举行。该座谈会由中新华文化创意园、新閱读杂志社协办,中泰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长沙大红陶瓷有限公司支持。大家齐聚一堂,缅怀开国大将张云逸同志的不朽功勋,追思他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光辉一生,学习他的崇高品德和精神风范。  《张云逸
期刊
8月21—25日,第26届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以下简称图博会)暨第17届北京国际图书节(以下简称图书节),以及第9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在中国国际展览中心新馆(顺义)同时、同地举办,为国际出版界和广大读者打造一场全球版权贸易和全民阅读的盛宴。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黄坤明在参观展会时强调,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出版导向、价值取向
期刊
“我缓缓闭上眼,眼前自动浮现出两年之间的那些人、那些事:从开罗机场丢失行李的那个清晨到现在的点点滴滴在脑海里不断回放,埃及大游行的呼号好像早就过去,又仿佛刚刚还在耳边。这场中东爱情故事仿佛已经是上个世纪的事情,又好像还没到来。这一切好像是结束了,又好像刚刚开始。”  从初见倾心,到最终相忘于江湖,这封端木嘉佳的爱情告白书,在中东动乱的纷扰中显得格外动人。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一段纯粹的爱和一场惊心动魄的
期刊
作为儿童小说,好看是第一位的。《黑桑》开篇就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个宁静美丽的小山村,恍如世外桃源般,令人心生向往。阿爸要外出打猎了,阿妈一早就准备好香喷喷的米饭团和熏肉。小主人公柳金眼馋得吮手指,却懂事地让给阿爸吃。一家三口相亲相爱,字里行间都透着绵绵深情。对于大多数儿童来说,山村猎人家的生活场景是陌生的,但这家人相互关心、照顾的感情却与自己的家庭无比相似。这种陌生中的熟悉,是很能吸引孩子们的。 
期刊
今年是新中国70华诞,我也70岁,我与新中国同龄,随着祖国前进的步伐见证了祖国的发展。感谢祖国给了我这么安宁的美好生活,给了我增长知识、健康成长的广阔平台,使我从普通女孩成长为共和国将军。  回首成长的历程,读书学习是我不断进步的重要途径。那些好书教导我如何做个正直、善良的人,书给了我丰富的科学知识,给了我克服困难的勇气。  20世纪60年代初,是我的中学时代,全国都在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学习雷锋。那
期刊
王诺诺,青年科幻作家,互联网公司产品经理,剑桥大学环境经济硕士,第二十九届中国科幻银河奖最佳新人奖,第一届“冷湖奖”一等奖得主。王诺诺的首部短篇小说集《地球无应答》,从基因、数据、时空等多个角度,置身未来反思现实,思考我们与自己、科技、宇宙的关系,表达对隐私、社会关系、星际移民的独特观念。中国科幻文学的兴起和“走出去”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刊记者采访了“90后”科幻新星王诺诺。  《新阅读》:您
期刊
人民出版社读书会2014年8月成立,由线下活动和线上平台组成。人民出版社读书会线下活动已在全国各地、面向各类读者开展了数百场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成为推动全民阅读,倡导全民读书的重要阵地。2015年5月4日,人民出版社成立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办公室,专门负责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各项工作。短短几年,人民出版社读书会逐渐彰显出主题阅读的引领作用,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好评和支持。下面重点谈一谈人民出版社读书会在主题阅
期刊
我与新中国同龄,书伴一生,一生以书为粮、药和师友,书给了我不断前进的方向、动力和路径、方法。  书让我懂得了爱与恨  书让我首先懂得爱什么、恨什么。小时候看得最早的书是《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卓娅和舒拉的故事》。可能是县、乡给村里配置的,我给有贞伯父家写信时常到他家里,见有几捆书,我就挑着借阅。毛泽东少年壮志报国、苦读奋斗的事迹深深烙印在心里。在苏联反法西斯抗战中,女英雄卓娅英勇无畏、不怕牺牲、
期刊
先人曾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历史证明,读书学习,是一个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滋养。  记得小时候,祖父常拿家训提醒我:尊先贤忠恕一心,教儿孙耕读两行。耳濡目染,脑子里烙下了“耕读”二字。后来,上小学、中学,书读多了,对“耕读”的理解也发生变化。我的读书与大多数人一样,经历了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祸与福  细想起来,我的读书是付出过代价的。  说一件小事。1966年,我高三毕业,可是不巧,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