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漱溟先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这话实在不假。为了给苦难的中国找一条出路,他放弃了当时北大教师的优厚待遇,转而带领一批知识分子去农村开展乡村建设运动,一干就是14年,直到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被迫终止。
乡村建设运动不可谓不艰苦。在这一过程中,梁先生要带领和团结这一批知识分子,自然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一方面要为他们排忧解惑,另一方面也要帮助他们坚定信念。可以说,梁先生不仅是这群知识分子事业上的领头人,而且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導师。那么,梁先生是如何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呢?
师生之间贵在坦诚
梁先生说,师生之间切不要使之落于应付,应常常以坦诚之心相示,而求其相通。通常来说,我们可以把这话理解成教师要宽以待人,学生要严于律己。因为师生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大家都是有思想、有尊严的个体,不存在谁是谁的附庸的说法,因此,教师与学生对对方都要坦诚相待,不搪塞,不欺骗,不懒惰。
但我觉得,教师对于自身也应当坦诚实在。既然走上了讲台,那就应该认真教学。备课任务可能确实很繁杂,改作业任务可能确实很繁重,生源质量也可能确实不甚理想,但在抱怨这些之前,我们应该先想一想,自己到底尽力了没有。如果不曾竭尽全力还装出一副努力的样子,就是梁先生所说的“虚伪”。那么,是不是不“虚伪”,把自己的任何缺点都暴露出来,还为这种“暴露”扬扬自得,就是“坦诚”了呢?梁先生认为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无耻”。这些措辞或许有些狠辣,但确实一针见血。要知道,“坦诚”的目的从来不是“暴露”,而是改过,即改正那些缺点,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加完美。
同样,学生对于自身难道不应该坦诚吗?坐在课堂上,却神游太虚;面对习题,却依赖“作业帮”;看着自己的试卷,却瞄上了别人的答案;看上去每天熬夜,学得面容憔悴、双眼无神,实际上只是用刻苦的假象来欺骗自己……这样做,或许能“感动自己”,却无法感动知识与成绩。
对对方坦诚,对自己坦诚,唯其如此,方能够师生齐心、并力向前。
对异己者的态度
所谓“异己者”,就是与自己方向、主张不同的人。梁先生认为,对于这些人,我们不应当进行刻薄的推测,而应当承认对方的心理也是好的。这简直就是孔子“不逆诈”观点的进一步推衍,不仅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自己,还要相信对方是善意的。这听起来像傻话,但反过来想一想,我们若在人格上都不肯相信对方,又哪有可能谋求共同的发展呢?就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言,如果教师不愿意相信学生是单纯善良的,又怎么可能会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去面对他们犯下的过错呢?
梁先生这种对异己者的态度,更为高明的一点则是体现在对自我的认知上——要对自己存疑,要意识到自己怕也不是永远完全正确。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知识盲区,也都会有感性冲动的时候,如果总是对自己的知识见解过于自信,或是对对方的观点意见过分鄙薄,只会冲突迭起,于真正要做的事情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师生之间也是如此,韩愈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果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权威而不容触犯,那么,自身的道路只会越走越窄,“教学相长”更是无从谈起。
这本书中,梁先生不仅阐述了对师生关系的看法,而且有大量关于身心修养的论述,如立志、自新、守信等。在人们的心态更加浮躁,在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日益复杂的当今社会,这些话语似乎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
乡村建设运动不可谓不艰苦。在这一过程中,梁先生要带领和团结这一批知识分子,自然要密切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一方面要为他们排忧解惑,另一方面也要帮助他们坚定信念。可以说,梁先生不仅是这群知识分子事业上的领头人,而且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的導师。那么,梁先生是如何看待师生之间的关系的呢?
师生之间贵在坦诚
梁先生说,师生之间切不要使之落于应付,应常常以坦诚之心相示,而求其相通。通常来说,我们可以把这话理解成教师要宽以待人,学生要严于律己。因为师生之间的人格是平等的,大家都是有思想、有尊严的个体,不存在谁是谁的附庸的说法,因此,教师与学生对对方都要坦诚相待,不搪塞,不欺骗,不懒惰。
但我觉得,教师对于自身也应当坦诚实在。既然走上了讲台,那就应该认真教学。备课任务可能确实很繁杂,改作业任务可能确实很繁重,生源质量也可能确实不甚理想,但在抱怨这些之前,我们应该先想一想,自己到底尽力了没有。如果不曾竭尽全力还装出一副努力的样子,就是梁先生所说的“虚伪”。那么,是不是不“虚伪”,把自己的任何缺点都暴露出来,还为这种“暴露”扬扬自得,就是“坦诚”了呢?梁先生认为这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即“无耻”。这些措辞或许有些狠辣,但确实一针见血。要知道,“坦诚”的目的从来不是“暴露”,而是改过,即改正那些缺点,让我们自身变得更加完美。
同样,学生对于自身难道不应该坦诚吗?坐在课堂上,却神游太虚;面对习题,却依赖“作业帮”;看着自己的试卷,却瞄上了别人的答案;看上去每天熬夜,学得面容憔悴、双眼无神,实际上只是用刻苦的假象来欺骗自己……这样做,或许能“感动自己”,却无法感动知识与成绩。
对对方坦诚,对自己坦诚,唯其如此,方能够师生齐心、并力向前。
对异己者的态度
所谓“异己者”,就是与自己方向、主张不同的人。梁先生认为,对于这些人,我们不应当进行刻薄的推测,而应当承认对方的心理也是好的。这简直就是孔子“不逆诈”观点的进一步推衍,不仅不预先怀疑别人欺诈自己,还要相信对方是善意的。这听起来像傻话,但反过来想一想,我们若在人格上都不肯相信对方,又哪有可能谋求共同的发展呢?就师生之间的关系而言,如果教师不愿意相信学生是单纯善良的,又怎么可能会用客观冷静的态度去面对他们犯下的过错呢?
梁先生这种对异己者的态度,更为高明的一点则是体现在对自我的认知上——要对自己存疑,要意识到自己怕也不是永远完全正确。我们都会有自己的知识盲区,也都会有感性冲动的时候,如果总是对自己的知识见解过于自信,或是对对方的观点意见过分鄙薄,只会冲突迭起,于真正要做的事情可谓有百害而无一利。师生之间也是如此,韩愈早就说过:“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如果教师始终把自己看作权威而不容触犯,那么,自身的道路只会越走越窄,“教学相长”更是无从谈起。
这本书中,梁先生不仅阐述了对师生关系的看法,而且有大量关于身心修养的论述,如立志、自新、守信等。在人们的心态更加浮躁,在师生关系、家校关系日益复杂的当今社会,这些话语似乎有着更为深远的意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