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杂文的热爱、出走与回归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s25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上和词典中对“杂文”有定义,我却并不怎么认同。
   这个话题如果认真说清楚,非几千字不行,篇幅所限只能截断众流,归结为一句话:
   杂文就应该是说真话的一种文体。
   我最初接触杂文的时候,还是小学到初中的阶段,开始读到鲁迅的杂文。
   知道那叫雜文,也模仿着写过几篇,但没在文体上有深入思考,只是觉得与我同时在进行的小说、抒情式散文、诗歌的写作比较起来,更随意随性、更自由一些。
   就是这个当时虽有感觉却并没在乎的“自由”二字,让我在几十年的写作中对杂文的爱好始终不减。
   对诗歌、散文、小说等都有过阶段性的狂热,事实上到现在也仍有断续地写作,但在杂文之外的任何写作中,都没能从头到尾体会过舒畅自由的感觉。
   这种感觉,只有在杂文的写作中获得。
   在上世纪末的几年间,我非常享受这种写作状态,也就写下了一定数量的杂文。最热衷的时候,我在几家报纸开过杂文(时评)类专栏。甚至同一期《杂文报》在不同的版面上,分别刊发了我的几篇不同的杂文。
   但这样的热情持续不长,就因为工作以及我个人的一些原因,在一段时间内,将包括杂文在内的所有文学化写作自然而然地放弃了。
   这个阶段有点漫长,以至于当我重新审视过往的时候,不得不觉悟,如果这段时间是篇文章,该是篇滥俗的、烂尾的励志悲情狗血剧,算不上杂文。
   因为杂文要的是说真话,是精悍,是自由和洒脱,是一往无前。这些,在狗血剧一样的生活中,都没可能。
   但也正因为有了这样冗长狗血的生活,杂文的犀利锋芒才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才有了仿佛可能自由呼吸的舒畅。
   所以我在穿越狗血剧情、重新站回疏离了热闹的生活中心的时候,第一时间给了我支撑力量的,是杂文。
   当然,这个时候的《杂文报》以及相当一批杂文类报刊已经不存在了。但《杂文月刊》还在,杂文的薪火还在传递,杂文的需求还在,说真话与听真话的欲求还在。
   尤其是我个人,对杂文的情缘,从未断绝。在可以预见的一生中,只要还有说话的需要,就会持续下去。
  作者简介
   许家强,1970年生,16岁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8岁开始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杂文作品。现已发表杂文、散文、诗歌、小说、评论及新闻作品约千万字,出版作品16部,获奖百余次,现任日照报业传媒集团(日照日报社)副总经理,日照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其他文献
我萌生资助贫困大学生的念头由来已久,但真正付诸实施是在退休之后。这原本是平常之举,但电视台拍片播出后引起了一些朋友和熟人的关注。许多人投来了敬佩和鼓勵的目光,但也有一些人含蓄地笑笑,不以为然。女儿就直截了当了,口吻中不无揶揄:“爸,现在贫困山区很缺中小学教师,你为什么不去支教呢?”我知道她是在刺激我,但我仍然认真想了下,老老实实地回告:“我做不到。”我说了做不到的理由,并且强调“我只能做自己能做的
期刊
这个标题不是我想出来的,是有家长拿着知乎的问题,发微信这么问我。   这个问题,我想分成两个部分来回答。   第一部分,你能说出哪部名著是纯粹的“傻白甜”?   中国的四大名著久已成名,也有人将《金瓶梅》和《儒林外史》加进去,称六大名著。   无论是几大名著,哪一部名著如果不将人性写得透彻、社会摹得精细,读者会买账?   哪个读者会为对自己毫无打动的作品叫好?   四大名著在几百年的流
期刊
联系一个久未见面的老朋友,朋友说,不好意思,最近我生病了。   接下來,其实是个小难题。如果关切地问,你得的是什么病啊?病是隐私。人家是告诉你呢,还是不告诉你?如果什么也不问,又显得漠不关心。当然,小难题也好解,只需问,有碍吗?或,好了吗?或,多保重啊。两相宜。   让我惊讶的是,朋友在告诉我他生病的时候,先说了一句“不好意思”。不好意思,是什么意思?   人食五谷杂粮,谁没个小病小灾呢,有
期刊
河南省郑州市春霖职业培训学校校长郭萍在《写真地理》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内容是“特异学生”用“意念和能量传播”将煮熟的鸡蛋“还原”成生鸡蛋,并孵化出小鸡。这个奇葩的“科学研究”在全国引发轩然大波,并成功引来有关部门对她的调查。   一个本来应该培养智慧、传播智慧、塑造智慧的学校校长怎么干起了反智慧、亵渎智慧、侮辱智慧的勾当?   一句话总结,想出名想疯了!   看到上边题目有没有吓一跳?其实
期刊
无论你是否感喟过“被平均”和“被平衡”,抑或二者是否作用过你的感官,都不影响其客观实在。两相权衡,不怕“被平均”,就怕“被平衡”。   “被平均”动辄成为热词,缘其更易触碰公众痛点堵点。每每官方发布工资收入等统计数据,不时有网民生发“被平均”“被增长”感叹,抑或调侃“我拖了全国人民后腿”。早先某刊发布调查结论,其中“全国户均1.5套房”之说,就引发不少人自嘲“我又被平均了”。   相对而言,人
期刊
两个窃贼盯上了一个农夫。农夫每天用驴驮一些蔬菜之类的农产品,去市场出售,早出晚归。这天,他在卖完农产品后,习惯性地用一根长长的绳子,头也不回地牵着驴回家时,两个窃贼轻手轻脚地赶到他的后面。一个窃贼从驴背上把装蔬菜的空框拿下,背到自己肩上,然后解下拴在驴脖子上的绳子,套上自己的脖子,跟着农夫继续前行;另一个抓着驴耳朵,把驴子牵走了。   农夫快要到家时,回过头来,看到自己牵着的,竟然是一个人,大声
期刊
“幸福感”这个热词,本应由专门人士做解释的。但某日,它在头脑里转悠了半天,终于觉得有所悟,也就记录下来。又想,此“感”既属全民,也有我一份,说说也无妨。   讲老百姓的生活,最早是用“生活水平”概念的,后来使用国际通行的社会学概念——“生活质量”,内涵扩大了,现在使用“幸福感”,关乎百姓的细微心理体验,这是一种提升。   但幸福感这个概念内涵很宽泛,什么是幸福,常常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核
期刊
一位文友说,几年来,发表了一些作品,申请加入省作家协会,未被批准,十分气愤,甚至要到有关部门申述。   另一位文友说,他发表了一篇散文,以这篇散文,先后参加省市文学大奖评选。结果,均名落孙山。他不服气的是,后来,这篇散文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包括《光明日报》《读者》《新华文摘》等。他气愤地说:“那些获奖的作品,至今还没有一篇被《新华文摘》转载呢!”   看到他俩愤愤不平的样子,有人劝他们向前看,
期刊
“兒‘行’母担忧”
期刊
在西方,古希腊德尔菲神庙门楣上镌刻着这样一个神谕:“人啊!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经常用这句话来教育他的学生。在东方,老子有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由此引申出另一句名言是:“人貴有自知之明。”   苏格拉底生活在公元前469至公元前399年,老子生活在大约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间。麦哲伦环球航行及人类地理大发现,已是公元十五、十六世纪,与苏格拉底和老子生活的年代相差两千多年。可以非常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