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主要依据。在现今“一标多本”的局面下,教材的多样性给老师提供了可操作的空间,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教材观已逐渐被大多数教师接受,传统的“教教材”已经向“用教材教”转变。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时,教师如何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这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开发”。
那什么是对教材的“再开发”呢?刘祥学教授主编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认为:“教材所谓的‘再开发’,又称为‘二度开发’,历史教材的‘再开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的删减,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更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实际教育情境的一次‘课程重构’,实际上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质的优化与改造。”
本文拟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为例,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打破固化思维,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分析如下。
本课为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内容之一,祖国统一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要问题,按照课标要求来看,这一课设置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和趋势。
在统一之路上,在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之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在设计本课教案时,我将台湾问题作为主线,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设了三维目标,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1)“一国两制”的概念、内涵及形成过程;(2)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首先,“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对“一国两制”内涵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在体会邓小平同志政治智慧的同时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充满信心。其次,通过讨论和分析认清当前在祖国统一过程中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一个中国”的观念,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意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目标要求。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还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关于祖国统一的一段讲话,以讲话开始,用讲话结束,依据讲话内容探讨推进统一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联系现实,有始有终,最后通过分析由教师引导得出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得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经历了百年战争的暴风骤雨之后,中国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然而,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得到解决,华夏儿女悬悬在念,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出本课主线——台湾问题及其由来,学生结合近代史知识,梳理近代以来台湾和大陆两次分离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展示课件及课标要求),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关于祖国统一的讲话)。
(展示课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实现祖国统一必须坚持的方针是什么?(学生:“一国两制”),那么什么是“一国两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方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引出“一国两制”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时政。
二、教学流程
【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第一目,结合练习册自主预习导航部分,完成老师提出的这三个问题。
1.“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涵
(1)概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義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教师:在一个国家实行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会
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呢?
(2)内涵:一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和核心
两制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主体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补充
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用教材教”,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这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开发”。
那什么是对教材的“再开发”呢?刘祥学教授主编的《中学历史课程与教学论新编》认为:“教材所谓的‘再开发’,又称为‘二度开发’,历史教材的‘再开发’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的删减,教学方法上的调整和改进,更是基于课程标准和实际教育情境的一次‘课程重构’,实际上也是教师对教材的‘再加工’和‘再创造’的过程。其核心是对历史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质的优化与改造。”
本文拟以《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一课为例,重新构建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定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打破固化思维,创新教学设计。
教学思路分析如下。
本课为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一第六单元“中国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的内容之一,祖国统一问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重要问题,按照课标要求来看,这一课设置的目的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前提下认识到祖国统一是历史的潮流和趋势。
在统一之路上,在香港、澳门相继回归祖国之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成为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头等大事。因此,在设计本课教案时,我将台湾问题作为主线,对课本内容进行了重新整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重设了三维目标,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1)“一国两制”的概念、内涵及形成过程;(2)推进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首先,“一国两制”方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是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最佳选择,对“一国两制”内涵的把握有利于学生在体会邓小平同志政治智慧的同时对祖国的和平统一充满信心。其次,通过讨论和分析认清当前在祖国统一过程中存在的有利和不利因素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增强“一个中国”的观念,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坚决反对分裂祖国的意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目标要求。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还始终贯穿着一条线索,那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上关于祖国统一的一段讲话,以讲话开始,用讲话结束,依据讲话内容探讨推进统一的有利因素和阻碍因素,联系现实,有始有终,最后通过分析由教师引导得出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是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决定性因素,从而得出“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统一是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一、导入
教师:通过上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在经历了百年战争的暴风骤雨之后,中国终于以崭新的面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然而,还有一件事情没有得到解决,华夏儿女悬悬在念,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引出本课主线——台湾问题及其由来,学生结合近代史知识,梳理近代以来台湾和大陆两次分离的史实,使学生认识到解决台湾问题、实现两岸统一是我们党和政府的头等大事。
教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3课《祖国统一的历史潮流》(展示课件及课标要求),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段视频(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大上关于祖国统一的讲话)。
(展示课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的实现祖国统一必须坚持的方针是什么?(学生:“一国两制”),那么什么是“一国两制”?为什么会提出这样一个方针?它是如何形成的呢?
【设计意图】引用新材料,设置新情境,引出“一国两制”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时政。
二、教学流程
【课堂活动】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第一目,结合练习册自主预习导航部分,完成老师提出的这三个问题。
1.“一国两制”的概念及内涵
(1)概念: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義制度长期不变。两种制度长期共存,这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必经之路。
教师:在一个国家实行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会
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呢?
(2)内涵:一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前提和核心
两制大陆→社会主义制度→主体港澳台→资本主义制度→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