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时光的棕树

来源 :新湘评论·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epar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月初三,去乡下看望三舅。三舅的老屋旁边的一株棕树昂然站立,勾起了我的少年记忆。
  少年时每一次回乡,我总喜欢擎一柄棕叶在手中挥舞,摹仿《西游记》牛魔王的宝器——芭蕉扇。棕叶是制扇的原材。乡间农人就地取材,把棕叶砍下,剪成圆形的,用土布包上边,一把简单的蒲扇就成了。蒲扇用久了,青翠不再,成了枯黄色,但树的清香尚在。
  蒲扇是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的器物,在夏季的酷热中愈能凸显其价值。蒲扇本身具有“生命”,能够以它的嗅觉或触觉感受四时的变化。以前,一到夏天燥热难耐,惟有一扇在手方能消暑度夏。拉车的、挑担的、做鞋的、卖西瓜的,人手一把。蒲扇皮实经使,能用几个夏天。“扇子有风,拿在手中;有人来借,待到立冬。”民间早就流传的俚语,就是扇子作用的注脚。
  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拉了一天的车,累得趴倒在铺板上,摇一把蒲扇,这是农村最常见的场景。济公衣衫褴褛,一把破蒲扇,承载着千百年来家喻户晓的一个传说人物的传奇。那首脍炙人口的歌词“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成为心中无法磨灭的经典。
  每年的盛夏是农村的“双抢”季节——收割早稻,抢插晚稻秧苗。这时,我会来到乡下的外婆家帮忙。虽然不是主要劳动力,但也帮着割早稻、抱禾把、晒谷、插秧。那时没有电扇,消夏就是一把扇子在手。到了晚上,外婆摇着蒲扇,为我们扇风驱蚊。牛郎织女,精忠报国的故事随着蒲扇扇出的缕缕清风进入我的心田……
  蒲扇的用处不止是扇风。太阳刺眼的时候遮阳,阵雨骤来时又可代伞,劳作间隙还可当坐垫,甚至可以成为训子的工具,小孩子不听话,伸手一蒲扇,不伤骨不伤皮。在农村,棕叶最常见的用途就是扎扫把。乡下的院落随处可见棕扫把,不纤秀,却实用。由棕叶扎成的扫把结实耐用,可用上几年。此外,裹粽子离不开箬竹叶,而捆扎之物,非棕叶条莫属。端午佳节,母亲将两张箬叶叶尖相叠,弯成斗状,抓一把米,用筷子插紧,再把宽些的箬叶向里折,盖住盛米的“斗”,多余部分顺势往下折靠,用棕叶扯成细绺,绕两圈打转,用力打结抽紧。一只青衣粽子,就做好了。
  让我对棕叶产生好感还在于棕叶制作的手工艺品。一片片随手可摘的棕叶被民间艺人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一双貌似笨拙的手,三下两下就能编织出惟妙惟肖的动物世界:青蛇、翠鸟、苍狗、老鸡、蝴蝶、蚱蜢……简单而又美好,给我的少年时光带来了很多快乐。
  这精妙绝伦的棕编技艺,让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棕编技艺需截取刚长成而尚未展开的嫩叶为原料,以一根叶茎为筋架,采用结、辫、捻、搓、拧、串、盘等技法,被誉为“灵巧的指尖艺术”。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年未能看到棕编,棕编技艺因无人继承,正在淡出人们的视野。
  记忆中有一位技艺高超的街头棕编的老人。他的摊子极简:小捆撕成条的棕叶,一把矮凳,一把剪刀,一瓶水和一辆自行车,车来车往的路边一坐就是一天。老人编织认真细心、神情专注。他信手捻起两片棕叶,灵活的手指在叶间快速穿梭,三五分钟后,粽叶就变成了活灵活现的青蛙,栩栩如生的蝴蝶。这些手工艺品黄中带青、清新朴实,引来许多人驻足围观,让人们为之惊叹。我想,除了老人精湛的手艺让人折服,更让人肃然起敬的是他身上所蕴含的匠人精神——将一件小事不厌其烦地做到极致。
  棕树的价值远不止一柄蒲扇、一把扫帚那么简单,即使让孩子们欣喜的棕编,过去也只是乡下艺人流浪江湖的讨生工具。棕树的精髓在于树干上裹着的层层棕片,这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千棵棕,万棵桐,一世吃不穷”的民谣诠注着棕树曾经的辉煌。大雪纷飞的日子里,把棕树皮捶软,贴在木板上,成了鞋底壳子,让人们在寒冬里有了些许暖意。从棕树上割下棕块,再把棕块撕成棕毛,可以制成床垫、蓑衣和鞋垫。在这其中,制的棕绳更是用途广泛。
  制棕绳在乡村被称之为“搓棕绳”。三舅那双比棕毛更粗糙的手,把棕毛正倒交替一前一后一前一后,像是在重復着洗手的动作。这手中搓着的棕绳像是一眼泉水,汩汩地流出来,又流进乡村生活,把乡村的温暖系得紧匝结实。
  在乡村,一根绳子的作用非常重要。稍稍静下心来,梳理一下,乡村生活,绳子随处可见。农事中的牛绳、马缰绳、纤绳、网绳、井绳、晾衣绳,每一种都少不了棕绳的影子。少年时,放牛的经历让我记忆深刻。性子再烈的牛,只要被棕绳牵住鼻子就变得温顺了。
  我对蓑衣充满好奇。头戴斗笠蓑衣,仿佛一个神秘的隐者,抑或是漂泊江湖的侠客。蓑衣是乡下各家必备雨具,防水又保暖,赶集、下田、看庄稼,雨水淋不透。南方多雨,蓑衣必不可少。有一帧画面至今仍然清晰地浮印在我的脑海:一场暴雨突然而至,早稻收了,晚稻秧苗刚插进水田。雨未歇,三舅便戴上斗笠,披上蓑衣,手提锄头到田间放水。我站在屋檐下,三舅,在雨雾中蹒跚前行,只为不耽误农时。每每想起这一幕,我心底对辛勤耕作、吃苦耐劳的农民的敬意油然而生。
  少年时光的棕树,丰富了我的生活体验,让我了解到棕树背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棕树的用途发生了很大变化,但其承载的技艺和文明不会在历史长河中消失,它会在新的时代里焕发新的光彩。
其他文献
青春绚丽多彩,而奋斗是它不变的底色。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对当代青年寄予殷殷厚望。邹彬,中国建筑第五工程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建五局")"
“贫富虽殊,药施无二。”自古以来,医者都把“大医精诚”奉为自己的最高准则。精湛的医疗技术、高尚的医德操守是医务工作者应孜孜以求的至境和素养。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这场没有硝煙的战斗中,众多的“80后”“90后”青年医务工作者主动请缨,驰援一线,不畏艰险、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同时间赛跑,与病毒搏斗,彰显了他们青春的蓬勃力量,展现了生命至上、勇挑重担的职业精神,以他们的坚守和果毅播撒着仁爱,铸就了新时代青
摘 要  当下的语文教学中,“告诉现象”屡见不鲜。然而,“告诉现象”束缚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学时,教师可以从五个“避免”入手,杜绝“告诉现象”的发生。  关键词  语文 告诉现象 文本阅读  国家督学成尚荣先生在《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一文中指出:“告诉”是最简易也是最常见的教学方法,但不应是唯一的和最好的教学方法。所谓告诉现象,是指教师在
摘 要  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深入,思想品德教学中育德和育分的纠结更显突出。坚持情境教学设计,能较好地实现育分的工具性。但我们更有责任通过多元的、拓展的教育教学情境去彰显思想品德学科的育德功能。让情境教学从育分的工具性向育德的价值理性升华,思想品德教师责无旁贷。  关键词  育德 情境 工具理性 价值理性  一、问题与困惑:育德与育分的纠结  当下的教育,无论是学校办学,还是学科教学,都存在育德与育分
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后,桃花源旅游管理区桃花源镇晨雾萦绕,美得如诗似画。万亩桃林,雨打花落,大地铺上了一层红毯;田间地头,泥浪翻滚,老农播撒希望,满脸堆满笑颜;集镇老街,生机盎然,吆喝声、嬉笑声汇集成一首美妙晨曲。   1600多年前,晋代诗人陶渊明写下了《桃花源记》,留下了一个令世人追逐和向往的“世外桃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桃花源开始规模宏大的修复开发高潮,成为湖南旅游的一张亮丽名片。如今,
苹果炭疽叶枯病是我国于2011年首次在江苏省的丰县被发现的一种真菌引起的新病害,近几年该病已在陕西、山东、山西、辽宁、河南、甘肃等省的苹果生产区大面积发病,
今年5月22日,是中国共产党创建时奠定初心并为之奋斗终身的优秀党员,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忠诚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奠基者和组织者
(一)   整党中需要作组织处理的,在全党,只是很少数。对大多数党员来说,是通过思想教育,增强党性。要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精神状态上有显著的进步,党员为人民服务而不谋私利的觉悟有显著的提高,党和群众的关系有显著的改善。要通过整党,使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能经常开展。党内不论什么人,不论职务高低,都要能接受批评和进行自我批评。要通过整党,加强党的建设,实现党风的根本好转。每个党员、每个党员干部、每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战略部署。前不久,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审议批准,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本期我们节选刊登邓小平的《党在组织战线和思想战线上的迫切任务》一文,并刊发赏析文章,旨在推动各地区各部门切实抓好《规定》的学习贯彻,增强“两个维护”的政治自觉,强化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
【教学目标】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区域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出发点和归属点,是中学地理课程的核心内容,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