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营里走出的“文状元”等7则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cat81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军营里走出的“文状元”
  
  2003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76周年纪念日。上午8点半,赊店酒业集团宾馆会议大厅布置得庄严肃穆,国旗熠熠生辉。由天马出版社出版、社旗县青年作者郭建刚编著的24万字的《走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报告文学集首发式在此隆重举行。
  提起郭建刚,人们纷纷称颂他是"从军营里走出的'文状元'"。他1978年12月入伍后,自学新闻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战斗报》、《河南日报》等新闻媒体上发表新闻作品100多篇,连续3年被团党委评为"优秀通讯员"。他攀着格子出军营,1981年,他回到了社旗。在繁忙的工作中,他利用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历年来,他在国家级有关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96篇,获科技成果奖3次。
  1999年,他担任了社旗县县委宣传部宣传科科长。自那时起,他牵头成立了编委会,由他任主编,筹备出版《四十三军战友风采录》,书名定为《走近新一代最可爱的人》。历时两年多,他冒酷暑战严寒,早起晚寝,先后采访了165位战友的模范事迹,写下了100多万字的采访笔记。经他及其他几位编委们日以继夜、殚精竭虑的辛勤工作,几易其稿,终得出版。
  郭建刚付出的是汗水,赢得的是荣誉。2002年,他荣获县"十佳新闻工作者"称号。面对种种荣誉,郭建刚从不陶醉,在宣传战线上仍努力践行着"三个代表",发扬着军人的光荣传统,不懈地奋斗着。
  
  篆刻催我奋进
  
  人们的业余生活丰富多彩,各有所好。我从青年时代起,就迷上了篆刻这门古老的艺术,已坚持20余年,苦学不辍,乐此不疲。天道酬勤,如今,终于有了收获。
  刻印,苦中求乐。我学篆刻艺术,缘于一次市里举办的书法篆刻培训班。启蒙老师循序渐进的讲解,篆刻艺术的神奇与美妙,深深地吸引了我,使我暗下决心,专攻篆刻。学印之初,缺少专业书籍和工具、印石,我就省吃俭用 ,设法购买。为了节约材料,增加锻炼机会,每一块印石,我都刻了磨、磨了刻,直到刻成薄片无法下手方才罢休。无论是三伏酷暑,还是三九隆冬,我每天刻印不止,反复临习。手指磨出了血泡也全然不顾,现已结出了厚厚的茧子。刻印虽然又苦又累,但苦中有乐,累中有甜。每当自己的篆刻作品被报刊采用,或在书画篆刻展览中获奖时,心里总是美滋滋的。毕竟自己的劳动成果得到了社会的认可,也是对自己辛勤努力的一种回报吧。
  篆刻,篆出舒畅心情,刻出快乐人生。只有深入其中、亲身经历的人,才能品尝到无限的乐趣。篆刻伴我生活,篆刻催我奋进,篆刻是我永恒的追求。
  
  十成稿子七成采
  
  我初搞新闻报道时,抱着"万箭齐发,必有一中"的侥幸心理,只注意埋头苦写,忽视科学的采访态度和方法,到基层采访如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抓到一些面上的材料,就如获至宝,常常是采访小半天,关门写两天。结果,稿子写了不少,送到报社像"泥牛入海"。一些同行看了我的稿子评论说:缺胳膊少腿,先天不足。
  后来,我认真总结经验教训,找出了稿子先天不足的原因是把采访与写作的关系搞颠倒了。于是,我改变过去轻采重写的毛病,把大部分时间用在采访上,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资料。这样,脑子里有了"货",写起来也就顺手多了。如《马素花的"半个儿子"》这篇报道,我在写作时只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而采访却花了足足三天的时间。稿子投出后,先后被《黄河民兵》、《河南农村报》、《人口时报》、《周口日报》等采用。回顾自己写新闻报道的实践,我体会最深的是:采访是写作的成功之母,十成稿子七成在于采访。只有扎扎实实地搞好调查研究,掌握足够的材料,写作时才能顺笔成章,一气呵成,否则,不是"难产",便是发育不全。
  
  夏邑县审计局注重培养“笔杆子”
  
  近几年来,夏邑县审计局把培养"笔杆子"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千方百计为"笔杆子"提供写作创作条件,局里为他们购买了10多部电脑,信封、邮票等费用全部解决。同时定期不定期聘请新闻、文学方面的行家到该局为大家传技,让"笔杆子"参加省、市有关单位组织的新闻、文学培训班,让他们与编辑、记者广交朋友,了解稿件编发程序。
  去年以来,该局已在各级新闻、文学等媒体和刊物上发表作品100多篇幅。
  
  甘为新闻献毕生
  
  由于家境贫寒,刘淑萍初中毕业,就当了一名"计划外"的民办教师。那时,她只有16岁。花朵一样年龄的她工作得踏实认真,班里的学生没有一个掉队的,老师和家长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小小好老师"。
  在学校这块圣洁的土地上,她时刻被广大教师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所感动,于是她有了想歌颂他们的冲动。可她文化基础太薄弱,心中纵是有万语千言,下笔时也还是不知所措。她没有选择退缩,她报名参加了"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又自费订阅了《新闻爱好者》、《新闻与写作》等报纸杂志,微薄的工资全用在了订阅报刊和学习上。"付出总有回报",她的作品《教师的贴心人》发表在《人民日报》上,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因为有了它》发表在《河南日报》"党的生活"栏目,并被评为三等奖;《发人深思的问题》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后被河南新华社《领导与决策》转载;《香港邓氏同胞情系家乡教育》、《赤子情》、《查险送温心连心》等稿件连续在省市党报上发表。
  1996年,勤奋笔耕的刘淑萍因成绩显著,由"计划外教师"被国家按科技闲散人员转为国家干部,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正式教师。后被调到邓州市夏集乡中心学校负责宣传、信息及妇女工作。为了调动全乡教师的业余写稿积极性,提高教师的新闻写作水平,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通讯队伍,她为写稿积极的教师订阅《新闻爱好者》(共70份),并组织他们每月集中学习一次,交1~2篇有价值的新闻稿件。她所负责的新闻宣传工作年年被省、市教体局评为先进。
  如今的她,每天除了完成本职工作以外,就骑上摩托车到下边学校了解情况,搞采访写信息,努力实践她那句"认准的路就要永远走下去,为教育新闻事业愿献出自己的毕生"的诺言。
  
  精心制作标题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与"眼睛",是编辑的第一视点。用新颖别致、生动活泼、短小精悍、简洁明快的标题来"取悦"编辑,才能引起编辑对整篇文章的注意。标题精巧新颖,文章顺理成章,编辑见了爱不释手,自然命中率也就高了。
  另外,注意对稿件的"包装"。也就是在誊写稿件时字迹要工整清晰,格式要美观大方。经过精心包装的稿子也容易引起编辑的注意,这一点很重要,又最容易被忽视。责任编辑的工作量一般都很大,如果你字迹潦草,把稿子涂改得像个大花脸,让编辑一边看一边猜,你的上稿率可想而知。
  
  “热心”与“痴心”
  
  当通讯员要有"热心"。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我是一名教师,又是一名新闻爱好者,时常忙于教学、批改作业等。但无论怎样忙,我总是忙中偷闲。工作闲暇、茶余饭后,别人或学习"54号文件"或争战楚河汉界,而我却总是贯注全身精力或爬格子或挎上相机"聚焦"世间万象。这样对新闻报道的感情与日俱增,兴趣盎然,由"要我写"变成"我要写",激情日益高涨。
  当通讯员要有"痴心"。基层通讯员一没权,二没钱,不能计较个人得失,要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我时常把自己看作一个"清苦女人",职务上不与别人比高低,工作上不与别人论短长,待遇上不与别人争薄厚,工作起来如痴如醉,常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乐此不疲,最终获得丰厚的回报。去年,在省、市级报刊上发稿百余篇,被评为"市百名优秀新闻工作者"。
  
  只有多写才会写
  
  著名作家巴金对如何学习写作的问题,说过这样的话:"写吧,只有多写,你才会写。"这不仅是这位著名作家的经验之谈,也是他写作的"诀窍"之一。多写就是多练习、多实践、勤总结,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和努力,才能逐渐会写、写得好。举世闻名的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一生中写了160多篇童话和故事,但其著名的传世之作也就是《丑小鸭》、《卖火柴的小女孩》和《皇帝的新装》等为数不多的几篇。应该说,这少数名篇正是他不断地写,写了100多篇中产生的,而不大可能仅写了这几篇就能都成为名篇。
  对初学写作者,笔者主张最好从养成写日记的习惯开始。因为日记取材广泛、形式自由。但写日记贵在坚持,只有天天写,不断地写,日积月累,才会受益匪浅。
  不仅要多写,也要多读,这是相辅相成的。多读,是为多写打基础、做准备。写作之根虽苦,但写作之果却甜。所以,凡有志于写作的通讯员都应牢记:"写吧,只有多写,你才会写。"
其他文献
自今年4月中旬以来,一个英雄的名字——任长霞,在中华大地上被广为传诵。她的模范事迹和崇高精神,感动了登封,感动了河南,感动了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各行各业都迅速掀起了一个学习任长霞同志的热潮。这种前所未有局面的出现,与新闻界以饱满的热情、宏大的声势和广泛深入的宣传是分不开的。而新闻界对任长霞的宣传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又与他们在如何宣传好新时期重大人物典型上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是分不开的。可以毫不夸张
期刊
自从美国发动对伊拉克战争推翻萨达姆政权以来,英美一直未能如其所诺在伊拉克找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使得英美两国陷入一场"情报门"的诚信危机之中:国际社会和舆论普遍质疑美英两国是否为了"师出有名"而夸大事实,甚至弄虚作假。  美国媒体首先披露了布什总统在2003年1月的《国情咨文》中援引假情报,指控萨达姆政权从非洲国家获取核武器原料铀的丑闻。美国《新闻周刊》2003年7月12日公布的最新民意调查显示,
期刊
在资本与传媒融合的大背景下,财经类媒体成为资本关注的焦点。经济新闻对人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道德行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和人们经济活动参与度的频繁化,使得对经济类信息的需求格外凸显,专业财经媒体因此而生。  经济资讯类的报纸,是过去各主报经济类周刊演化并走向独立的结果,可看作是传统平面媒体的一次裂变。《七日财富》创办于2001年12月,虽然还不是完整的财经媒体形态,但依托其主报——
期刊
《梨园春》风风雨雨走过了十年的路程,有失败的痛苦,也有成功的喜悦,酸辣苦甜,样样俱全,感慨万千。1994年,在戏曲处于低迷的背景下,河南电视台的领导决心创办《梨园春》这样一个戏曲栏目,这种做法首先就是一个创举,这个创举成就了一个奇迹。1999年,《梨园春》改版后,由于增设了观众参与的环节——戏迷擂台赛,提高了节目的竞争力和群众的参与性,使栏目很快在全社会产生轰动效应。2004年,《梨园春》坚持创新
期刊
我国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0%以上。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城市,传媒行业也不例外。由于受文化素质、生活消费环境、欣赏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广大农村受众可以说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其主要特征是:整体数量大、分布面广;经济基础薄弱、贫困人口集中;文化程度普遍偏低、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缺少信息资讯的指导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消费。正是在这些特征的基础之上形成了草根阶
期刊
今年5月下旬,中宣部组织了对登封市公安局原局长任长霞同志先进事迹的集中采访活动。人民日报等13家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北京青年报、南方周末等5家都市类报纸,以及新华网、人民网等6家新闻网站的30多位记者,集中到河南登封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集中采访。6月2日以来,各媒体各展所长,对任长霞同志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浓墨重彩的报道,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在全国范围内兴起了向任长霞同志学习的热潮。可
期刊
1996年鳳凰卫视以小媒体的资质出现在电视界,却胸怀大志,要立足华语世界做新闻。仅用3年的时间,“凤凰”就取得了骄人成绩:凤凰卫视在两岸三地、在全世界华人华侨中的收视率直线上升,经济效益越来越好,受到国际传媒界的关注,甚至成为国内许多同行效仿的对象,学术界也对其产生了浓厚的研究兴趣。  此时凤凰卫视只有170人,在缺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3年就在经济上获得了盈余,靠的是什么?  “凤凰”成功的一个秘
期刊
王日方采访了个专题:穆青日记。1996年秋的一天,穆老领我们到他家展示了他的全部日记。  那时穆老还住在新华社后面的一个院子里。几间平房,满院花木,窗前翠竹扶疏。穆老喜欢绿色,偏爱养花。每天清早6点穆老准时起床,在院子里打一会儿拳。潘园林还送来宁陵大地上的白蜡条杆,讓穆爷爷晨练。后来因盖楼房,把这片地方平了。穆老搬进了附近的6楼,没了活动场地,他也很少下楼锻炼了。  在我们印象中平房的客厅很大,靠
期刊
从1992年起,我从“近距离”听穆青的谈话和指示较多。2000年10月,他出席新华社新闻学术年会,握着我的手微笑着、端详着说:“你恢复得不错,气色很好。”这张照片,我至今珍藏着。现在穆青已离开我们而去了,他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的一生,永远记在我的心头。在他的谈话中,经常讲到社会主义新闻工作的特色,并反复阐述这些特色,最近我又学习了这些内容,感触颇多,特作此文,以念穆青。    调查研究是我们新闻“特
期刊
作为年轻人,我喜欢电影和电视,少有耐心坐下来看整场的大戏,然而我喜欢《梨园春》。只要有时间,我总是愿意坐下来津津有味地欣赏一场“戏迷擂台赛”。然而,看多了也逐渐生出了对她的不满意。我个人认为,最让人感到不满或者说最让人感到遗憾的是,参赛者演唱的唱段太少太集中而且太陈旧。幾年来,每场比赛,不绝于耳的常常是“呀呼嗨嗨呀呼嗨嗨呐呀依呀嗨”,是“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是“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当然,这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