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设计初三中考数学复习课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ypt207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近几年中考中,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相似三角形等存在性问题经常出现在各地的中考题甚至是压轴题中,这类题型往往涉及相关几何的定义、性质、判定以外,往往又综合在函数背景下结合方程、不等式等代数模型,运用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考查学生空间想象、几何模型、作图能力等基本技能,需要学生全面的数学知识和数学素养,成为近几年来热门的考题类型.以下是“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的课堂实录.
  【关键词】初中数学;复习;直角三角形
  【导语】之前我们已经学过了两类特殊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索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
  探索1如图是一个6×6的正方形网格,每个小正方形的顶点都是格点,其中点A、点B的位置如图所示,若Rt△ABC的顶点都在格点上,则点C可能的位置共有().
  A.9个B.8个
  C.7个D.6个
  分析此题的难点在于不重不漏地找到满足条件的点C,学生如果只关注直角本身散漫找寻,不仅很花时间,而且不容易找全.找寻的关键在于,首先,直角三角形要按角或边进行分类,若按直角顶点分,分别以点A,B,C为直角顶点可分成三类;其次,确定直角顶点画出直角,分别过点A,B作线段AB的垂线,及作以AB为直径的圆,利用直径所对的圆周角是直角,找到相应的格点C;最后,需要通过计算来验证点C符合题意,将感性认知上升至理性思考.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找到了几个点C?
  生:4个…6个…7个…9个.
  师:你是如何思考找到这些点的?
  生1:我是尝试找几个点,连接起来判断是否是直角三角形.
  师:你有良好的图形感知,但直观的感知容易缺乏严谨性,也容易遗漏或重复.有没有改进的方法?
  生2:我是借助直角三角尺来找直角的.
  生3:我是借助画圆,利用直径所对圆周角是直角的性质找直角的.
  师:你们想到了用两种不同的作图方法找到直角,一种是作垂线,一种是作圆.那么具体什么情况下要作垂线或作圆呢?
  生4:当以A或B为直角顶点时,分别过点A或B作AB的垂线;当以C为直角顶点时,作以AB为直径的圆.
  师:在这个作图过程中,你很好地融入了分类讨论,这样使得作图变得更加有的放矢,直观而有序.
  生4:老师,通过作图我发现能找到9个点C,但是这些点C一定就落在格点上吗?
  师:你的问题正好也是大家的疑惑,作图直观但不精确,它有助于我们发现猜想结论,但严谨的数学思维還需要通过验证证明这些点C落在格点上.你有什么方法判断直角三角形?
  生1:我以一个格点C为例,通过计算三角形三边长,验证是否满足勾股定理逆定理,以此判定直角三角形.
  生2:我通过一线三直角模型,证明两个直角三角形相似,转化为角的关系后可证明直角.
  师:同学们想到了两个证明直角的方法,通过计算验证了猜想,证明了结论.请同学们自行归纳出解决直角三角形存在问题的一般步骤.
  生:找直角三角形,可按照这样的步骤进行:1.分类(依据角或边);2.作图(作垂线和作圆);3.计算(验证猜想).
  师:(书写板书)很好,用这三个步骤我们自己来尝试解决练习1的问题.
  评析题目出示后,学生先自主探索,由于起点较低,每名学生都能动手找到几个满足条件的点C,提高了学生快速进入课堂的注意力,也激发学生思考,并产生疑惑如何才能找全而不重不漏.这为进一步引出解题策略,寻找通法解法,让学生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心理期待.紧接着提出本节课解决直角三角形存在性问题的3个基本步骤变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练习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的坐标为(1,1),点B的坐标为(11,1),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为4,若以点A,B,C为顶点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时,则满足条件的点C有个.此时,点C的坐标为.
  分析首先,“点C到直线AB的距离为4”的条件转化为“C点是落在距离AB为4的直线上,且这样的直线有两条”;其次,通过分类、作图直观找到点C.本题的难点在于判断落在以AB为直径的圆上的点C的个数及相应的坐标,需要通过计算获得.
  评析本题的目的是对引例解题步骤的及时巩固,尤其是条件转化过程中的分类讨论,以及验证点的个数需要通过进一步计算等环节,加深对难点的突破和提升.而方程思想、模型思想的运用,使学生更加明晰解题的一般策略,也加深了对“数形结合万般好”的理解.
  练习2如图,矩形ABCG和矩形CDEF全等,点B,C,D在同一直线上.已知BC=a,AB=b(a≥b),点P是线段BD上的动点,使∠APE为直角的点P个数是个.此时,线段BP的长为(用含a,b的代数式表示).
  分析本题明确了直角顶点P,因此,作以AP为直径的圆与BD的交点即为点P.但由于矩形的边长不定,线段BD与圆的位置关系也不能只简单通过作图来确定,需要进一步通过计算加以确定点P的个数.线段BP长的计算可通过建立方程加以解决,同时,解决了在相应条件下点P个数的问题.
  评析此题的重点突出计算在验证交点个数的必要性,难点在于点P个数的不同情形讨论,学生如果单纯通过作图容易忽略点P只有1个时的情形.比起直接分情形作图,建立方程讨论根的情况,由此分类,自然就能想到两种不同情形及相应的条件,再作图也就显得更加有理有据.学生经历了分类—作图—计算—再分类—再作图这样一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数形结合的优越性和互补性,在这个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回顾的习惯,树立严谨的数学思维方式.
  探索2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点A(-4,0),B(2,0).若直线l经过点E(4,0),M为直线l上的动点,当以A,B,M为顶点所作的直角三角形有且只有三个时,求直线l的解析式.   分析“所作的直角三角形有且只有三个”明确了各个顶点作为直角顶点的情形有且只有一种,解题的突破口在于当M为直角顶点唯一时,作以AB为直径的圆与直线l相切,此时过点E的切线l有两条.
  【教学过程】
  师:条件“所作的直角三角形有且只有三个”如何理解和转化?
  生:存在直角三角形,且只有三种情况.根据直角三角形分类,每个顶点作为直角顶点的情形各有一种.
  师:那直线l的位置能大致确定了吗?
  生:能,直角顶点M唯一时,说明以AB为直径的圆与直线l相切.
  师:多数同学都作了一条经过第一、二、四象限的直線l.该如何求解析式呢?
  生1:除了点E外,再求一个点M的坐标,用待定系数法求解析式.连圆心、切点作半径,利用△EBM3∽△EM2I∽△EAM1(A形相似)求出点M1或M2坐标.
  生2:除了相似三角形,也可用∠M2EA的正切值做等量关系求点M坐标.
  师:只有这一条k<0的切线吗?
  生:还有一条k>0,且关于x轴对称的切线.
  师:确实,需要注意圆的轴对称性或者直线的k的正负性,这样的切线能作两条.所以,解题要注意反思,分类情况是否齐全.
  评析本题的意图在于锻炼学生对题目关键条件的理解与转化,寻找突破口;思维方式与探索1形成逆向关系,由之前分类引导作图找寻交点个数,转变为已知交点个数结合分类引导作图,使学生对解题步骤的掌握上有理有序,又不失灵活.本题还意图培养学生回顾反思的习惯,避免受惯性思维影响而忽略当k>0时切线l的情形.
  【本课总评】整节课紧扣主题,以分类、作图、计算三个基本技能为主线,将分散的题目与知识点串联起来,由浅入深将分类讨论、化归类比、数形结合、方程思想、模型思想等数学的思想方法贯穿其中.让学生学知识重听讲,画图形可操作,练计算活思维,常回顾勤反思.培养学生的感性认知与理性思考,按照步骤有据可循,条理清晰触类旁通,使学生有效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存在性问题通法的同时,自然地将解题触角延伸到其他几何的存在性问题,形成方法上的类比与思维方式的提升,引导学生课后自行研究,激发独立探索的欲望,将兴趣点从课堂延伸至课后,对于初三学生在总复习阶段良好自学氛围的形成也有一定促进作用.
其他文献
【摘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还是意味深长的言犹未尽,或是独具匠心的预设生成,都会为师生的教学互动创设很好的空白.艺术留白会产生积极的教学效果,不同的学生就会产生不同的数学体验,课堂教学就会变得活跃,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才会真正落地.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留白;核心素养  中国绘画讲究“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疏可走马”指的就是“留白”,画面有了空白才能产生美感
對基本不等式“a b≥2ab”的剖析
期刊
【教学内容】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P66—67.  【教学分析】从教材编排上看,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属于“图形与几何”的领域.一年级下册教材已经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体会面在体上;二年级下册教材则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三年级上册探索并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三年级下册安排学习什么是面积、面积单位、面积单位换算、长方形的面积.所以,这一课的学习非常重要,为第二学段学习其他平面
【摘要】 APOS理论是美国的杜宾斯基等人创建的,在杜宾斯基等人的研究中,APOS理论已经被运用于多个数学领域.其中包括函数、抽象代数、离散数学、微积分、统计及初等数论等,其运用领域绝大多数都是高等数学内容.在小学教育阶段也涉及概念教学,笔者结合“平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的教学片段,以APOS的视角分析本课,尝试将APOS理论与小学阶段概念课相结合,探索适合小学教育阶段概念课的模式.  【关键词】
【摘要】如何才能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笔者认为离不开教师“导”.本文在分析理解“合作学习”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导”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的不同特点:一、课前“导”,引导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和要求;二、课中“导”,指导学生合作交流,研讨总结;三、课后“导”,辅导学生反思合作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合作能力.灵活掌握“导”的操作方法,推动小组合作学习活动顺利进行,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关键词
随着新课程改革,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需要注意的是引导学生们对于数学知识的兴趣,能在课堂上与教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中,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善于用对话的形式与学生建立密切联系,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进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接下来,笔者将从三个方面简单介绍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进行对话教学模式.  一、创设相关对话情境,建立趣味课堂氛围  教师在给学生讲解数学
【摘要】学校教育教学要注重素质、素养教学.培养学生主体良好的学习素养是当前新课程改革浪潮下核心素养教学理念的重要内涵和关键要义.本文根据教学实践要求,认为有效课堂教学要始终坚持素养教育为本,从三个方面对开展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教研,进行简单的议论和阐释.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素养教育;有效教学  学校教育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技能,更要注重素质、素养教学.培养学生主体良好的学
【摘要】本文在高中数学发展性教学具体教学模式下,应用发展性教学理念下的一种具体教学模式——“问题链 学生核心活动”模式,可操作性强,简要介绍了该模式的教学价值及意义.  【关键词】发展性教学;问题链;学生核心活动  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已深入人心,一些教师自觉融入了学生主体性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索,注重揭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使得教与学的进程富于探索性.然而,教学现实却并不如意,由于高中数
【摘要】本文以中国人教版,加拿大BC省版,美国加州版的中学数学教材为研究对象,运用华东师范大学鲍建生教授构建的五因素多水平的综合难度模型,对其“不等式”专题中例题的综合难度进行比较.研究结论为:中国教材除知识综合水平因素外,其余四个因素均大于其他两国;难度系数相差最大的因素为数学认知因素;加、美两国例题更强调生活背景等.  【关键词】不等式;综合难度;比较研究  一、问题提出  不等式是数学在生活
【摘要】由于人才市场对于多种人才素质标准不断提升以及目前中职教育的实际情况,在新课程标准当中明确指出,中职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用自主合作学习这种教学模式.因此,本文主要对中职数学教学中自主合作学习模式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和阐述,旨在给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中职;数学教学;自主合作学习  数学作为基础课程、工具课程,掌握好数学知识,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帮助.当前中职学生对数学知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