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来源 :中外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ren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是课程创造者与开发者。“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理念发展的核心,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如何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体现现代课程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一个问题,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如何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将学习内容以不同的表达方式呈现,以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呢?《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
  一、重视情境创设,充分调动学生有效的学习情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对于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至关重要。调动有效的学习情感,既能培养学生的学习信心,调动其学习的主动性,又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情境创设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情境创设应目的明确
  每一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任务。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利于促进学生认知技能、数学思考、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所以,教学中既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创设情境,又要充分发挥情境的作用,及时引导学生从情境中运用数学语言提炼出数学问题。如果是问题情境,教师提出的问题则要具体、明确,有新意和启发性,不能笼统地提出诸如“你发现了什么”等问题。
  2.教学情境应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
  作为教师,应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在当今的信息社会里,学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大量信息,教师创设的情境也应具有一种时代气息,让他们学会关心社会、关心国家发展。如:教学《百分数的应用》时,教师创设了中国北京申奥成功的情境:出示第二轮得票统计图(北京56票、多伦多22票、巴黎18票、伊斯坦布尔9票),请学生根据统计图用学的百分数知识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3.情境的内容和形式应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与年龄特征进行设计
  教学情境的形式有很多,如问题情境、故事情境、活动情境、实验情境、竞争情境等。情境的创设要遵循不同年龄儿童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而设计。对低、中高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则要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
  二、深钻教材,确保知识的有效性
  知识的有效性是保证课堂教学有效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条件。对学生而言,教学知识的有效是指新观点、新材料,他们不知不懂的、学后奏效的内容。教学内容是否有效和知识的属性以及学生的状态有关:第一,学生的知识增长取决于有效知识量。教学中,学生知识的增长是教学成败的关键。第二,学生的智慧发展取决于有效知识量。发展是教学的主要任务,知识不是智慧,知识的迁移才是智慧。在个体的知识总量中,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具有同样的迁移性,而是其中内化的、熟练的知识才是可以随时提取,灵活运用,这一部分知识称为个体知识总量中的有效知识,是智慧的象征。第三,学生的思想提高取决于有效知识量。这种知识是指教学中学生获得的、融会贯通深思熟虑的、实在有益的内容,即有效知识。第四,教学的心理效应取决于有效知识量。通过对知识的获取产生愉悦的心理效应,才能成为活动的原动力和催化剂。
  三、探究有效的学习过程
  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使学生自主地学习、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是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处于成长发展中的小学生,是不成熟的学习主体。由于受年龄、经验、知识、能力的限制,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只有发挥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点拔者的作用,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尤其在学生疑难处、意见分歧处,或在知识、方法归纳概括时,更要教师及时加以点拔指导。有效的学习过程还可以通过游戏实施。小学生注意的特点是无意占优势,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往往表现出学前儿童所具有的那种对游戏的兴趣和足劲要求,他们能一连几小时地玩,却不能长时间地一动不动地坐在一个地方。新课程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有差异的学生”。因此,针对差异性,可以实施分层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的潜能实施教学过程分层,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学生个性,从而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发展,使数学课堂教学真实有效。
  四、注重学习方式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动手实践、自主探求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我们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实现有效学习。然而,长久以来,学生学习数学主要以接受学习为主,这样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计算能力、解题能力特别强,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却没有得到培养。
  1.接受学习不能完全否定
  我们应承认,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的学科,有其特有的结构性特点,有些知识是统一规定的,而不是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能轻易找到答案的。也就是说,这些知识的学习还应以接受学习为主,需要教师的讲解或教师指导下的学习获得,而无探究的必要。如:长度单位1厘米、1分米、1米的规定,四则运算顺序的规定等。实践证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学生吸取更多的信息,达到更好的效果。
  2.探究性学习的深入
  “探究”作为新课程强调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因具有其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体验、发现等优点,已逐渐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并在教学中运用。如:教学“量长度”时,主要是指导学生动手操作。为了巧妙地引出测量工具“直尺”,我先让学生选择身边的工具量一量书桌有多长。有的用课本量,有的用铅笔量,还有的竟拔掉一根头发量,就在这“热热闹闹”的测量操作中,学生得出结果也不一样,有的说桌子有4本数学书那么长,有的说大约有6枝铅笔那么长,还有的说有22根头发那么长,此时学生的思绪纷繁复杂,对问题疑惑不解:同样的桌子,为什么测量后长度不一样呢?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后,意识到操作时要统一测量工具。
  在重视探究学习的同时,我们也应注意的是:数学学习不可能也不必要由学生处处去亲自发现和独立探索。让学生运用探究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我们更多要考虑的是学习内容是否适合于探究学习,从而确保学习的有效性。
  五、注重教学反思,促进课堂教学质量
   记得有人说过“教无定法,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因为教师不是圣人,一堂课不会十全十美,所以我们自己每上一节课,都要进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对每一个教学环节预设与实际吻合、学生学习状况、教师调控状况、课堂生成状况等方面要认真进行总结,找出有规律的东西,在不断“反思”中学习。我们反思的主要内容有:思考过程、解题思路、分析过程、运算过程、语言的表述、教学的思想方法等。通过反思,以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也一定会更好。
  六、充分发挥课堂评价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指出:“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更要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这是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的宗旨。有效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要特别注意不失时机的对他们答问中的闪光点加以鼓励,消除他们思想上的惰性和心理上的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公正、热情,恰如其分。在评价学生回答时,教师也要为学生提供插话、提问和发表不同意见的机会,形成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课堂环境的变化莫测,使得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难预料性。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前提,要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 “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创造。
  1.教师在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
  教师在评价时,应做到客观公正。在这个基础上,再坚持鼓励为主,这才是富有魅力有价值的评价。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学生出现的错误,不能把激励评价用到极端,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能敷衍了事,一定要引导学生说出解题思路,然后才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对那些有错误,但又蕴涵创新思维的想法,在指出不足的同时,再给予鼓励,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火花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2.教师要善于运用丰富的评价语言
  教师在评价时,应具体做到如下几点:(1)语言的准确性。教学中,准确语言能给学生以提醒和纠正,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要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2)语言的生动性。幽默,是现代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教学手段。可以打破课堂内的枯燥局面,使整个教学过程达到师生和谐、充满情趣的美好境界,优化课堂教学的效果。(3)语言的创造性。《课程标准》指出:“对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不仅仅对学生说:“你说得真好”、“你说得真棒”之类的评价语,更要从思考的角度去评价学生。评价的语言也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果而异,因发生的情况而异。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教师永恒的追求。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作者单位:636154四川省宣汉县花池乡希望小学)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课堂要创设生动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放飞他们的思维,重视指导朗读,尊重每一位学生,让语文课堂充满生机。  【关键词】新课标 语文教学 生命活力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要努力实践新的教学
期刊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成功的催化剂,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语文是一门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基础学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要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就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加强语文课堂教学艺术,让学生走出课堂,进入丰富多彩的生活。总之,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自身的语文学习和语文教育事业的发
期刊
【摘要】语文课程资源无处不在,笔者认为,对于语文课堂上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必须准确区分、区别对待,并且充分利用各种“显性”和“隐性”教学资源,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 生成性资源 处理  随着新课改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已经逐步确立,于是课堂上就不可避免的出现越来越多的“插曲”,该如何对待这种课堂上随机生成的教学资源呢?  一、对于生成性的教学资源,必须准确区分、区别
期刊
【摘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当学生遇到难以理解和接受的知识时,倘若能科学合理地运用类比法,将新旧知识作类比分析,将有助于学生由此及彼、触类旁通,降低教学难度,从而大大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数学教学 类比法 运用    类比法也叫类比推理法,是指根据两个问题有部分特征相类似,从而推出其它特征也可能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一般来说,为了解决数学问题B,我们可以从选择一个比较熟悉的且与问题B有
期刊
一般地说,小学生怕写作文。那么,小学生写作文的最大的困难是什么?是打不开思路。原因何在?是学生缺乏写作技巧还是书面语言贫乏呢?  从写作的全过程加以剖析,任何一篇文章的写作,都得经过一个“双休哦那个转换”的过程: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然后是观念情感(情)转换为文字(辞)。小学生作文打不开思路的主要原因,是对所写事物无动于衷缺乏感情,或者对客观事物根本无所认识,情不动,故辞
期刊
“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读”的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训练。理解课文内容要靠读,感受课文情感要靠读,积累语言文字更要靠读,《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朗读不仅要动脑,还必须动口、动手,是一种口、眼、耳、脑同时并用的活动。在平时的教学中,每当笔者捧起课本和孩子们一起读书的时候,课堂上的气氛总是充满了快乐。因此,学
期刊
【摘要】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作文的自信心;要懂得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关键词】细心观察 乐于作文 乐于表达  在教学中,总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甚至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那么,如何指导学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提到了“语感”二字,如基本理念部分强调“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总目标中要求“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可见语感培养的重要性。那么,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呢?下面是我在教学《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的一点做法:  一、找准语感的切入点  俗话说“未成曲调先有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找准语感的切入点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前提。  
期刊
【摘要】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本文从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的训练进行阐述。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语感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呢?我想,加强语感实践和语感分析两个方面的训练是提高学生语感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一、加强语感实践训练   语
期刊
【摘要】本文阐述了在新课程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教学 能力培养  最近,我在《中国的小皇帝》上看到这样一篇报道:有个学生到学校蒸饭吃,看到盒里有个圆圆的鸡蛋,最后把它原封不动地带回了家,使得她母亲哭笑不得。青少年都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什么原因使他们变得连起码的基本生存能力都丧失了。应试教育过于注重书本知识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能力。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