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的金陵人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影像是一种语言,其精妙之处非文字所能尽意。
  《南京大学@1936》是一部具有实验色彩的文献纪录片。
  
  2012年5月20日,南京大学迎来了建校110周年,而制作一部纪录片献给母校,献给中国电影教育的奠基人,是我一直以来的心愿。关于影像人孙明经1936年在金陵大学的文献纪录片《南京大学@1936》就此应运而生。
  
  历史自1936年展开
  在中国纪录片历史上,孙明经是个不能不提的人物,在南京大学这更是一个值得骄傲的名字。
  世界第一部彩色日食纪录电影;中国电影教育第一人;中国第一部彩色有声纪录电影;中国人第一幅可实用的照相底片和X光片;中国第一部电影专业期刊;中国电视史的第一部译著。鲜有人知,这些发生在世界和中国电影电视史上至关重要的“第一次”,源自南京这块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
  文献纪录片《南京大学@1936》采用非线性叙事,即“不按照时间线索递进的方法,着重于事件、人物之间的联系性”。考虑到孙明经这个人物经历非常丰富,我最终选择了一个历史时间点:1936年。
  这一年,是国民政府自1927年至1937年的所谓“黄金十年”临近尾声。把镜头对准这个时期的南京,展现准金陵大学、准中央大学以及准文化人身上的平常故事,重现动荡年代的文化辉煌,便是《南京大学@1936》创作的主旨。
  这一年,国际国内发生了许多政治事件:
  国际上,德国进军莱茵非军事区;美国全国黑人大会召开;西班牙内战;布鲁塞尔和平大会召开;第十一届奥林匹克运动会举行;苏联制定新宪法……
  国内,国共两党秘密接触;周恩来与张学良会谈;甘肃发生大地震;东北抗日联军成立;红军三大主力会师;“七君子”事件;西安事变……
  此外,这一年发生的文化事件也很多:
  钱学森拜师冯·卡门;第一台雷达发明问世;鲁迅逝世;巴甫洛夫逝世;上海版“大公报”创刊……
  这一年可以回溯的事件和人物太多,作为导演,我更希望《南京大学@1936》能够仅仅依靠画面蒙太奇形成一种故事逻辑。而作为主线的孙明经可以在这个大背景下,将这一切穿起来。因为这一年的南京金陵大学,也发生了许多事情。
  这一年是南京大学的历史源头之一,金陵大学理学院成立了教育电影部(后改为影音部),而自此开创了中国的电影教育。同年,金陵大学拍摄了一部《民国25年之日蚀》,这既是世界第一部彩色日食电影,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彩色有声纪录电影。
  孙明经作为影片的制作者之一(后来成为影音部主任),这个名字从1936年进入了中国电影史。而在孙明经的倡导和带领下,上个世纪30年代,中国发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教育电影运动。
  
  文献片的线索
  《南京大学@1936》共有三条线索,一是孙明经在1936年的电影创作,这是贯穿全片的主线,通过棚拍的方式展现他是如何工作,如何创作的。老胶片素材中则展示了孙明经拍摄的上世纪30年代中国景象。
  二是与南京大学相关的文化人的活动,金陵大学影音部现址为南京大学东北楼,1936年孙明经曾在这里工作。1936年在南京的,只有孙明经与胡小石两人,在国外的则有吴健雄、赛珍珠、吕叔湘、陶行知。徐悲鸿在桂林,李四光在庐山……空间不同,涉及的意象也不同,这正是影片结构的有趣之处。1936年,除了《日蚀》外,孙明经拍摄的科教片《防空》、《防毒》等,成为战争年代重要的科普教材。这一年,战火已经燃烧进了中国。
  三是国内外的文化事件的穿插,比如1936年的诺贝尔奖等,这些都和这些大师的活动有或多或少的关系。
  在结构上,第一条主线将观众带回到一个历史时空:孙明经镜头里看到的事件,老摄影机、放映机转动的特写等无不透露出本片的“老电影”风格。第二条和第三条可视为辅线,这两条线索使影片更富历史感。
  
  吴健雄,核物理学家,博士在读期间就参加了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解决了连锁反应无法延续的重大难题。她曾在1929年考入国立中央大学数学系,一年后转入物理系。
  在金陵大学执教和生活期间,赛珍珠出版了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大地》。1936年,44岁的赛珍珠离开了金陵大学分配给她的小洋楼,回美国定居。同年,她出版了纪念父母的传记《战斗的天使》和《流放》。
  1936年,19岁的曾联松考入中央大学。13年后,曾联松成为五星红旗的设计者。
  
  老影像画面
  这些事件、史实和人物,在一个影片中交代,势必是一个大工程。但电影的时空是自由的,作为一部文献纪录片,《南京大学@1936》全片以黑白为主色,部分场景做减色处理。
  在一部文献纪录片中,老影像的选用量不在少数。在选取老影像画面元素时,我将它分成两部分:1936年国内外时事纪录片、经典电影画面,以及孙明经先生拍摄的纪录片。
  《南京大学@1936》选用了相当一部分民国时期孙明经用胶片拍摄的纪录片当作素材。这些影像因年代久远,画质不够理想。但闪烁感与颗粒感正是《南京大学@1936》追求的效果之一。
  为了使画面有更好的视觉效果,我们首先使用调色软件对各种来源不同的胶片进行色调和对比度的统一。其次是使用数码修复的办法,将影片中可能修复的局部进行修复。
  《南京大学@1936》中选取的1936年国内外的大事如《西安事变》、《摩登时代》等作品片段中都能看当时的时代特点,而从孙明经拍摄的纪录片《金陵大学理学院一瞥》、《校园生活》等作品中,也可以看到当时中国精英知识分子们的风采。
  
  再现历史细节
  图为孙明经在课堂上用火柴教授学生们电影“视觉暂留”原理的情景再现。因为文献纪录片《南京大学@1936》的重提,当年的一幕就像孙明经手中的火焰一般,被重新又燃烧起新的生命。
  
  文献纪录片《南京大学@1936》在实际拍摄中,使用了 “情景再现”的方式,我们采用搭景与抠像相结合的手段让历史人物再现出来,而镜头以画内运动与画框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将静态照片进行动态化处理。
  为了避免“情景再现”中的数字素材,在与老胶片结合使用时,因老胶片画质差异带来的不和谐感,也将其做了“减色”和“老电影”效果处理。在讲座中,孙明经说:“今天我们要讨论‘如何摄制电影’,首先我们要研究电影为什么会动。”说罢,孙明经让观众每人拿着一根火柴,他也抽出一根擦亮,并转动。“本来是一点火光变成一根线了。每一个正常的眼都是如此。我们的眼睛看一件东西,得了印象,东西移开了以后,这印象并不即刻消灭,而能暂留片刻——十几分之一秒,这现象叫做视觉暂留。”《南京大学@1936》中对这个孙明经向观众讲述视觉暂留原理的细节进行了“情景再现”。
  
  音乐带来复古感
  时代的印记无法抹去,或悲伤,或喜悦,或大气,或平常。这些情绪都指向本片的复古气质——一种活在胶片中的记忆。在各种事件的画面之外,我选用了大量上个世纪30年代的经典电影歌曲,如《天涯歌女》、《旗正飘飘》等做为影片配乐。
  为了增加气氛,我甚至还选择了1936年生产的电影同期声,如《茶花女》、《跳舞时代》等。美国电影《茶花女》改编自小仲马小说《茶花女》,展示了美国演员葛丽泰·嘉宝演技达到顶峰时的艺术形象。电影《跳舞时代》是乔治·史蒂文斯1936年执导的一部经典歌舞片,讲述了一个舞蹈演员筹集“彩礼”的故事。影片中既可以看到时尚的舞蹈,又可以听到富有情趣的歌声,还可以感受一段浪漫的爱情。纪录片《奥林匹亚》是德国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的经典作品,该片在电影技术上的创新始终被认为是电影史上最重要的影片之一。由荷兰人尤里斯·伊文思拍摄的《西班牙土地》被视为导演本人最满意的作品。这些作品在1936年世界电影文化舞台上,都曾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而具有同时代特色的声音,让观众在观看影片的时候,更可以产生同一时代的认同感。
  所有这些影像,出现在文献纪录片《南京大学@1936》中,结合演员扮演的影人孙明经,在影片中呈现独特的气质。在古老的东方土地上,在六朝古都南京,胶片的味道正慢慢散开,书写下中国电影史又一段辉煌。《南京大学@1936》描写的人和摄像机的冲突,超越了单纯以他个人特点为卖点的作品,成为当时一个时代的写照。
  
  作为一部具有实验性的纪录片,文献纪录片《南京大学@1936》在传统中又增加了新的制作理念,继承前人流传下来的传统,是为了更好的创造新的影像形式。
  影片展现的只是“1936年”这个点,孙明经也仅仅是一个历史人物,但辉煌的影像史,却正是由无数这样的闪光点串联起来的。在制作的过程中,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自己成为这个历史长河中的一部分。
其他文献
为什么需要示波器?  首先如果你过分地相信你的眼睛,那么你肯定认为示波器是没有用处的,但是眼睛往往并不那么精准。举一个例子:有些工作室精心制作的节目画面,大家看了都说不错,即使在监視器上看起来也非常不错,但是它有可能无法通过电視台的质量检测。  影視是用技术来呈现艺术的,艺术的品评标准可以很模糊,但是技术的标准却是很严格的,如果达不到技术的指标,那么艺术的表现力也是无从品鉴的。我们往往对于亮度和色
期刊
EFP,电子现场制作的简称。是一种和单机ENG采访拍摄相对应的电视节目摄制形态。它利用多种机位协同拍摄,各有侧重,最后由导播导演根据节目风格和内容,实时切换需要的画面,并最终形成观众看到的成片。  EFP广泛应用在各类晚会现场直播、体育现场直播和会议直播等电视题材,它最大的优势就是现场的实时性,让观众第一时间多角度观看到大范围的各个环节。如今的EFP在国内外的广播电视制作中已经非常普及,即使不是现
期刊
“金熊猫”与“金手指”     在第十一届四川“金熊猫”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获奖名单上,他的硕士研究生屈铖,凭借《我们的歌》一片获得国际大学生影视作品评选单元最佳社会类纪录片大奖,他的博士生李淑娟所拍摄的《加油!童友杯》则获得了纪录片评委会大奖,他的本科学生李雯雯,以一部纪录片《剩饭也疯狂》,获得“我的大学生活”单元最佳导演奖。  作为目前亚洲最有影响力的电视节,四川电视节“金熊猫”奖的含
期刊
见到他,爱上他  王丰  斑斑马婚礼电影负责人  多年以后,婚礼电影人在佳能面前,一定会想起自己见到佳能 EOS C300的那个下午。  关注佳能 EOS C300已经好长时间了,从开始的观望到最近的网上看到一些评测数据,虽然至今没有见到真机,但是越来越感觉在我们通向的婚礼电影之梦的路上,佳能已经做得越来越周到了。佳能 EOS C300每秒60的高帧数,非常有利于我们拍摄唯美的慢动作场面,我们可以
期刊
总是好高骛远地说些高端影视器材和技术的“妄语”,有时逞嘴舌痛快后仿佛真的把国内的数字影视制作水平推上了某个高度,其实想想这其中很多都是“口水经济学”的范畴,器材没有改变,技术没有改变,生活依然没有改变。天天纠缠在所谓的参数兴奋感中,我们有勇气去4K、5K、6K的奢望,但却没有人想那些可怜的放映厅,什么时候才能装上4K的银屏,放映机的灯泡什么时候可以亮一点。即使你已经做了高精尖的努力,但却依然坐在亮
期刊
在观看一部电影之前,我们最先对这部电影产生各种感觉的因素,可能就是看它的预告片,而预告片的好坏则是观众是否要买单的决定因素之一。因此,预告片的存在对于整个电影业来说,至关重要,而预告片行业的崛起也更印证了当下电影行业的迅猛发展。  预告片一般有三类,影院版、网络版和电视版。电视版还包括我们平时搭乘地铁、公交时所看到的预告片。由于投放平台和面向的受众,预告片时长也会有所区别,目前影院版一般为30秒,
期刊
1988年,当三头巨大鲸鱼被困在阿拉斯加的冬季迅速增厚的冰层中时,一个正常情况下不太可能结成的同盟竟一起行动起来:包括环保组织绿色和平、一家希望改善公众形象的石油公司、还有当地的印纽特人自发组织起来的互助组织。最终,一个个冰洞在冰层上凿出来,这样鲸鱼就能向可能的逃生方向游到深海去,而最终苏联的破冰船凿开了最后的逃生路线。    类型:爱情/剧情  主演:德鲁·巴里摩尔  导演:肯·卡皮斯  片长:
期刊
佳能EOS C300带来的畅想  佳能把新品发布会地点选择在美国好莱坞,显然,去年底面世的佳能 EOS C300的身份已经不言而喻,直截了当地显示了佳能对EOS C300的定位,那就是冲击日益壮大的超35mm数字电影摄影机的市场。  今年年初,佳能EOS C300在国内上市销售,它究竟会引起哪些变革呢?我们不如由它一路畅想下去,归属一下近几年高端摄像机的发展趋势。     佳能首次把新品发布会地
期刊
作为导演的银幕电影处女作,汇聚了于小伟、邬君梅、罗家英等众多实力派演员的电影《查无此人》,堪称阵容豪华。这部被影片制片人吴向伟和导演朱敏江寄予厚望的电影,将与前辈导演乌尔善的《画皮2》、伍仕贤的《形影不离》同期上映。    故事由20年前发生的一起离奇命案牵引展开,没有人知道谁是幕后真凶,每个人都有嫌疑。90分钟的时间内,悬疑、恐怖、惊悚、动作等商业元素让观众的心随着电影跌宕起伏。  恶,贯穿其中
期刊
·创作手记·文化人物·拍摄实践  当下流行一个词语叫做“穿越”,而纪录片正是“穿越”最好的阐释。  国际纪录片电影大师伊文思不止一次地这样形容纪录片:“把现在的事记录下来,就成为将来的历史。”事实上所有的纪录片都有文献价值,但并非所有纪录片都属于文献纪录片。文献纪录片是在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中将不同来源的影像资料编辑在一起。简单说,文献纪录片必须有文献,即影像、图片、档案等资料,  1898年,卢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