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特写·中国艺术家吴笛笛城市漠视每一个“自己”我仍热爱生命的持续

来源 :北京青年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F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同期,艺术家吴笛笛的个展在香港上环荷李活道248号地下Contemporary by Angela Li画廊举办。吴笛笛在香港最愿意做的事情是傍晚上狮子山,俯瞰香港这个熔炉般的城市,感受人生活其间的浓度和热度。
  艺术家说,这个城市最吸引她的是想像之外的丰富,比如在博览会的现场就有一些有趣的人,他们几乎作为一个被观看体存在,“我遇见一个估计是男性,穿了一个近三十厘米的高跟鞋,几乎不看展,一直匀速地缓缓而行,完全脱离了观众的状态。”是这些有趣的人改变了人总是只跟展品交流的状态。艺术家说,人和城市的关系是亦近亦远,城市是人的容器,作为社会角色的存在,“但城市漠视每一个‘自己’”“我会尽可能地让自己的意识独处,以旁观者的方式审视这个城市同时也审视自我。”
  Q&A
  Q:《北京青年》周刊
  A:吴笛笛
  Q:“不至于空无”讲的是什么内容?那些藤蔓的不问断的编织,是在讲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与社会的关系?它隐藏着哪些内涵?
  A:2018年我受邀在云南参加一个品牌关于职业女性的纪录片拍摄,拍摄完成之后,我一個人去爬山。忽然间被一个场景震撼了,很多藤蔓立在空气中,任风呼啸穿梭……我觉得藤蔓都带有女性的隐喻,是纤弱的、需要寄生在大树之上,但是那天我看到的藤蔓却是作为一种独立的存在物。现代社会随着女性受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女性在不同行业开始变得举足轻重,虽然她们承受着与男性一样的压力和考验,但她们同样努力地工作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创造力,并与男性一起共同塑造这个世界。另一方面,藤作为主体,给空间赋予了形式,空间以藤蔓的标示显示了自身。不仅仅作为描绘对象,而是把虚无的空间赋予了对象性,这是来自东方绘画的智慧。作为一个从事现代艺术的创作者,这给了我很多启发与思考。
  Q:此次展览展出了油画作品以及综合媒体创作,综合媒体部分是怎样呈现的?为什么增加了综合媒体部分呢?
  A:在这次的综合材料作品里我用了多条线索叠加的方式。鸟作为表现的对象,我在刷了墨汁的木板上,木板上用刻刀事先记录了无意识的状态,如烟花一样的场,同样具有易逝的特质。在材料上用了丝绸、铜丝、影印纸、线、现成品等等。不同材料也会给人不同的心理暗示。在最终呈现上用了厚20厘米的木框,营造了一个像舞台一样的场域。这套作品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之前作平面的作品非常熟悉。绘画是平面的,它的秘密就在于在平面上打开一个世界。而这批作品更像是浅浮雕,既有二维作品的平面性,比例关系,色彩关系等等,还有物质材料本身的凹凸,真实的质感对比。如何将平面性与物质性完美地融合在一幅作品之中,是非常有挑战性的创作方式。同时它给我重新审视平面作品又提供了一个新的维度。
  Q:这是在香港的第二次展览吗?你怎么看香港这个城市以及它呈现出来的文化态势?香港的艺术氛围是怎样的?
  A:是我在香港的第二个个展。第—个个展是在2017年,据香港的艺术从业人员介绍巴塞尔带来的变化非常大,据说就大众而言,四五年前在大街上问路可能大多数人都不知道巴塞尔,而现在大多数都会告诉你它在哪。而且越来越多的市民都想来享受艺术或者参与其中,比如周一到周五就有很多人下班之后去画廊看展,这已成为他们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了。
  Q:在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上,你看到了哪些有趣的作品?让你感动的作品又是哪件?为什么?
  A:在这期间看到了很多被打动的作品,比如Mary C0rSe“白光系列”探讨感知不断在苛求中被调高的新的敏感度
  阿岱尔阿贝德赛梅Adel Abdessemed的新作如同血液悬于表面,层层交融凝结每个角落的伤痛……被其感动要么是自己想达到的某个方面的极致被别人达到了;要么就是平时包裹起来的自己被刺破了。
  Q:你所热爱的是什么?人、社会、自然?
  A:我有时在想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会不会更好,我可能更热爱生命的持续性,如果人不用自己的智慧让世界更美好且可持续,那我们就不配站在生物链的顶端。


1.《目光的结构》,240x120cm布面油画,20152.《不至于空无》No9,120x120cm布面油画.20193.《被显露的石头》,120x120cm布面油画,20194.《完美的系统》,100x100cm布面油画,2018
其他文献
在五月悄悄来临的时候,我们终于可以感受到春天的气息。有人说,春天就是读诗的季节。正如海子写的那句诗一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些三十多年前的空谷回音,依然流淌着青春炽热的气息。但这样的诗句背后,却隐藏着一个孤独的灵魂。  诗人海子已經离开我们三十年,他诗句中的怅惘、悲伤、迷茫、甜蜜,依然能带给我们感动和希望,还有那些关于爱情,关于理想的美妙回忆。诗歌之外,海子也会画画。他留下的几幅画墨香浓郁
期刊
什么是“精神DNA”?这一概念作为叶锦添艺术发想的核心,融汇于《叶锦添:全观》艺术大展中。“我经常把好奇的眼光投注在一些东西出现的瞬间,当它还没出现确定的形状的时候,一切都是迷糊不定。想象到原生层次的种种,产生了我的精神DNA的绘图,这些暂时没有意义的图像,只出现在脑子里,还是现实中?脑筋接通到一个我们所不知道的世界,记忆从何而来,从何开始。”叶锦添如是说。  此次,叶锦添首次跨界科学,在艺术创作
期刊
你的护肤课堂  实现真正的“水感雾面肌”,我们究竟应该做什么?Step1认识自己不完美的肌肤  不完美的肌肤,是干燥的:如果你的肌肤很容易觉得干燥、紧绷,动辄干纹就会浮现在脸上,那么你的肌肤就属于干燥型的不完美。  不完美的肌肤,是“浮油”的: 如果你的肌肤厚厚地涂了一层面霜,往往觉得很“浮油”,照照镜子,表面是油状不吸收的,干纹、毛孔照样看得见,那么你的肌肤就属于油性不完美。  不完美的肌肤,还
期刊
2019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馆内  2019年是香港携手巴塞尔艺术博览会的第七个年头。创办于上世纪70年代的“巴塞尔”作为国际老牌的顶级艺术博览会品牌,与香港这座城市结缘正好七年。人们常说“七年之痒”,厌倦与懈怠是人之常情,但巴塞尔与香港的“七年之恋”,不仅不“痒”,还孕育了一个越发蓬勃的艺术生态,让人们在熙熙攘攘的这座都市,炙热地感受着艺术的浓度与热度。今年的香港巴塞尔艺术博览会吸引了88000
期刊
珍妮·特艾克曼作品:“1.26”  Q:这个装置的灵感与意义是什么?  A:2010年智利发生的里氏8.8级大地震冲击力巨大,使地球一天的时长缩短了大约1.26微秒。作品的名字“1.26”指的就是地球自转快了的时间,单位是微秒。这个装置表明了物质世界的许多系统之间的复杂互动以及我们对时间的体验。我希望它能引发关于连接我们所有人的共同的系统性对话,我们都是一体的,我们都是相连的。  Q:这个装置在香
期刊
路易丝·布尔乔亚/《永恒的丝线》是法裔美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在中国举办的首个大型展览。布尔乔亚被公认为20世纪、21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她的作品融合了深度的心理学思考和极高的形式创新。此次展览展出了其一生中众多代表作品,包括20世纪40年代晚期的“人物”雕塑系列,20世纪90年代的“牢笼”装置系列,其生命最后10年的“织物”系列,以及巨大的蜘蛛雕塑——《妈妈》。  《永恒的丝线》展览对布尔
期刊
珍珠母贝——珍珠的母亲  珍珠,相信很多人都被它的温润和典雅所吸引。可以孕育出珍珠的贝类就是珍珠母贝。简单点讲,珍珠母贝就是珍珠的妈妈。珍珠母贝受到外来异物的侵入而感到刺激时,就会分泌出—种叫珍珠质的物质,这种珍珠质最终形成珍珠。珍珠母贝的内部也被这种奇特的物质润化得各具特色,异常美丽。然而,人们的目光一直停留在珍珠上,经常忽略了珍珠母贝这个同样神奇美妙的材质。  在东西方文化的悠久历史中,珍珠母
期刊
计时器定格于“1小时59分40秒”,三五年前还曾被认为遥不可及的马拉松两小时大关就此打破,一切正如基普乔格所言:“就像第一个登上月球的人。”北京时间10月12日,肯尼亚马拉松运动员、奥运冠军和现世界纪录保持者基普乔格以1小时59分40秒的成绩完成了“159”挑战,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位将马拉松跑进2小时的运动员。  由于这是一项由赞助商发起、专门为基普乔格挑战极限的活动,赞助商为其创造了不少有利条件,
期刊
01  4月16日,由丝路文化传播、新鼎明影视投资出品,来自中国、英国、美国等多个国家资深电影创作者共同打造的全球首部“—带—路”电影《共同命运》亮相北京国际电影节,并在电影市场举办了国内首场推介会。电影主创代表策划雷建军,导演曲江涛、邓斐,编剧邹磊,剪辑指导朱琳现场分享历时两年创作中的收获与感动。现场反响热烈,对这部讲述全球视野下,普通人面对困境、挫折,依然追寻梦想、创造明天的共同情感和理念的电
期刊
L=勒·克莱齐奥(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M=莫言(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L当我听说奠言先生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后,我非常兴奋,去法国的书店买下了他的所有书。莫言先生的作品对故乡有一种非常强的眷恋。尼斯是我的家乡,但是我认为我跟尼斯的关系有很多偶然性,由于战争,我母亲当时躲避到尼斯,所以我出生在尼斯,但我完全可能出生在别的地方,我跟我的故乡没有那么紧密的联系,所以我写了很多别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