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儿阶段属于一个人性格和习惯养成的重点时期,应该学校活动与家庭实践相结合,来积极培养他们良好的健康保健习惯和心理健康、交往能力形成,从而更加符合社会发展所提出的需求,对于孩子今后的人生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本文主要通过三个方面的探讨,简要分析家园共建促进幼儿健康教育,
关键词:幼儿;家庭;幼儿园;共建;健康;心理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幼儿健康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体系中具有其他教育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那么,怎样对幼儿实施健康教育,才能更加有效促进幼儿发展呢?笔者认为应该家园配合,缺一不可,共同实施幼儿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幼儿园为主,家庭配合项
(一)恰当的教育方法。为达到“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成长的需要,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主的尝试”的目的,笔者认为幼儿园可以采取的教育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是实践操作,感知体验法。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当双手借助于工具加工东西的时候,信号多次由手到脑,再由脑传到手,手指活动越多,越精细,人的思维、智能发展越快;二是游戏法。游戏是幼儿最基本最喜爱的活动。因此,健康教育必须遵循幼儿这一年龄特点,使枯燥的活动寓于游戏活动之中。如为培养小班幼儿叠被、穿衣、铺床等能力,可以们在区域活动中增加“娃娃角”,通过让幼儿扮演娃娃的父亲母亲,充分让幼儿在为娃娃的服务过程中,锻炼基本的技能;三是情景表演法。这种方法对心理健康教育尤为有效,例如通过发生地震了怎么自救,让幼儿了解简单的地震知识,掌握自救方法。通过疫情防控演练,让幼儿掌握必要的自我防护知识和意识。通过打雷时我不出去,提升幼儿应急方面的心理能力等。
(二)多样的教育形式。一是健康教育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要把握时机。因此幼儿健康教育应当在盥洗、进餐、清洁、睡眠、游戏等幼儿一日生活各环节渗透健康教育理念,实施健康教育策略。例如:在洗手时让幼儿了解讲卫生的重要性,在户外活动荡秋千、滑滑梯时了解保护自己的运动方法等;二是将健康教育融合在各领域教育活动中。例如:如在绘画时,学习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涂色、画画等;在语言活动中培养幼儿大胆表现自己,发展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在科学教育活动中了解科学小实验中的安全知识,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等;三是集体健康行为指导与个别健康行为指导相结合。在以集体健康行为指导为主时,要针对幼儿之间的差异个别指导。
(三)安全的教育环境。分为两方面,一是安全,园内设置警示标志、大型活动器械定期检修并有保护设施、玩具架上的归类标识、自来水龙头旁的洗手图示、就餐时的轻音乐等;二是健康,运用幼儿园的环境布置对幼儿进行健康教育,。如通过墙饰布置、家长园地、幼儿园网站、教育专栏宣传健康知识及预防传染病的基本常识。
二、家庭为主,幼儿园配合项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句名言:“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完成培养人这一极其细微的任务。”可见,家园同步共同教育在幼儿的成长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认为家庭在幼儿健康方面的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丰富家长健康教育知识。取得家长共识的前提是提高家长对健康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真正感受到健康教育在人一生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家长园地、幼儿园网站、家园联系册、园报、宣传栏、家访、家长会等是传授健康教育知识的重要途径,家长也应该主动学习健康教育知识。
(二)开展亲子同乐活动。家长应更加主动了解孩子,了解幼儿园对孩子健康教育的方法及理念,除认真学习幼儿园的宣传外,还可利用节日积极参加幼儿园组织的的活动。如“三八”妇女节,把妈妈们请到幼儿园,组织小巧手比赛、我为妈妈捶背等活动,在活动中熟悉了解孩子,增强健康亲子意识。
(三)提升家长教育参与意识。家长是幼儿教育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任何活动的开展如能得到家长的配合,往往能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健康教育的培养也不例外,这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要充分利用家长和社会资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勤于研究,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
三、心理健康培养探讨
健康教育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首先要明确幼儿心理健康的含义。心理健康是指個体在各种环境中都能保持一种持续的、积极的、良好的心理效能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能良好的适应,生命具有活力,能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这是心理健康的普遍意义。在具体判断幼儿心理是否健康时,还要考虑幼儿心理和行为表现的经常性和一惯性,因人、因事、因时作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幼儿健康的心理通常应有以下几种特征:一是活泼开朗积极参与活动;二是愿意与同伴交往,富有同情心;三是做事自信、勇敢而有持续性;四是诚实,有错就改。幼儿出生后3—7年,也就是幼儿园时期,是形成健康的独立意识的关键时期,笔者认为要形成以上所提四种健康心理,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尊重幼儿。尊重是幼儿心理健康成长的前提,是幼儿人格发展的保证。尊重幼儿,主要表现在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让幼儿主动地发展。幼儿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教师要尊重其权利和地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教师往往以长者自居,要幼儿听命于自己,否则就批评,惩罚或斥责,要么不准参加游戏,要么罚站……其实,幼儿出现“对抗”行为一定事出有因,且这正是其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因而遇到冲突,教师要研究其原因,再做处理。“听话的孩子才是乖孩子”的陈旧观念一定要彻底改变。另外教师要尊重幼儿发展的积极因素,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成人的言行中处处体现着对幼儿的尊重,就会使幼儿意识到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是有价值、有能力和必不可少的,从而帮助他们获得积极的自我概念;如果幼儿发现自己是被忽视的,又经常为做错事遭到责备,幼儿会逐渐在心里确认自己是无能的,进而导致幼儿丧失基本的自尊与自信,建立起消极的自我概念。因而“尊重幼儿”这一行为本身所含的潜在教育价值是不该也不能被忽视的。
(二)热爱幼儿。教师对幼儿的慈爱是教育中最宝贵的营养素。只有沐浴在爱的雨露下的幼儿才会有安全感、归属感,才能适应幼儿园这个大环境,并学会与小伙伴、教师交往,形成活泼开朗的性格。幼儿总是先感受到成人对自己的爱,进而才能发展到爱周围的人。如果教师不爱幼儿,幼儿就无法适应冷漠的幼儿园环境与温馨的家庭环境间的巨大反差,就会怕上幼儿园,怕老师,患上“幼儿园恐惧症”。
(三)参与并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同伴关系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同伴中受欢迎的幼儿会有安全感、归属感;反之,会产生孤独感、自卑感。特别是对于独生子女来说,建立良好同伴关系对其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教师要以“大朋友”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交往中,如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学会合作;教育幼儿助人为乐,鼓励小朋友在父母带领下彼此串门等。在这种开放环境中,幼儿交往机会多,更利于其健康心理的形成。
幼儿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可以说,幼儿这一时期的健康和心理会影响一生。我们应该营造家园教育一致的人文环境,为了同一个目标,互信互通,同心协力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