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推拿》问世引起了人们对盲人推拿师群体的极大关注。本文以都红为切入点,试图从美学角度挖掘人物意蕴,探析都红之美的概念诱惑,以及其所具备的人格面具。
以小说中的几位女性为切入点,探讨作家在小说中所要传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
关键词:《推拿》;都红;美学;人格面具
在毕飞宇的《推拿》中,都红是一个貌美如花,气若幽兰,同时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有着不顾一切的孤勇的形象。如果去问推拿中心的盲人推拿师,即便他们看不见,但是大家都会回答:“我们店有一个都红——你不知道她有多美!”
盲人推拿师不论是先天失明还是后天失明,几乎都失去了对“美”感知的能力。他们看不见,自然也不清楚美的定义是什么、美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他们只能单纯的依靠触觉去抚摸,在脑海中描摹、揣测。毕飞宇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示都红的美的,都红被电视剧剧组的导演夸赞:“太美了!实在是太美了!”因而,推拿中心的所有盲人都知道都红很美,美到让剧组的导演想要纳入麾下。
从美学角度来看,人们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包含了两个层面,即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即便盲人看不见,但是内心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比如,沙复明思索都红的“美”是什么,想要用手触碰都红,甚至愿意对都红的“美”屈服——降低择偶标准追求她······那么都红究竟美在哪里?为何能够让电视剧导演、让盲人推拿师为她着迷呢?
一、“美”的概念诱惑
书中有一段对都红坐姿的细节描写:“身姿都绷得直直的,小腰那一把甚至有一道反过去的弓。这一来胸自然就出来了。上身与大腿是九十度,大腿与小腿是九十度······娴娴静静地放在大腿上。她的坐姿可以说是钢琴演奏的起势,是预备;也可以说,是一曲幽兰的终了。”当导演看到端坐的都红时,忍不住以咏叹的方式说:“太美了······天哪,真是太美了。”
都红到底有多“美”呢?毕飞宇并未告诉我们,我们只知道,都红很“美”。朱光潜曾说:“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采取留白的手法,并不正面描写面貌特征,给审美主体留下较大对“美”的想象余地。
此外,毕飞宇将都红的塑像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雕塑式的身体特征的描写让人联想到了断臂维纳斯,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体残缺美。毫无疑问,都红的外貌是足够抢眼的,就像一朵娇艳的玫瑰花,能够一下子抓住导演、客人的吸引力,但同时,由于她是个盲人,不禁让导演伤叹道:“太可惜了。”都红的“盲”与其外在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人物形象的残缺美激发了审美主体调动一切想象力,从而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进而也满足了主体追求丰富多彩、抵触单调平庸的审美心理需求,正如原文所说的“都红在那个女人眼里已经不再是钢琴家了,而是一个正在加冕的女皇,亲切,高贵,华丽,一动不动,充满了肃穆,甚至是唯一。”此外,当人们面对无可奈何的残缺或者衰败的美的时候,可能往往会激发起强烈的怜美、护美、爱美之情,愿意竭尽全力去拯救那些被遗弃的美的弃儿,也正是因此,沙复明被都红的“残缺美”这个概念蛊惑,并不是真正的爱慕她。结局处盲人推拿师为断指的都红捐款,也有对都红残缺美的同情与怜悯的意思在里头。
二、充分利用人格面具积极作用
“人格面具”的概念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首次提出的。所谓“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为了能够顺利地被社会群体所接受,从而向大众展示对自己有利的形象,即一个人的社会外观。大多数社交场合需要各种各样的面具,都红人格面具特别明显地体现在一处——她有一个习惯,到了生气的时候反而能把微笑挂在脸上,这“是她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即使生气,她也要仪态万方。”
都红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她想要自食其力,依靠推拿这门手艺养活自己。但都红并不是盲目的清高的自尊,并没有“过分的自尊所导致的弱不禁风”:当应聘的都红被沙复明拒绝时,都红鼓起勇气请求再给她一个机会,这算的上是在极其在意自尊心的盲人群体中少见的孤注一掷了。即便如此,都红的自尊心也有她的独特之处:她的自尊是在受过伤害后,逐渐成长起来保护自己的人格面具。都红通过合理恰当地变换人格面具,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合适的人际交往方式,对同事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密而又有着恰当距离的关系,使得她的形象很讨巧。当面对学校的教师、慈善晚会上的女主持等健全人时,她是一个有着极强烈自尊心的盲人;当处理和季婷婷、高唯的友情关系时,她是一个圆滑大方的娇嗔女生;当面对认真传授经验的沙复明时,她虚心好学仔细回味,当面对沙复明的示爱时,她又委婉拒绝。面对不同的同伴,都红扮演不同的角色,不论是哪种角色都有着一定的符合习俗的行为,如此便形成了她个人所戴的不同的社会面具。都红不自觉地处于自我或是他人,甚至社会的期待之中,并强烈地希望调整自身状态以满足这些期待。当都红在满足这些期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因此说,都红充分利用了人格面具中的积极层面,促使她与其他人和睦相处,有利于她实现个人目的。
都红的美,就像是一株含血欲滴的玫瑰,美则美矣,却又不容易接近,因为她的成长经历让她觉得,如果成全别人的同情,自己就得以可怜的姿态去满足别人的优越心理。这无形之中就拉开了她与其他盲人推拿师的距离,产生了若即若离的美。当都红大拇指意外断掉,当她义无反顾地离开推拿中心时,这朵娇艳的玫瑰转瞬即逝。
参考文献:
[1]毕飞宇.推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c.s霍尔/v.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M].美国: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3]李仲淮.断臂的维纳斯[M].语文:第四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以小说中的几位女性为切入点,探讨作家在小说中所要传达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小说,
关键词:《推拿》;都红;美学;人格面具
在毕飞宇的《推拿》中,都红是一个貌美如花,气若幽兰,同时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有着不顾一切的孤勇的形象。如果去问推拿中心的盲人推拿师,即便他们看不见,但是大家都会回答:“我们店有一个都红——你不知道她有多美!”
盲人推拿师不论是先天失明还是后天失明,几乎都失去了对“美”感知的能力。他们看不见,自然也不清楚美的定义是什么、美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他们只能单纯的依靠触觉去抚摸,在脑海中描摹、揣测。毕飞宇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展示都红的美的,都红被电视剧剧组的导演夸赞:“太美了!实在是太美了!”因而,推拿中心的所有盲人都知道都红很美,美到让剧组的导演想要纳入麾下。
从美学角度来看,人们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包含了两个层面,即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即便盲人看不见,但是内心对美的追求从未停止,比如,沙复明思索都红的“美”是什么,想要用手触碰都红,甚至愿意对都红的“美”屈服——降低择偶标准追求她······那么都红究竟美在哪里?为何能够让电视剧导演、让盲人推拿师为她着迷呢?
一、“美”的概念诱惑
书中有一段对都红坐姿的细节描写:“身姿都绷得直直的,小腰那一把甚至有一道反过去的弓。这一来胸自然就出来了。上身与大腿是九十度,大腿与小腿是九十度······娴娴静静地放在大腿上。她的坐姿可以说是钢琴演奏的起势,是预备;也可以说,是一曲幽兰的终了。”当导演看到端坐的都红时,忍不住以咏叹的方式说:“太美了······天哪,真是太美了。”
都红到底有多“美”呢?毕飞宇并未告诉我们,我们只知道,都红很“美”。朱光潜曾说:“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文学之所以美,不仅在有尽之言,而尤在无穷之意。”这就是所谓无言之美,采取留白的手法,并不正面描写面貌特征,给审美主体留下较大对“美”的想象余地。
此外,毕飞宇将都红的塑像描写与侧面烘托结合,雕塑式的身体特征的描写让人联想到了断臂维纳斯,以及由此带来的人体残缺美。毫无疑问,都红的外貌是足够抢眼的,就像一朵娇艳的玫瑰花,能够一下子抓住导演、客人的吸引力,但同时,由于她是个盲人,不禁让导演伤叹道:“太可惜了。”都红的“盲”与其外在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人物形象的残缺美激发了审美主体调动一切想象力,从而获得更高层次上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审美意趣,进而也满足了主体追求丰富多彩、抵触单调平庸的审美心理需求,正如原文所说的“都红在那个女人眼里已经不再是钢琴家了,而是一个正在加冕的女皇,亲切,高贵,华丽,一动不动,充满了肃穆,甚至是唯一。”此外,当人们面对无可奈何的残缺或者衰败的美的时候,可能往往会激发起强烈的怜美、护美、爱美之情,愿意竭尽全力去拯救那些被遗弃的美的弃儿,也正是因此,沙复明被都红的“残缺美”这个概念蛊惑,并不是真正的爱慕她。结局处盲人推拿师为断指的都红捐款,也有对都红残缺美的同情与怜悯的意思在里头。
二、充分利用人格面具积极作用
“人格面具”的概念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首次提出的。所谓“人格面具”,是一个人为了能够顺利地被社会群体所接受,从而向大众展示对自己有利的形象,即一个人的社会外观。大多数社交场合需要各种各样的面具,都红人格面具特别明显地体现在一处——她有一个习惯,到了生气的时候反而能把微笑挂在脸上,这“是她内心深处对自己的一个要求。即使生气,她也要仪态万方。”
都红是一个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人,她想要自食其力,依靠推拿这门手艺养活自己。但都红并不是盲目的清高的自尊,并没有“过分的自尊所导致的弱不禁风”:当应聘的都红被沙复明拒绝时,都红鼓起勇气请求再给她一个机会,这算的上是在极其在意自尊心的盲人群体中少见的孤注一掷了。即便如此,都红的自尊心也有她的独特之处:她的自尊是在受过伤害后,逐渐成长起来保护自己的人格面具。都红通过合理恰当地变换人格面具,针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合适的人际交往方式,对同事始终保持着一种亲密而又有着恰当距离的关系,使得她的形象很讨巧。当面对学校的教师、慈善晚会上的女主持等健全人时,她是一个有着极强烈自尊心的盲人;当处理和季婷婷、高唯的友情关系时,她是一个圆滑大方的娇嗔女生;当面对认真传授经验的沙复明时,她虚心好学仔细回味,当面对沙复明的示爱时,她又委婉拒绝。面对不同的同伴,都红扮演不同的角色,不论是哪种角色都有着一定的符合习俗的行为,如此便形成了她个人所戴的不同的社会面具。都红不自觉地处于自我或是他人,甚至社会的期待之中,并强烈地希望调整自身状态以满足这些期待。当都红在满足这些期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提升自己。因此说,都红充分利用了人格面具中的积极层面,促使她与其他人和睦相处,有利于她实现个人目的。
都红的美,就像是一株含血欲滴的玫瑰,美则美矣,却又不容易接近,因为她的成长经历让她觉得,如果成全别人的同情,自己就得以可怜的姿态去满足别人的优越心理。这无形之中就拉开了她与其他盲人推拿师的距离,产生了若即若离的美。当都红大拇指意外断掉,当她义无反顾地离开推拿中心时,这朵娇艳的玫瑰转瞬即逝。
参考文献:
[1]毕飞宇.推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c.s霍尔/v.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M].美国:三联书店出版社,1987.
[3]李仲淮.断臂的维纳斯[M].语文:第四册.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