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与语言文字规范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nglyan1823206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贯彻《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语文老师肩上的这份责任尤其重大。不但对推进语言文字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建设和教学领域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地方言分歧很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文化典籍浩如烟海。规范语言文字还对促进民族的交流和团结以及社会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
  关键词:老师 语文文字 规范
  一.语言文字的主权象征意义
  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字,是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的象征。很多国家对语言文字重要性的认识要比我们国家更清晰、更严肃,特别对“语言战略”所进行的文化渗透保持了高度的警惕性。保护母语神圣不可侵犯的例子太多了。如“只要法语不灭,法兰西将永远存在”(《最后一课》);比利时政府因语言冲突多次陷入危机;美国推出“国家安全语言计划”,建立“全球语言监测中心”等。
  然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根脉和认同基础的母语——中文,正面临着日益被肢解和被淹没的危险。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得不到重视,语言文字的象征意义正在受到非常严重的冲击。如中国的商品出口,必须用各种外文文字标明,且要非常醒目,而外国卖给中国的商品,就无此类要求。在学术界,语言文字的问题就更大了。我看过一个资料显示我国科研人员发表他们的科研成果,80%是用英文发表,且学术界通常以外文发表论文为荣。我想这存在的种种问题,值得我们的语言文字工作者,特别是语文教师深思。
  二.语言文字应该是一个国家、民族团结的象征
  前面主要谈了一下外语,下面再谈一下方言。方言作为文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产物,凝聚着各个地方的文化精髓,有着极其深厚的生存土壤和广博的生存空间,也需要我们积极保护。
  普通话的使用只是在几个重要的领域里面强调的,你在家里讲什么话,到餐馆点菜讲什么话,都是你的自由,国家推广普通话,并不是要消灭方言。所以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目前对方言热还是要做一些关于方言文化更深层次的思考。特别是赵本山先生领衔东北方言的小品受到全国人民的欢迎以后,我们可以注意到,现在媒体上以方言来制作的节目,包括电视剧,甚至电影,是越来越多了。对这个问题,我们还不太好一概而论地说它是好还是不好,是应该限制还是放开。但我觉得还是应该从更高的高度来认识国家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意义,再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保护好方言。
  三.我觉得语言文字还是一种文化传承的标志
  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要传承文化,语言文字工作是非常重要的。目前我们可以注意到,很多学生对语言文字方面的知识不够重视。比如说,英语是我们接受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知识的一个重要工具,作为现代人,学好英语无可厚非,而且我们还要鼓励大家努力学好英语。但是学好英语是不是就只是为了高考拿分呢?我国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但是我们的大学却要求它培养的人才用外國的语言来写学术论文。如果我们国家变成一个鼓励到处讲英语,到处都以讲英语为荣的地方,那么我们所传承的是什么文化呢?今天的我们对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语言文字——应该如何看待,确实是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一个问题。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充分认识语言文字工作的重要意义,增强责任感意识。对此,我主要有以下两点思考: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即传承。传承中华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使命,因此身负传道受业解惑责任的我们就更应该承担起这份责任。其实,语文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注意对学生的道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培养。所以,身为语文老师,我们应该立足文本,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对我们的文化、文字肃然起敬。学习《论语》就让他们领略孔子充满积极入世的精神;学习《岳阳楼》,就让他们体会范仲淹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的博爱情怀;学习朱自清的《春》,让学生在诵读中激发爱春天、惜时间、积极向上、创造生活的感情……真正地将中华文化的渗透到课堂的环节之中,做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刺猬“传”
  2.“立足于文,因文悟道,以文渗道,传道不离文”。“传道不离文”,因此,语言文字尤为重要。“规范汉字指经过整理简化并由国家以字表的形式公布的正体字、简体字和未经整理简化的传承字。”(原国家语委政策法规室编《语言文字工作百题》)
  培训中有一句话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孟加拉每一个字母都相当于一个孟加拉人的生命。”这让我深深地反思我们的社会生活:大街小巷乱用或改用成语,如“骑”乐无穷、百“衣”百顺等;为了标新立异,“火星文” 在青少年中风靡;忽视或无视本国文化,对汉字的规范书写不以为意。这些现象让我更迫切地让我感受到,在规范使用汉语言文字这件事情上,我们语文教师沉甸甸的责任。
  此生为语文教师,且让我们以规范的汉语言文字抒写下那漫天细碎的心灵体悟,且让我以规范的汉语言文字保护源远流长的前尘往事,且让我们为传承神奇瑰丽的汉语言文字共同努力吧!愿优美的中国文字走向世界,灿烂的中华文化亘古不灭。
  参考文献
  [1]中学语文课堂教师语言研究[D]. 李辉.湖南师范大学.2012
  [2]浅论规范的初中数学教学语言的特点[J].常青贵.学周刊.2012(33)
其他文献
旗帜引领方向,道路决定命运。习近平主席在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大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特别是讲话中提出的“三个伟大历史功勋”、“六个伟大力量”、“四个重塑”、“六个必须”,其最根本的就是要坚决维护习总书记的核心地位,不断强化“四个意识”,砥砺绝对忠诚的政治品格;最重要的就是要坚定听党的话、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念,不忘初心,继续前进。90年披荆斩棘、优化精简、发展壮大。人民军队
期刊
大型地域风情舞蹈诗——《家住长江边》它的魅力在于它的创作与其它舞蹈作品有所不同,它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极具地域特色,以长江为主线,用“一线穿五珠”的形式表现湖北地区各民族的地域风情,使得这部作品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更为丰富。看似简单的舞蹈段落中,体现出了复杂情感与民族情结,扣人心弦;再加以舞蹈、音乐、舞美与艺术手段的完美融合,正是这部作品的魅力所在。  1.《家住长江边》创作背景  为了深入发掘长江流
期刊
内容摘要:生活处处皆语文,电视综艺节目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也可承载“寓教于乐”的功能。本文以前段时间大热的《中国诗词大会》为例,从情感价值、考试形式、教学方法、教师素养这四个方面分析电视综艺节目给语文教学带来的启示。  关健词:电视综艺节目 中国诗词大会 语文教学 启示  前段时间,中央卫视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像是一股清风飘到了大众的视野中,全民投入这场诗词狂欢,再次引发一股诗词热。生活处
明末清初涌现了大量的才子佳人小说,与此同时,关于此类小说的评点也应运而生,并且呈现出一种繁荣的态势。小说评点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一种重要形式,它源自经注、史著之体例及文
内容摘要:自主是自我能动的一种心理倾向和学生自我的积极主动努力的行为;合作就是你帮我,我帮你,或者是你做一部分,我做一部分,合起来就完成一项任务;探究是一种心理倾向和行为方式,其基本内涵是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关键词:高效课堂 新型 学习方式  教育界把《基础教育课程纲要》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称为三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如何在高效课堂建设中引导学生应用这三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呢?  一.自主
案例中的场景虽然令老师很为难,但确实也是现实中经常遭遇到的,如何合理应对,很值得探讨.rn一、童玩课堂 解读儿童rn首先教师要了解大班孩子的年龄特点.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迅
期刊
内容摘要:在现代汉语教学中,留学生同学经常在“都”字的使用与否或者在句子中出现的位置问题上出现错误,现在本文从“都”字的基本含义入手,归纳出常与“都“连用表示某种句子含义的词语。另外分析几种常见的留学生都字用法偏误,并尝试解释造成偏误的原因。  关键词:都 标记 偏误  在现代汉语中,副词都的用法极为复杂。很多学者沿着《现代汉语八百词》(吕叔湘1981)中都的三种基本含义(范围副词表示总括,程度副
内容摘要:当前高校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以发展学生知识技能为重点,而对学生自我需求和人文培养不够重视的现象,加之社会多元文化的环境影响,学生自我认知水平和学习生活阅历的不足,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价值错位、自我膨胀和精神虚无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在人本主义自我实现观的视角下,通过九型人格这一工具进行数据分析,结合当下高校校园文化自发性与盲目性,提出了对大学生健康人格发展的规律性总结,关键在于其对自我的审视与内
内容摘要:何炳松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出版家。他学贯中西、融汇古今,为我国的历史教育作出了巨大贡献。尤其是他的教育理论,包括教学入手、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载体和教学评价等观念,对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关健词:何炳松 历史 教育理论 意义  何炳松(1890-1964),字柏丞,浙江金华人,民国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学家、出版家。他学贯中西,兼收并蓄,为史学研究和历史
一.完美的演绎了形而上学  “大丹士认为不精通形而上学,一个人不可能出类拔萃。他要像莫里哀那样,先成为深刻的哲学家,再写喜剧。”巴尔扎克在《幻灭》中这样说过。按照这种说法,莫迪亚诺也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大人物。他将自己“形而上学”的哲学借助于侦探小说表达出来,这就促成了他一部部优秀的作品,并且伴随着同一主题:用侦探小说的外壳来包装追寻自我的内核。在《夜的草》这部作品中,“我”一直穿行于过去与现实之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