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帮倒忙”,家长莫拒绝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rbook1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孩子来说,游戏是生活的全部,而“家务”也是一种“游戏”,可以让孩子从中获得乐趣。但现实生活中,当孩子“有兴趣”帮忙做家务时,不少中国家长并没让孩子更多地参与,而是采取了拒绝的态度。要知道,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将来你希望孩子做家务的时候,可能也会被拒绝,因为他们觉得那是父母的责任。
  所以,当孩子有主动性做家务,希望“自己来”的时候,家长要给予鼓励和支持。用“忍耐孩子一时家事做不好”换来孩子“永远乐意帮忙”,不是很好吗?
  杜女士,儿子萌萌3岁
  大约在萌萌快两岁的时候,我就开始利用他喜欢模仿大人的特点,让儿子模仿我们做家务,通常是让他做一些十分简单的事情,比如捡起地上的玩具放到玩具箱里,把拖鞋拿给爸爸,给我拿本书,把垃圾丢到废纸篓里等。每次做完了,我们都会夸他,萌萌好棒啊,能帮大人干活了,他也特别高兴。但因为平时我们上班,萌萌主要由爷爷奶奶带,而老人觉得孩子什么都不会,包办了所有的家务活。时间长了,萌萌就习惯了大事小事都由爷爷奶奶代劳,而且像拿拖鞋、丢垃圾这样的“游戏”对萌萌也渐渐失去吸引力。
  点评:中国的家庭往往都是“421家庭”,大都是老人帮助带孩子,所以真正需要孩子做的家务事不多。父母要转变观点,做家务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学习社会常识并锻炼能力,父母要适时做个“懒”爸爸和“懒”妈妈。在隔代教养的情况下,父母要和祖辈好好沟通,达成一致,切忌祖辈当着孩子的面批评父母的做法,比如“别听你妈的,这么小,洗什么衣服。”这会让孩子感觉到冲突而不知所措。
  沈女士,女儿九九4岁
  平时我洗衣服女儿总爱在旁边帮我,往往脏衣服没洗干净,干净衣服就湿了。虽然我们也知道孩子爱干活是好事,但有时候孩子制造的混乱也让大人很抓狂。每次看到她拿着一块湿漉漉的布在地上拖着跑,弄得家里到处都是水,我就会忍不住吼她几句,然后自己把地再拖一遍。包饺子时,总是兴致勃勃地想帮忙,但每次都弄得一身白面,揉出无数个黑疙瘩,就被我们打发走了。有时候家里玩具堆得到处都是,虽然女儿会收拾,但因为时间紧我想还是自己做得快,就没耐心教她做了。
  点评:孩子有参与家务的欲望,这没错,但由于他们自身能力发展不足,有时会给父母帮倒忙。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出现这样的困难是很正常的。如果父母因为怕麻烦,而不让孩子做事,孩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而且孩子的能力得不到锻炼。所以,父母要接受孩子帮倒忙的阶段,慢慢等待孩子的成长。忍耐孩子一时家事做不好,换来孩子永远乐意帮忙,不是很好吗?
  徐女士,女儿舟舟5岁3个月
  “为什么我要做这么多事?”我要求舟舟做家务时,她常会抱怨,或者干脆装着没听见。现在,舟舟常把玩具、书以及其他东西丢得到处都是。玩完了自己就跑了。有时候,我们要求她把玩具都送回家,她要么说妈妈收,要么草草扔几个玩具到筐里就算完事了,大人威逼利诱都不管用。
  我给她买的书里就有一本。是说小朋友收拾完玩具后才能吃巧克力布丁的故事,女儿让我给她讲了好多遍,复述的时候她能讲得头头是道,但真让她收拾玩具时,她要么抱怨,要么就找各种理由拖着不干。
  点评:从小开始学习做这些家务事的孩子,基本上不会抱怨做家务不公平。其实,家务对孩子来说不是繁重的劳动,而是另一种游戏,另一种体现自我价值的方式。孩子到一定年龄最喜欢说的话就是“我来”,但往往因为家长的不适当引导,到他长大之后反而失去了做家务的兴趣和主动性。首先,父母要让孩子明白,做家务事不是“帮妈妈做”也不是“帮爸爸做”,而是他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应该帮忙做的。
  家长可以这样做
  检查家庭环境,看看是不是具备了让孩子主动帮忙的条件。比如,洗碗台的高度(或配备凳子之后的高度)是不是合适,玩具整理箱是不是方便整理,必要时贴上孩子能看懂的分类标志等。
  让孩子理解做家务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负担的责任。家长和孩子一起列出家中所有要做的家务,保持家的干净整洁是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的,然后和孩子一起讨论哪项家务应该由谁完成,并让他认领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有些家务活可以全家一起做,比如,全家一起洗一次车。
  给孩子订立一些清晰的规则,便于他们理解和执行。比如,玩完玩具要分类整理到玩具柜里,规则越清晰,孩子越容易理解和执行。刚开始时,大人可以陪着孩子一起收拾,一边收一边教孩子怎么分类,并固定位置。孩子上手后,就可以完全放手让他试。一段时间之后,孩子就会愿意收拾房间,而且知道收拾房间很辛苦,他们就会尽量不乱丢东西。
  孩子做到时,别忘了给予鼓励和表扬。不管孩子完成多少,都要加以鼓励,以建立他们的信心。比如,当着孩子的面自豪地向朋友宣布“我家孩子可能干了,都能帮我收拾碗筷了”,切忌以物质方式来做奖励,那样不但不会让孩子理解“责任”的概念,反而会让孩子养成干家务向爸妈提条件的坏习惯。此外,家长还可以通过给孩子阅读一些绘本帮助孩子树立榜样,定期和孩子讨论做家务心得,让孩子知道,他能做到这些事是很棒的。
其他文献
案例:  我是一个6岁孩子的妈妈,孩子是男孩,但总是很胆小。比如坐电梯时,他不让提前按电梯,非要等到所有家里的人都到齐了,才可以按,你要是先按他就又哭又闹。我告诉他“有大人在小孩子不要担心什么,电梯到了人没来齐,我们可以让电梯先走,我们再坐下一部,或者一些人先下去,后来的人坐下一部”,但是无论怎么解释他都还是老样子。  还有就是孩子非常容易哭,看到电视里比较感人的画面,或是家里人说了些感人的话,如
期刊
清早6点半,“小犇美妈”就起床开始忙碌,准备为4岁的儿子做一份全新的创意早餐。这次,她抓了一把头天泡好的黑米,蒸熟后捏成恐龙的形状,再配上装饰,压出花纹。一份“吃草的阿玛加龙”早餐就做好了。  创意早餐:吃草的阿玛加龙  做法:黑米一把,头天泡好,蒸熟后捏成恐龙的形状。火龙果皮和橘子皮切成小三角,装饰成恐龙背上的剑齿,用圆吸管把白色奶酪片压出一个个小圆点,作为恐龙身体上的花纹。再用黄瓜和火龙果肉雕
期刊
小鸡出壳  闹钟一响,我和儿子躺在蚊帐里。儿子睡眼惺忪,明显没睡醒,我也不急着催他起床,指着蚊帐说:“我们现在是小鸡,这蚊帐是蛋壳,时间一到,小鸡就要出壳喽。咱们看哪只小鸡先出壳。”我刚说完,儿子就睁开眼睛,明显是想比我“先出壳”的样子。很快,闹铃再次响起,儿子第一个冲出蚊帐,高兴地说:“我第一个出壳了。”我假装生气地说:“哼,现在要看哪只小鸡干净。我先去刷牙洗脸喽。”说完,我立即冲向洗手间,儿子
期刊
今天将要举行春季帽子大游行,每个女孩都可以参加。米妮和黛丝用了所有的材料,给朋友们制作了各式各样的帽子。  这时候,克拉贝尔慌慌张张地跑来了。她忘了给自己准备帽子,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米妮说:“别担心,我们来帮你!”  米妮和黛丝飞快地做好了帽子。这时候克拉贝尔也来了,她很喜欢这顶帽子。“我真希望春季帽子大游行马上就开始!”  不过米妮还有话要说:“我觉得这顶帽子还是不够完美,好像缺了点儿什么,但
期刊
当一个脏字从孩子口中蹦出时,不少父母会感到紧张,生怕孩子从此学坏。教育学家认为,4岁是孩子说脏话的兴奋期,一般这种情况到上学的时候会自行结束。虽然它只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但父母还是应该及时纠正孩子说脏话的习惯。  模仿是孩子的天性  案例一:5岁的皮皮过生日时,得到了一套儿童玩具箱。于是,他开始学着爸爸修东西的样子,在自己的小板凳上叮叮当当地敲个不停,还不时地说着:“他妈的,这破玩意儿!
期刊
现在很多父母不让孩子做家务,有的家长是怕孩子做不好家务,所以索性自己来;有的家长是想让孩子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学习,只管学习好就行了。其实,孩子做家务,不仅可以培育他们的劳动技能,还可以训练他的观察力、理解力、应变能力。随着做家务越来越顺手,孩子的能力和自信心也也得到了培育和发展。当家务成了孩子日常生活的习惯,孩子也会有参与感、成就感和荣誉感,更重要的是,培养孩子对家庭的责任心和归属感。  耐心指导 
期刊
有一次洗车,我突然发现车胎被扎了,要换胎。儿子非常喜欢汽车,说一会儿要看换胎的过程,我答应了。不过,当时工人忙不开,说要等一会儿,于是我们决定先到附近的餐厅吃饭,等到换胎的时候再过来。没想到,刚落座,电话就响了,说可以换了。  儿子吵着要跟过去看,由于马上就要吃饭,家里人劝他,别看了,吃完饭再说。儿子坚决不同意,说是和爸爸约好的,而且大人越劝,他脸色越难看。我一看形势不妙,再扛下去,他没准得哭鼻子
期刊
不少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早日成就一番事业,而很少有家长希望儿孙像汉朝的朱买臣那样,五十岁以后才发达。  虽然历史上名人早成才的实例不少,神童的故事也常为人们所津津乐道,比如: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三岁学习《孝经》《论语》,五岁时已读遍六经;明朝的解缙六岁时能作诗,十八岁考中进士;秦国的甘罗十二岁游说赵国,被拜为上卿,等等,都被传为佳话。但更多的情况是:不论实际情况如何,只要孩子稍微表现聪颖,就断定孩子
期刊
一天周末,儿子与小伙伴们下楼去玩了,回到家时,手里竟然捧着一些无花果。“奶奶,我给你带礼物喽,无花果又软又甜,保准你爱吃。”说着,儿子就把洗净的无花果递给了奶奶。老人牙口不好,吃软软甜甜的无花果正合适,一边品尝着,一边夸赞自己的小孙子孝顺。  就在婆婆赞赏儿子时,茶几上的无花果引起了我的注意,便轻轻地问儿子:“这果子怎么来的?”儿子仿佛准备好了似的,张口回答:“我在无花果树下捡来的。”儿子说话的同
期刊
卡次基山是纽约人伏天避暑消夏的去处。那时候,我父亲常在周末带我去那里,在漫步于丛林的时候给我讲好多关于树林里动植物的新鲜事儿。  周末过后,父亲回城去工作。孩子们又聚在一起时,一个小朋友问我:“你瞧见那只鸟儿了吗?你知道它是什么鸟吗?”  我说:“我不知道它叫什么。”  他说:“那是只黑颈鸫呀!你爸怎么什么都没教你呢?!”  其实,情况正相反。我父亲是这样教我的——“看见那鸟儿了么?”他说,“那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