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起跑就是奔跑,开局就是冲刺!”苏州市委常委、苏州工业园区党工委书记吴庆文在中国(江苏)自贸区苏州片区挂牌仪式发出的自贸区建设动员令犹在耳边,时间转眼就过了一年。
365天,苏州自贸片区坚持以“冲刺”的姿态不断“奔跑”, 围绕“探路”“引领”“突围”三个关键词,以更大的开放,倒逼更深刻的改革,以更深刻的改革,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
那么,苏州自贸片区成绩如何呢?本刊记者尝试用“加减乘除”运算法,为读者呈现苏州自贸片区这一年给园区、给苏州乃至给江苏、全国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加
一年新增企业近万家,市场活力不断释放
看一个地方发展的怎么样,看这个地方企业落户情况如何无疑是最直接的方式,自贸区亦然。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共有9435家企业为苏州自贸片区“投”出了自己宝贵的“一票”——选择在这里安家、发展,与苏州自贸片区同频共振。
同样令人兴奋的数字还有这些——截至6月底,苏州自贸片区新设立外资企业近200家,实际使用外资11.36亿美元,新增备案境外投资机构62个,中方实际境外投资额2.4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4091.688亿元,各项指标在全国新设自贸区中名列前茅,也逐步打响了苏州自贸片区独特品牌。
7月22日,世界500强美国丹纳赫集团中国诊断平台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签约落户苏州自贸片区所在地苏州工业园区。
作为全球领先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型投资集团,丹纳赫业务涵盖生命科学、诊断业务、环境和水处理和齿科等,旗下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早在1997年就在园区开设第一家工厂,已发展成为全球实验医学领域仪器设备、试剂、软件开发和制造最强的厂商之一,产品销往130多个国家,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网络遍及全球。此次丹纳赫集团投资上亿美元在园区设立的中国诊断平台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将致力于打造快速诊断本土化解决方案,预计2023年投入使用。
“我们的目标是提供创新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实现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在园区建设这样一个集多学科的制造、研发为一体的基地,将有助于我们实现这些需求。”丹纳赫集团中国区总裁彭阳表示,这里拥有优秀的人才储备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大力促进企业业务的发展。
追加投资、深化布局,世界500强再次用“真金白银”为苏州自贸片区投下“信任票”,带来的不止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是市场活力的增强。
打造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示范区,是国家赋予江苏自贸区的战略定位,也是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一年来,苏州自贸片区围绕“3+2+1”产业体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精准择商选资大手笔投入,旨在吸引更多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综合实力好的项目。
2020年开局异常困难,苏州自贸片区依然克服了新冠疫情影响,实现了招商引资逆势增长。今年上半年,借着苏州自贸片区的利好,園区新设外资项目117个,完成注册外资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全区到账外资12.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约75%。
减
成本以“肉眼可见”速度下降
企业作为自贸区最重要“用户”,最在乎的无非是降低成本、增加机会。
去年12月1日起,园区在全省率先完成自贸区清单梳理,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5天后,园区行政审批局发出苏州片区首张“告知承诺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苏州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提交材料不到1个小时,就领到了崭新的《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相比起以往“需现场踏勘,材料齐全后的5个工作日”,现在只需要审批机关在收取材料时,将经营许可具体条件、监管规则和违反承诺的后果一次性告知企业,企业自愿作出承诺并按要求提交《告知承诺书》,工作人员再按照“告知承诺”的要求对其申请进行了受理,就可以当场颁发了许可证书,大大减少了办证企业的时间成本。
通关成本的降幅同样明显。
苏州自贸片区的“空运直通港”快速通关新模式是全国首创。具体来说,就是将口岸机场服务前移至没有实际进出境口岸的自贸试验区,代替现有口岸货代仓库功能。航班落地后将货物直接在机场地面代理仓库一次性完成全部理货和舱单传送操作,海关放行后即可通过专用“卡车航班”配送企业。“比如从上海到苏州工业园区,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企业缩短货运时间 6 到8小时,成本下降15到20%。”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助力进出口企业提高信贷额度、降低融资成本,苏州自贸片区也是责无旁贷。这就不得不提苏州片区建立的“关助融”公共服务合作机制。
详细解释,就是对于符合试点条件,属于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在账保证金(或风险担保金/保函)企业,且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高,试点银行以不高于年化4.35%的贷款利率或不高于4‰的优惠保函费率提供信贷支持。园区经发委则对企业实际支出的“关助融”贷款利息或保函费用给予30%—50%的补贴,单家企业每年封顶累计50万元。对于符合试点条件,但不属于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在账保证金(或风险担保金/保函)企业,由试点银行以不高于本行同类同期限贷款利率或保函费率提供信贷支持。
乘
乘着“东风”,紧密与新加坡合作共赢
苏州自贸片区特色鲜明——中新合作赋予了苏州片区独具特色的实践内涵。
26年来,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自身优势。去年召开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20次会议明确将苏州自贸片区建设作为下阶段的双方合作重点,将其打造为中新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此前,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曾表示,苏州自贸片区要学习借鉴新加坡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拓展与新加坡在自贸区建设方面的合作,让苏州自贸片区国际化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充分彰显。 “我们要在汇聚全球高端科创资源上示范引领,更加注重开放与创新深度融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在开放环境下搞自主创新,打造国际化、开放型创新体系,强化对全球高端和创新性生产要素的吸引和集聚,形成本土创新与离岸创新融合互动、外向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自贸区建设之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苏州自贸片区也紧密加强与新加坡合作。比如中新科技合作方面,苏州片区积极推动新加坡科研局(A*STAR)在中国的首个基地落地开展业务,持续引进项目。加强中新金融合作方面,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支持下,推进中新合作设立公募基金公司,探索中新合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中新现代服务业合作,率先落实“中新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成果,推进双方在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合作。
除
敢于思想破冰,制度创新插上“发展之翼”
曾有人说过,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旨在推动的是全国的改革创新。
万丈高楼,重在根基。苏州自贸片区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苏州工业园区改革的底蕴。作为江苏省改革创新“先行军”,26年来,园区始终屹立在改革潮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在其底蕴孕育下,苏州自贸片区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为了推动苏州自贸片区创新发展,相关部门敢于在思维上“破除”定式,勇于创新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与制度。
2019年苏州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改革创新展现新的高度,先后出台政策文件47项,形成制度创新案例60余项,省级以上“首创率”达60%;其中2项案例获评国务院“最佳实践案例”,7项案例上报商务部,7项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7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省示范借鉴。
7月中旬,园区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简称“营商环境新30条”),便是对苏州自贸片区营商环境的又一次集成优化。据悉,“营商环境新30条”围绕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和优化政府服务两大维度,对片区内已经领先的指标按照“挑战极限”“再加一点”的要求,将企业开办、注销、破产、办理建筑许可证、公用事业接入、不动产登记等10多类64项任务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提升,其中近70%的任务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缩减流程,在梳理细化出的近200项任务清单中,有100多项改革举措为全国领先或首创。
7月16日,园区党工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次会议上,吴庆文表示,发挥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功能作用是园区承担的重要使命,接下来希望各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制度改革创新力度,高质量高水平推进苏州自贸片区建设。
为做好下阶段工作,他也指出,要围绕苏州自贸片区成立一周年,聚焦整体性、系统性、集成性的创新改革案例,提炼总结优秀经验与做法,在扩大宣传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加速推进更多创新举措落地“结果”。
站上苏州国金大厦(IFS)顶楼,整个苏州自贸片区尽收眼底。高450米的IFS,代表的是苏州自贸片区所在地苏州工业园区的高度。而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高度即将被更高的中南中心(499.15米)刷新。
不斷长高的城市天际线,是城市快速发展的最直接表现之一,而一个个“第一”的数据,一项项“首创”的制度,则更加丰富了城市发展内涵。
苏州自贸片区成立一周年,对所在地园区、对苏州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其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对江苏、对全国都带来了深远意义。我们期待,周岁后的苏州自贸片区,能够探索出更多创新政策、释放更多红利,为区域发展带来更多活力,点燃苏州城市发展的“新火花”。
365天,苏州自贸片区坚持以“冲刺”的姿态不断“奔跑”, 围绕“探路”“引领”“突围”三个关键词,以更大的开放,倒逼更深刻的改革,以更深刻的改革,促进更高质量的发展。
那么,苏州自贸片区成绩如何呢?本刊记者尝试用“加减乘除”运算法,为读者呈现苏州自贸片区这一年给园区、给苏州乃至给江苏、全国发展带来的影响与变化。
加
一年新增企业近万家,市场活力不断释放
看一个地方发展的怎么样,看这个地方企业落户情况如何无疑是最直接的方式,自贸区亦然。记者了解到,截至今年6月,共有9435家企业为苏州自贸片区“投”出了自己宝贵的“一票”——选择在这里安家、发展,与苏州自贸片区同频共振。
同样令人兴奋的数字还有这些——截至6月底,苏州自贸片区新设立外资企业近200家,实际使用外资11.36亿美元,新增备案境外投资机构62个,中方实际境外投资额2.47亿美元,进出口总额4091.688亿元,各项指标在全国新设自贸区中名列前茅,也逐步打响了苏州自贸片区独特品牌。
7月22日,世界500强美国丹纳赫集团中国诊断平台研发制造基地项目签约落户苏州自贸片区所在地苏州工业园区。
作为全球领先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型投资集团,丹纳赫业务涵盖生命科学、诊断业务、环境和水处理和齿科等,旗下贝克曼库尔特公司早在1997年就在园区开设第一家工厂,已发展成为全球实验医学领域仪器设备、试剂、软件开发和制造最强的厂商之一,产品销往130多个国家,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网络遍及全球。此次丹纳赫集团投资上亿美元在园区设立的中国诊断平台研发制造基地项目,将致力于打造快速诊断本土化解决方案,预计2023年投入使用。
“我们的目标是提供创新的本土化解决方案,实现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在园区建设这样一个集多学科的制造、研发为一体的基地,将有助于我们实现这些需求。”丹纳赫集团中国区总裁彭阳表示,这里拥有优秀的人才储备和完善的基础设施,可以大力促进企业业务的发展。
追加投资、深化布局,世界500强再次用“真金白银”为苏州自贸片区投下“信任票”,带来的不止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还是市场活力的增强。
打造实体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示范区,是国家赋予江苏自贸区的战略定位,也是苏州自贸片区建设的重要目标。一年来,苏州自贸片区围绕“3+2+1”产业体系,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精准择商选资大手笔投入,旨在吸引更多产业结构优、科技含量高、综合实力好的项目。
2020年开局异常困难,苏州自贸片区依然克服了新冠疫情影响,实现了招商引资逆势增长。今年上半年,借着苏州自贸片区的利好,園区新设外资项目117个,完成注册外资20.7亿美元,同比增长149%;全区到账外资12.8亿美元,同比增长196%,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约75%。
减
成本以“肉眼可见”速度下降
企业作为自贸区最重要“用户”,最在乎的无非是降低成本、增加机会。
去年12月1日起,园区在全省率先完成自贸区清单梳理,实现“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5天后,园区行政审批局发出苏州片区首张“告知承诺制”《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苏州某人力资源服务公司提交材料不到1个小时,就领到了崭新的《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
相比起以往“需现场踏勘,材料齐全后的5个工作日”,现在只需要审批机关在收取材料时,将经营许可具体条件、监管规则和违反承诺的后果一次性告知企业,企业自愿作出承诺并按要求提交《告知承诺书》,工作人员再按照“告知承诺”的要求对其申请进行了受理,就可以当场颁发了许可证书,大大减少了办证企业的时间成本。
通关成本的降幅同样明显。
苏州自贸片区的“空运直通港”快速通关新模式是全国首创。具体来说,就是将口岸机场服务前移至没有实际进出境口岸的自贸试验区,代替现有口岸货代仓库功能。航班落地后将货物直接在机场地面代理仓库一次性完成全部理货和舱单传送操作,海关放行后即可通过专用“卡车航班”配送企业。“比如从上海到苏州工业园区,通过这种方式帮助企业缩短货运时间 6 到8小时,成本下降15到20%。”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助力进出口企业提高信贷额度、降低融资成本,苏州自贸片区也是责无旁贷。这就不得不提苏州片区建立的“关助融”公共服务合作机制。
详细解释,就是对于符合试点条件,属于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在账保证金(或风险担保金/保函)企业,且资源集约利用水平较高,试点银行以不高于年化4.35%的贷款利率或不高于4‰的优惠保函费率提供信贷支持。园区经发委则对企业实际支出的“关助融”贷款利息或保函费用给予30%—50%的补贴,单家企业每年封顶累计50万元。对于符合试点条件,但不属于苏州工业园区海关在账保证金(或风险担保金/保函)企业,由试点银行以不高于本行同类同期限贷款利率或保函费率提供信贷支持。
乘
乘着“东风”,紧密与新加坡合作共赢
苏州自贸片区特色鲜明——中新合作赋予了苏州片区独具特色的实践内涵。
26年来,园区在借鉴新加坡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吸收、融合创新,形成了自身优势。去年召开的中新苏州工业园区联合协调理事会第20次会议明确将苏州自贸片区建设作为下阶段的双方合作重点,将其打造为中新国际合作的新平台。
此前,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蓝绍敏曾表示,苏州自贸片区要学习借鉴新加坡自由贸易港的成功经验,拓展与新加坡在自贸区建设方面的合作,让苏州自贸片区国际化的特色和优势得到充分彰显。 “我们要在汇聚全球高端科创资源上示范引领,更加注重开放与创新深度融合,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坚持在开放环境下搞自主创新,打造国际化、开放型创新体系,强化对全球高端和创新性生产要素的吸引和集聚,形成本土创新与离岸创新融合互动、外向型经济与创新型经济相得益彰的发展格局,走出一条具有苏州特色的自贸区建设之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苏州自贸片区也紧密加强与新加坡合作。比如中新科技合作方面,苏州片区积极推动新加坡科研局(A*STAR)在中国的首个基地落地开展业务,持续引进项目。加强中新金融合作方面,在人民银行等部门的支持下,推进中新合作设立公募基金公司,探索中新合作设立股权投资基金。中新现代服务业合作,率先落实“中新自贸协定升级议定书”成果,推进双方在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和供应链管理等领域的合作。
除
敢于思想破冰,制度创新插上“发展之翼”
曾有人说过,自贸试验区是国家的试验田,不是地方的自留地;是制度创新的高地,不是优惠政策的洼地;是种苗圃,不是栽盆景,旨在推动的是全国的改革创新。
万丈高楼,重在根基。苏州自贸片区的茁壮成长,离不开苏州工业园区改革的底蕴。作为江苏省改革创新“先行军”,26年来,园区始终屹立在改革潮头,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在其底蕴孕育下,苏州自贸片区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为了推动苏州自贸片区创新发展,相关部门敢于在思维上“破除”定式,勇于创新结合实际情况,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与制度。
2019年苏州自贸片区挂牌以来,坚持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改革创新展现新的高度,先后出台政策文件47项,形成制度创新案例60余项,省级以上“首创率”达60%;其中2项案例获评国务院“最佳实践案例”,7项案例上报商务部,7项试点经验在全省复制推广,7项“最佳实践案例”在全省示范借鉴。
7月中旬,园区发布了《苏州工业园区优化营商环境创新行动2020》(简称“营商环境新30条”),便是对苏州自贸片区营商环境的又一次集成优化。据悉,“营商环境新30条”围绕聚焦企业发展需求和优化政府服务两大维度,对片区内已经领先的指标按照“挑战极限”“再加一点”的要求,将企业开办、注销、破产、办理建筑许可证、公用事业接入、不动产登记等10多类64项任务进行了进一步优化提升,其中近70%的任务进一步压缩办理时间、缩减流程,在梳理细化出的近200项任务清单中,有100多项改革举措为全国领先或首创。
7月16日,园区党工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1次会议上,吴庆文表示,发挥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功能作用是园区承担的重要使命,接下来希望各相关部门加快推进制度改革创新力度,高质量高水平推进苏州自贸片区建设。
为做好下阶段工作,他也指出,要围绕苏州自贸片区成立一周年,聚焦整体性、系统性、集成性的创新改革案例,提炼总结优秀经验与做法,在扩大宣传广度和深度的同时,加速推进更多创新举措落地“结果”。
站上苏州国金大厦(IFS)顶楼,整个苏州自贸片区尽收眼底。高450米的IFS,代表的是苏州自贸片区所在地苏州工业园区的高度。而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高度即将被更高的中南中心(499.15米)刷新。
不斷长高的城市天际线,是城市快速发展的最直接表现之一,而一个个“第一”的数据,一项项“首创”的制度,则更加丰富了城市发展内涵。
苏州自贸片区成立一周年,对所在地园区、对苏州的发展带来了积极影响,其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政策,对江苏、对全国都带来了深远意义。我们期待,周岁后的苏州自贸片区,能够探索出更多创新政策、释放更多红利,为区域发展带来更多活力,点燃苏州城市发展的“新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