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对江苏104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建设评估意见的分析,结合江苏2005年到2009年中等专业学校各专业招生情况与江苏经济发展重点的研究与分析,指出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呈现出的特点,提出了保障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科学合理的策略。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星级评估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如何、有何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专业设置的主动性如何?这些基于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基础性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笔者依据2008至2009年江苏104所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专业设置评估意见,结合2005至2009年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招生情况的研究,希望对专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有所认识,以期丰富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研究,为指导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促进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服务。
一、研究方法
(一)样本
1.选取2008、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星级评估中评估专家现场考察过的104所学校为研究对象。
选取的这些学校,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的37%,覆盖全省所有的省辖市和县(市)。这些学校均是省辖市和县(市)的骨干学校,它们代表着各地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水平。2009年上述学校招生数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的49%。因此,选取它们研究能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活动中,评估专家现场考察了学校的专业数量、结构、发展变化等情况,结合专业剖析、学生专业技能测试,形成被评学校的专业建设鉴定意见,这些意见的可信度高。
2.选取2005年至2009年五年的江苏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分专业招生数占全省总数比例进行统计,对招生数量较大的专业和招生数量波动较大的专业进行分析。这样较为全面的统计分析所研究出的结论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专业设置的本质特征,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将2008、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星级评估104所学校《评估报告书》中专业设置的评估意见分类和统计,分析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总体情况。对江苏2005至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招生数进行统计,并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与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进行比对,分析它们之间的匹配情况。研究思路是从数据统计结果到本质分析,以评估意见为基础,综合招生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吻合度的分析结论,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状况及主流态势。
二、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结论
(一)104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评估意见统计结果
2008、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活动中,104所学校专业设置的评估专家鉴定意见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
104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评估意见统计结果显示:
①上述学校能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②上述学校中大部分学校能对自身设置的专业进行调整;③上述学校中大部分学校设置的专业能与地方主导、重点产业紧密结合;④上述学校中有少部分学校设置的专业与区域或地方社会经济不能紧密结合;⑤有部分学校未能围绕地方新兴产业及时开发新的专业。
(二)江苏省2005至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招生规模与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比照分析结果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全面优化升级。调强第一产业发展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优第二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调高第三产业比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和深加工,不断提高增加值率,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全省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二是“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着力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优势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等产业,形成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提高优势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三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全省制造业快速发展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消费性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树立服务业品牌,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005至2009年,江苏省生产总值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见表2。
2005至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情况统计显示:
1.在各专业招生数量中,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数最多。年招生数占30%左右,人数在10万人左右。其中:2005年招生11.2万人,占年招生总数的27.3%;2006年最多达13.8万人,占30.5%;2007年12.9万人,占32.5%;2008年10.9万人,占28.3%;2009年9.2万人,占26.3%。
2.在各专业招生数量中,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数排第二,年招生数占总数的20%以上。其中2005年招生最多达12万人,占年招生总数的29.3%;2006年11.5万人,占25.4%;2007年9.4万人,占23.8%;2008年7.8万人,占20.2%;2009年7.4万人,占20.9%。
3.在各专业招生数量中,商贸与旅游类专业招生数排第三,年招生数占10%左右。其中2005年招生4.2万人,占年招生总数的10.3%;2006年4.4万人,占9.8%;2007年3.8万人,占9.5%;2008年3.5万人,占9.1%;2009年3.4万人,占9.8%。
4.在年招生总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农林类专业招生增加幅度最大。2005年招生5344人,占招生总数的1.3%;2006年6609人,占1.5%;2007年5428人,占1.4%;2008年5864万人,占1.5%;2009年招生增加到19229人,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加到5.5%。
5.在年招生总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财经类专业招生呈增加趋势,增长幅度排第二。2005年招生2.1万人,占招生总数的5.2%;2006、2007年2.1万人;2008年2.3万人;2009年2.4人,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加到6.8%。
6.在年招生总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交通运输类专业招生呈增加趋势,增长幅度排第三。2005、2006年招生1.1万人;2007年1.2万人;2008年1.3万人;2009年1.5人,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加到4.4%。
将2005年至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情况与同期江苏经济与产业发展进行比照可以看出:
1.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与江苏的产业发展总体是吻合的。“十一五”期间,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数占年招生总数的50%以上,这显然是与江苏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及二产增加值比例在50%以上的经济发展态势匹配的、吻合的;商贸与旅游、财经、交通运输类招生数迅速增长与江苏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相匹配的、吻合的。
2.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能够追随着江苏产业发展重点而进行调整。“十一五”期间江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2005年到2009年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总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农林类专业招生数逐年增加,其中2009年比2008年增加招生1.5万人。江苏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等职业教育财经、交通运输、商贸与旅游类等相关专业招生数量均有增长。
3.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部分专业调整相对于产业调整略显滞后。“十一五”期间江苏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全省农林类专业招生数虽然年年有增长,但2005年至2008年增幅较小,2009年猛增1.5万人,增幅达4%;交通运输、能源类招生数增长幅度与快速发展的沿海开发、新能源建设不相匹配。
综合评估专家对104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鉴定意见统计结果和2005年至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情况与同期江苏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比照分析结果,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①江苏中等职业教育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②江苏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按照江苏的产业发展重点的转移而调整专业设置;③江苏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设置专业;④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存在滞后于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设置新专业的现象。
三、几点思考
(一)贴近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
1.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顺序一般为“一、二、三”,“二、一、三”,“三、二、一”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江苏正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中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发展的空间巨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大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的设置。
2.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重点产业的发展。江苏近一段时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等产业,形成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这些重点产业在社会各方的扶持、推动之下,规模将会快速扩张,产值总量也会不断增长,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积极调整专业的设置。
3.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部门和行业。新技术必然产生新工艺,新工艺自然需要新的技术工人;新行业必然产生新职业,新的职业自然需要新的人才。江苏“十一五”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有高新技术产业21个重大科技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不少项目已经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些新兴产业,中等职业教育要紧跟这些新兴产业创设新的专业。
(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保障机制
1.建立区域内学校专业设置宏观调控机制。调整区域内学校专业设置,避免重复设置、盲目建设和低水平竞争,可以促进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区域内学校专业设置科学合理,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的自身发展。在全省和省辖市两级区域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控机制,对重复设置太多的专业和培养数量过大的专业进行预警,对急需发展的专业进行预告,切实从宏观上保障专业设置科学合理。
2.建立学校专业设置定期调整机制。学校的专业较好地贴近市场、贴近行业后,随着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学校的专业必然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调整。学校应当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由行业、企业等多方专家组成的专业设置研究、指导组织,定期分析学校现有专业和需要新设立的专业,保证专业的调整准确、及时,专业设置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微.高校专业设置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6):183
[2]肖红.中山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和适应性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5
[3]张海生.关于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4]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驱动模式[J].职教论坛,2002(3)
[5]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6]王天行.中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主体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5(36)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星级评估
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决定着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目前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现状如何、有何特点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中等职业学校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专业设置的主动性如何?这些基于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中的基础性问题迫切需要深入研究。笔者依据2008至2009年江苏104所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专业设置评估意见,结合2005至2009年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各专业招生情况的研究,希望对专业结构及其发展趋势有所认识,以期丰富对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研究,为指导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促进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优质发展服务。
一、研究方法
(一)样本
1.选取2008、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星级评估中评估专家现场考察过的104所学校为研究对象。
选取的这些学校,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数的37%,覆盖全省所有的省辖市和县(市)。这些学校均是省辖市和县(市)的骨干学校,它们代表着各地中等职业教育的主体水平。2009年上述学校招生数占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招生数的49%。因此,选取它们研究能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
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活动中,评估专家现场考察了学校的专业数量、结构、发展变化等情况,结合专业剖析、学生专业技能测试,形成被评学校的专业建设鉴定意见,这些意见的可信度高。
2.选取2005年至2009年五年的江苏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为研究对象,对它们分专业招生数占全省总数比例进行统计,对招生数量较大的专业和招生数量波动较大的专业进行分析。这样较为全面的统计分析所研究出的结论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专业设置的本质特征,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将2008、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星级评估104所学校《评估报告书》中专业设置的评估意见分类和统计,分析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总体情况。对江苏2005至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招生数进行统计,并与我省社会经济发展,尤其是与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新兴产业进行比对,分析它们之间的匹配情况。研究思路是从数据统计结果到本质分析,以评估意见为基础,综合招生数量与社会经济发展吻合度的分析结论,力求全面、准确地反映江苏中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状况及主流态势。
二、江苏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研究结论
(一)104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评估意见统计结果
2008、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星级评估活动中,104所学校专业设置的评估专家鉴定意见分类统计结果见表1。
104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评估意见统计结果显示:
①上述学校能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②上述学校中大部分学校能对自身设置的专业进行调整;③上述学校中大部分学校设置的专业能与地方主导、重点产业紧密结合;④上述学校中有少部分学校设置的专业与区域或地方社会经济不能紧密结合;⑤有部分学校未能围绕地方新兴产业及时开发新的专业。
(二)江苏省2005至2009年中等职业教育设置的专业招生规模与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比照分析结果
《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产业全面优化升级。调强第一产业发展能力,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调优第二产业结构,提升制造业发展质量;调高第三产业比重,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通过专业化和深加工,不断提高增加值率,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高效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全省产业发展的重点:一是“积极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实施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二是“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积极发展技术水平和附加值高的先进制造业,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培育产业集群,做大做强优势企业,着力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重点发展优势产业。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等产业,形成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提高优势产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三是“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抓住全省制造业快速发展和国际服务业加速转移的机遇,重点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消费性服务业,运用信息技术和现代经营理念,全面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树立服务业品牌,打造现代服务业集聚区。”
2005至2009年,江苏省生产总值及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见表2。
2005至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情况统计显示:
1.在各专业招生数量中,加工制造类专业招生数最多。年招生数占30%左右,人数在10万人左右。其中:2005年招生11.2万人,占年招生总数的27.3%;2006年最多达13.8万人,占30.5%;2007年12.9万人,占32.5%;2008年10.9万人,占28.3%;2009年9.2万人,占26.3%。
2.在各专业招生数量中,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数排第二,年招生数占总数的20%以上。其中2005年招生最多达12万人,占年招生总数的29.3%;2006年11.5万人,占25.4%;2007年9.4万人,占23.8%;2008年7.8万人,占20.2%;2009年7.4万人,占20.9%。
3.在各专业招生数量中,商贸与旅游类专业招生数排第三,年招生数占10%左右。其中2005年招生4.2万人,占年招生总数的10.3%;2006年4.4万人,占9.8%;2007年3.8万人,占9.5%;2008年3.5万人,占9.1%;2009年3.4万人,占9.8%。
4.在年招生总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农林类专业招生增加幅度最大。2005年招生5344人,占招生总数的1.3%;2006年6609人,占1.5%;2007年5428人,占1.4%;2008年5864万人,占1.5%;2009年招生增加到19229人,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加到5.5%。
5.在年招生总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财经类专业招生呈增加趋势,增长幅度排第二。2005年招生2.1万人,占招生总数的5.2%;2006、2007年2.1万人;2008年2.3万人;2009年2.4人,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加到6.8%。
6.在年招生总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交通运输类专业招生呈增加趋势,增长幅度排第三。2005、2006年招生1.1万人;2007年1.2万人;2008年1.3万人;2009年1.5人,占招生总数的比例增加到4.4%。
将2005年至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情况与同期江苏经济与产业发展进行比照可以看出:
1.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与江苏的产业发展总体是吻合的。“十一五”期间,加工制造、信息技术类专业招生数占年招生总数的50%以上,这显然是与江苏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及二产增加值比例在50%以上的经济发展态势匹配的、吻合的;商贸与旅游、财经、交通运输类招生数迅速增长与江苏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是相匹配的、吻合的。
2.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及招生规模能够追随着江苏产业发展重点而进行调整。“十一五”期间江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效农业,2005年到2009年在全省中等职业教育年招生总数逐年下降的情况下,农林类专业招生数逐年增加,其中2009年比2008年增加招生1.5万人。江苏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中等职业教育财经、交通运输、商贸与旅游类等相关专业招生数量均有增长。
3.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部分专业调整相对于产业调整略显滞后。“十一五”期间江苏积极发展高效农业,全省农林类专业招生数虽然年年有增长,但2005年至2008年增幅较小,2009年猛增1.5万人,增幅达4%;交通运输、能源类招生数增长幅度与快速发展的沿海开发、新能源建设不相匹配。
综合评估专家对104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鉴定意见统计结果和2005年至2009年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情况与同期江苏社会经济及产业发展比照分析结果,全省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呈现以下四个特点:
①江苏中等职业教育能够以市场为导向,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设置专业;②江苏中等职业教育能够按照江苏的产业发展重点的转移而调整专业设置;③江苏中等职业教育能够围绕地方支柱产业、重点产业、新兴产业设置专业;④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存在滞后于迅猛发展的新兴产业设置新专业的现象。
三、几点思考
(一)贴近江苏区域经济发展设置中等职业教育专业
1.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的发展顺序一般为“一、二、三”,“二、一、三”,“三、二、一”三个发展阶段。当前,江苏正在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其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例,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我省中等职业教育中与第三产业相关的专业发展的空间巨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加大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的设置。
2.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重点产业的发展。江苏近一段时期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瞄准未来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与新医药、基础材料与新材料、现代轻纺等产业,形成集成电路、光电显示、石化、冶金、造船、造纸等产业基地。这些重点产业在社会各方的扶持、推动之下,规模将会快速扩张,产值总量也会不断增长,对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因此,中等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经济发展的重点积极调整专业的设置。
3.专业设置应主动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是随着新的科研成果和新兴技术的发明应用而出现的新部门和行业。新技术必然产生新工艺,新工艺自然需要新的技术工人;新行业必然产生新职业,新的职业自然需要新的人才。江苏“十一五”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中有高新技术产业21个重大科技研发与产业化项目,不少项目已经实现产业化,形成了一些新兴产业,中等职业教育要紧跟这些新兴产业创设新的专业。
(二)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调整保障机制
1.建立区域内学校专业设置宏观调控机制。调整区域内学校专业设置,避免重复设置、盲目建设和低水平竞争,可以促进学校错位发展、特色发展。区域内学校专业设置科学合理,不仅有利于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经济发展,而且也有利于职业学校的自身发展。在全省和省辖市两级区域建立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调控机制,对重复设置太多的专业和培养数量过大的专业进行预警,对急需发展的专业进行预告,切实从宏观上保障专业设置科学合理。
2.建立学校专业设置定期调整机制。学校的专业较好地贴近市场、贴近行业后,随着市场和行业的发展,学校的专业必然需要进行经常性的调整。学校应当加强与行业、企业的联系,建立由行业、企业等多方专家组成的专业设置研究、指导组织,定期分析学校现有专业和需要新设立的专业,保证专业的调整准确、及时,专业设置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张微.高校专业设置与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08(6):183
[2]肖红.中山市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经济结构和适应性探析[J].职业教育研究,2009(5):5
[3]张海生.关于中职教育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9)
[4]姜大源.论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的驱动模式[J].职教论坛,2002(3)
[5]张海峰.论高职专业开发的目标、原则与机制[J].职业技术教育,2003(7)
[6]王天行.中美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主体比较研究[J].职教论坛,200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