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咖啡馆里喝着故事

来源 :高中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hxxff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白天咖啡,晚上美酒,在这两者的间隙里,大街上打开饮用水龙头,冒出的是流淌在阿尔卑斯山脉的甘泉。这里就是维也纳。
  咖啡馆里的故事
  維也纳的老城里人头涌涌。
  “你们来得不凑巧,教堂的一面在维修”,导游跟我们说。“不过,你可以在这边拍照。”
  教堂不远处是另外一个著名的雕像。透过包裹的线网,依稀能看见辉煌的金漆。“也是在维修,”她说。
  街上最繁荣的莫过于那些纪念品店,甜品店、巧克力店以及奢侈品店。
  哦,还有咖啡店。
  上咖啡时,旁边会放上一小杯清水,这是典型的维也纳做派。最初土耳其人把咖啡豆带到维也纳,并开设了第一家咖啡馆和穆斯林方式的煮咖啡方法:黑咖啡不加糖。这样的规则被执行了多年,后来,热衷甜食的奥地利人尝试在咖啡里加入蜂蜜和牛奶,维也纳咖啡这才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灵魂。
  所以,除了博物馆和音乐,维也纳的另一件瑰宝便是咖啡馆。咖啡馆之于维也纳,就是介乎于家与公司的第三空间。你可以每周上一次音乐厅,但不会每周只去一次咖啡馆,毕竟有超过2500家咖啡馆遍布维也纳。
  大概每一个到过没到过维也纳的人,脑海中已经可以勾勒出那么一幅景象,咖啡香气弥漫的咖啡馆,流淌的钢琴声不绝于耳,人们在一起,不是轻声交谈便是低头翻阅报纸。这场景在老牌的咖啡馆里比比皆是。而萨赫咖啡馆无疑是最有贵族气质的,猩红的丝绒窗帘和流畅的鎏金极尽奢华,萨赫蛋糕、樱桃酒咖啡的组合是这里的招牌。
  有人将咖啡馆视作奥地利音乐、诗歌、剧本、小说的摇篮,毕竟这里的常客就有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等等。看过太多这样的电影场景,置身其中,看着那分门别类挂在报纸架上、熨烫平整干爽的报纸,心中冒出一股莫名的喜感,真实有趣。那延伸至地下负二层的洗手间、那在各式铜盘瓷碟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蛋糕、那些古老的画像,还有便宜得令人惊讶的价码——这些老牌咖啡馆有的是故事,但又从来不把大小施特劳斯们的故事标榜于店内。
  阳光明媚的午后,老资格的侍应带着年轻俊美的侍应忙前忙后,为宾客服务,偶尔逗笑,表演一下小默剧。
  对于他们来说,历史就是历史,日子就是日子。
  火热的红色与跳蚤市场
  红色是奥地利的颜色。从空姐的衣服,到处处可见的茜茜公主形象,从歌剧院外面扮演莫扎特的职员,到从咖啡馆里低垂的丝绒窗帘,从红色咖啡杯,到咖啡馆的签名蛋糕。
  红色代表一种生活态度,热情而积极。如果你乘坐奥地利航空前往维也纳,那么一进机舱,你就会惊讶于这热烈的红色。座椅枕头靠垫是统一的鲜红色,身穿全身红色套装的空姐,合身的红色套裙、红色裤袜、红色中跟鞋,并且她们的个头都很高,普遍在一米七到一米七五左右。不知怎的,我脑海中一直徘徊闪出“火烈鸟”的印记。也许是因为她们纤长的、裹着鲜红丝绒裤袜的小腿,也许因为那梳得光洁干练的发髻。
  要感受地道的维也纳生活,你就不能错过跳蚤市场,比如纳许市场,从地铁站往南走不久就看到。平时它是千米长的市集,密密匝匝摆放着水果、蔬菜、鲜花和奶酪,一些小吃摊也在其中。到了周末,市场南端会举行跳蚤集市,最引人注目的一定是各种乐器、留声机、唱片、油画、古相机……这些看上去上了年纪的玩意儿总会让经过的人们驻足,细看一会儿,然后钻进这号称是中东欧最大的跳蚤市场里面淘宝。
  音乐厅里的纯净与柔和
  夜幕降临之后,这座建城1800年历史的城市,便开始展现摩登精致的一面。傍晚时分,维也纳人的夜生活其实就早早开始了。作为音乐之都,这里有太多个歌剧院音乐厅,从大众熟知的金色大厅,到真正乐迷们追随的爱乐乐团常驻的维也纳音乐厅、奥地利歌剧院,几乎每天都有演出。
  我们选择了在MuTh音乐厅欣赏维也纳男童合唱团的演出,这个合唱团,与维也纳爱乐乐团一起被视为奥地利的两个国宝。MuTh是音乐(Music)与戏剧(Theater)的合称,这座小巧别致的建筑看上去更像是时尚的教堂。演出在傍晚5:30就开始了,票价12欧元。若你错过了一分钟,那么请在门外的咖啡室等待中场休息时再进场吧。男童合唱团至今已经有500多年历史了,并且还培养了一大批音乐家:莫扎特、海顿、舒伯特,他们统统是早年维也纳男童合唱团的成员。看着个头高矮不一、不同地域和肤色的孩童走上台阶,当钢琴声响起,指挥的老师手抬起,那天籁般的歌声唱起,你才会发现,真正难得的是他们的声音,柔和而纯净。
  在贝多芬的故居沉醉其中
  在维也纳,各种博物馆、美术馆、大教堂和宫殿比邻而立,加上大面积的茜茜公主画像,看多了自然还是累的。所以一顿丰盛的晚餐、一场歌剧或者音乐会,是维也纳人的夜间娱乐。
  晚餐是在听过音乐会之后。从Muth回到酒店也不过十来分钟。在环形大道上,这座1873年建造的维也纳汉森凯宾斯基宫酒店在维也纳繁华的内城中心,恰好也能看到附近的老建筑群,门外就是多瑙河,行人、涂鸦、邮轮是这里流淌的风景线,而另一侧是国会大厦、圣斯特凡大教堂等地标式建筑。
  如果你想体验真正的维也纳乡野风情,那一定还是得各种吃吃吃,比如到市中心山上的酒馆度过一个愉快的晚上。除了咖啡,维也纳也有悠久的酿酒文化,酒馆在这里被称作“Heuriger”。在德文中,“Heuriger”代表新酿的葡萄酒,不过现在,这一词指供应这种葡萄酒的餐厅,中文翻译为新酒酒馆。
  当年嗜咖啡如命的贝多芬,也把家安顿在维也纳19区。那时他因为饱受了听力障碍带来的身心烦恼,逃离至此。这大抵是因为,贝多芬可以自己烹煮咖啡,但不能亲手酿制葡萄酒吧。来到此地,贝多芬一住就是12年,并且神清气爽地写下了那一曲享誉世界的“第九交响曲”。这里酒馆很多,基本上几步就是一家。在这阿尔卑斯山脉的末端,在维也纳的森林边上,在葡萄藤下的露天小院子里喝酒聊天,兴致来了,拉起手唱歌也是分分钟的事情。人们喝着这里酿制(其实是离酒馆东南几十公里的葡萄园)的招牌白葡萄酒,搭配着烤肉、香肠、混着酱汁的沙拉和奶酪,还有奥地利特色苹果卷和奶酪卷,拉着手风琴,欢乐极了。
  说是酒馆,这里也提供葡萄汁,老少皆宜。我们选择了葡萄汁,在这清甜的味道中,竟然混杂了令人眩晕的醉意,也许,是维也纳太浪漫了吧,即使没有酒,也让人沉醉其中。
其他文献
去年5月,我第一次来到珠峰自然保护区参与了珠峰雪豹保护项目为期 14天的预调查工作。到达保护区后,正遇上珠峰雪豹研究中心招人,我毫不犹豫地递交了申请。一直以来我就对大型猫科动物非常感兴趣,雪豹更是神秘的高原“幽灵”,能有机会做深入研究,绝对不能错过。  很幸运,我的申请被通过了。接下来,我作为青年研修生正式加入珠峰雪豹保护中心,开始了在珠峰为期两年的雪豹研究与保护工作。  珠峰雪豹,神秘存在  不
期刊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发布了2018年全球最佳大学排行榜。《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是一本仅次于《时代》周刊、《新闻周刊》的美国第三大新闻杂志。该新闻杂志从1983年就开始对美国大学及其院系进行排名,具有较高的知名度。此次评估共涉及全球74个国家的1250所大学,中国有136所大学上榜,仅次于美国的221所。  榜单中排名前10的12所大学(其中3所并列第10)分别是: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
期刊
和很多初出茅庐做兼职的人一样,我首先加入了发传单的队伍。隆冬季节,清晨七八点站在凛冽的寒风中,路过的人都把手紧紧缩进口袋里,每当路过一个人我都对着他微笑并且立马把传单递过去,并对他们说句谢谢,这样会减少拒绝率。呼出的白气氤氲着,我只能不停的跺脚取暖。一些爷爷奶奶看到我冻得小脸通红,都主动拿走好几张,擦肩而过时听到他们说这么冷的天这些孩子得冻坏了,那一刻就像有一股暖流油然而生,再冷的天也不觉得冷了。
期刊
这些奇妙的大自然艺术照由是Landsat 5、7及8号卫星拍摄的,由美国地质调查所公布。绿松石与黄色组成了哈萨克斯坦的农田风光,阿尔及利亚的撒哈拉沙漠看似红色与荧光黄交织的扎染布料……差異惊人的风景地貌,通过人造卫星镜头的捕捉,让我们从太空的角度感受地球上最美妙的奇景,抽象的细节犹如带领你经历了一场奇幻之旅。如果不是事先知晓,这些迷幻的卫星图片定会让人误以为是哪位大艺术家笔下的抽象画。  妙趣横生
期刊
今年开学,因为一些小事儿和爸爸闹僵,我“毅然”决定经济独立。出门时,我倔强地做到了“两袖清风”:只带了一只箱子、一本电脑、一部手机。等到了学校,我清点了所有银行卡,余额不到2000块,必须立刻找到兼职工作才能维持这一学期的基本生活。就这样,我开始以赚钱为目的,做了3份兼职。  第一份工作是在学校附近的小区给业主当管家,主要负责日租的日常管理。第二份工作是帮驾校招生,一个学生提成200块,在发传单8
期刊
生活中,不少人喜欢把自己学习的过程发在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有人认为,这样的学习往往浮于表面,忽视应用,很像一种“知识装饰品”。也有人觉得,不管形式怎样,能够坚持学习就好。最近某调查中心对200多名受访者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 72.2%的受访者会在社交网站“晒”自己的学习成果,56.0%的受访者认为在社交平台“秀学习”是为了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感悟。  @晏一琳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一个人如果要想让目
期刊
一  考高中时,我想考美术学校,但美术老师看了一眼我的作品说:“考不上的,你随便读一个职校的商科,毕业当个会计,然后嫁人就好。”  为什么一个女孩子的命运,就是随便找份工作,然后嫁人就好?  我不想要这样的人生。  但当时自己想要什么,其实自己也不太清楚,只是本能地拒绝不喜欢的东西。  就像后来我努力了半年,真的考上了最想去的高中,但我最终还是选择了职业学校,因为只有职校才有我想读的美容专业。  
期刊
我还记得自己刚学绘画时的样子。那一年我7岁,正是最贪玩的年纪,却要老老实实地坐在画室里,一边漫不经心地在纸上胡乱涂画着,一边竖起耳朵听窗外的蝉鸣。  绘画之于我,并非什么天赋或爱好,仅仅是我上课时在教科书上的消遣。我之所以会被送去画室接受专业的培训,不过是因为班主任拿着被我画花的教科书对母亲揶揄道:“你儿子真有绘画天赋!”在那座人云亦云的市井小城,很多家长都希望子女长大后能走出去,不满足于学校里的
期刊
在最开始做出创业决定的那一刻,我不曾想过,有一天自己的工作,或者说生活会是在一个不喧闹的院落中,守着步骤重复却也无时无刻充满惊喜的一门手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静静地等待大小不一的白布与天然植物染料结合,在空气与阳光中发生微妙的变化。而时间就这样以最自然的状态,以最安心的姿态缓缓地流淌着……  从一只四处奔徙的“鸟”到一名“村漂”  我与布艺有着不小的缘分,大学时,即便父母反对,我仍顺应本心就读于
期刊
我常常“穷游”,喜欢在不同的国家体验不同的民宿。有一次在美国东部旅行,我通过借宿的方式认识了几个房东。他们有的热情,有的严谨,有的刻板,就像多元的美国文化形色各异。  我的第一个房东名叫Rob,他的家在曼哈顿的上东区。进门寒暄后,他把我带到我的房间。房间是彻头彻尾的中式装潢,墙上挂着梅兰竹菊的中国画,床边的木质屏风上是一整幅《韩熙载夜宴图》,书柜和小书桌上摆着各式佛像。Rob说他非常喜欢东方文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