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100)
【摘要】:在中国的禅思想史上,流派众多,但真正能够坚持并发展出完整思想体系的却是少数。其中南禅宗与北禅宗算是禅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个流派,南北分宗则一直都是后人探究的重点史迹。本文将主要描述自五祖弘忍以后,南禅宗与北禅宗的发展情况,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探究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键词】:南禅宗;北禅宗;渐悟;顿悟
《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主要的内容就是从六世纪到十世纪的禅思想的发展与变革。其中自五祖弘忍之后,南北宗的分化与发展是禅宗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会重点探究南北分宗后思想理路的变革以及我对它们的看法和从中得到的启发。
1、南北禅宗的相同点
其实,南北宗毕竟源起于弘忍,它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相对来说,南宗与北宗的差别在各个时期是不同的,与后期马祖道一的自然主义南禅宗相比,前期的南禅宗与北禅宗主旨还是“清净禅”。也就是说南北宗在重视“心”这一点上,它们别无二致,它们都认为外在的行径比如戒律威仪、坐禅入定、经典演习,都不如纯粹的心理意味的修行,主张修行的目的是最终拥有“清净无垢”的心灵,才能得到“慧”的境界。
2、南北禅宗的不同点
南北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渐悟”与“顿悟”。神秀主张“渐悟”。北宗神秀一系一直都主张“从定发慧”,也就是传统禅门的:“由先证离身心相为根本,知见自在,不染六尘见闻觉知为后得”。然而惠能却批评了这种说法,她说:“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若争先后,即是迷人”。按照惠能的说法,应该是“定慧等”,就像灯与光的关系,“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也就是说,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并不是靠入定来得到的智慧。
打个比方,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块镜子,我们因受到外物的困扰而使得心灵蒙上尘埃,而“定”就是仿佛在用布擦拭镜子,只有擦干净了,镜子才会明亮,这就是神秀常常说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就是说,要在心灵彻底被拂拭干净之后,人们才会得到般若智慧。但是惠能,却在修行论中贯彻了“空”的思想,污染心灵的都是虚幻的,都是人们的妄念所造成的。在他看来人们的心灵本身就是清净的,所谓的“清除”是指在意识当中感悟到“镜子”本身就是干净的,尘埃就是虚幻假象,即“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于是“悟”和“迷”就只是心灵当中的一念之差,也就是说,当人“定”时也就是“慧”时,意识进入了无差别的自然状态,这就是“定慧”了。
3、总结
其实南北禅宗一直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它们的兴盛与消亡只是思想发展过程中分化与发展的一部分,并不能以谁流传的广、谁流传的久远论南北禅宗的输赢。
总的来说北宗主张“执着”,这种执着体现在禅定的过程当中,也就是“由定发慧”的思想,其重心是在“定”这个字上,也就是重视修行的“过程”。这样的禅宗思想一方面给了人们一个可以永无止境追求的境界,使人们在不断的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另一方面,它拔高佛法的高度,使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反而觉得修行是一种束缚,这又对它的传播与推广产生了阻碍。
相反,南宗则是提倡“不执着”,它认为当你执着于追求“慧”时是得不到它的,而当你不执着于它时,你反而得到了“慧”。也就是说其重心是在“慧”这个字上,注重的是“结果”。这就给大部分人提供了一个“方便法门”,大大利于南禅宗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消解了佛性的高深。
事物的发展皆有两面性,钻研于高深的佛法,使之与世俗拉开距离,则难以传播推广,最终使得禅门凋零;而简化禅修方式,那就必定与世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其佛性与人性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不清,当佛性与人性没有界限,那么“佛”的存在还有必要么?
禅宗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历经上千年,渐渐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自己的宗教。尤其是后期马祖道一的“自然适意”的禅,已经趋向于道教这个中国本土的宗教思想。所以我想,“自然而然”的思想是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当中的。这样的思想与中国古代长期被三纲五常束缚的生活有关,人人都渴望自由,所以在无法控制外在世界时,只能向内寻求内心的平静,力求在面对一切都持有坦然的人生态度。
回顾整个思考过程,它带给了我许多关于宗教的思考与启发。我认为,任何人都需要宗教,因为人類是需要一种超越实用意味的精神抚慰的。在现实的、理智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的存在,虽然会和身边的人有各种各样或亲密或疏远的关系,但真正可以无条件相信的其实只有自己,而宗教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自己”,拥有信仰的人,把内心的情绪倾诉给宗教提供的那个“自己”,禅定也好、修行也好,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所以我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手段,人们通过这种手段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所谓的终极境界。我会继续关注禅思想的发展史,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并将我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的我今后的学习以及设计中。
【摘要】:在中国的禅思想史上,流派众多,但真正能够坚持并发展出完整思想体系的却是少数。其中南禅宗与北禅宗算是禅思想史上最重要的两个流派,南北分宗则一直都是后人探究的重点史迹。本文将主要描述自五祖弘忍以后,南禅宗与北禅宗的发展情况,研究它们之间的联系,探究它们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關键词】:南禅宗;北禅宗;渐悟;顿悟
《中国禅思想史·从六世纪到十世纪》主要的内容就是从六世纪到十世纪的禅思想的发展与变革。其中自五祖弘忍之后,南北宗的分化与发展是禅宗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将会重点探究南北分宗后思想理路的变革以及我对它们的看法和从中得到的启发。
1、南北禅宗的相同点
其实,南北宗毕竟源起于弘忍,它们有着共同的思想基础。相对来说,南宗与北宗的差别在各个时期是不同的,与后期马祖道一的自然主义南禅宗相比,前期的南禅宗与北禅宗主旨还是“清净禅”。也就是说南北宗在重视“心”这一点上,它们别无二致,它们都认为外在的行径比如戒律威仪、坐禅入定、经典演习,都不如纯粹的心理意味的修行,主张修行的目的是最终拥有“清净无垢”的心灵,才能得到“慧”的境界。
2、南北禅宗的不同点
南北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渐悟”与“顿悟”。神秀主张“渐悟”。北宗神秀一系一直都主张“从定发慧”,也就是传统禅门的:“由先证离身心相为根本,知见自在,不染六尘见闻觉知为后得”。然而惠能却批评了这种说法,她说:“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若争先后,即是迷人”。按照惠能的说法,应该是“定慧等”,就像灯与光的关系,“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也就是说,定就是慧,慧就是定,并不是靠入定来得到的智慧。
打个比方,我们的心就像是一块镜子,我们因受到外物的困扰而使得心灵蒙上尘埃,而“定”就是仿佛在用布擦拭镜子,只有擦干净了,镜子才会明亮,这就是神秀常常说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也就是说,要在心灵彻底被拂拭干净之后,人们才会得到般若智慧。但是惠能,却在修行论中贯彻了“空”的思想,污染心灵的都是虚幻的,都是人们的妄念所造成的。在他看来人们的心灵本身就是清净的,所谓的“清除”是指在意识当中感悟到“镜子”本身就是干净的,尘埃就是虚幻假象,即“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于是“悟”和“迷”就只是心灵当中的一念之差,也就是说,当人“定”时也就是“慧”时,意识进入了无差别的自然状态,这就是“定慧”了。
3、总结
其实南北禅宗一直不存在谁对、谁错的问题,它们的兴盛与消亡只是思想发展过程中分化与发展的一部分,并不能以谁流传的广、谁流传的久远论南北禅宗的输赢。
总的来说北宗主张“执着”,这种执着体现在禅定的过程当中,也就是“由定发慧”的思想,其重心是在“定”这个字上,也就是重视修行的“过程”。这样的禅宗思想一方面给了人们一个可以永无止境追求的境界,使人们在不断的追求中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但另一方面,它拔高佛法的高度,使大部分的人尤其是士大夫阶层,反而觉得修行是一种束缚,这又对它的传播与推广产生了阻碍。
相反,南宗则是提倡“不执着”,它认为当你执着于追求“慧”时是得不到它的,而当你不执着于它时,你反而得到了“慧”。也就是说其重心是在“慧”这个字上,注重的是“结果”。这就给大部分人提供了一个“方便法门”,大大利于南禅宗的传播与发展,同时也消解了佛性的高深。
事物的发展皆有两面性,钻研于高深的佛法,使之与世俗拉开距离,则难以传播推广,最终使得禅门凋零;而简化禅修方式,那就必定与世俗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其佛性与人性的界限也就变得模糊不清,当佛性与人性没有界限,那么“佛”的存在还有必要么?
禅宗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在历经上千年,渐渐发展成为有中国特色的自己的宗教。尤其是后期马祖道一的“自然适意”的禅,已经趋向于道教这个中国本土的宗教思想。所以我想,“自然而然”的思想是根植于中国人的思想当中的。这样的思想与中国古代长期被三纲五常束缚的生活有关,人人都渴望自由,所以在无法控制外在世界时,只能向内寻求内心的平静,力求在面对一切都持有坦然的人生态度。
回顾整个思考过程,它带给了我许多关于宗教的思考与启发。我认为,任何人都需要宗教,因为人類是需要一种超越实用意味的精神抚慰的。在现实的、理智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的存在,虽然会和身边的人有各种各样或亲密或疏远的关系,但真正可以无条件相信的其实只有自己,而宗教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个“自己”,拥有信仰的人,把内心的情绪倾诉给宗教提供的那个“自己”,禅定也好、修行也好,都是自己和自己的对话。所以我认为宗教是一种自我调节的手段,人们通过这种手段寻求内心的平静与所谓的终极境界。我会继续关注禅思想的发展史,以客观的态度看待历史,并将我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的我今后的学习以及设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