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视角下政策议程构建过程分析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gang89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6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2016年普通高等教育招生计划编制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提出,要将各省份高考生源名额划拨到中西部地区,湖北、江苏两地承担大量名额,引发了江苏湖北两地高考考生和家长的强烈不满,政府针对这次事件给出了新的政策安抚群众。本文通过案例研究法,分别从觸发机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两个角度分析该问题,对其政策议程建构过程进行解释和分析。
  关键词:政策议程 触发机制 议程设置
  政策过程研究是公共政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拉斯韦尔把政策过程划分为7个部分,情报、提议、规定、合法化、应用、终止与评估。并据此提出了“阶段启发法”分析框架;布鲁尔提出了政策过程分析的六个阶段:创始、预评、选择、执行、评估与终止,并认为政策过程从开始到结束是循环反复的;美国学者詹姆斯? E·安德森认为政策形成是指政策制定、采纳和执行的完整的过程。政策议程的构建是政策过程产生的首要前提。确定政策问题比如何解决更重要。
  在我国,普通高考“减招”作为一项重大的政策议程吸引了各界广泛的关注。因此,本文尝试以触发机制理论和议程设置理论,结合案例研究法,对普通高考“减招”政策议程的建立过程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背景透视与案例描述
  2016年5月,教育部发布的《通知》中显示,为促进高等教育区域和城乡入学机会公平,制定了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并由教育资源较为丰富的12个省市承担。湖北、江苏两省承担了较大比重,给予这些名额让中西部考生受益。此后,湖北江苏两省在5月初的高等教育招生计划中公布了“协作计划”和 “跨省生源调出计划”,引起了家长与考生的恐慌与不满。自2016年5月11日起,两省的部分家长分别在两省的教育厅门口大规模聚集,有大量考生家长在教育部门门前高举“还我211”、“还我985”、“苦读12年,减招梦难圆”等标语,集体喊口号等方式表达心声,向地方教育部门陈情表达疑虑。
  二、触发机制的视角分析
  美国的公共政策学者拉雷·N·格斯顿提出:触发机制是能够引起公众明显关注并提出变革要求的某种进步或行为。因此,高考“减招”作为引起高度关注的重大事件,成为了合理的政策议程的触发机制。这里的触发机制是一个重要的事件,该事件的发生导致了社会各界和公众的反应,此反应是形成政策问题的基础,而后再形成政策议程。触发机制是公共政策的催化剂,触发机制的构成受到三个因素的相互作用——范围、强度、触发时间。范围是指受到该事件影响的人的数量,范围越广,越能为进入议程提供群众基础;强度是公众感觉的事件的强度,事件所引起的群众反应越强烈,越能引起政策制定者的重视;触发时间即重大事件展开的时间点,在某一个社会问题因一次重大事件的发生而突然受到公众的高度关注和热议时,政策制定者会对此社会问题予以重视,并未解决问题而尽快进入政策议程。但这种偶然性所带来的动力对缓解问题的恶化具有很大的影响,这种触发机制对后续事件的刺激,会让该问题跌宕起伏,就好比余震一般。在5月13日湖北省教育厅和江苏省教育厅在回应高考不会“减招”这一政策议程建构中,家长和考生们的强烈反对无疑是重要的触发机制,而后续发生在教育厅门前的大规模集聚、举牌示威、集体喊口号行为更进一步加快了该政策议程的构建。
  从范围来看,这次支援中西部地区高考考生的协作计划中包含了湖北、江苏、浙江、福建、黑龙江、河北、陕西等12个省份。而高考是义务教育阶段一次十分重要的考试,高考情况的变化会引起考生、家庭、政府、国家以及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从强度来看,尽管“支援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也不是一项新的政策,从近两年的数据看,湖北和江苏一直承担名额较多。湖北和江苏作为两个高考竞争激烈的省份来说,在今年的协作计划中分别承担了4万人和3.8万人的名额,家长们觉得在自家门前选学校都困难的现象他们无法接受,高考已经是很残酷的比拼了,现在连自己省内的学校都要被划拨出去这么大比例的名额,这无疑是动了他们的“奶酪”。从时间来看,这一次的协作计划公布在5月4日,距离高考仅仅只有一个月的时间,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就为了高考这两天,家长为孩子辛勤付出,夜以继日。如果消息公布的早一点,可能有的家长和孩子就会选择另外的方式而放弃高考,如出国、选择中职院校或者直接就业等。突然之间听到“减招”的消息,他们来不及反应,这使得他们无法接受,难以平复内心的情绪,从而采取了较为激烈的反抗方式。在此背景下,无论是在范围、强度还是时间上,政府对这一次协作计划的解释存在着必要性和紧迫性。江苏和湖北政府的作出的公告也表明了政府回应的积极性,政策议程开启。触发机制不是促进政策议程构建的唯一要素,它只是加快政策议程构建或者开启政策议程构建的一个点,政策议程真正的构建起来需要内外因结合的共同结果。
  三、议程设置的分析视角
  议程设置一词在1963年伯纳德·科恩的《新闻媒介与外交政策》一书中提出:“媒介或许在告诉人们‘怎样想’这一点上不太成功,但在告诉读者‘想什么’却惊人的成功。”科恩的这一观点在学界中广为所用。科恩认为议程设置分为三个阶段:媒介议程、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在20世纪70年代,议程设置研究由麦库姆斯和肖( McCombs测 Shaw)第一次提出来的,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不仅在公共管理领域,在传播学领域等其他领域也有着重要的研究价值。麦库姆斯首次通过实证研究,对议程设置进行了分析。他认为议程设置研究分为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将该问题进行研究假设;第二个阶段是探寻周围的人和环境对媒介的影响程度;第三个阶段发展成为公众议程;第四个阶段是如何形成的媒介议程;第五个阶段是研究公众对于媒介议程的反应和态度。众多学者以及麦库姆斯本人认为议程设置最早被提出,1922年李普曼的著作《公众舆论》中,他提到“在社会生活的层面上,人对环境的调适是通过‘虚拟’这一媒介进行的”①。虽然他没有明确提出议程设置的概念,但他为后来议程设置的研究开拓了思路,提供了视角。议程设置理论为政策议程研究开创了新的角度,但公众反应与态度的情报收集成为了制约该理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兴起,为公众舆论的搜集提供了新的平台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在互联网时代兴起之前,人们获得信息的主要来源是通过报纸、电视等单向传播的媒介,麦库姆斯收集的信息也主要来源于这些渠道。互联网时代兴起之后,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等新媒介的发展,由于这些媒介具有平等、开放、匿名、公开、及时、信息多元化等特点,改变了以往单向传播媒介的弊端,公众发声变得更加容易与快捷。在以往的政策议程形成过程中,需要经过媒介议程、公众议程,最终发展成为政策议程,如今,新媒介的发展已经改变了政策议程构建需要依赖大众媒体的格局,并且其影响日趋明显,某一舆情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在微博、百度贴吧、各大论坛等, 只要消息一发出,可能会立即激发和形成多元化利益诉求的“微议程”,影响了媒体议程和公众议程,最终形成舆论。
  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参与,公民的维权意识和参与意识有了很大的提升,网络舆论对政策议程的建立产生的影响愈加显著。截至2016年12月底,中国网民人数已达到7.31亿。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与2015年年底相比,增加了7550万人,手机网民所占比例由2015年的90.1 提升至95.1。在网络空间里,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共事务和公众利益,积极参与公共议题讨论并提出建议。“协作计划”和“跨省生源調出计划”政策一出台,网民在各大网站、贴吧、论坛、微博等纷纷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不满,面对强大的公众舆论,政府积极出面接受了记者的采访,及时地给出了回复,以真诚的态度和真实的情况对这两大政策给予了解释,并在官网公示,使网民激烈的情绪得到缓冲。需要说明的是,议程设置理论是从新闻媒体影响公共舆论的角度对公共政策议程的建构进行解释的,因而其描述是外围的和局部的。
  四、结语
  不同的政策议程构建理论为公共政策议程构建过程的分析提供了新的角度,从而使我们对于政策议程这一理论有着更加全面的了解和认识。通过从触发机制理论角度分析、议程设置理论角度和多源流的角度,能够加深对高考减招这一事件的理解,提高思维分析能力,为今后研究和分析案例提供思路。
  注释
  ① 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参考文献
  [1] 熊丙奇.从“生源调整风波”中应该读懂什么?[J].新产经,2016(6):94-96.
  [2] 魏志荣.多维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议程建构过程分析——基于《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案例研究[J].行政与法,2012(10):1-4.
  [3] 卓晓宁,周海生.西方公共政策理论模型及方法论演进述评[J].南京社会科学,2010(7):68-72.
  [4] 托马斯·戴伊.理解公共政策[M].彭勃,等,译.华夏出版社,2004.
  [5] Walter Lippmann.Public Opinion[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景观社会,而学校是景观社会的一个存在。学校的师生群体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校园的建筑风格也有不同于其他之地的特色。学校里特定的师生群体、人工建筑和自然景物构成学校的独特景观。18世纪,规训社会逐渐形成,规训与监视无处不在,学校也成为具有规训性的教育机构。规训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给人准确定位。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下,运用思想史的知识解读文本可以为文学接受提供新的角度和路径。  关键词:学
期刊
摘 要:汤亭亭一度称华裔女性作家黄玉雪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她的确是位了不起的女性。她的成名作《华女阿五》应该算是一部优秀的女性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读者会发现女主角玉雪不仅是一位耐心、顺从且勤劳的传统中国女儿,而且是一位上进、坚强且能干的美国现代女性,因而她最后也成功地进入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美国主流社会。  关键词:美国华裔 女性 他者 黄玉雪  《华女阿五》一直被认作是黄玉雪本人的传记体小说。可
期刊
摘 要:文学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影响。而文学阅读更是要以文学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出发点,因此,也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对于机械复制的时代来说,机械的逻辑决定了文学及其阅读的内在逻辑。本文在印刷决定了文本的线型结构、身体与机械相结合成为文学阅读的基本形态、线型文本决定了阅读的延宕等问题阐述的基础上,探讨机械复制对文学文本阅读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传媒 机械复制时代 文学阅读的
期刊
摘 要:电视剧《白鹿原》可谓一部忠于原著的经典改編。它保留了小说原著的主要情节、人物故事,甚至台词;又顾及到影视艺术的大众性,进行了适度的二次创作,突出与强化了主要情节、人物,并改写了部分情节与人物命运。此外,它全面展现了关中地区的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关键词:改编 忠实 二度创作 地方色彩  一口气看完了77集电视剧《白鹿原》,不禁为它的精良制作、忠于原著、保留原汁原味而大加叹服
期刊
摘 要:《肮脏的爱情》是埃莱娜·费兰特的第一部小说。女儿迪莉娅在母亲阿玛利亚淹死后返回那不勒斯调查母亲死亡真相。调查过程中迪莉娅逐渐记起封存已久的过去并慢慢理解了母亲,认可自己的女性身份。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借助西方艺术史、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想, 通过对原著中父亲所作的裸体吉普赛女郎和内衣店橱窗画女性裸体形象的分析, 说明在以男性为主的传统意识中女性的视觉表征是在伴有男性凝视和在男性为主的艺术实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天人五衰》文洁若译著为研究对象,通过详实的实例阐述了著名翻译家文洁若一生中遵循并始终践行“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文洁若主张译文在意义、通顺和文体三个方面要尽量忠实于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原作意蕴。本文将翻译理论与实例论证相结合以求展现文洁若翻译理论的特征。  关键词:文洁若 信 一个零件也不丢 《天人五衰》  一、文洁若及其译著  作为目前中
期刊
摘 要:《玛拉与丹恩历险记》是多丽丝·莱辛最典型的生态警示录。本文将从生态伦理学批评视角解读其中体现的思想和智慧,启发人们重新认识自然和世界、正确认识自我,从而倡导人们建构一种以生态整体利益为宗旨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提倡人人平等。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生态伦理学 强者与弱者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英国文学中的生态女性主义”(2017SJ
期刊
摘 要:唐月梅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了很多日本文学方面的著作,为中日两国进一步进行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通过阐述唐月梅翻译实践,深入了解唐月梅忠实于原文的翻译风格,但过于忠实原文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本文通过日本著名作家三岛由纪夫作品《金阁寺》的中译本,分析唐月梅译本中的“得”与“失”。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大家研究唐月梅翻译风格提供一定的帮助,强化翻译工作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唐月梅
期刊
摘 要: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已成为国内外热门话题。本文旨在分析习近平2015年博鳌论坛演讲中的一些中国特色词汇的口译,探索一些口译的技巧和策略,以便帮助口译人员创作出更好的口译作品,并且让目的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另一种文化背景下词汇的内涵。研究表明,口译人员应该遵循奈达功能对等理论的原则,应注重日常对不同文化知识的积累。本文认为,翻译中国特色词汇对跨文化交际十分重要,口译人员应该采用合适的口译技巧和策略来
期刊
摘 要:在经济水平快速发展的今天,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老龄化问题随之浮出水面,养老资源的缺乏也越来越严峻。为了解决城镇居民养老问题,上海市最新推出了一种迷你型嵌入式养老模式。笔者对这一新型养老模式进行调查了解,在本文中对该养老模式的优势与劣势进行了分析。在养老模式多元化发展的时代,这种创新模式对养老体系做出了重要的补充,打破老格局,迎接新发展,是未来国家养老体系建设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养老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