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文洁若的翻译理论

来源 :安徽文学·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000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日本作家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天人五衰》文洁若译著为研究对象,通过详实的实例阐述了著名翻译家文洁若一生中遵循并始终践行“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文洁若主张译文在意义、通顺和文体三个方面要尽量忠实于原文,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传达原作意蕴。本文将翻译理论与实例论证相结合以求展现文洁若翻译理论的特征。
  关键词:文洁若 信 一个零件也不丢 《天人五衰》
  一、文洁若及其译著
  作为目前中国翻译日文作品数量最多的文洁若,其译作水平均具有相当高的含金量。文洁若所翻译的作品共有16部长篇小说,15部中篇小说,100多篇短篇小说,迄今已翻译了800万字,并曾获日本天皇授予的特别嘉奖状。其中她翻译的《天人五衰》备受好评。
  二、文洁若的翻译理论
  文洁若翻译风格是精准、严谨,且提出翻译需遵循“一个零件也不能丢”的理论。在李樱采访文洁若的专访中,就曾提到萧乾常常戏称文洁若“一个零件也不丢,连一个虚词也不放过。”①这能看出文洁若对于自己的译文要求极高,追求高度忠实原文。
  “一个零件也不丢”并不是简单的逐字逐句翻译,而是更主张译文在意义、通顺和文体三个方面尽量忠实于原文,力求能再现原文形式,还原原文内涵意蕴和原作氛围,为读者营造原作笔下的“日本社会”,体味社会风貌和人情感受。这一翻译理论用“信、达、雅”来解释,就是“信”。译文不“信”则不会“达”,更别说“雅”了。译文在意义、通顺与行文风格上与原作保持相当一致,才能精准、完整地传达原文意蕴,即意义上的“信”。
  三、《天人五衰》翻译实践
  “三岛由纪夫是日本当代著名小说家、戏剧家。”(文洁若,1989)《丰饶之海》四部曲被誉为三岛由纪夫作品的“顶峰之作”,《天人五衰》是这个系列的最后一部,也是三岛由纪夫的绝笔之作,具有重要研究价值。这部作品有多个译本,而其中文洁若的译本深受广大读者好评。因此笔者认为对此书进行探究,更易阐述文洁若“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
  这一翻译理论主张“信”即尊重原文。而其他译者也有各自的翻译理念,在《当代著名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②一文中,提到林少华认为文学翻译不存在直译,不是一字一句的对换,而是意境与总体的对应,翻译是一种再创作。但翻译首先就要做到“信”,如果过于意译,可能会造成误译。
  因此,从意义、语言习惯、主语省略的处理三个方面讨论文洁若《天人五衰》译作,体会文洁若“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在具体翻译实践中的体现。
  (一)原文意义
  忠实于原文至关重要,是翻译的根基。译作是向他国读者展现原作品风味的作品,所以译者要仔细钻研原文意义,达到意义上的“信”。“一个零件也不丢”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例1:
  [原文]「そう思わないわ。だって日本の男は紋付袴のほうが威厳があるもの。あなたのディナー?ジャケットなんて全くぞっとしないわね。」
  [译文]“我可不这么认为。因为日本男人穿和式礼服和裙裤,更显得威风。你穿上无尾常礼服的那副样子,一点都不起眼。
  分析:这段话是在本多和庆子出席大使馆宴会时,某大使馆让日本服务生全部穿着上带有家徽的和服之后的对话。此时本多非常生气,而庆子却不以为意说出这段话。因为对日本人而言穿着带有家徽的和服是一件很庄重的事情,只有在重要时刻才会穿着。
  “威厳がある”本义是有威严,“ぞっとしない”是指不怎么样。文洁若翻译时考虑到了日本家徽文化,日本的家徽是家族的象征,家徽和服则代表了家族名誉。因此,文洁若将这两部分译成的“更显得威风”与“不起眼”贴近原文含义并形成对比,写出了庆子对家徽和服的理解和对本多的嘲讽。
  从中可以看出文洁若不仅是斟酌原文进行翻译,还对原文所处社会环境文化进行考量。这也很好地体现了她的翻译理论“一个零件也不丢”,不仅对原文文字“零件”不丢,还对原文所处社会环境文化“零件”的不丢。
  例2:
  [原文]最も認めたくない真実と最も顔をつき合わせて暮さなければならぬのが老人というものなら、本多と慶子はお互いの内部を、この真実からの隠れ家にしたのである。親密さは共在ではなくて、いそいですれちがって相手の中へ棲み込むことだった。空家を交換し、そしていそいで自分のうしろに扉をしめる。相手の中で自分一人になると、らくらくと息がつけた。
  [译文]他们之间的亲密关系,不是和睦相处,而是急忙住进对方的心里。他们交换了空屋子,回过手来赶紧关上门。独自待在对方的心里之后,这才舒了口气。
  分析:这是描写本多和庆子之间关系的部分。笔者认为文洁若在前后文语境方面,处理十分精妙。比如“らくらくと息がつけた”这处,其本义是轻轻松松地呼吸,这句话前文是说两个人找到了各自隐藏之地,心情放松了,是一种放松安心的氛围。文洁若翻译成舒了一口气,极具画面感,也表现出两人放松的心情,贴近原文语境,做到了意义上的“信”。这是她的翻译理论很好地支撑了她翻译的实例。“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理论除了考虑到原文和原文所处社会环境以外,还考虑到上下文语境的贴合,保持文章的连贯性。
  (二)语言习惯
  中日语言习惯存在着很多差异,不能一味按照自己理解進行补译,或过于纠结原文句式,这样就会出现误译现象。“一个零件也不丢”能较好地指导翻译,避免这种情况产生。
  例3:
  [原文]これと云って奇功のない、閑雅な、明るくひらいた御庭である。数珠を繰るような蝉の声がここを領している。そのほかには何ひとつ音とてなく、寂寞を極めている。この庭には何もない。
  [译文]这是个闲雅而宽敞明亮的院子,不曾经过匠心的雕琢。像是捻念珠似的蝉声统御着这个地方。此外毫无声息,真是寂寥的极境。这个院子里一无所有。   分析:这是《天人五衰》的结尾部分,也是作者表达自己最后情感的地方。这段原文描写了本多在怀疑是否真的存在过这些人之后的心理描写。
  “数珠を繰る”中的“繰る”本意是缠绕,依次数等,文洁若译成捻念珠是考虑到佛教念珠数法知识。佛教就念珠的数法是有禁忌的,在计数时,每念完一串是不能将念珠翻转以后再计数,要不间断的循环计数。若单纯译成“数”,可能就不够贴近,所以用捻字更为精妙。这也是文洁若“一个零件也不丢”的体现,不遗留任何一个相关文化知识。
  再看“そのほかには何ひとつ音とてなく、寂寞を極めている。”,这句话字面意思是此外什么也听不见,寂寞至极。“~のほかに”表示“除此之外还……”。前文说只听到了蝉叫,文洁若译成“此外”贴近原文,很好联系了上下文,营造出除蝉声以外就毫无声息的环境,以动衬静,烘托出更为安静的环境,在读者眼前展现出原作所想表达的画面。“一个零件也不丢”理论很好地指导文洁若进行翻译,它不忽略文章任何方面,且考虑到上下文逻辑,保持原文的写作风味,给读者提供了绝佳的阅读盛宴。
  (三)日语主语省略的处理
  日语经常会省略主语,且省略的主语范围比较广,这时需要译者根据上下文语境进行补译。“一个零件也不丢”理论分析上下文语境,能很好地处理日语主语省略问题,不会遗漏一个“零件”。
  例4:
  [原文]なんやら本多さんが、あるやうに思うてあらしやつて、実ははじめから、どこにもをられなんだ、といふことではありませんか?お話を伺つてゐますとな、どうもそのやうに思はれてなりません。
  [译文]是不是本多先生以为有过这么一个人,其实压根就不存在过呢?你的那番话使我深深地这么觉得。
  分析:这段是在多年后聪子与本多相见,聪子否认认识清显时所言。“お話を伺つ”是指听本多说话,所以文洁若译成了“你的那番话”。并且通常日语说“思う”时会省略主语“我”,再根据逻辑,没有译成其他主语的可能。文洁若清楚地判断出原文主语,也是归功于她“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该理论注意日语语言习惯,避免了译文文不达意。
  从上述四段随机选取的译文看来,“一个零件也不丢”的翻译理论的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它不仅考虑到原文句式的翻译再现,还考虑作品所处的社会环境、时代环境,并且联系前后文语境,纵观全文考虑,一个“零件”也不落下。
  四、结语
  首先,本文通过分析文洁若《天人五衰》节译,对文洁若翻译理论“一个零件也不丢”进行探究,从中可以看出文洁若整体语言风格极具真实性及整体性,且在准确、恰当再现原文意蕴上独具审美特征。
  其次,文洁若在原作复杂多变的语境下,译著在其翻译理论指导下主张在意义、通顺、文体三个方面忠于原文,让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也避免了读者出现对内容心生疑惑,从根本上降低了译者的主观思维,所以才更好地表达出原作中社会隐喻图解。
  再者,通过上述例子,也能认识到文洁若通过此翻译理论指导自己翻译,在原文字面意思的理解、社会及时代背景的了解、前后文语境的考量、原作者意图的传达等方面综合考虑,严谨、认真对待。
  因此,笔者认为“一个零件也不丢”翻译理论在指导翻译时,能够实现人文理念与社会内涵的完美结合,将译著价值提升到更高的人文性及艺术性层面,为现今我们研究三岛由纪夫及日本社会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参考,且为广大翻译工作者提供了理论支持。
  注释
  ① 李樱.文洁若一生只做三件事.三月风[J].2008(6):38-41.
  ② 李明.当代著名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J].江苏社会科学,2008(s1):241-243.
  参考文献
  [1] 雷婉,王旭安,尤珣.文洁若的翻译理论与实践——《尤利西斯》选评[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报.2013(6).
  [2] 李樱.文洁若一生只做三件事.三月风[J]. 2008(6).
  [3] 文洁若.三岛由纪夫和他的《丰饶之海》.日语学习与研究,1989(2).
  [4] 赵晓兰.87岁文洁若:写到拿不动笔那一天[J].环球人物, 2014(31).
  [5] 李明.當代著名翻译家林少华的翻译观[J].江苏社会科学,2008 (s1).
  [6] (日)三岛由纪夫.天人五衰[M].林少华.上海译文出版社.2014.
  [7] (日)三岛由纪夫,著.文洁若,译.天人五衰[M].重庆出版社,2014.
  [8] (日)三島由紀夫.天人五衰[M].新潮社.2003.
其他文献
摘要:《恐慌的故事》是福斯特创作生涯的先声之作,其中包含了他对英国中产阶级“发育不良的心”的批判。本文借助福柯的空间权力观,旨在解读英国中产阶级是如何利用空间发挥权力效应,而福斯特又是如何利用空间企图突破这种权力的束缚,给社会边缘人物以话语权。  关键词:《恐慌的故事》 空间 权力  一、引言  爱德华·摩根·福斯特是20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之一。《恐慌的故事》(“The Story of a
期刊
摘要:本文基于总体报酬模型,通过引入内外部报酬激励制度,探讨带有管理自主权调节的薪酬激励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我国东部沿海大型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构建模型,分析变量之间的作用机制,并利用层级回归分析进行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内外部薪酬激励的共同作用对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且内部报酬对企业创新绩效存在边际效果不断增大的积极作用;同时,TMT管理自主权越大,对该影响产生的积极效应越强。  关键词:T
期刊
摘要:运动无处不在,而运动同样也存在于语言中。go作为英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动词之一,对其的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译者更好地掌握动词意义用法以及翻译英语文本。本文从认知角度出发,采用对比分析法,借助语料库和词典,重点研究go的语义结构和汉译模式。研究发现,go并非完全是传统定义上的短暂性动词,事实上它在某些句子中的意义是延续性的。通过这一发现,找到有延续性意义的go在对应句子中的翻译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
期刊
摘要:歧义句大量存在于日常交流中,已成为语言学研究的一个中心议题。本文以若干实例从模糊限制语产生的歧义句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模糊限制语产生的语用模糊现象,找出消除歧义的方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例分析,研究发现模糊限制语的礼貌原则并不适合所有的语境,在特殊语境中需要通过删除模糊限制语或者替换限制成份来消除歧义,以达到准确的表达。  关键词:模糊限制语 语用模糊 歧义句  一、引言  索绪尔认为:“语言符
期刊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璀璨耀眼,孕育了几千年的华夏文明,中华传统文化永远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出版宝藏。出版,并不等于把出版物制造出来,终极目的是传播。如何有效地利用出版来传播传统文化呢?这就对编辑提出了要求。一是要以读者为中心,出读者感兴趣的书、愿意看的书。二是要不断丰富自我职能素养,提升传统文化底蕴,了解传统文化基本知识,增强除糟粕、留精华的辨别能力。唯此,才能胜任传统文化的编辑工作
期刊
摘要:现代社会是一个景观社会,而学校是景观社会的一个存在。学校的师生群体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校园的建筑风格也有不同于其他之地的特色。学校里特定的师生群体、人工建筑和自然景物构成学校的独特景观。18世纪,规训社会逐渐形成,规训与监视无处不在,学校也成为具有规训性的教育机构。规训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给人准确定位。在文化研究的视野下,运用思想史的知识解读文本可以为文学接受提供新的角度和路径。  关键词:学
期刊
摘 要:汤亭亭一度称华裔女性作家黄玉雪为“华裔美国文学之母”。她的确是位了不起的女性。她的成名作《华女阿五》应该算是一部优秀的女性小说,在这部作品中,读者会发现女主角玉雪不仅是一位耐心、顺从且勤劳的传统中国女儿,而且是一位上进、坚强且能干的美国现代女性,因而她最后也成功地进入了以男性为主导的美国主流社会。  关键词:美国华裔 女性 他者 黄玉雪  《华女阿五》一直被认作是黄玉雪本人的传记体小说。可
期刊
摘 要:文学作为上层建筑,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决定作用的影响。而文学阅读更是要以文学作为自己的前提和出发点,因此,也必然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影响。对于机械复制的时代来说,机械的逻辑决定了文学及其阅读的内在逻辑。本文在印刷决定了文本的线型结构、身体与机械相结合成为文学阅读的基本形态、线型文本决定了阅读的延宕等问题阐述的基础上,探讨机械复制对文学文本阅读的影响。  关键词:现代传媒 机械复制时代 文学阅读的
期刊
摘 要:电视剧《白鹿原》可谓一部忠于原著的经典改編。它保留了小说原著的主要情节、人物故事,甚至台词;又顾及到影视艺术的大众性,进行了适度的二次创作,突出与强化了主要情节、人物,并改写了部分情节与人物命运。此外,它全面展现了关中地区的风俗民情,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  关键词:改编 忠实 二度创作 地方色彩  一口气看完了77集电视剧《白鹿原》,不禁为它的精良制作、忠于原著、保留原汁原味而大加叹服
期刊
摘 要:《肮脏的爱情》是埃莱娜·费兰特的第一部小说。女儿迪莉娅在母亲阿玛利亚淹死后返回那不勒斯调查母亲死亡真相。调查过程中迪莉娅逐渐记起封存已久的过去并慢慢理解了母亲,认可自己的女性身份。在这篇文章中,笔者将借助西方艺术史、批评理论和女性主义思想, 通过对原著中父亲所作的裸体吉普赛女郎和内衣店橱窗画女性裸体形象的分析, 说明在以男性为主的传统意识中女性的视觉表征是在伴有男性凝视和在男性为主的艺术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