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高中数学知识经验“素养化”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w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育的终极目标是让一个人学习数学后,即便这个人未来从事的工作和数学无关,也应当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世界。这正是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题中之意。关于如何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我一直关注和思索如何指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经验“素养化”。从当前教学实际来看,我认为,应该着力实现教材内容的整合,强调数学知识的整体性;着力实现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提倡开放式的教学。
  教材内容的整合与课堂教学模式转变可分为五环节:
  环节一:为迁移和创新做一个或几个背景驱动。针对本节授课内容的核心问题进行情境创设(往往是真实陌生的情境),使学生遇到困难后,尝试对核心问题进行拆解转化。
  环节二:对数学知识经验的有效学习和理解。“有效学习和理解”是指为了解决第一步中拆解转化出的子问题,对本节课的新知识进行学习,建构知识经验。
  环节三:对数学知识经验的有效应用和实践。具体而言是让学生利用第二步形成的知识经验,充分呈现解决问题的思路,将知识功能化。
  环节四:对数学知识经验的有效迁移和创新。此步骤是让学生回到第一步的情境中,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探究、推理,使数学知识系统化。
  环节五:深化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理解。即通过课上练习反馈或课下研究课题的实践反馈,将知识经验“素养化”。
  这五个环节可以理解为一个“项目块”的教学设计,备课时可以按照一个“项目块”整体把握教材内容,但实际授课则可以由一个或几个课时来实现。
  我将人教A版必修5第一章“正弦定理”部分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项目块”,对其3个课时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整合设计。接下来我以具体的教学设计为例来说明。
  一、“正弦定理”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1.創设陌生情境,指向真实问题解决
  首先,展示问题:一块要镶嵌到墙面上的三角形玻璃艺术品,由于搬运方法不当,使得一部分受损丢失,现送回原厂修复最快需一周时间。但装修设计师急于确定这件艺术品的各条边长,便于购买固定三边的边缘装饰条。目前房主手头没有任何测量工具,只知道这个破损三角形的完好的一边边长为60cm,且完好的两个角分别为15°和45°,试问学生能否帮助房主计算出这个三角形玻璃艺术品未知的两
  边长?
  其次,实物展示与实物1∶1比例的破损三角形的硬纸板模型(见图1)。
其他文献
教师、课程、学生构成了课堂教学的“铁三角”。新课程理念主张,应让每个学生愉快学习、幸福成长,让他们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应培养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应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让他们尽力做最好的自己。在这一前提下,教师在课程与学生之间、在教育教学“空间”中应扮演什么角色,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探讨。一、教师应该是“教育思考者”和“心灵共情者”  1.成为有主张的“育人导师”  教师应该
编者按  在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学校如何适应改革变化,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2016年至今,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与北京教育学院的专家团队合作,共同开展“基于学生研究和知識分析的学科教学”课题研究。“课程与教学”栏目第2、第3期专栏将呈现北京市第十三中学分校该课题阶段性的研究成果和各学科的教学案例,以飨读者。
课前预热时,教学生不一样的举手方式—让答的手势、补充的手势、提问的手势、求关注的手势等,巧妙地为课堂开展“真学”做好铺垫。  一、关注篇章页,进行导课  师(出示篇章页):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来自第五单元,这是一个奇妙的单元。齐读—  生:我手写我心,彩笔绘生活。  师(出示三年级学过的第五单元的篇章页)这是三上年级的第五单元,以什么为主题?  生:以观察为主题。  师:三下年级的第五单元—  生:
自1990年参加工作以来,我一直把做一名好教师作为对自己的要求。但是,什么是好教师?学生考得好就说明教师教得好?好教师就是让学生考得好的教师?当我对这些问题有了自己个性化的答案的时候,发现答案竟是经历了一路反思之后的沉淀。回首来时路,这个过程大致可被分为聚焦于知识与考试、学生与能力、体验与建构、学力与素养的逐步提升的四个阶段。  一、1990—2002年:知识与考试  1990—2002年是我工作
从总体来看,在2009年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试题中,关注篇章衔接和连贯仍然是各地命题的重点。多套试卷继续以小句排序或补充关联词的方式对此进行考查,两套全国卷除保留衔接排序题之外,又别出心裁,推出了新的题型。题型之“新”在于第一次将测试重点放在了篇章回指形式所具有的话语衔接功能上。  本文以高考语文试题为例,首先提出回指语在篇章结构中的表达和确认原则,然后分析影响回指形式的语用、语体等因素,最后探讨
编者按:随着高中语文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文化论著研读”已成为高考的考试内容,而在众多的文化著作中,《论语》是高中语文必修与选修的重要选编内容。如何指导学生学习此类著作是教师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本期刊发的两篇文章为论著类作品的复习与教学提供了借鉴。    一、教学设想    作为文化经典,《论语》将被纳入2009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范围。《论语》考什么、怎样考,从《2009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中,
一、生人作死别,恨恨那可论?    某课标教材注:[恨恨那可论]心里的愤恨哪里说得尽呢?恨恨,愤恨到极点。  教材将“恨恨”解释为“愤恨到极点”实属望文生训,《汉语大词典》《辞源》等辞书将其解释为“抱恨不已”,同样不确。陈丹、陶智《〈孔雀东南飞〉中的“严妆”与“恨恨”》(《语文建设》2007年第5期)一文将其理解为“悲伤、惆怅”,似乎也不够精确。  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些魏晋南北朝时期文献中的用例: 
应试体制下的中学数学教学,大多是以考试出成绩为基本目的。说白了,就是教师让学生背公式、做习题、考高分。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使数学变成一门无趣的学科,让许多学生害怕又无奈。  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热情,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动机?如何在教学中提升学生对数学的认知,提高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数学和数学活动本质的理解?如何在平常的教学中传承数学文化,向学生展现数学的魅力,服务于学生的
编者按:高考在不断变革,试题也在不断创新。2007年全国共有18个省(市、自治区)实行了自主命题,这为高考命题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各地命题者在试卷的内容、形式等方面做了很多探索与创新。  我们特邀福建师范大学孙绍振等5位老师针对2007年全国18套高考语文试题,分别从作文、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语言文字应用5个方面进行评述,希望他们的观点能引发您更深层次的思考。    从1999年高
1.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某教材注释:“窈,通窍,穴窈,本即穴窍,此处借指洞穴,亦即山洞。‘有穴窈然’即有洞穴的样子。”  此注释不确。《说文·穴部》:“窈,深远也。”从语法上分析,“窈然”的“然”字在古汉语中常作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而不作名词词尾。如《太平御览》卷七百三十六引《灵鬼志》:“石虎时,有胡道人驱驴作估,于外国深山中行,有一绝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