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基于职业教育贯通培养的需求,本文探索了成体系、可拆分的结构化课程的建设与应用,从建立结构化思维的角度出发,确立课程定位、内容选取、结构化设计、知识点技能点颗粒化资源,以“宽厚基础”、“综合能力”、“个性发展”为目标,视角多元性、建立影响跨期性、层级互适性结构化课程,为在课堂、自主学习、远程教学领域开展泛在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关键词】贯通培养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课程 知识点技能点 泛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232-02
贯通培养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实施素质教育,探索高端职业人才培养规律,创新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改革,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改革试验。近几年来,山东省职业教育探索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途径,陆续开展了五年一贯制培养、“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培养、“3+2”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等,这项改革将中、高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贯通起来,通过转段考试,对接本科院校接受本科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贯通了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學段的教育,跨越了中、高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三个学段的教育衔接和课程衔接是关键。三个学段分别以“宽厚基础”、“综合能力”、“个性发展”为目标,进行连贯培养但又突出每个阶段的重点,符合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具体说,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品格、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既要关注特定职业或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在更宽泛的职业领域内的诸多岗位都应掌握的知识、素质、能力,强化职业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训练,使学生具备职业迁移潜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技术课程、职业课程与生活课程相结合,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成体系、能拆分的结构化课程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一、课程的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方法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维对象,以对事物结构的积极建构为思维过程,力求得出事物客观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结构化思维有三种定位,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决策、计划涵盖时间维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针对其三种时间的状态,可以概括为“视角多元性、影响跨期性、层级互适性”。视角多元性要求拓宽与提升“当下”问题分析的角度与维度;影响跨期性涉及问题过程的“时序”关联;层级互适性阐明现实解决问题的人因其角色不同所反映的不同的思维要求。以课程对应的职业领域(岗位)为先导,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正确的界定,分析并罗列工作任务构成的要素,对要素进行合理分类,合并重复分类,依据教学认知规律,寻找对策,制订行动计划。在课程设计时站在整体的角度,遵循启发性的原则,通过对课程的理解和分析,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透彻地认识结构,合理的分解结构,逐步求精,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全面完整地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解决。
课程设计方法采用结构化方法(Structured Approach),采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来设计,使之标准化、线性化。其基本要点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设计、结构化构造知识点技能点。
二、结构化课程的建设
课程的建设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框架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为原则,以适应中职、高职、本科学生学习需求为基准,选取涵盖本专业课程所有知识、技能、技术应用需求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析构,建设结构化课程。课程以模块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及其它环节,基于教学改革的成果,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习惯为出发点,在总结以往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基础上,建设以模块为结构体的结构化课程。
结构化课程的建设一般遵循课程、模块、知识点技能点、素材等四个层次构建知识树。以生产过程、项目、任务为载体,遵循生产流程或项目设计规律,融入课程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理清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知识点和技能点串起来,实现创意、优化课程的整体结构,构建学习模块。分解学习模块,抽取模块内本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技能、技术应用点,结合教学实施的需求,以合理的粒度为准则,构建知识点技能点。在知识点技能点的框架范围内,建设微课、课件、电子挂图、教学案例、教学动画、模拟实训、习题作业等颗粒化教学资源。具体见下图。
颗粒化资源的建设是有层次的,依据知识点技能点的难易程度,分别建设认知性的、原理性的、分析性的、操作技能性的、原理应用性的、技术应用性的多层次颗粒化资源,以适应中职、高职、本科不同的教与学的需求。
颗粒化资源的建设是分类型的,根据不同知识点技能点的特点,在方便学生自学、教师教学的前提下,将难理解、难想象、难描绘的抽象性原理性知识采用动画形式呈现,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动作、技术化细节等操作性技能采用视频形式呈现,将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的技能训练或技术应用环节采用虚拟仿真的形式呈现,结合教学案例制作角色扮演式、大师操作式、动作式、专家讲座式等多种类型的微课,最终形成多种媒体类型的资源。
颗粒化资源是有属性的,资源的属性不仅标注适应课程、关键词、媒体类型、所属知识点等,还要依据不同的难度划分资源的难度系数,以便在将来使用时能够建立智能搜索。
三、结构化课程的应用
1.搭建个性化课程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应知应会的教学学习内容;依据生源层次和学情分析,确定知识层次的难易度;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学时安排,确定课程组织架构及教学进度;基于教学资源库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已建设好的结构化课程同步复制到自己的教学空间,对已有的知识树进行剪枝(或嫁接),构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框架。
2.课程走进课堂
依据课程标准,合理设置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教学内容,并以课程的形式在资源库平台呈现。
前延课堂:
在开课之前,安排学生预习本次课的预习内容,配置预习学习素材,主要以微课、PPT、动画、视频为主设置预习教学资源,设置资源浏览、学习的内容关键点和学习时长要素,布置预习测试。学生预习完毕后,通过资源库平台将关键点的访问情况、学习时长及预习测试情况反馈到教师空间。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预习数据,确定本次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 课堂开课:
利用资源库平台,发起开课(签到),教师重难点讲授,课堂(下转第235页)
(上接第232页)
讨论,随机提问,头脑风暴,随堂检测等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课堂的关键行为:授课清晰、教学方法多样化、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确保学生成功率;同时实现课堂的辅助行为:引导学生分享方法与经验、学习组织(大纲、知识过渡、复习)、设置合适的提问、探询(学习状态、情绪、满意度)、發挥教师影响(心态、行为)。
课堂后续:
课堂评价及总结是一个教育学互评的过程,有教师对学生课堂成绩的认定,也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这个过程将在下次课开课之前完成。课后教师要通过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做作业时可以通过移动端、电脑等多种终端形式开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通过平台提交的作业由老师给出作业成绩。
学生成绩由预习、课堂测试、作业三方成绩确定,学完课程的最终成绩由教师汇总每次课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权重比例给出。
学生每一次的评教成绩将由教务部门统一收取,在期末由绩效考核部门给出本学期任课评价。
3.自主学习
资源的颗粒化设计方便了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广泛的涉猎本课程、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开展阶段性、碎片化学习,学习成果的认定可根据学院的学分管理规定统一确认。
4.搭建微课堂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利用已建好的微课,搭建由微课组成的微课堂,便于学生或社会学习者系统化学习,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建立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结构化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课程全面完整的思考,建立结构化重要的基础和特征,反映思维的系统性和广度;对课程分解求精,做深入透彻的思考,反映课程的深刻性和深度;对课程做充分联想,启发认识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线索,拓展了解决的视野,反映思维的开放性,也体现了思维集中性与发散性的统一;重点、关键点突出,思维层次鲜明,反映了解决复杂问题和认识复杂对象的能力;表述对课程的认识,充分表达知识点技能点和问题的理解,是一个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富有个性的自我表述,既体现了个体的思维特征,反映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独特性;结构化思维所表达的认知结构精炼简洁,思维过程扼要清晰,形象流畅,反映了认识复杂对象和问题的本质的能力。
【关键词】贯通培养 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课程 知识点技能点 泛在学习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07-0232-02
贯通培养在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具有特殊意义,它既是实施素质教育,探索高端职业人才培养规律,创新高素质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项改革,也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一项改革试验。近几年来,山东省职业教育探索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途径,陆续开展了五年一贯制培养、“3+4”中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培养、“3+2”高职与应用型本科衔接等,这项改革将中、高职业教育与大学教育贯通起来,通过转段考试,对接本科院校接受本科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贯通了中职、高职和本科三个學段的教育,跨越了中、高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两种教育类型,三个学段的教育衔接和课程衔接是关键。三个学段分别以“宽厚基础”、“综合能力”、“个性发展”为目标,进行连贯培养但又突出每个阶段的重点,符合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规律。具体说,主要是培养学生职业品格、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既要关注特定职业或岗位要求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更强调学生在更宽泛的职业领域内的诸多岗位都应掌握的知识、素质、能力,强化职业基本技能和关键能力训练,使学生具备职业迁移潜力和终身发展能力。技术课程、职业课程与生活课程相结合,科学技术教育与人文素养教育相结合,成体系、能拆分的结构化课程的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一、课程的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方法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维对象,以对事物结构的积极建构为思维过程,力求得出事物客观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结构化思维有三种定位,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原因、决策、计划涵盖时间维度的过去、现在与将来,针对其三种时间的状态,可以概括为“视角多元性、影响跨期性、层级互适性”。视角多元性要求拓宽与提升“当下”问题分析的角度与维度;影响跨期性涉及问题过程的“时序”关联;层级互适性阐明现实解决问题的人因其角色不同所反映的不同的思维要求。以课程对应的职业领域(岗位)为先导,对课程的内容进行正确的界定,分析并罗列工作任务构成的要素,对要素进行合理分类,合并重复分类,依据教学认知规律,寻找对策,制订行动计划。在课程设计时站在整体的角度,遵循启发性的原则,通过对课程的理解和分析,充分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透彻地认识结构,合理的分解结构,逐步求精,从而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认知结构,全面完整地对问题进行系统思考和解决。
课程设计方法采用结构化方法(Structured Approach),采用三种基本逻辑结构来设计,使之标准化、线性化。其基本要点是自顶向下、逐步求精、模块化设计、结构化构造知识点技能点。
二、结构化课程的建设
课程的建设以行业企业发展需求为出发点,以框架性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为原则,以适应中职、高职、本科学生学习需求为基准,选取涵盖本专业课程所有知识、技能、技术应用需求的教学内容,进行结构化析构,建设结构化课程。课程以模块为单位组织教学内容及其它环节,基于教学改革的成果,以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习惯为出发点,在总结以往教学实施过程中的经验基础上,建设以模块为结构体的结构化课程。
结构化课程的建设一般遵循课程、模块、知识点技能点、素材等四个层次构建知识树。以生产过程、项目、任务为载体,遵循生产流程或项目设计规律,融入课程内容所涵盖的知识点和技能点,理清资源之间的逻辑关系,将知识点和技能点串起来,实现创意、优化课程的整体结构,构建学习模块。分解学习模块,抽取模块内本课程所涵盖的知识、技能、技术应用点,结合教学实施的需求,以合理的粒度为准则,构建知识点技能点。在知识点技能点的框架范围内,建设微课、课件、电子挂图、教学案例、教学动画、模拟实训、习题作业等颗粒化教学资源。具体见下图。
颗粒化资源的建设是有层次的,依据知识点技能点的难易程度,分别建设认知性的、原理性的、分析性的、操作技能性的、原理应用性的、技术应用性的多层次颗粒化资源,以适应中职、高职、本科不同的教与学的需求。
颗粒化资源的建设是分类型的,根据不同知识点技能点的特点,在方便学生自学、教师教学的前提下,将难理解、难想象、难描绘的抽象性原理性知识采用动画形式呈现,将规范化操作、标准化动作、技术化细节等操作性技能采用视频形式呈现,将高污染、高能耗、高风险的技能训练或技术应用环节采用虚拟仿真的形式呈现,结合教学案例制作角色扮演式、大师操作式、动作式、专家讲座式等多种类型的微课,最终形成多种媒体类型的资源。
颗粒化资源是有属性的,资源的属性不仅标注适应课程、关键词、媒体类型、所属知识点等,还要依据不同的难度划分资源的难度系数,以便在将来使用时能够建立智能搜索。
三、结构化课程的应用
1.搭建个性化课程
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确定应知应会的教学学习内容;依据生源层次和学情分析,确定知识层次的难易度;依据课程标准及教学学时安排,确定课程组织架构及教学进度;基于教学资源库平台,利用信息化技术,将已建设好的结构化课程同步复制到自己的教学空间,对已有的知识树进行剪枝(或嫁接),构建适合自己的个性化课程框架。
2.课程走进课堂
依据课程标准,合理设置教学进度,确定每节课教学内容,并以课程的形式在资源库平台呈现。
前延课堂:
在开课之前,安排学生预习本次课的预习内容,配置预习学习素材,主要以微课、PPT、动画、视频为主设置预习教学资源,设置资源浏览、学习的内容关键点和学习时长要素,布置预习测试。学生预习完毕后,通过资源库平台将关键点的访问情况、学习时长及预习测试情况反馈到教师空间。教师依据每个学生的预习数据,确定本次课需要解决的重难点。 课堂开课:
利用资源库平台,发起开课(签到),教师重难点讲授,课堂(下转第235页)
(上接第232页)
讨论,随机提问,头脑风暴,随堂检测等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课堂的关键行为:授课清晰、教学方法多样化、任务导向、引导学生投入学习、确保学生成功率;同时实现课堂的辅助行为:引导学生分享方法与经验、学习组织(大纲、知识过渡、复习)、设置合适的提问、探询(学习状态、情绪、满意度)、發挥教师影响(心态、行为)。
课堂后续:
课堂评价及总结是一个教育学互评的过程,有教师对学生课堂成绩的认定,也有学生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评价,这个过程将在下次课开课之前完成。课后教师要通过平台布置作业,学生在做作业时可以通过移动端、电脑等多种终端形式开展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讨论,通过平台提交的作业由老师给出作业成绩。
学生成绩由预习、课堂测试、作业三方成绩确定,学完课程的最终成绩由教师汇总每次课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按一定的权重比例给出。
学生每一次的评教成绩将由教务部门统一收取,在期末由绩效考核部门给出本学期任课评价。
3.自主学习
资源的颗粒化设计方便了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广泛的涉猎本课程、本专业或其他专业的相关课程,开展阶段性、碎片化学习,学习成果的认定可根据学院的学分管理规定统一确认。
4.搭建微课堂
基于微课的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将会越来越普及,微课必将成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需要,利用已建好的微课,搭建由微课组成的微课堂,便于学生或社会学习者系统化学习,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建立学习型社会做出贡献。
四、结束语
结构化课程的建设与应用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过对课程全面完整的思考,建立结构化重要的基础和特征,反映思维的系统性和广度;对课程分解求精,做深入透彻的思考,反映课程的深刻性和深度;对课程做充分联想,启发认识的思路和解决问题的线索,拓展了解决的视野,反映思维的开放性,也体现了思维集中性与发散性的统一;重点、关键点突出,思维层次鲜明,反映了解决复杂问题和认识复杂对象的能力;表述对课程的认识,充分表达知识点技能点和问题的理解,是一个将新知识同化到已有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富有个性的自我表述,既体现了个体的思维特征,反映了思维的形象性,直观性,独特性;结构化思维所表达的认知结构精炼简洁,思维过程扼要清晰,形象流畅,反映了认识复杂对象和问题的本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