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阳买茶:逝去的历史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st191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晓村 1954年出生,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农业大学人文发展学院副教授,他主编出版的《中国茶文化》一书,以优美的图文洋洋洒洒展示了中国茶的过去与现在,是中国茶文化的大观园。 武阳。今天的双江镇,是历史上最早有记载的茶叶交易市场。2000年前的王褒《僮约》,为我们留下了“武阳买茶”的记录。
  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当时著名的文学家王褒到成都看望亡友的遗孀杨惠。仆人便了对女主人热情款待王褒表示不满,王褒一怒之下从杨惠手里买下了便了,并写下一份要求极为苛刻的“工作守则”。这便是茶学史上的重要文献《僮约》:“奴当从百役使。不得有二言。晨起早扫,食了洗涤,……烹茶尽具。……武阳买茶……。”
  “烹茶尽具”。说明当时茶已成为经常性的饮料,而“武阳买茶”则表明当时已经有了专门的茶叶市场,而且这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茶叶市场。
  武阳。在2000年之前声名显赫。繁华如织。想当初成都及川西北部分地区下行出川的茶叶于此汇合,顺岷江东下,是何等的繁荣兴旺,当年货如山积,商贾云集。
  如今,双江镇依然悄然伫立在江中。薄雾笼罩着江面,江面上只留一只孤零零的小船。
  站在高处,你会看见有两条江在这里汇合。它们一条叫做南江。一条叫做府河,在这里平静地融为一体之后,便荡荡洄洄地奔向了滚滚长江。
  可以想象,在公路运输极不发达的时候,这条天然水路是何等重要和繁忙,而双江镇便是这水上通道的重要码头。
  随着水上运输的凋零,作为码头和著名茶叶集散地的双江镇成为了历史。堆积如山的茶叶不见了,穿梭往来的船只消失了。就像一位历尽了繁华的美人走进了平常人的日子,如今。这里只是一个普通的四川小镇,宁静而朴素,甚至显得有点冷清。但是,在它那些不起眼的角落里。你仍能找到昔日双江镇的若干痕迹。
  虽然四川人素以吃苦耐劳著称,但是连女人也去当搬运工。还是让人感到有点意外。这足以说明过去双江镇的货运业务是何等繁忙。
  昔日的繁荣逝去得并不遥远。这里应该还有更多历史的见证。我们找到了一位老人的仓库。偌大的房子,显得有点空旷。代人储物的生意的清淡可想而知。
  或许仅仅是出于习惯。这位老人还在顽固地坚持着这古老同时也日趋冷落的职业。也许再过几年。双江镇就再也没有代人存放物品的地方了。
  我们应该感谢这位老人,因为他保留了一点双江镇的过去时日。
  当然不会仅仅是这些。无论岁月怎样改变着世界。过去的一切总不会彻底湮灭。
  桥上的茶馆已经荡然无存,眼前只有空荡荡的大桥和大桥下静静流淌的江水。但是我们仿佛听见了那些茶馆里的人声鼎沸,看见了那些出入惊涛骇浪的水手和那些精明的商人与粗豪的船主们,看见了江面上林立的帆樯。然而这一切都是想象。眼前只有一只摆渡的小船,在慢慢驶过江面。
  然而,我们站在这里。仍能清晰地听到那历史的回声,如深沉而豪放的船工号子,由远及近……
其他文献
世界医学上曾经有个“不解之谜”:亚洲人吸烟率很高。但心脏病和肺癌发病率却较低。例如,在10万名美国男性中每年有348人死于冠心病。而在日本,吸烟率远高过美国。但在日本,死于冠心病的人数仅为186人。另外,韩国的吸烟人口比例也高于美国,但肺癌发病率仅约是美国的60%。  这个“亚洲之谜”曾经困扰过很多医学专家。但现在,美国医学家研究后发现,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饮用绿茶是其中原因之一。    在日本、
期刊
广州有不少茶楼,但依湖而建的流花湖茶艺城却是一道独特而恬美的风景。  十年前,香港即将回归,广州的旅游业空前高涨,在流花湖公园的西苑,广阔优美的湖天一色,诞生了流花湖茶艺城。    茶艺城有专门喝茶的“迴波榭”。既是“榭”,自然依水而建,与湖水相伴,装修得古色古香。室内存放着多种难得的好茶与茶具,室外数张茶榻临着栏杆,波光荡漾中。茶香缭绕。  茶船则与“迴波榭”隔水相望,踩过木板小桥,才能进入窗明
期刊
黄金茶,一直以为茶是清雅之物,怎么起这么个“俗气”的名字呢?第一次喝到湖南保靖黄金茶的时候,印象还算不错,可却因为这个俗气的名字而遭到我的排斥……    邂逅    去年4月上旬,应朋友之邀参加了一个新茶品赏会。茶艺员递给我的是一玻璃杯用滚开水冲泡的绿茶。茶叶看起来并没什么特别,像常见的毛尖茶。倒是香气不错,纯正的板栗香,浓而不重,还透着几分清雅。啜一口。微苦但不涩,而且苦感很快化开回甘,瞬间一种
期刊
拓,即把碑刻、铜器等的形状和上面的文字、图形印下来。  我国种茶、制茶和饮茶古已有之,一些重要的茶事难免有一些刻石为记,而这些碑碣被后人拓下,就成为宝贵的拓片茶文化或拓本茶文化。    拓片一:碑拓片  福建泉州南安莲花峰石上,有一处刻有“莲花荼襟”四个大字。偶见有人介绍此石刻时常把“莲花荼襟”误为“莲花茶襟”。虽然“茶”、“荼”古时相通,但在“太元丙子”(公元376年)时主要用“荼”字,石刻亦为
期刊
这是一次春茶的嘉年华,这是一场所有好茶之人的狂欢节。  6月23日,福州五四路置地广场彩旗飘扬,由本刊主办、九峰名茶协办的“2006春茶品茗品牌推介会”在众多爱茶之人的期待中精彩亮相。  此次受邀出席推介会开幕式的茶界专家有中国茶叶界泰斗97岁高龄张天福老先生、中国陶艺界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吴鸣等众多嘉宾。中共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朱清为本次推介会发来了贺信。    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活动,让我们一起来
期刊
第六问 如何客观评价中国茶道?  “茶道”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诗僧释皎然的《饮茶歌诮崔石使君》:“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由此可知,早在唐代就已经饮茶有“道”了。  古往今来,谈茶论道的人很多。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茶道一直未能“大行其道”。茶文化只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里一个小小的板块,而且一直流行于历代僧道缁流、文人雅士和部分帝王贵胄间,并不完全符合社会及大众的审美趣味。饮茶仅仅是民众的一种
期刊
于文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顾问。1940年出生于陕西老茶区紫阳县,生在茶区,长在茶区,他一生的志愿是教书育人并当个好作家。1994年,丁文推出《中国茶道》一书,界定“茶道”概念,创建“茶道学”,此书先后4次再版并传播到海外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此后10年间,他先后出版了《茶乘》、《大唐茶文化》、《陆羽大观》、《茶魂》等书,共计176万宇。  人们一提“茶马古道”,就以为是在云南。实际上,在陕西宁强县
期刊
现旅居新西兰,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影视传媒硕士,曾在福州从事媒体工作多年,有小专栏见诸《钱江晚报》、《福州晚报》等,小说、随笔见于《上海文学》、《上海文坛》等杂志,自认是一只除茶文化之外还爱好许多的三脚猫。  关于下午茶的文章有过不少了,关于“高茶”和“低茶”的疑问却始终不绝于耳:倘有人请赴一个“High Tea”的派对,是不是就是通常说的下午茶会呢?为什么有High与Low之分呢?  通常所知下午茶
期刊
喜欢茶,没有来由的喜欢一片。就像一片雪遇见了一朵梅启然而然地跟着染上了梅的清香。  正如人与人。本来天南地北各不相干,却在某日相遇了,进而一见如故。  “这是海南的特色茶,送给你。”朋友微笑着把一个碧绿的茶盒放在我面前,我感到了无限的温暖。尽管是冬天,窗外的寒冷似乎亦与我无关了。“香草兰!”仅是这茶的名字就已让我喜爱不已了,我仿佛闻见了兰香。茶的本质当然是优美的,令我没有想到的是朋友竟有如此的雅意
期刊
俞昌雄,青年作家,福建70后诗人代表,在《诗歌月刊》、《散文》、《当代小说》、《诗刊》、《人民文学》、《新大陆》等海内外200余家报刊杂志发表各类作品,在《成都晚报》、《民营经济报》等十来家报纸开设过专栏,作品曾入选《70后诗人诗选》、《人民文学新诗人诗选》、《朦胧诗二十五年》、《大陆青年作家作品选》等30多种选本,多次在省内外获奖,现居福州。  爱泡茶的男人很多,爱泡妞的男人亦很多。“泡茶”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