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的中西医治疗进展

来源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an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西药、专方专用、中成药及中西医结合等方面,回顾了中西医结合防治房颤的研究概况。中医西结合治疗房颤已从小样本临床观察,发展到21世纪较大规模的中成药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初步证明了中西医结合疗法对于房颤的发生和发展都具有独特的疗效。近年来对于房颤的中医药治疗, 已不仅局限于纠正心室率,在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如预防房颤血栓形成和减少房颤后卒中的发生率等方面,都取得了确切的进展。
  【关键词】房颤;中西医结合治疗;综述
  【中图分类号】R5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480—01
  房颤(AF)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有较高的致死率,多是由于心房电活动紊乱,心脏不能有效的收缩和舒张,心脏的泵血功能障碍或丧失,导致心室极不规则的收缩,容易诱发心绞痛、急性心力衰竭、休克等严重并发症[1]。目前对AF患者除采用西药常规治疗外,中西医结合治疗也已取得肯定的疗效。此外,非药物治疗作为新方法,正日益受到重视。本文拟就房颤的治疗方法综述如下。
  1 药物治疗
  1.1 β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经临床试验证明有明显的抗心衰、减慢心率的作用,同时起到抑制心室重构、减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功效。这可能与该类药物拮抗儿茶酚胺对心肌的正性作用, 降低交感神经活性, 防止心肌β受体暴露于过多的儿茶酚胺之下,从而使β受体密度不致下调有关[2]。吴学华等将228例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了回顾性分析[3],治疗上给予阿替洛尔(12.5-25.0mg,口服,每日2次)。该组患者经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有效179 例,占78.51%。治疗前后 LDL-C及血小板聚集率ADPPAG(M)、ADPPAG(L)、EPIPAG(M)、EPIPAG(L)差异显著(P<0.05)。说明β受体阻滞剂对抑制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有显著的影响。能够改善血黏度和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动脉硬化的进程,防止血管痉挛。β受体阻滞剂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也可减少房颤发作,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外周阻力,降低心肌做功,减少心肌氧耗[4]。
  1.2 抗凝剂 该类药物包括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何清华等对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60例房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5],所有患者在口服华法林抗凝治疗前均已测定国际标准化比率( INR) ,并行大便潜血试验。华法林的起始剂量为3.0mg/d,用药后第3天、1周、2周重复测定PT、INR。若INR连续三次稳定在2.0~ 3.0之间,以后每周检测1次。1个月后改为每月检测1次, 6个月后改为每2个月检测1次。60例患者随访5个月~ 5年,且华法林维持量为( 3.0-4.0)mg/d。结果使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脑卒中的年发生率为3.33%,无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华法林为香豆素类抗凝药,是预防房颤栓塞发生最有效的药物,通过抑制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II、VII 、IX、X以及蛋白C和蛋白S的合成而发挥作用。大样本的研究表明,华法林对心房颤动患者抗栓治疗明显优于阿司匹林。
  1.3 抗心律失常药 该类药物包括四大类,如利多卡因、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其中,临床常用胺碘酮治疗房颤。张义飞等[6]将特发性房颤患者94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32例,普罗帕酮治疗组32例及安慰剂组30例。治疗前后行心电图、心脏超声、肝功、肾功及甲状腺功能检查。出院后嘱患者第1,3,6, 12月复查上述项目1次。结果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组,均可使特发性房颤复律,但胺碘酮组较普罗帕酮组复律时间稍长(约1周), 在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中,胺碘酮组优于普罗帕酮组,12月后转复成功率分别为81%和56%,与安慰剂组自动复律20%(6/ 30)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01) 。随访1,3,6,12月胺碘酮组左房直径缩小,左室舒张早期经二尖瓣血流最高值(E峰值)和左房收缩时经二尖瓣血流最大值(A峰值) 、E/A增大。3,6,12月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0. 01) ,普罗帕酮组上述指标有所改善,但差异不显著( P>0.05),安慰剂组则无变化。说明胺碘酮对特发性房颤复律及对逆转心房肌重构有效且较安全。而且胺碘酮是惟一无负性肌力作用的药物,直接作用是阻滞钠、钾、钙通道, 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 有助于心肌细胞稳定;同时胺碘酮有扩张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减慢心率,改善心脏收缩/舒张功能,清除氧自由基,保护心肌细胞等多种作用。
  2 中西医结合疗法
  2.1 益气活血方 高红梅等[7] 认为AF发病关键为气虚,元气不足导致血瘀,血液瘀滞于心内是导致房颤血栓形成的关键。故益气活血为预防房颤血栓形成的根本治疗大法。以此自拟益气活血方(黄芪30g,水蛭10 g ,地龙9 g,采用中药免煎冲剂,温水冲服,一日1次),入选60例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每组各30例。 治疗组在给予中药冲剂的同时合用阿司匹林(0.1g,口服,每日1次),对照组仅用阿司匹林(0.1g,口服,每日1次,14天为一疗程)。结果两组治疗两周后P-选择素、vWF水平和GPⅡb/ Ⅲa 受体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对照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阿司匹林加益气活血方可有效改善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评价指标P- 选择素、vWF及GPⅡb/ Ⅲa 受体水平,提示其可能有利于减少或延缓血栓形成。提示黄芪、水蛭具有改善冠脉循环血流量、保护和修复心肌细胞, 抗血小板、抗凝及纤溶等作用。
  2.2 纠颤复律汤 张双全[8]认为房颤属于中医学“心悸”的范畴,临床表现以心脉瘀阻、气阴两虚为主。以此對症组方(党参20,酸枣仁20g,苦参20g,丹参15g,延胡索15g,麦冬15g,五味子15g,炙甘草10g ,日1剂,分3次服)。选择住院房颤患者7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乙胺碘呋酮片,(第1周0.2g,口服,每日3次;第2周改为每日2次;复律后改为每日1次),同时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g,每日1次)。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纠颤复律汤。4周为 1个疗程,治疗 1个疗程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平均复律时间等指标进行检测,并进行对比。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有效率明显升高、平均复律时间明显缩短( P<0.05)。提示该方配合西药治疗房颤临床疗效显著,并能显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这可能与方中延胡索和丹参的抗血小板聚集,降低血流黏滞度及生脉散增强心肌收缩力,抑制异位起搏点自律性的作用有关。   2.3 活血通络胶囊 张荣珍[9]将无抗凝禁忌症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3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华法林治疗组60例;活血通络胶囊治疗组60例;活血通络胶囊合华法林治疗组80例。分别予华法林(2.0mg,每日1次),每3天测一次INR,达到目标值(2.0~3.0)并稳定后改为一至两周测一次,逐渐过渡到每月测一次;活血通络胶囊(丹参、胆南星、水蛭、蒲黄等,每次4粒,每天3次;第3组给予活血通脉胶囊以及华法林,用法同前,疗程2年。结果3组治疗后不同时间(进入治疗后1周及1、2、3、6月)进行6分钟步行试验比较,中西医结合组、华法林组分别与活血通脉胶囊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中西医结合组与华法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终点事件发生率比较,年脑卒中发生率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分别与华法林组和活血通络胶囊组比较,差异分别有显著性和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后两组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华法林使用剂量达到目标值(INR:2.0~3.0)时,中西医结合组为(2.26±0.14)mg/d。说明华法林联合活血通络胶囊能明显降低NVAF患者脑卒中的发生率,抗血栓治疗疗效确切,且不良反应少。
  3 射频消融治疗
  若房颤发作频繁、心室率较高、药物治疗无效者,可施行消融治疗。通过人为地在心房内划线消融,来改变病变心肌电生理特性,达到根治房颤的目的。房颤的射频消融主要为两大类: 心房内线性消融和局灶性房颤消融。对于持续性房颤的患者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治疗选择。
  综上所述,在房颤的治疗中,中医中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更是取得了良好而确切的效果,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王建堂. 治療30例快速阵发性房颤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16( 8) :53-54.
  [2] 张志强,杨荣欣,等. 美多心安治疗DCM118例临床观察[J]. 医学综述, 1996,2: 682~683.
  [3] 吴学华. 陈 亮. 受体阻滞剂对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作用[J].药物与临床,2011,49(13):37.
  [4] 汤春梦. 前列腺素E1对44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学影响的临床观察[J]. 安徽医药,2006 ,10(11):828.
  [5] 何清华. 房颤患者华法林治疗临床探讨[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1(4):11.
  [6] 张义飞. 胺碘酮对特发性房颤心房重构逆转作用观察[J]. 心脏杂志,2002,14,(3):229.
  [7] 高红梅. 阿司匹林加益气活血方对房颤患3种血栓前状态评价指标的影响. 研究论文,2010,31,(6):355-357.
  [8] 张双全. 中西医结合治疗房颤临床研究. 中医学报,2012,27,(10):1332.
  [9] 张荣珍. 活血通络胶囊联合华法令治疗老年非瓣膜性房颤并血栓栓塞80例.陕西中医,2012,33,(2):146.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观察我院自拟中药熏洗方配合手法治疗手外伤关节僵硬的疗效。方法:运用我院自拟中药熏洗方配合手法功能锻炼治疗手外伤关节僵硬90例。结果:优46例,良34例,优良率88.9 %。结论:该法治疗手外伤关节僵硬疗效好,使用安全。  【关键词】手外伤;关节僵硬;中药熏洗;手法治疗  【中图分类号】R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0482—01  手功能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疗效。方法:将126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用曲美布汀、铝碳酸镁咀嚼片、谷维素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中药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治疗组显效49例,有效11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2%;对照组显效37例,有效12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77.8%。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较单纯西药疗效显著。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胆汁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丙泊酚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门诊无痛胃镜麻醉的效果。方法:选择门诊无痛胃镜患者60例,ASA I~Ⅱ级,随机分为四组(每组15)。观察组(A、B、C组):丙泊酚分别复合1.5、2.0、2.5 ug/kg瑞芬太尼进行无痛胃镜麻醉;对照组(D组):单纯应用丙泊酚进行无痛胃镜麻醉。观察MAP、HR、Sp02,記录丙泊酚的总剂量、意识消失时间、意识恢复和定向力恢复时间。结果:A组和D组MAP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应用中西医结合及局部离子导入治疗春季卡他性结膜炎的疗效观察。方法:对确诊为春季卡他性结膜炎88例(176只眼)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45例90只眼和西医对照组43例86只眼。对照组给予双氯芬酸钠眼药水点眼,4次/日,维生素C、钙剂、甲氰咪胍口服(根据患者病情决定治疗时间),眼部症状明显时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药水点眼、盐酸左西替利嗪胶囊口服,连用3天后停藥。治疗组在对照
期刊
【摘 要】目的:硝苯地平(NIF)臨床广泛用于调节心率,本文主要研究年冠心病患者长期应用NIF对骨代谢及功能的影响。探讨NIF应用1年后对碱性磷酸酶(ALP)活性、骨钙蛋白(OCN)和钙离子水平的影响,为治疗骨代谢性疾病提供理论性的依据。方法:本研究筛选160名老年冠心病患者,均参加NIF治疗临床跟踪随访1年,观测并评价NIF的疗效及对骨代谢及功能。结果:本研究所有病例用药前与用药后,男性和女性体
期刊
【摘 要】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均分两组,常规治疗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阿托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阿托伐他汀20 mg/d口服,连用4周。结果:阿托伐他汀组血脂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改善显著(P<0.05)。阿托伐他汀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明显降低血脂水平,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临床症状。  【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2例哮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患者46例,实验组患者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对照组行布地奈德粉吸入剂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与改善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临床病症明显缓解,患者肺功能获得改善,IgE与血清IL-4指标均在不同程度内恢复正常,治疗前
期刊
【摘 要】目的: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87例顽固性口腔黏膜溃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95例)和对照组(92例),对照组使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疗法。观察治疗后及半年后两组患者口腔黏膜溃疡改善状况。结果:观察组95例患者中治愈51例,显效27例,好转11例,无效6例,综合有效率(治愈+显效)为82.11%,对照组综合有效率为4
期刊
【摘 要】目的:探讨还原型谷胱甘肽对肿瘤化疗过程中肝损害的防治作用。方法:对照组(568个周期):采用常规化疗方案;预防组(540个周期):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同时加用还原型谷胱甘肽保肝。对照组肝功能异常者,随机分别给予静滴还原型谷胱甘肽及甘草酸二胺进行保肝治疗。结果:对照组568个化疗周期,127个周期出现肝功能损害;预防组540个化疗周期,42个周期出现肝功能损害。其肝损害主要表現在AST/ALT
期刊
【摘 要】目的:研究地奥司明片对痔病的疗效。方法:采用开放、随机、对照试验,对门诊因痔病就诊的8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予以服用地奥司明片剂(南京正大天晴公司生产),每次0.9g,每日3次,连服7天;对照组予以龙血竭胶囊(云南红河药业有限公司),每次1.2g,每日3次,连服7天。观察服药前和服药后72h及7d时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量化评分比较。结果:服药后72h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