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导入艺术新探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yingm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在几十分钟的授课讲演中,开头几分钟是十分重要的。”教学的导入环节宛如一出话剧的“序幕”,起着辐射全剧的作用;又如一支乐曲的前奏,为整个乐章定下基调。精彩的导语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灵感和探索热情。它像磁石牢牢地吸引学生;它像发动机一样启发学生的思维;它像桥梁一样引导学生走入未知殿堂。如何优化设计导入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让历史课充满魅力,是诸多同行的恒久课题。以下仅我的一知半解,还望众多专家和学者斧正一二。
  一、设疑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设疑导入,就是在教学一开始,教师就要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精心设计,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这与古人所云的:“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解于问”有着异曲同工之效。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思维通常是与问题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因问题而发动,因问题而深入,并以问题的最终解决为目的。因此通过设疑导入,有机激发学生的兴趣,把学生引入问题情境,教育教学内容的展开自然迎刃而解。
  如我在讲《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这一新课时,刚开始上课我就说:“同学们,我想问大家三个问题,看看你们有什么看法:1.古人出行时骑马坐轿,如果节日期间你们全家出游,会选择什么交通工具?2.现在家庭消费品的“四大件”和20世纪80年代的“四大件”有什么不同?3.你们从电视里看过每年都有世界小姐的选拔赛,如果按清朝的审美标准,她们还有希望当选吗?”问题一出,同学们兴味盎然,立即讨论开,兴趣一下子激发了,总结了学生的答案后,再设问:“为什么中国的物质生活与习俗在近现代会发生很大变化?”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让学生多角度地思考体会近现代物质生活社会习俗的变迁及导致变迁的原因。
  另外,结合当前高考历史题目材料多的特点,利用材料设疑导入,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我在讲授古代中国的发明和发现这一课时,先展示两段材料。
  材料一: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古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英国科技史学者李约瑟称:“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
  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发明世界地位变化统计表
  根据材料设问:以上材料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科技在世界上曾经处于一个怎样的地位?大约何时失去了这种地位?根据材料分析得出,中国古代科技曾经长期领先于世界;16世纪以后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由此导入新课,并在新课结束时,再提出问题:“为什么中国科技会在16世纪落后于西方?”通过材料设疑导入新课,不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还可以通过材料题的训练,提高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从而提高解题能力。
  经过老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有了发现问题的欢乐,有了解决问题的欲望。待学生解决了他们发现的问题后,又会因成功解决问题而产生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或许就是教学的最大目的。授之以渔而非鱼,真正解读教材、素材,理解和领会教学内容。
  二、故事导入,创设故事情境
  故事小品、科学史事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传说、笑话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的小故事都能成为学生的研究对象。一则生动有趣的故事可以使学生整堂课都处于意味深长的情境体验中,从而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但要注意,在运用故事导入方法时,要做到通俗、生动地创设故事“悬念”,设计好能激发学生探求兴趣的故事问题,把学生带入故事情境中,实现思想思维的共鸣。
  在讲授启蒙运动一课时,我先讲述《鲁滨孙漂流记》的故事片段,这部小说大部分同学都读过,大家七嘴八舌地讨论着这个故事,兴味盎然。我顺势指出这部小说在18世纪就非常受欧洲人欢迎,因为小说的主题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崇尚自然,不希望政治和宗教干预,人要独立思考,要冒险,要开拓,那个时代是理性时代。由此把学生带入课本内容的学习中。通过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三、诗文导入,渲染情境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古诗词寓理深刻,耐人寻味,高中学生风华正茂,青春浪漫,都喜欢经典名句、诗词歌赋。在教学伊始,教师若引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诗词导入新课,则会收到“如爆竹骤响易彻”之效,使学生的心灵受到启迪与震撼,借此渲染情境,营造课堂气氛。
  例如,在讲祖国统一这一课时,笔者先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头/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通过欣赏这首诗,学生感受到台湾问题是中国现代历史的“痛”,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心中的“痛”,进而引导学生了解这个“痛”产生的原因,并引导学生明确它不会是永远的“痛”,进而使学生更认真地了解我国政府对待台湾问题的方针、立场,以及我们收回台湾的坚定决心。通过这首诗,渲染了情境,从而巧妙地把学生引入了教学内容中,使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激发了学生思考和联想的积极性。
  四、歌曲导入,激发情趣
  正如生活如歌,生活中有歌声就有希望一样。一曲雄壮、奔放的歌声可以振奋学生精神;一曲欢快、热烈的歌声可以感染学生情绪。用歌声导课,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意境、触动人心声的作用,容易使学生产生感情共鸣,为教师讲授新课起到很好的烘托、渲染效果,能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共鸣,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例如在学习新时期理论探索时,先播放歌曲《走进新时代》“……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听着这一首欢快热烈的歌,同学们都被感染了,注意力都被吸引了,兴趣都被激发了,求知欲也增强了。通过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分析得出歌词内容分别对应了我们党的三代领导人,以及以这三代领导人为核心形成的理论成果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分别是什么,从而因势利导,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导入新课。
  五、漫画导入,创设意境
  漫画以其机智幽默、形象诙谐而为学生所喜闻乐见。教师若能创设漫画情境,寓庄于谐、寓理于形、寓教于乐,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如我在讲授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这一课时,先展示了一幅关于经济危机的漫画。
  “资本家在悬崖上吃喝,而崖底满是饥饿的百姓”,漫画一放出,就已经充分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学生已经自行讨论这是一幅什么画,大家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这一幅画上,兴趣被完全激发了,此时我只需稍加引导,学生就进入了书本知识的学习中。
  此外,还可以通过论辩导入,教师先根据教学内容编制辩论题,让同学们充分展开辩论,以辩促思,以辨明理。由于论题是从教学内容中产生的,学生与之有着“切身利益”关系,且又需深思深悟,方能得之,故学生的求知心理必受刺激,对论题不可能无动于衷,会有兴趣进行深层思考,会迫不及待地想进入课本内容一探究竟。于是乎,教学的重、难点便顺利解决了;教学目的便达到了;教学任务也完成了。
  经过几代人的摸索、研究,历史课的导入方法林林总总,可以用“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形容。但不要担心“林深不知处”、“乱花渐欲迷人眼”,须知“花草自为径”、“柳暗花明又一村”。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只要是适合学生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任何导入方法都应该提倡。
  “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并时刻深刻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科学地创设情境、心境、意境,教育教学定能实现双赢。身为一位浅海拾贝者,激起些许浪花,盼能抛砖引玉,奢求梧桐引得凤凰来。
  参考文献:
  [1]郭林江.故事表演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教育询刊,第169期.
  [2]陈丽.浅谈高中历史教学的“体验式学习”.中学历史教学研究,第175期.
  [3]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主编.《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
  [4]张红英.导课有法无定法.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10).
其他文献
摘 要: 新时期职业教育计算机教学如何使学生获得一种愉悦和成功的情感体验,达到他们“乐学、会学”的教学目的,已成为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的重要课题。幽默能够给学生带来轻松与欢笑,如果能够有效地将幽默艺术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气氛中感受计算机、学习计算机,将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使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愉快地学习计算机。要达到这一目的,要对职业教育中计算机教学幽默艺术不断进行探讨与
摘 要: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人们青睐,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要想快速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 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学习兴趣 实践教学  教育部已把信息技术课列入必修课范畴,在未来五至十年内中学信息技术课教学将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
目的探讨糖基化终末产物(Advanced glycation end products,以下简称AGEs)致肾损伤的作用与胞浆膜钠氢交换蛋白1(NHE-1)的关系。方法(1)离体肾皮质薄片孵育实验:按文献方法制备肾皮
《遵义会议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总结决议》)第十部份专门阐述了第五次反“围剿”与福建事变问题,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局限,当时没有来得及从政治
摘 要: 人文关怀是教育的灵魂,但在现实的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学缺少对学生心灵的呵护,直接导致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降低,本文从备课和上课环节指出政治课堂中的人文关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针对多媒体在政治课堂上的使用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指出在政治课堂中渗入我们所要坚守的理念。  关键词: 人文关怀 政治课堂 渗透方法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过程,师生在这教学过程中分享彼此的思考、
摘 要: 突出时政性是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内容和内在要求,它体现了政治课的时代性特征,是政治课的一大特点。高中政治课突出时政性,主要是指在政治课教与学的过程中,师生要学习时事,关注时政,课堂上渗透时政,能力培养凸显时政,使时政贯穿其中,增强政治课的效果。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 时事热点 能力培养  随着高考由过去的纯知识的考查到如今的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在高考文综试题中“新、热、活
目的:总结感染性腹泻患儿的常见细菌病原菌以及耐药性,从而指导临床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科学治疗.方法:将我院2019年1月-10月收治的140例感染性腹泻患儿纳入研究,对其进行病原菌
摘 要: 现代初中政治教学还存在许多瑕疵,老师在政治教学中没有明确教学目标,导致学生对政治存在不理解,甚至厌烦政治学科。要提升初中政治教学的有效性,老师就要制定好教学目标,首先要从政治的核心思想出发,加强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让学生传承中国传统的政治思想美德;其次是从政治论点出发进行思考,增进学生对政治的了解,完善学生的思想理念。通过一系列政治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的政治教学的理解性,
思想政治课是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它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起到重要作用,对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然而,这样重要的一门课程,在农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甚至令人担忧。首先,在农村读书无用论的思想根深蒂固,相当一部分农村家长对子女教育不够重视,自身文化程度低无法辅导孩子,甚至某些家长把子女交给年迈的父母或寄居在亲戚家里,使得孩
摘 要: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教学,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文就历史学科中的“艺术技巧”问题作探讨,以求方家校正。  关键词: 历史课堂教学 教学技巧 教学方法  听一堂好课,如同欣赏一首名曲,余音在耳,裘袅不绝;又像观赏一幅名画,心动神移,流连忘返。再看学生,个个双眸凝视,犹如被磁铁吸引住似地听着、想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