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关键词】数学;探究解力;兴趣;材料;方法;结论;
[Abstract] good establishes to inquire into the question the environment, stimulates student's curiosity, seeking knowledge to want, the initia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the initiative is independent the study way which, the cooperation, inquired into, is the student independently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knowledge, trains the student independently to inquire into the question ability the key. The course content determin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choice, the appraisal way design, all should be helpful to this kind of study way formation.
[Key word] mathematics;resolving power; Interest; Material; Method; Conclusion;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呢?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创新学习的平台,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开展探究和创新性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培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动力。它决定学生是否真正主动地探究新知。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心理,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情景,利用学生的兴趣去点燃他们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产生想去探究问题的内在需要。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知识点时,用体温激趣:“三角形的三内角和是多少呢?同学们想哪些办法测算出来呢?”当时,有的同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三角形纸板,用量角的方法测出了三内角的度数,激动地说:“老师,我测出的度数是180度”。我又启发学生:“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测出它的度数吗?”有的同学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的三内角涂上阴影,再将三个阴影角剪下来,用拼凑的方法,刚好是一条直线,即180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进而使学生品尝到亲自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2 提供行之有效的探究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需要,提供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材料,供学生实验和操作,在教学百分率应用题之前,我与学生一道在几个盘子里种上品种不同但数量相同的豆子、菜籽、谷子什么的。经过我们不同的培育,种子发芽了,然后探究每一品种的发芽情况,有的学生用种子总粒数除以发芽种子粒数,有的学生用发芽种子粒数除以种子总粒数,究竟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呢?此时,教师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思考后再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并点拨:如何计算,更能简明准确地说明问题?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探究,从而准确地理解百分率就是发芽率。准确的计算方法就是用发芽的种子数除以种子总数即是发芽率。
3 设计探究方法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种种新发现的环境,诱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他们在集体讨论、整体观察、相互启发中设计出最佳答案,使学生能运用想象和思维、观察,充分地、多向地自由探索,并从观察中找出共性和一定的规律,为解题找到捷径。我在教学分数,百分数文字题时,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甲数占乙数的几分之几?
甲数相当乙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我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悟出它们的规律:像此类题,只要抓住关键词“是”、“占”、“相当”,这些词前面的量就是比较量,这些词后面的量是“标准量”,只要用这些词前面的量“比较”除以这些词后面的“标准量”就得出了它的分率,要求百分率就再乘以100%即可。
又如: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通过探究也能悟出它们的规律:用大数减去小数除以“比”字后面的数(标准量)便求出了它们的分率(要求百分率,现乘以100%即可)。
在解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也辅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
(1).停车场有1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2).停车场有1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我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分析、探究:抓住题①中的“比”字,“比”字后面是大客车,就把“比”字后面的大客车看作“标准量”,小汽车所占分率为(1+1/6),求“比较量”小汽车的辆数用乘法,列式为:
18×(1+1/6)=21(辆)
抓住题②中的“比”字,比字后面是小汽车,就把“比”字后面的小汽车看作“标准量”,大客车18辆所对应得分率为(1-1/7),求“标准量”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8÷(1-1/7)=21(辆)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给予关注,必要时给予提示,帮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提出好问题。例如,综合实践课“节约用水”,围绕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水等问题讨论探究方案,可以分组分工,有的同学在家中实际察看;有的同学上网查找关于水资源的资料;有的同学向父辈了解,等等。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比较周密地考虑问题,如何合理分工合作,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又如:一只鸡一天要吃多少粮食?几天下一个蛋?一斤粮食多少钱? 一个鸡蛋多少钱?同学们分工合作进行咨询、调查、统计、探索,可以指导喂鸡是赚钱?还是亏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认识社会和市场动态的能力,又从小培养了学生的经济价值观。为将来适应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搞活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引导学生推出探究结论
探究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学生各抒己见中张扬个性,打开思绪,不断反复,不断更新,在自己的分析、推理中发现规律,最后归纳出结论。例如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分好若干小组后,为每组提供可利用的圆柱体玻璃杯、塑料杯、橡皮泥和木块及长方体玻璃,塑料杯等材料,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用巳有的知识分别求出圆柱体玻璃杯、塑料杯、橡皮泥、木块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试验,将圆柱体玻璃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玻璃杯中,将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泥改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通过反复探究,最终悟出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与它相等的长方体,求出它们体积。也可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盛有水的圆柱体环中,看水上升了多少求出体积,这便是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我坚信,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究,教育教学一定能开拓创新,走向美好的未来。
收稿日期:2007-03-28
【关键词】数学;探究解力;兴趣;材料;方法;结论;
[Abstract] good establishes to inquire into the question the environment, stimulates student's curiosity, seeking knowledge to want, the initiative consciousness and the enterprising spirit, the initiative is independent the study way which, the cooperation, inquired into, is the student independently knowledge acquisition and the application knowledge, trains the student independently to inquire into the question ability the key. The course content determination, the teaching method choice, the appraisal way design, all should be helpful to this kind of study way formation.
[Key word] mathematics;resolving power; Interest; Material; Method; Conclusion;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问题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问题能力的关键。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那么,如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呢? 在多年的数学教学活动中,我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创新,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探究和创新学习的平台,师生合作,学生合作,开展探究和创新性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培养探究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主动探究的一种动力。它决定学生是否真正主动地探究新知。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抓住学生心理,创设一个良好的探究情景,利用学生的兴趣去点燃他们的探究热情,使学生产生想去探究问题的内在需要。例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个知识点时,用体温激趣:“三角形的三内角和是多少呢?同学们想哪些办法测算出来呢?”当时,有的同学将事先准备好的一个三角形纸板,用量角的方法测出了三内角的度数,激动地说:“老师,我测出的度数是180度”。我又启发学生:“你们还能用别的方法测出它的度数吗?”有的同学将事先准备好的三角形纸板的三内角涂上阴影,再将三个阴影角剪下来,用拼凑的方法,刚好是一条直线,即180度。这样,既激发了学生探究三角形内角和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的好习惯,进而使学生品尝到亲自动手、动脑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
2 提供行之有效的探究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学习内容的需要,提供适合学生自主探究的材料,供学生实验和操作,在教学百分率应用题之前,我与学生一道在几个盘子里种上品种不同但数量相同的豆子、菜籽、谷子什么的。经过我们不同的培育,种子发芽了,然后探究每一品种的发芽情况,有的学生用种子总粒数除以发芽种子粒数,有的学生用发芽种子粒数除以种子总粒数,究竟哪一种方法是正确的呢?此时,教师启发学生开动脑筋,仔细思考后再指导学生学习教材,并点拨:如何计算,更能简明准确地说明问题?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探究,从而准确地理解百分率就是发芽率。准确的计算方法就是用发芽的种子数除以种子总数即是发芽率。
3 设计探究方法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种种新发现的环境,诱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推理,在实际情景中提出探究性问题,引导他们在集体讨论、整体观察、相互启发中设计出最佳答案,使学生能运用想象和思维、观察,充分地、多向地自由探索,并从观察中找出共性和一定的规律,为解题找到捷径。我在教学分数,百分数文字题时,遇到过这样的情况:
甲数是乙数的几分之几?
甲数占乙数的几分之几?
甲数相当乙数的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
我指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悟出它们的规律:像此类题,只要抓住关键词“是”、“占”、“相当”,这些词前面的量就是比较量,这些词后面的量是“标准量”,只要用这些词前面的量“比较”除以这些词后面的“标准量”就得出了它的分率,要求百分率就再乘以100%即可。
又如:求“甲数比乙数多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甲数比乙数少几分之几?(或百分之几)”通过探究也能悟出它们的规律:用大数减去小数除以“比”字后面的数(标准量)便求出了它们的分率(要求百分率,现乘以100%即可)。
在解分数和百分数应用题时,我也辅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如:
(1).停车场有18辆大客车,小汽车的辆数比大客车多1/6,小汽车有多少辆?
(2).停车场有18辆大客车,大客车的辆数比小汽车少1/7,小汽车有多少辆?
我和同学们一起观察、分析、探究:抓住题①中的“比”字,“比”字后面是大客车,就把“比”字后面的大客车看作“标准量”,小汽车所占分率为(1+1/6),求“比较量”小汽车的辆数用乘法,列式为:
18×(1+1/6)=21(辆)
抓住题②中的“比”字,比字后面是小汽车,就把“比”字后面的小汽车看作“标准量”,大客车18辆所对应得分率为(1-1/7),求“标准量”用除法计算,列式为:18÷(1-1/7)=21(辆)
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始终给予关注,必要时给予提示,帮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提出好问题。例如,综合实践课“节约用水”,围绕一个滴水的龙头一天会浪费多少水等问题讨论探究方案,可以分组分工,有的同学在家中实际察看;有的同学上网查找关于水资源的资料;有的同学向父辈了解,等等。在这一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如何比较周密地考虑问题,如何合理分工合作,如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
又如:一只鸡一天要吃多少粮食?几天下一个蛋?一斤粮食多少钱? 一个鸡蛋多少钱?同学们分工合作进行咨询、调查、统计、探索,可以指导喂鸡是赚钱?还是亏本。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操作能力,认识社会和市场动态的能力,又从小培养了学生的经济价值观。为将来适应社会、与自然和谐相处,搞活经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引导学生推出探究结论
探究活动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思维的自由度。在探究活动中,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在学生各抒己见中张扬个性,打开思绪,不断反复,不断更新,在自己的分析、推理中发现规律,最后归纳出结论。例如在“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推导的教学中,我给学生分好若干小组后,为每组提供可利用的圆柱体玻璃杯、塑料杯、橡皮泥和木块及长方体玻璃,塑料杯等材料,让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用巳有的知识分别求出圆柱体玻璃杯、塑料杯、橡皮泥、木块的体积。学生通过讨论、试验,将圆柱体玻璃中的水倒入长方体的玻璃杯中,将圆柱体形状的橡皮泥改捏成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通过反复探究,最终悟出可以把圆柱体转化成与它相等的长方体,求出它们体积。也可将不规则的物体放入盛有水的圆柱体环中,看水上升了多少求出体积,这便是这个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我坚信,通过我们不断的探究,教育教学一定能开拓创新,走向美好的未来。
收稿日期:2007-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