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在宫外孕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来源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d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磁共振成像(megnetic resonance imagine, MRI)在宫外孕诊断中的价值与临床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12月至2014年8月经MRI诊断为异位妊娠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0例宫外孕病例。结果:术后随访结果95%与MRI诊断结果相符。宫外孕的MRI影像表现为宫旁囊性、囊实性或不均质性软组织包块,合并出血及腹盆腔积血为特征性表现。结论: 对临床怀疑异位妊娠而B超无法确诊的病例,MRI是最重要的影像检查手段,MRI对亚急性及陈旧性出血的显示优于B超及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x-ray computed tomography, CT)。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异位妊娠;出血;胚囊
  【中图分类号】R445.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8-0122-02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着床称为异位妊娠,又称宫外孕。以输卵管妊娠最常见,约占异位妊娠的95%左右,其中又以输卵管壶腹部最多见[1]。异位妊娠是妇产科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所有急腹症就诊孕龄期妇女均应首先排除宫外孕。其发病率为1/100,是孕產妇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宫外孕患者20例,年龄23~45岁,平均年龄34岁。临床表现有停经史14例、腹痛17例、阴道不规则流血18例、腹部包块14例、子宫增大14例、宫颈举痛17例、腹部压痛19例、反跳痛5例、腹肌紧张8例、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阳性12例、弱阳性5例、阴性3例。所有患者均经手术及术后病理证实为宫外孕,输卵管妊娠合并破例16例、腹腔妊娠2例、阔韧带妊娠1例、卵巢妊娠1例。20例患者均合并不同程度的出血,盆腔积血18例。
  1.2方法20例患者均行MRI盆腔平扫,5例行盆腔MRI平扫+增强。统一采用西门子1.5TAvanto MRI机。层厚6mm,层距6mm,连续扫描,检查前15min排空膀胱尿液,扫描范围包括全盆腔[2]。平扫分别做矢状位、横断面T1WI、T2WI,冠状位T2WI,扩散加权像及抑脂序列。增强扫描采用双筒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10mg钆喷酸匍胺。
  2结果
  20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宫外孕的患者术前行MRI检查,术前正确诊断为19例。发生于输卵管壶腹部未破裂的MRI可表现为输卵管扩张,内见混杂信号包块,包块内可见圆形或卵圆形长T1长T2信号的孕囊,增强后包块边缘可见多发小片状、不规则形明显强化,强化部分为绒毛等结构。部分孕囊破裂后种植于腹腔可继续妊娠。孕囊破裂后MRI表现为宫旁囊实性混杂信号肿块、形态不规则。典型表现为T1WI呈明显低、高、稍低信号的三层结构,相对应的组织为胚囊壁、血、囊腔内容物三层结构。T2WI则表现为低信号环内包绕较高信号(如图2),增强扫描后胚囊壁、胎盘、绒毛等实性成份可见中等或明显强化,孕囊内容物无明显强化。最具特征的表现为病灶内可见呈羽毛状脑沟回样结构[3](如图1)。20例患者均可见盆腔内不同时期出血、游离血聚积于子宫直肠陷凹。
  3讨论
  异位妊娠是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病情危急,所以术前诊断的正确与否非常关键。大部分的宫外孕可根据病史、HCG、B超及后穹窿穿刺可明显诊断。对一些临床及B超无法明确诊断的病例,MRI检查有其优势:无损伤、对软组织分辨率高、可以横断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等任意方向扫描,成像不受气体、骨的干扰、不受操作者的技术和手法的影响、对亚急性出血及陈旧性出血优于CT[4];可以定量评估盆腔出血量。
  输卵管妊娠流产或破裂后,脱落的绒毛组织及胚囊在破裂口附近与周围肠管、腹膜粘连及血肿形成不规则的团块。MRI可清晰显示各层结构,特别是羽毛状脑沟回的特征影像。腹盆腔合并急性、亚急性、陈旧性血肿是异位妊娠的另一重要征象。而MRI正好可清楚显示不同时期的出血。
  MRI是诊断临床无法明确诊断的宫外孕的重要补充检查手段。MRI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不仅能观察到有无妊娠,而且能观察到妊娠囊的部位、破裂的部位、破裂之后形成的包块以及不同时期的出血,为异位妊娠术前诊断提供有力的依据。
  参考文献
  [1]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193-194.
  [2]高元桂,蔡幼铨,蔡祖龙.磁共振成像诊断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203-205.
  [3]袁飞,刘银,赵军,等.3.0TMRI诊断陈旧性宫外孕2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6(20):11-12.
  [4]郭启勇.实用放射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收稿日期:2015.01.2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咳嗽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8例各种呼吸道疾病引起的久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给予杏苏散加减联合艾灸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止咳药物治疗,治疗3个疗程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7.06%,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35%,观察组肺功能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例腹股沟疝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常规组采用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组采用无张力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花费时间,术后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比常规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切口长度比常规组短,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达克宁栓联合中药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霉菌性阴道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给予达克宁栓联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中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观察组复发率为3.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及排除标准所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回药复方软化动脉胶囊对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大鼠血脂、血流变的影响。方法:将40只糖尿病并发动脉粥样硬化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回药低剂量组、回药高剂量组。治疗后,观察各组大鼠体重、饮食、血脂四项、血液流变学。结果:回药复方软化动脉胶囊可降低模型大鼠的饮食、体重,降低TC、TG、LDL-C(P<0.05);升高HDL-C(P11.1mmol /L,即视为糖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疏肝解郁法与精液质量提高的相关性。方法:按治疗方法不同将入选的94例不育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治疗3个月后,复查其精液,对两组患者精液质量各项指标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经中西结合治疗3个月后,精液质量均有提高,而观察组患者精液质量提高情况较为明显。结论:治疗不育时,若兼顾心理精神状况,可能对治疗效果更有裨益。  【关键词】中医证型;疏肝解郁;精液质量  【中图分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上气道咳嗽方抗炎消肿镇痛作用。方法: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廓炎性肿胀、蛋清致大鼠足趾肿胀模型,观察上气道咳嗽方的抗炎消肿作用;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观察上气道咳嗽方的镇痛作用。结果:高、中剂量上气道咳嗽方能明显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白所致大鼠足趾肿胀,低剂量上气道咳嗽方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和蛋白所致大鼠足趾肿胀无明显影响;高、中剂量上气道咳嗽方能明显延长小鼠热板致痛小鼠出
期刊
【摘要】目的:研究双黄连制剂体外抗菌效价检测方法,建立基于生物检定的双黄连制剂质量评价模式。 方法: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的生物检定法中的管碟法,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菌种,建立生物效价评价双黄连制剂的方法,并对不同厂家的双黄连口服液的抗菌效价进行测定。结果:双黄连制剂体外抗菌实验量效之间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不同厂家的双黄连口服液抗菌效价为10.278U~15.7276U。结论:生物效价检测方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甲硝唑注射液与湿润烧伤膏处理产后伤口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120例会阴有伤口的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甲硝唑湿润烧伤膏,分析不同方法处理伤口的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伤口治疗时间、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做好外阴部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腰大肌注射复方当归镇痛液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病患者85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用复方当归镇痛液对腰大肌注射治疗;对照组42例,给予理疗加手法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疗程时及6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腰大肌注射复方当归镇痛液治疗腰椎退行性骨关节炎是一种疗效可靠、安全易行的治疗方法。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氨溴索辅助治疗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行氨溴索辅助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达95.35%,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3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