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幼小衔接工作,促进孩子快乐成长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mlie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培养幼儿渴望学习、愿意上学的情感,激发孩子的入学兴趣;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避免幼儿园小学化;重视对孩子进行良好的作息、自己收拾东西、做事专注、独立思考、阅读等习惯的培养。对于即将入学的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获得知识更重要。
  关键词:幼小衔接 避免幼儿园小学化 孩子习惯的培养
  幼儿园大班的孩子即将成为一名小学生,他们能否很快完成由幼儿到小学生的转变,很快适应小学生活,是幼小衔接的关键所在。幼小衔接,是幼儿园教育的终结阶段,是小学教育的开始阶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正确发展的基础上,有着自身的意义与价值,是帮助幼儿较好地适应小学生生活的基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完善幼小衔接,帮助孩子们快乐成长:
  一、开展参观、观摩等系列活动,初步激发孩子的入学兴趣
  要培养幼儿渴望学习、愿意上学的情感,首先要让幼儿对小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才能他们逐渐接受,并产生好感。孩子向往上小学并且产生“我想学”的心理状态时,才能学得好。因此应给孩子了解小学的机会,以使孩子从了解小学到喜欢小学。学校可为准一年级学生提供入小学参观的机会,开展一系列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参观和观摩活动。如参观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微机教室、图书馆、美术室以及学校的周边环境,以熟悉小学的学习环境;参加少先队活动,观看升旗仪式,看小学生上课,看小学生做作业,和小学生交谈,与小学生联欢,“和红领巾哥哥姐姐的对话”活动等等,还可以开展“我是小学生——半日体验”活动,请准一年级学生直接参与到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组织的活动中去,在看一看、想一想、说一说的过程中了解小学学习活动,从内心深处产生上小学的愿望。通过这样的活动,让幼儿较好、较全面地了解了小学、了解了小学生学习等情况,使幼儿在思想上、情感上作好了入学准备,激发了他们对小学的向往之情。
  二、尊重儿童发展的年龄特点,避免幼儿园小学化
  法国教育家卢梭曾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但就目前情况来看,大部分家长迫于各方面的压力,要求幼儿园對孩子进行拼音、英语、思维训练等教学,使得幼儿园小学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幼儿园小学化无异于拔苗助长,而拔苗助长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过早地促使果实成熟,只会让它们既不漂亮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许多家长害怕孩子进入小学后跟不上小学里的学习进度,便在大班时安排孩子在假期中去兴趣班提前学习拼音、奥数等,剥夺了属于孩子的假期,减少了本属于他们的欢乐时光。据调查,部分孩子进入小学后,发现课本里的知识自己都曾经学过,便没有了新鲜感,于是上课也不专心了,从而导致上学期成绩优秀,下学期便开始逐渐下滑。事实证明,幼小衔接问题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使幼小衔接工作更加完善。
  三、重视对孩子习惯的培养
  1.良好的作息习惯。要适当调整孩子的作息时间,每天7∶30左右起床,晚上8∶30就寝。暑假在家适当缩短午睡时间。晚饭前后与孩子共同商量一些活动内容,如画画、弹琴、玩玩具、看书等,动静搭配,使孩子每天的生活富有节奏,与小学生的生活相接近。
  2.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要教孩子学会整理自己的玩具、物品,进行分类摆放;再教会孩子在绘画、看故事书和学习结束的时候将物品收拾好,从哪儿拿的,还放到哪儿去;开学后还要让孩子养成每天上学前根据当天课表检查学习用品的习惯。
  3.做事专注的习惯。儿童教育专家认为,孩子只有先形成一种专注的习惯,才有可能在日后对自己的事业全身心投入,不会被其他事情所干扰。培养学生专注的习惯是一年级孩子最为重要的学习习惯。目前从一年级的课堂上来看,有的孩子上课听讲的专注程度几乎能达到40分钟,孩子上课的思维始终围着老师转。这样的学生只能占到一个班的10%。但有的孩子只能听10分钟,还需要老师不断地提醒。
  4.独立思考的习惯。有的家长常常为孩子安排好一天的日程,孩子从早晨一睁眼,到晚上闭上眼睛睡觉,几乎所有的时间都卡在母亲的手里,什么时间干什么、学什么,都是经过细细推敲、精打细算的,遇到问题一律妈妈来解决。时间长了,孩子没有了自我,没有了自己的思维,丧失了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一点是最可怕的。一个人智力水平的高低,主要通过思维能力反映出来。孩子学习有双重的目的:一是掌握知识,二是发展思维技能。大多数父母和教师往往只注意前者而忽略了后者,因此出现了许多学习成绩较好但思维能力较差的“高分低能”的孩子。可见,培养孩子广阔、灵活、敏捷的思维能力,对开拓孩子的智慧极为重要。
  5.阅读的习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孩子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我们家长不要只看眼前孩子的成绩考了多少分、他学会了多少字、会算多少题,培养孩子应该从长远的角度去考虑,凡是优秀的学生,并不是老师教出来的,几乎所有的优秀学生都有着共同的好习惯,那就是阅读,大量地阅读。读书是所有功课植根的土壤,它的贫瘠与丰厚,关系到孩子一生的发展。
其他文献
新课改的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各门课程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音乐教学也是如此。但在实际教学时,学生的表现却大大的不尽人意,如不愿与他人合作、不愿参与课堂上的活动、不愿有方法地唱歌……使整堂课毫无生气、毫无表现,一提起来,很多音乐老师都愁苦满面。但平时问问学生,喜欢上音乐课吗?几乎是异口同声:“喜欢。”为什么对音乐课的“爱好”却难以转化成学生学音乐的优势呢?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的兴趣
期刊
摘 要: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正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特有的效果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复习课作为一种重要课型,如何探索新规律,克服低效重复现象,将两者有机结合,产生化学反应,是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 复习课 存在问题 实施策略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在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中,
期刊
近年来,探究式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新课标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和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后,实施探究式教学已经势在必行。  一、探究式教学的条件  1.创设问题情境  既然探究式教学以问题为出发点,因而创设合理的问题情境便是探究式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首要条件。这里所创设的问题情境至少要满足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动机性,即所提出的
期刊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若和我们的潜能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我们只利用了我们身体和心智能源的极小一部分而已。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离他的极限还远得很。他拥有各种能力,只是往往习惯性地未能运用它。”当前新课程改革要求促动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核心成员余文森教授提出了新课程的三大课堂教学理念:生活性教学、发展性教学、生命化教学。教师
期刊
摘 要:围绕教学设计要考虑到数学知识的学习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兴趣,从而有效地进行教学,使小学数学课堂更有效。  关键词:新课改 小学数学 兴趣 多媒体 有效  新课程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在数学学习中,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教学活动的成功喜悦,便会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喜欢学数学。因此,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
期刊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改变至今仍普遍存在的学生被动接受、大运动量反复操练的学习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兴趣,深化学生的数学体验,养成学生良好的探究性学习习惯。  一、对当前数学教学中探究式学习的反思  目前,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在朝着新课程理念和方向扎实推进,并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探究式学习以其日益凸
期刊
摘 要: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对高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越来越注重,特别是在高中化学教材实验教学中。但是就目前来说,在高中化学教材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養和全面性发展,因此必须进行改革创新。本文对高中化学教材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其创新措施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关键词:创新 高中化学 实验教学 创新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教育体制的改革,现在更加注重
期刊
摘 要: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需要恢复“原生态”,语文课堂要还语文本来的面目,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遵循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构建文化浸润的语文课堂,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使语文课堂散发着浓厚的语文情趣和文化气息。  关键词:新课标 小语语文 课堂教学 原生态  孩子是自然界最有活力的生命,我们的小学语文课堂就要充满大自然气息,就要有生命的活力。让生态走进课堂,把课堂还给孩子
期刊
摘 要:反思中学生物的传统教学和探究式教学过程,探究式教学使师生有更高层次的提升空间,是时代发展的要求,需要我们在教学中坚定信念。  关键词:中学生物 探究式教学 思考  探究性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
期刊
摘 要:数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高于生活,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以现实生活为依托,让富有生活氣息的知识走进数学课堂,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这是学习数学的最终目的。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在数学与生活之间架起桥梁。  关键词:贴近 生活 步入 课堂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