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刷新纪录

来源 :科学大观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feng_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人布雷特·拉纳(Brett Larner)是日本跑步新闻网站的负责人,自1997年起长期居住在日本。在今年的琵琶湖马拉松后,他撰文深度分析了日本男子马拉松几十年来的进步之路。
  2月底,日本历史最为悠久的琵琶湖马拉松完成了最后一届比赛,这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比赛。25岁的铃木健吾(Kengo Suzuki)凭借最后6公里的爆发,以2:04:56拿下冠军,也成为第一个跑到2:04:00区间的日本选手。共有335名选手完成比赛,只有4位非日本籍。其中,5人跑进2:07:00,15人跑进2:08:00,28人跑进2:09:00,42人跑进2:10:00,174人跑进2:20:00。要知道,美国只有21名男选手在合规条件下跑进2:10:00。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其他颇具深度的马拉松赛事:去年12月的瓦伦西亚马拉松,共有30人跑进2:10:00;1991年的伦敦马拉松,105名男选手跑进2:20:00。但今年的琵琶湖马拉松,显然处于另一个高度。
  3月14日,2021年世界白金标马拉松赛事,也是日本今年第一场大规模的线下马拉松比赛——名古屋女子马拉松鸣枪开赛!松田瑞生以2:21:51夺得比赛冠军,创日本历史第十四、世界年度第二的佳绩。同样令人惊叹的是本次比赛共有13名日本女子选手跑进2:30:00,跑进3小时的女选手共有124人,而去年日本只有约160位女选手的成绩在3小时内。
  过去15年间,在日本,一场半马赛事有150人、175人甚至多达250人跑进1:06:00的情况屡见不鲜,同一赛季甚至有多场比赛达到这一数据。但在全马赛事中,这还是首次。情况是如何发展成这样的?

高手云集和超级跑鞋


  有三点必须事先强调。
  首先,日本有针对男、女选手而专门设置的精英赛事。琵琶湖就是专项男子精英赛事。而女子马拉松发展的一些关键节点有所不同,笔者必须另写文章加以阐述。
  第二,今年,顶尖选手扎堆琵琶湖实属意外。往年,男子精英们在2月至3月初至少有别府大分、延冈、琵琶湖和东京4场本土精英赛事可供选择。今年,由于疫情的缘故,琵琶湖成为唯一的选择。假如所有比赛恢复正常,我们断然不会看到井喷式的爆发,也不可能在今后日本举办的每一场马拉松中看到这样的数据。
  第三个因素,当然是跑鞋。Nike的Vaporfly 4%和Next %在日本颇具影响力,而其他品牌的对标产品大多也已面市,并被普遍使用。这显然也对琵琶湖的成绩产生了影响。2019年底,赫尔穆特·温特(Helmut Winter)博士发表了一份研究报告,估算出自跑鞋技术改进以来,男子精英选手的整体提高幅度为1分45秒。假设此后一年多时间内跑鞋技术又有进步,他预测整体提高幅度将达到2分钟。
  这对琵琶湖的成绩又有何影响呢?算上2分钟的时间差,铃木健吾的夺冠时间将在2:06:00区间,另有4人在2:08:00区间,10人在2:09:00区间,跑进2:20:00的人数下降为143。
  综合考量日本选手的过往成绩和今年的人员集中情况,这一成绩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但我们还是要说说,这些完全深耕于日本本土的选手,是如何达到琵琶湖赛事的深度和高度的。
  日本大学男子长跑的发展与马拉松密不可分,其重点是与半马距离相似的箱根驿传。这项源自100多年前的大学男子公路接力赛事,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奥运马拉松选手而设立。在过去的30年间,大约从日本电视台开始直播这一赛事起,赛事水平开始逐步提升。尤其自2013年以来,赛事水平更是突飞猛进,质量和厚度都是如此。最近的3位日本国家纪录保持者,即将参加东京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3名选手及替补,以及最近两场日本主要马拉松赛事的优胜者,当下所有努力突破极限的人,都曾是箱根驿传的赢家。
  日本马拉松之所以能够崛起,部分原因在于,在大学取得成功的教练大多是从小在电视上观看箱根驿传的那一代人。他们曾经是参赛者,现在转型为教练,他们的队员也基本都是看着比赛长大的。

  今年的箱根驛传吸引了超过日本半数人口的6500万电视观众,令人难以置信。就像之前的参赛者和他们的教练一样,全国各地的孩子们也在电视机前关注着他们,许下“我也想这么做!”的心愿。这有益于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才。同时,年轻教练也在更好地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训练理念,并加以发挥。上述种种因素相互融合,便形成了2013年后我们在大学领域所看到的这股浪潮。
  相比之下,日本大多数马拉松选手来自所谓的实业团。实业团相当于大学毕业后的半专业学院制建制,适应速度较为缓慢。在日本,地位观念根深蒂固,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年轻的助理教练对如何改进现有技术有创新的想法,就必须接受前辈主教练的判断,而后者往往囿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思维,拒绝改变。
  但这种局面也一直在改变,很多在琵琶湖取得成功的实业团,比如黑崎播磨、本田、GMO,都选择了更年轻的主教练。

不仅仅是大跑量


  就训练而言,老派的跑量堆积训练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仍然存在。
  但不可否认,通过仔细研究世界各地的先进经验,可以产生更多的想法和方法。以曾代表青山学院大学拿到箱根驿传冠军的吉田祐也(Yuya Yoshida)为例,去年,年仅22岁的吉田在毕业前以2:08:30在别府大分完成首马,毕业后加入GMO的他公布了新的马拉松备战计划,年底,已经23岁的吉田在福冈以2:07:05的成绩获得冠军。
  吉田透露,他优先考虑休息、恢复和训练质量,而非训练时长。他表示,在9月专注于创造5000米和10000米个人最好成绩训练的同时,他以3分45秒至4分每公里的配速进行了8次两到两个半小时的长距离跑步。
当地时间2021年5月5日,日本,2021年北海道- 札幌马拉松节半程马拉松赛暨东京奥运会测试赛赛况。

  为备战福冈,他跑了4次40公里,还参与了半马和30公里的变速跑。半马分成5组:每组由3公里8分55秒和1公里3分35秒两部分组成,最后再加一组2分45秒的1公里。30公里分6组:每组由配速3分30秒至3分55秒每公里的3公里及配速3分至3分02秒每公里的2公里构成,最后一组的速度取决于他的感受。
  跑鞋技术的更新也对训练有所帮助。大八木弘明(Hiroaki Oyagi)担任主教练的驹泽大学在本赛季拿下全日本大学和箱根两大驿传冠军,日本东京奥运会选拔赛冠军中村匠吾(Shogo Nakamura)也师从于他。大八木教练认为,采用新技术的跑鞋不仅会在比赛中直接提高成绩,还可以使选手在提高训练质量的同时降低受伤风险。有了新跑鞋,人们有可能完成前几代人无法完成的训练,进而在比赛中产生更强的信心和更好的成绩。

对奥运会的痴迷


  除训练外,很多其他因素也在发挥着作用。在东京赢得2020年奥运会主办权后,马拉松获得了巨大投入,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Exceed计划。这项由实业团联盟所赞助的奖励计划,为一项新的国家纪录支付近100万美元,为一次2:06:00的成绩支付近10万美元,2:07:00减半,为相对应的女子成绩也支付等额奖金。如果获奖选手的教练也任职于实业团,他将另获选手所得奖金的50%。
  实业团联盟冒着巨大的风险,创建了一种全新的、拥有复杂制度的奥运会马拉松选拔赛体系。各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注重预算和培训方向,它们都希望赞助选手参加奥运选拔赛并入选奥运马拉松代表队。刻板如“旭化成”这样的典型日本企业,都“一掷千金”,在其位于延冈的训练场安装了世界上最大的低压低氧训练舱。
  相關部门还将3分每公里的配速作为马拉松的标准速度,按此标准,马拉松的完赛时间将是2:06:00。在过渡时期,选手们在绝望中挣扎,但随着新一批选手的成长,他们逐渐接受了这一标准。
  田中飞鸟(Asuka Tanaka)是一位个人最佳成绩为2:10:13的马拉松选手。去年在福冈,他首次尝试跑进2:10:00,赛后他承认,以3分04秒每公里的配速跑进2:10:00是无损健康的,不过他也表示:“3分配速是一个更舒服的节奏,我认为这给了我更好的机会去征服它。”还有很多其他人也是这么想的,这界定了与半马类似的标准,选手们像搭上了新干线的“子弹头列车”,直到终点不可避免地到来。

  有一个深受喜爱的电视节目吸引青年才俊;有高效的大学及毕业后发展系统来培育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本土奥运上砸出重金,树立榜样;而人们普遍相信这是行得通的,具体到琵琶湖的例子里,一场比赛就能招纳众多高手;还有跑鞋科技的进步。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塑造了今天的日本马拉松。

  所有这一切都发生在2013年大学高手涌入马拉松赛道前夕,很多人还未毕业。设乐悠太(Yuta Shitara)2018年在东京马拉松创下2:06:11的国家纪录,在年底就被大迫杰(Suguru Osako)在芝加哥以2:05:50刷新。
  在2018年马拉松世界六大满贯赛事中,有4项都出现了日本男子精英选手的身影:他们在东京获得第二,在波士顿拿下冠军,在基普乔格创造世界纪录的柏林取得第四名,又在芝加哥收获第三。去年,大迫杰在东京将日本国家纪录刷新到2:05:29。3分每公里的配速被甩在了身后,他们的同辈选手和更年轻的追随者们看着他们,喊出:“我们也能做到。”
  这是琵琶湖最大的收获之一。看看那里的三甲选手,还有在福冈夺冠的吉田祐也,他才23岁,而在琵琶湖创下新的国家纪录的铃木健吾也只有25岁。以2:06:26获得第二名的土方英和(Hidekazu Hijikata),也是23岁。第三名,细谷恭平(Kyohei Hosoya),2:06:35,25岁。
  这些人在初中和高中时期,在电视上看着设乐悠太和大迫杰们在箱根大放异彩,说:“那就是我!”这一代的选手,有信念、有信心,他们坚信自己能做到。
  一位伟大的美国诗人曾写道:I'm losing my edge. The kids are coming up from behind.
  有一个深受喜爱的电视节目吸引青年才俊;有高效的大学及毕业后发展系统来培育他们当中的许多人;在本土奥运上砸出重金,树立榜样;而人们普遍相信这是行得通的,具体到琵琶湖的例子里,一场比赛就能招纳众多高手;还有跑鞋科技的进步。所有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塑造了今天的日本马拉松。
当地时间2020年1月1日,日本神奈川,2020年箱根驿传往路赛,青山学院夺冠。

  在日本,不存在真正的秘密或是惊喜,但他们花了一个世纪搭建的体系,想在其他地方复制也并不容易。
  更大的问题在于今年夏天之后将会发生什么。一旦东京奥运再度延期,新冠肺炎疫情危机对经济的影响挥之不去,各企业对马拉松发展的热情会有怎样的回落不得而知。目前尚没有迹象表明大学人才储备放缓,但他们是否还能获得同样的前景,还有待观察。
  ◎ 来源|新浪网
其他文献
随着马拉松运动在国内迅速流行,城市平坦道路上的奔跑已无法满足众多跑者,他们把目光转向更具挑战的越野跑。  人民日报记者曾华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马拉松和越野跑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马拉松是国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英文名为Marathon,距离为42.195公里,多在城市公路举行,属于路跑范畴。越野跑则是在野外进行的跑步活动,英文名为Cross-country Running,其项目种类众多,短
期刊
当今马拉松热已席卷全球,然而时不时出现的猝死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跑马拉松一定要量力而为。在马拉松和越野赛中,类似甘肃此次事故之前同样发生过,马拉松究竟如何才能保证安全?  虽然所有医生都告诉我们运动有好处,但也有一些专家认为,马拉松长度的跑步一旦超过26英里,就可能给普通跑步者带来危险。每年参加此类比赛的人数如此之多,长跑到底有多危险?  英国广播公司报道说,在比赛中发生的大多数伤亡涉及轻微
期刊
2014年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马拉松热在全国各地迅速兴起。这项运动,目前已从一二线城市逐渐深入到三四线城市,甚至是县城,速度之快令人咋舌。而经济、文化、体育等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马拉松,也因准备不足和服务欠缺不断被人吐槽。  从不同的法治维度,3位专家探讨了“马拉松热”带来的法治问题,并就相关问题的解决之道发表了各自观点。  杨武友,廣东省公安厅一名警察,马拉松爱好者,近年来多次参加广东各地马拉
期刊
“嫦娥”“天问”向宇宙深处进发,量子信息、干细胞研究勇闯“无人区”,5G、高铁点亮美好生活……  “夯实科技基础,在重要科技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的5点要求中的第一条。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再次强调,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  从2016年“科技三会”到党的十九
期刊
“加油,欢迎来到北京大学。”近日,一条29秒的视频被各大网络平台“疯转”。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受访者韦东奕为高考生加油打气本身,而且因为手提馒头和矿泉水、身着质朴的他,脱口而出的北大助理教授身份和成绩,让不少观众“有被惊到”。  5月31日的早上,待在宿舍里的韦东奕,接受了记者的电话专访。据回忆,他的一日三餐在食堂吃,当时怕第二天起得晚,就提前买一些馒头和包子,手里提的正是第二天的早餐。  透
期刊
著名的旋涡星系M51,是由Charles Messier在1773年10月13日观测一颗彗星时发现的。  过去数十年,  中国航天倘若没有钱学森、戚发轫、南仁东等一批身怀绝世之才的大師级科学家,  胸怀报国之志,全身心投入,不可能取得今天的成就。  飞天探月,“问道”火星,致敬苍穹……  从昨天到今天,再到明天,  中国人每一个太空梦的实现,  更是万千杰出之士无私奉献、接力拼搏的成果。
期刊
科学,一个“高冷”的领域,常常让人难以靠近。  但如果换一种打开方式,说不定你会发现“想象不到的快乐”。  中科院物理所M楼的一间大实验室里,剪刀、护目镜、磁铁、灯泡、胶水等应有尽有,平时泡在实验室的研究生,随手抄起几件物品,就能设计出一个小实验,和网友一起探索科学的奥秘。  这里是物理所科普节目的录制现场。在年輕人活跃的B站,一群由20多岁的硕士、博士组成的科普团队,化身成深受网友追捧的UP主—
期刊
星系NGC1512是一個位于时钟座星系里的棒旋星系,距离地球大约3000万光年。星系NGC1512非常明亮,人们利用普通望远镜就能看到它。这个星系的直径大约是70000光年,几乎跟我们的银河系的直径一样大。  数百年来,  人类从来没有停止对天空和宇宙的探索,  从人造卫星升空到月球漫步再到火星探测,  这是人类对无垠宇宙的憧憬,也是对未知空间的向往。  我们为什么对太空如此执着?  深空探测之于
期刊
离家跋涉1000多里,6月7日到达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云南境内的亚洲象群为何要一路向北?  除了缺食物或迷路,科学家有新的推测。  近日,云南省西双版纳“断鼻家族”15头亚洲象北上“远足”到达昆明的消息引发人们关注。除了北上的亚洲象,近期还有一批南下的亚洲象。此前有专家称,象群北上是因为原有栖息地遭到破坏,食物匮乏,北上是为了找食物;也有人说,是象群的首领迷路了,才一路向北。  中国科学院强磁
期刊
一则新闻曾引发众多网友关注: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乌拉特草原上的一只骆驼去年被卖到了百公里之外的一户牧民家,时隔近一年,这只骆驼独自穿越围栏、公路,走了百公里路程,又回到了原主人的家中。内蒙古生物技术研究院特聘高级工程师张志刚告诉记者:“马和骆驼等动物能够找到回家的路,很大程度上是靠嗅觉、视觉和记忆力。”  据专家介绍,长期生活的环境中所包含的气味、声音和画面等,都会在动物的脑海中留下印象,动物会将从外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