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重构之我见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weini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传统的音乐课堂注重传递教科书上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忽视了作为主体的学生,学习过程的探讨。对于音乐基础知识的传授,老师机械地讲,学生傻傻地听,内容分散,没有整体性,很难达到好的效果。教师如果能在可控范围内合理对教材进行重构,也可能给音乐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课堂;重构;音乐要素
  进入21世纪以来,面对一个高节奏、高科技、高竞争的社会,教育只有着眼于未来,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才能适应这一新形势。对此,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从单一传递教科书上呈现的现成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这其实是告诉我们要在批判地继承原本以传授知识为主的课堂,向人文课堂转变。他更强调课堂的灵动、生成、创新和激情。要把培养有用的人作为我们的长远目标。
  音乐教学也是一样,在教学过程中巧妙搭建阶梯,要让孩子在质朴、思辨、创新、激昂的氛围中走进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在亲身参与音乐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熏陶;培养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树立终身学习音乐的愿望。下面就从我的课堂实例出发,谈谈我对课堂重构的浅显做法。
  一、贴近生活,认识音符的阶梯——探究知识的形成
  音符是音乐的重要组成要素,而学生对音乐概念的来源不清楚,对音符规律的建立过程不明确。只知其然,不知所以然,只会机械认知,不会创新应用。这与教师“重结果轻过程”的课堂教学模式密切相关,在“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模式下,鲜活的知识来源被无情地截断,前人对知识艰辛的探究过程被“边缘化”。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利于学生真正地理解与掌握知识。教师如果可以创造性地寻找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他们探究音符的形成,一定能让他们记忆犹新,且充满激情。
  音符的家族成员太多,要记住名字还要知道时值,小朋友们学习起来着实要下一番功夫。小学阶段的音乐课每周只有两节,在学生埋头作业堆的空隙能来音乐教室放松一下,本该轻轻松松、快快乐乐,如果再逼着孩子记忆这些用处不大、难度不低的音符标记实在太难为他们了。能不能有一种方式,让学生玩在其中、乐在其中、学在其中。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师生互动:买饼、卖饼的游戏,帮助学生快速有效地学习音符:
  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告诉孩子们:我是一位卖饼阿姨,这块完整的饼,它值四块钱(板书:全音符,四拍)。
  师(请来两位买饼同学):如果我要把这块饼平均卖给他们两人(把圆一切为二),每人要出多少钱?
  生:两块钱。(板书:二分音符,两拍);
  师(再请出两位同学):如果又来了两个人怎么办?
  生:把饼再切一刀(平均分成四份),
  师:现在每人要出多少钱呢?
  生:一块钱。(板书:四份音符,一拍)
  师:如果来了八个人呢?
  生:再切两刀,把饼(平均分成八份)
  师:这时每人要付多少钱呢?
  生:0.5元,也就是半元。(板书:八分音符,半拍)
  师生(根据加粗部分的文字)共同总结:其实认识音符一点都不难,你们看:把一块饼平均分成几份后得到的其中一份,就叫几分音符;分的份数越多,每个人需要付的钱就越少,付得钱数就是他的拍数。(游戏结束了,孩子们仍然兴奋不已,还想继续买下去。)
  我一改传统的先认知再建立意义的教学模式,把抽象的音符和时值,形象化为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饼和钱”;先和学生的已有经验挂钩,在脑海中建立“分饼的概念”,再把他们和音符联系起来。也许孩子们再一次接触到这些音符的时候还是不一定能立即说出他们的名称和时值,但我想,只要想起这块“饼”,想起课堂上的“买饼”游戏,他们一定能快速做出反应,甚至还能以此类推学习更多的音符。
  书本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坐标,但教师不能教条,可以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探究音符及其时值的关系,让学生在探究科学真理的过程中,开启自己那扇思维之门。
  二、主体参与,把握节奏的阶梯——展示教师的智慧
  课堂不是教师教学行为模式化运作的场所,而是教师教育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教师应该用自己的智慧去开启学生的智慧。
  节奏是音乐的基本表现要素之一,他是音符家族成员的组合形式,是音乐风格的主心骨。不同民族、地区、国家的音乐都有着风格迥异的节奏型。对学生来说,枯燥教条的节奏练习的确让他们乏味厌倦。如何让重要却枯燥的节奏练习也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呢?说到这点,任何年龄段的孩子都一样,新鲜有趣的东西人人喜欢。学生期待惊喜、渴望参与,只要课堂中有亲身参与或体验的活动,他们都跃跃欲试、充满兴趣,所以学生主体参与是课堂教学的一味兴奋剂。
  切分音是一个典型的节奏型,学生初次遇到时常容易犯错。比如《小竹桥》这课,整首歌曲篇幅很长,旋律之间联系又不大,学生学起来有一定难度。開头一句就出现了一个切分节奏,为了解决难点,我把这个节奏型单独提出来让学生反复练习,可只要一放到乐句中,就立马唱成了附点节奏,再拿出来单独拍,对了,放到句子中,又错了!我无奈的想发火。有句话说得好:“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我迅速转变思路,不停地把这个旋律放在嘴边唱,想找到好的方法解决切分音的难点,当时正好在排一个舞蹈节目,就不自觉地跳了几下:在第一个八分音符上:双手交叉握住,放在胸口,曲膝;到了四分音符的位置:双手推出,同时挺直双腿,提臀。带着这个肢体律动,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我走进另一个班的课堂:嘿!成了!学生边跳边唱,兴趣盎然,居然没有任何人唱错。仿佛在这里,切分音根本就不是难点,而是孩子们手舞足蹈的理由。
  主体的参与不仅让严肃的课堂变得活泼、灵动,更重要的是它还拉近了孩子与孩子之间以及孩子与老师之间的距离,让和谐师生关系在课堂上得以延展;只要老师们积极思考,善于提炼,主体参与活动还可以在更多的地方绽放它无穷的魅力。
  三、师生互动,感知旋律的阶梯——激发学生的欲望
  课堂教学除了语言要生动,教学内容必须贴近生活,教学过程除了要体现探究的理念外,在教学设计中,还必须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合理的教学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有一定规律的旋律是要我们教师去引导学生感受发现的。
  譬如在教学《真善美的小世界》一课时给了我很大的激励。这本是三年级的欣赏曲目,在了解到这首歌曲还是迪斯尼乐园的主题曲后,孩子们一定要求我教会他们。由于歌曲难度大,离下课又只有十分钟,我决定本节课就只学习歌曲后半段的高潮部分。这部分是模进结构,而且分别以DO ,RE, MI开头,我觉得孩子们一定很快就能唱好,在跟琴学唱几遍后就尝试让孩子们清唱了一遍。我预料中的优美旋律没有出现,他们把三个层层递进的模进乐句,唱得几乎是同一旋律的三遍重复。我惊呆了!这么简单的模进,他们居然唱不了?又或者是,这么简单的旋律我居然不会教!惊讶之余是迅速的思考:我得让孩子感受到旋律的联系和变化!哎!有了!搭木块爬楼梯啊!教室的凳子是40x25x10厘米的长方体木块,我灵机一动,搬来一张木块以10厘米为高平放,再搬来一张以25厘米为高紧贴着第一张,于是我哼唱着第一乐句登上第一张木块,唱到第二乐句时站上了第二张木块,我又站在第二张凳子上继续哼唱第三乐句,请同学们想想应该怎样摆放这第三张凳子。他们起先没有反应,在我反复两次这个过程后,孩子们恍然大悟(只要把木块以40厘米为高竖着放),争着来放这第三张木块。教室里气氛空前高涨。
  课堂其实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舞台。孩子在这个师生互动的放木块游戏中积极、主动,不仅收获了知识,还很有成就感。放对木块和领悟歌曲旋律的内在联系几乎是同时的。于是我请了几个孩子在搭好的木块上走了走,亲身感受旋律的变化。当我再请孩子们演唱时,那当然是 没问题了。
其他文献
【摘要】蒙古族民歌旋律是蒙古族舞蹈的靈魂所在,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谐统一。蒙古舞表演时需要蒙古族民歌旋律的配合,一方面,蒙古族民歌旋律不但可以激发蒙古舞表演者跳蒙古舞时的灵感;另一方面,蒙古族民歌旋律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起到提示蒙古舞表演者不同舞蹈动作的作用。如果没有蒙古族民歌旋律的配合,那么蒙古舞的表演就会变得空洞没有生命力。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旋律;蒙古舞;作用;影响  蒙古族民歌旋律
期刊
【摘要】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民族音乐这个“活文化”则随着这条历史长河不断地发展、繁衍生息。流行音乐是中国高速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伴随着现代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世界。本文旨在通过对杭盖乐队在音乐创作中民族音乐与流行音乐的结合,阐述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  【关键词】民族音乐;流行音乐;传承;杭盖乐队  汉斯立克说过“一切音乐作品是人的创作,是一定个性,一定时代,一定文化的产物”。中国民族音乐
期刊
【摘要】中国民间舞蹈种类繁多,风格迥异,有其独特的身份和话语,但在发展的过程中其审美判断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具体研究民间舞身份、话语“变”的内质,辩证认识“变”的影响,引起全方位的“思”和得出行之有效的“法”,是本文的主要思路。文章将临县“伞头秧歌”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作为参照物,通过两“变”、三“思”展开阐述研究。  【关键词】中国民间舞;身份;话语;变;思  一、中国民间舞  (一)民间舞的概念判断
期刊
【摘要】《春江花月夜》是一首由琵琶曲改编的声乐随想曲,是有较高难度的花腔女高音咏叹调,作为一名声乐研习者,在演唱时发现这首歌曲声音跨度大且“呜”“啊”字型偏多,有大量的跳音和长音,因而发现这首歌曲更讲究气息、咬字和音高的准确度,所以像说话般的歌唱状态在这首歌中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以《春江花月夜》为例,简要的说明在练习过程中摸索的方法和经验。  【关键词】说话;歌唱;情感;假声;模仿  一、声乐随
期刊
【摘要】叙事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花都法国。经过40余年的发展,叙事学的研究外延不断扩展。法国文学评论家罗兰·巴特指出,叙述的媒介并不局限在语言,也可以是电影、绘画、雕塑、音乐等。只要有信息的交流,就有叙述的存在。影视音乐,能够助力情节的演进, 执行叙事的功能,从而使电影变得独特。本文通过分析王家卫电影《花样年华》中的音乐叙事,旨在研究影视音乐是如何执行叙事功能,助推电影向前发展,使视听艺术达
期刊
【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练习曲对后世的钢琴练习曲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文章以肖邦的练习曲《离别》为例,探究练习曲的呼吸特点和表达形式,提高肖邦练习曲的演奏水平。  【关键词】肖邦钢琴练习曲;呼吸特点;表达形式  肖邦素有钢琴诗人之称,钢琴练习曲是肖邦最具代表性的音乐作品,在进行钢琴练习曲的演奏时,必须全面的对肖邦钢琴练习曲的呼吸特点及表达形式进行分析,重视肖邦钢琴练习曲呼吸的
期刊
【摘要】《哥德堡变奏曲》是一部巴洛克时期巴赫十分杰出的作品代表。通过聆听感受朱晓玫弹奏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对朱晓玫和《哥德堡变奏曲》的简要介绍,简要分析朱晓玫的钢琴演奏风格特点,感受朱晓玫演奏的内心情感,表达自己对朱晓玫演奏的感想。  【关键词】《哥德堡变奏曲》;巴赫;朱晓玫  第一次知道朱晓玫,就是前一阵听到她在2014年莱比锡音乐节演奏的《哥德堡变奏曲》,能回去自己翻了很多关于朱晓玫的评论
期刊
【摘要】印象主义音乐代表人物德彪西,在作品的曲式分析、调式调性、和声等方面进行创新,抓住光线和色彩的瞬间感觉,追求精巧、飘逸、朦胧的风格特征,钢琴作品《贝加摩组曲》中的第三首《月光》被评价为“轻盈的上行琶音犹如喷泉一般涌起”。作品通过对音乐语言的运用,注重色彩的变化展现出一幅轻纱薄雾、夜色朦胧的迷人景色。  【关键词】德彪西;风格;色彩;画面  德彪西是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涵盖了众多音
期刊
【摘要】戏歌,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极具民族特色的声乐品种,其以戏曲为主元素,与歌曲、乐曲等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作为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戏歌完美地融入了戏曲、曲艺的音乐元素和唱腔。可以说,戏歌是我国民族声乐艺术苑坛上一朵盛开的奇葩,承载着传统音乐与现代化音乐艺术的美,是我国音乐艺术创作的精粹。基于此,文章从戏歌的发展及必要条件出发,以《梅兰芳》作品为例,详述戏歌的音乐风格。  【关键词】戏歌;音
期刊
【摘要】中小学生普遍存在背唱能力差的问题,很多学生对于学过的歌曲都不能完整的唱出来。本文对当前中小学学生背唱能力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重点分析背唱教学的优化策略,提出多给学生聆听的机会、重复的时间和记忆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背唱能力。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歌唱教学;背唱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实施,中小学音乐教学作为美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愈来愈受到重视,但是,笔者在调研中发现,学生在音乐课学习之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