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赣西北边陲的铜鼓县带溪乡柳溪村,苍翠欲滴的群山逶迤连绵,澄明如练的柳溪河蜿蜒其间。柳溪河边有一栋建于1980年初的两层楼房,青砖墙、木质楼梯和楼板,尽管比较陈旧,却颇为庄重大气,这是柳溪小学的教室,学校一共有5个年级、100余名学生和6名老师。村落、田野、学校……恍如安详的世外桃源。
但有时这种平静也会被搅扰和打破。雨季来临,平日里清澈温顺的柳溪河水位猛涨,像狂怒的烈马,不停地耍着性子。河上一座木桥,历经水流和岁月冲刷,虽然依旧坚固屹立,但在这种恶劣天气下,要过这座桥仍让人有些胆战心惊。
又是一个大雨倾盆的日子,湍急的河水几乎要漫上桥面。放学了,柳溪小学有不少住在河对岸的学生要过桥回家。“同学们,先在这里站好,两两牵着依次过桥。小翠、小晖,你们先过来,打好伞、抓紧老师的手,我们一起过桥。”风雨中,刘石生老师往返于桥的两头,把学生安全送到彼岸。刘石生是柳溪小学的校长,也是学校年纪最大、资历最老的老师。在学校没搬离这里之前,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涨水时护送学生过桥。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他还每天在河边巡查,劝阻下河玩水的学生;每天送学生通过学校后面的一条公路。在他尽心尽力的守护下,柳溪小学几十年来未发生一起学生安全事故,他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安全“守护神”。
[坚守38年,撑起山村教育一片天]
刘石生是土生土长的柳溪村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尽管生活艰辛,但父母的勤劳善良感染着他,赋予了他质朴、执着、乐观的特质。刚恢复高考时,他参加了却没能如愿考上大学。作为全村仅有的两名高中生之一,1979年2月,他成了柳溪小学的一名民办老师。从此,三尺讲台成了他不带锚链的小船,他的教育理想开始启航。如今,38年过去了,38年如磐的坚守,逝去的是无声的岁月,诠释的是对山村教育的满腔真情。
记者走进新搬迁不久、远离了柳溪河的柳溪小学,规整美观的校舍、一尘不染的操场、蓬勃生长的各种树木,就像一个温馨的四合院,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更令人心情舒畅。因为乡镇学校资源整合,如今的柳溪小学只剩下一、二年级两个班40来个学生,而刘石生就是学校仅有的两名老师之一。面前的刘老师神采奕奕,脸上挂着极具亲和力的微笑,岁月风霜没有在他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作为柳溪小学的“元老”和老校长,我们诧异于他为什么还要固守这所正在“萎缩”的村小。“我是柳溪人,在柳溪小学呆惯了,我熟悉这里的每家每户,我想把乡亲们的孩子教好,在这里工作我很快乐。”刘石生的回答简单而质朴。
1980年初,刘石生成家了,不久后便生育了一儿一女。但他只有一个已出嫁的姐姐,家里就他一个壮劳动力,一家老小都指望他一个人。从此,刘石生就奔波于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不得停歇。农忙时节,刘石生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耙田、插秧、收割、挑谷子、晒谷子……严寒酷暑,面朝黄土背朝天,忙完田里的活,他早已汗如雨下、精疲力尽。尽管劳动繁重,但教学、学生在他心里永远是第一位的,他既是老师,又是校长,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这么多年来,他从未缺过一节课,没有少过一次作业批改。他几乎利用了所有的周末甚至是寒暑假,全心全意地完成好工作。
那个年代,学校教具十分奇缺。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因为没有教具,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有一次,在教学生计算圆锥的轴截面面积时,有两个学生怎么都不理解。刘石生便用锯子、刨子做了一个木头的圆锥,并从中一分为二。这一来,学生立即明白了什么叫轴截面、怎么求轴截面的面积。
自此,他一发不可收,用木头制作了120多副教具。因为能将抽象的数学直观化,所以他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他所教的班级每年都是全乡第一,全县前五名。在铜鼓县还未普及义务教育时期,他所带的小学毕业班,每次升学率都达到95%以上——那时小学升初中的平均升学率只有50%。1991年柳溪小学毕业班是刘石生带的,24名学生有23个考取了初中,后来有8个上了重点高中,4个考上了大学。
带溪中心学校胡伟校长说:“刘老师在38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于学习,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他的公开课多次在市、县竞赛中获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县数学竞赛,曾十余次进入全县前五名。”
刘石生说,教育必须先教学生学会做人。为此,每天第一节课前,他都要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讲一个做人的小故事。很多学生毕业几十年了,都能记起刘石生给他们讲过的故事。
[用爱与温暖点亮山村孩子的未来]
“刘老师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孩子们的成长,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这么多年来,乡亲们早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孩子们也都把他当成‘爸爸’、‘爷爷’!”对于刘石生多年来的默默付出,当了20年柳溪村书记的钟幸昌感慨地说。
1997年,因为家庭收入微薄,度日艰难,妻子劝刘石生放弃教学工作,外出打工。然而,刘石生实在舍不得那方倾注了他全部热情的讲台,舍不得渴求知识的山里娃。为此,妻子与他闹起了别扭,甚至抛下正在上初中的两个孩子,独自去沿海打工。从此,照顾家庭和学校的重擔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每天都忙得团团转。面对这一切,刘石生没有丝毫的怨言,他知道,山村教育需要他,山里的孩子需要他。
2005年的一天,二年级学生周国龙和同学在操场上开心地玩耍,突然一个趔趄,猛地摔倒在地。把手摔骨折了,而且关节外露。同学们见状都吓呆了,一个个慌了神。刘石生闻讯赶来,连忙抱起周国龙,叫上另一位老师骑摩托车送去县医院。村子离县城有30公里,为了减轻颠簸,防止周国龙伤势加重,刘石生小心翼翼地抱着他。一路上都托着他的手臂。一会儿,刘石生的手就酸麻不已,汗流浃背,加上本来就有腰肌劳损,承重让腰背挺直更为困难。周国龙病中和出院后,刘石生对他都关怀备至,不仅帮助他恢复身体,还辅导他落下的功课。周国龙和他的父母都感动不已,都说刘石生就是最亲的亲人。
学生张颜丽、张建利姐弟的父亲患了尿毒症,家庭十分困难,刘石生为他们交纳杂费,给姐弟俩买鞋、买衣服。目前,学校有3名贫困学生,刘老师每天为他们提供免费午餐……38年来,他给学生花了多少钱,捐助了多少东西,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刘石生用父亲般的细致和耐心关爱着自己的学生,他将学生的点滴都记录在本子上,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家庭背景、健康状况、性格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学习状态等都了如指掌,做起思想工作來总能对症下药。从教38年来,刘石生所教的学生从未出现过心理健康、安全等问题。
如今,刘石生在县城买了房,儿子、儿媳都到县城做生意去了,妻子也过去带孙子孙女,刘石生就一个人住在学校,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县城,平时利用周末去学生家家访。
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刘石生患上了肾囊肿、腰椎间盘突出等好几种病,时常感到腰痛难忍,每次到医院检查买药,医生告诫他:“一定要注意休息和保养,否则后果会很严重。”他哪里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有多重,只是在他心里,学生分量更重。
刘石生爱好拉二胡、书法,他也常常把艺术之美传递给山村的孩子,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的学生钟赣敏在书法上的造诣颇高,为了表达对恩师的感激,还专门送给他一幅字,是包含刘石生名字的藏头诗:“点石成金披肝胆,爱生如子见真情。”
“我这一生就做一件事,就是在这养育自己的山村教书。”因为这份执着的信念,再多的困难,刘石生也泰然处之;再多的挫折,也只是他人生路上的“风景”。◆
但有时这种平静也会被搅扰和打破。雨季来临,平日里清澈温顺的柳溪河水位猛涨,像狂怒的烈马,不停地耍着性子。河上一座木桥,历经水流和岁月冲刷,虽然依旧坚固屹立,但在这种恶劣天气下,要过这座桥仍让人有些胆战心惊。
又是一个大雨倾盆的日子,湍急的河水几乎要漫上桥面。放学了,柳溪小学有不少住在河对岸的学生要过桥回家。“同学们,先在这里站好,两两牵着依次过桥。小翠、小晖,你们先过来,打好伞、抓紧老师的手,我们一起过桥。”风雨中,刘石生老师往返于桥的两头,把学生安全送到彼岸。刘石生是柳溪小学的校长,也是学校年纪最大、资历最老的老师。在学校没搬离这里之前,他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在涨水时护送学生过桥。为了孩子们的安全,他还每天在河边巡查,劝阻下河玩水的学生;每天送学生通过学校后面的一条公路。在他尽心尽力的守护下,柳溪小学几十年来未发生一起学生安全事故,他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安全“守护神”。
[坚守38年,撑起山村教育一片天]
刘石生是土生土长的柳溪村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尽管生活艰辛,但父母的勤劳善良感染着他,赋予了他质朴、执着、乐观的特质。刚恢复高考时,他参加了却没能如愿考上大学。作为全村仅有的两名高中生之一,1979年2月,他成了柳溪小学的一名民办老师。从此,三尺讲台成了他不带锚链的小船,他的教育理想开始启航。如今,38年过去了,38年如磐的坚守,逝去的是无声的岁月,诠释的是对山村教育的满腔真情。
记者走进新搬迁不久、远离了柳溪河的柳溪小学,规整美观的校舍、一尘不染的操场、蓬勃生长的各种树木,就像一个温馨的四合院,听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更令人心情舒畅。因为乡镇学校资源整合,如今的柳溪小学只剩下一、二年级两个班40来个学生,而刘石生就是学校仅有的两名老师之一。面前的刘老师神采奕奕,脸上挂着极具亲和力的微笑,岁月风霜没有在他脸上留下过多的痕迹。作为柳溪小学的“元老”和老校长,我们诧异于他为什么还要固守这所正在“萎缩”的村小。“我是柳溪人,在柳溪小学呆惯了,我熟悉这里的每家每户,我想把乡亲们的孩子教好,在这里工作我很快乐。”刘石生的回答简单而质朴。
1980年初,刘石生成家了,不久后便生育了一儿一女。但他只有一个已出嫁的姐姐,家里就他一个壮劳动力,一家老小都指望他一个人。从此,刘石生就奔波于三尺讲台和田间地头,不得停歇。农忙时节,刘石生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耙田、插秧、收割、挑谷子、晒谷子……严寒酷暑,面朝黄土背朝天,忙完田里的活,他早已汗如雨下、精疲力尽。尽管劳动繁重,但教学、学生在他心里永远是第一位的,他既是老师,又是校长,承担了繁重的教学和管理任务,这么多年来,他从未缺过一节课,没有少过一次作业批改。他几乎利用了所有的周末甚至是寒暑假,全心全意地完成好工作。
那个年代,学校教具十分奇缺。在教学中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因为没有教具,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有一次,在教学生计算圆锥的轴截面面积时,有两个学生怎么都不理解。刘石生便用锯子、刨子做了一个木头的圆锥,并从中一分为二。这一来,学生立即明白了什么叫轴截面、怎么求轴截面的面积。
自此,他一发不可收,用木头制作了120多副教具。因为能将抽象的数学直观化,所以他的教学效果非常好,他所教的班级每年都是全乡第一,全县前五名。在铜鼓县还未普及义务教育时期,他所带的小学毕业班,每次升学率都达到95%以上——那时小学升初中的平均升学率只有50%。1991年柳溪小学毕业班是刘石生带的,24名学生有23个考取了初中,后来有8个上了重点高中,4个考上了大学。
带溪中心学校胡伟校长说:“刘老师在38年的从教生涯中,时时以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勤于学习,学以致用。在教学中,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他的公开课多次在市、县竞赛中获奖。他辅导学生参加全县数学竞赛,曾十余次进入全县前五名。”
刘石生说,教育必须先教学生学会做人。为此,每天第一节课前,他都要用3分钟左右的时间,给学生讲一个做人的小故事。很多学生毕业几十年了,都能记起刘石生给他们讲过的故事。
[用爱与温暖点亮山村孩子的未来]
“刘老师为了学校的发展和孩子们的成长,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这么多年来,乡亲们早就把他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孩子们也都把他当成‘爸爸’、‘爷爷’!”对于刘石生多年来的默默付出,当了20年柳溪村书记的钟幸昌感慨地说。
1997年,因为家庭收入微薄,度日艰难,妻子劝刘石生放弃教学工作,外出打工。然而,刘石生实在舍不得那方倾注了他全部热情的讲台,舍不得渴求知识的山里娃。为此,妻子与他闹起了别扭,甚至抛下正在上初中的两个孩子,独自去沿海打工。从此,照顾家庭和学校的重擔都落在他一个人身上,每天都忙得团团转。面对这一切,刘石生没有丝毫的怨言,他知道,山村教育需要他,山里的孩子需要他。
2005年的一天,二年级学生周国龙和同学在操场上开心地玩耍,突然一个趔趄,猛地摔倒在地。把手摔骨折了,而且关节外露。同学们见状都吓呆了,一个个慌了神。刘石生闻讯赶来,连忙抱起周国龙,叫上另一位老师骑摩托车送去县医院。村子离县城有30公里,为了减轻颠簸,防止周国龙伤势加重,刘石生小心翼翼地抱着他。一路上都托着他的手臂。一会儿,刘石生的手就酸麻不已,汗流浃背,加上本来就有腰肌劳损,承重让腰背挺直更为困难。周国龙病中和出院后,刘石生对他都关怀备至,不仅帮助他恢复身体,还辅导他落下的功课。周国龙和他的父母都感动不已,都说刘石生就是最亲的亲人。
学生张颜丽、张建利姐弟的父亲患了尿毒症,家庭十分困难,刘石生为他们交纳杂费,给姐弟俩买鞋、买衣服。目前,学校有3名贫困学生,刘老师每天为他们提供免费午餐……38年来,他给学生花了多少钱,捐助了多少东西,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
刘石生用父亲般的细致和耐心关爱着自己的学生,他将学生的点滴都记录在本子上,建立了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家庭背景、健康状况、性格特点、特长和兴趣爱好、学习状态等都了如指掌,做起思想工作來总能对症下药。从教38年来,刘石生所教的学生从未出现过心理健康、安全等问题。
如今,刘石生在县城买了房,儿子、儿媳都到县城做生意去了,妻子也过去带孙子孙女,刘石生就一个人住在学校,两个星期才回一次县城,平时利用周末去学生家家访。
由于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刘石生患上了肾囊肿、腰椎间盘突出等好几种病,时常感到腰痛难忍,每次到医院检查买药,医生告诫他:“一定要注意休息和保养,否则后果会很严重。”他哪里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有多重,只是在他心里,学生分量更重。
刘石生爱好拉二胡、书法,他也常常把艺术之美传递给山村的孩子,让他们受到美的熏陶,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他的学生钟赣敏在书法上的造诣颇高,为了表达对恩师的感激,还专门送给他一幅字,是包含刘石生名字的藏头诗:“点石成金披肝胆,爱生如子见真情。”
“我这一生就做一件事,就是在这养育自己的山村教书。”因为这份执着的信念,再多的困难,刘石生也泰然处之;再多的挫折,也只是他人生路上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