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对社区广场定义的基础上,论证社区广场围合的必要性,以成都华侨城纯水岸为例,从广场的基面、边围、功能设施、空间焦点等方面分析了围合性对社区广场品质的影响,从而论证空间围合对社区广场品质塑造、场所营造中的的重要性。
关键词:社区广场;围合性;华侨城纯水岸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位,关系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水平,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主要标志。社区广场是社区的最重要的外环境,它为居民提供大型的室外活动空间,是社区的凝聚地与活动承载点,对居住区居民日常的生活、交往等起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塞弗迪说:“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创造物质的社区,从而使心灵的社区在那里重新生长”。空间品质是社区广场设计成功的标准之一,笔者试图从圍合性的角度探析社区广场的空间营造。
1 社区广场空间围合的必要性
1.1社区广场的定义
社区广场的定义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广义地说,就是所有具备社区级规模的以休闲娱乐文化为主题的公共活动广场;狭义地说,就是主要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娱乐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改善社区生活质量为宗旨,以休闲娱乐文化为主题而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及建设的开放性公众广场系统。
1.2社区广场的作用
社区的中心广场是整个住区的居民宜于聚合、交流的场所,对于住区中心环境的塑造,突出住区环境本身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增强社区公共空间的凝聚力和识别性,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
1.3社区广场空间围合的意义
任何人造场所的特点和空间质量是由他们被如何围合而决定的,围合是空间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出发点之一就在于为人创造易识别、安全、稳定的空间环境并赋予人领域感。芦原义信在他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再三强调了围合感的重要性,并指出“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时,方可以说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2 社区围合性对广场品质的影响
2.1 基面对围合性的影响
基面是建筑空间造型的基础性元素,是广场空间的基石,是与居民接触最密切的一个界面,是承载各项居民活动、划分空间领域或强化景观视觉效果等的重要媒介物。它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社区广场空间品质:
2.1.1 围合形态
形态,是决定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没有形态的空间将无法被感知,而空间创造出距离,使我们对形态的感知成为可能。”人的活动需要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定的形式适宜于特定的目的。纯水岸的社区广场以圆形为母题,虽然西北面做了十字形切割,但总体上以环形围绕为主。保证了广场有明确的中心、静态的空间特质的同时,削弱了封闭性、稳定性,展现出一定的动感和活力,因而具有较好的识别性和亲切感。
2.1.2 规模与功能
规模,即大小,是决定空间品质的三个因素之一。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大而单纯的广场对人有排斥性,小而局促的广场则使人具有压抑感。本社区活动广场服务于内部,面积约1000㎡,尺度适中。
2.1.3 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指广场基面的长度与纵深比。有关研究表明,广场空间在水平方向上,人的视觉对基面不同的比例关系感受不同,并且随着比例关系的变化,人对空间的感觉也将截然不同。
尺寸大小对人的心理感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过小的社区广场空间会使人产生压迫感,而过大的社区广场空间则会显得空旷。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城市空间设计中以人的外部空间亲密尺度20一25米为模数,建立外部空间模数理论。而凯文·林奇认为,约12米的尺度是亲切的、宜人的尺度。
2.1.4 高差
高差是指通过基面的抬高与降低,用以界定不同空间领域,增加空间层次与韵律,提升广场空间美学品质的设计处理方法。纯水岸社区广场这样的通过运用地形坡度自西向东的降低,将人流与视线引向东面更低的沿湖“带状景观空间”,空间逐渐表现出私密和安全的微妙变化,利用高低变化增强社区广场的空间层次。
2.1.5材质与色彩
纯水岸社区广场统一用条形石材相错的造型方式作为控制性的形象布满整个广场基面形成广场空间环境的整体统一。这两种石材比例得当、间距适宜,东西横向延伸结合坡度变化,引导性增强。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来看,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暗示空间的情绪,纯水岸社区广场灰暗的色彩则赋予空间环境沉着、稳定、冷静的性格特征。
2.2 边围对围合性的影响
边围是指突出于基面并围合基面的建筑实体,边围是在边界基础上的深化和丰富,包涵了两层含义:一是广场基面的轮廓,二是该轮廓上的建筑实体。边围对休闲广场空间的封闭设计起到决定性作用,使广场空间从基面的二维转向立体的三维。
2.2.1围合形式
围合程度越高,空间的封闭性就越强,向心力也就越大。由于有多条道路接入社区广场,使其边围的连续性遭到破坏,空间领域感和私密性稍显弱化,但空间的方向性与渗透感增强。
2.2.2材质与色彩
社区广场,其边围的色彩通常反映出使用者对平和、自然、优雅、舒适的追求和推崇,一般多选用含有灰色调的色彩,而尽量避免使用明度、纯度过好的建筑色彩。
2.2.3建筑围合
周围的建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围合广场,但是它对对广场空间效果起着细化作用,丰富着空间层次,烘托广场气氛,甚至直接关系到广场空间品质的好坏。纯水岸社区由中心广场到四周,建筑逐渐升高,空间与景观层次丰富,视野开阔。
2.3 功能设施对围合性的影响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功能设施的设置是影响广场空间活力的直接因素。
纯水岸社区广场在边围处设置了景观坐凳,为居民提供亲切宜人的公众交往活动空间,进而在空间、景观等视觉因素上,增加视觉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广场的使用效率。广场西南面的雕塑是场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鲜艳,点缀在景观边围,构成广场视觉环境景观,增强广场空间的活力与魅力,提高了广场空间品质。
2.4 空间焦点对围合性的影响
空间焦点的使当运用可强化广场空间层次的逻辑关系,加强广场空间的向心性和方向性。纯水岸社区广场在社区主轴线上、广场与湖面交接处植入一颗大树,避开了主要交通流线,将观察者的视线引向自身,从而使广场空间趋向于在空间焦点的方向上产生轴向性。
3 结语
本文以成都华侨城纯水岸为例,通过从广场的基面、边围、功能设施、空间焦点等四个设计物质层面下的各个详细设计要素分析了围合性对社区广场空间塑造的影响。但围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围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为空间提供物质支撑,塑造出具有情感特征的积极空间。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曾提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说,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是围合形成空间。建筑创造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含义,就是通过对物质形式的安排而获得某种有目的的空间,从而构成对人的生活有意义的场所。因此,建筑应在与整体环境的协调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身心需求,使之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用真诚的心灵去领悟空间,应是建筑师的责任;使人类得到诗意的栖居,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蔡永洁,《城市广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03:
[3]张宗果.浅议城市广场的空间围合性[J].山西建筑.2008年11月
[4]杨.盖尔 著.《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09:
[5]诺伯舒兹 著.《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 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7
作者简介:
吕志雄(1989—),男,汉,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关键词:社区广场;围合性;华侨城纯水岸
中图分类号:TU985文献标识码: A
0 引言
社区是城市的基本构成单位,关系着人们的身心健康和生活水平,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的主要标志。社区广场是社区的最重要的外环境,它为居民提供大型的室外活动空间,是社区的凝聚地与活动承载点,对居住区居民日常的生活、交往等起着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塞弗迪说:“建筑师的工作就是创造物质的社区,从而使心灵的社区在那里重新生长”。空间品质是社区广场设计成功的标准之一,笔者试图从圍合性的角度探析社区广场的空间营造。
1 社区广场空间围合的必要性
1.1社区广场的定义
社区广场的定义可分为广义与狭义两个方面:广义地说,就是所有具备社区级规模的以休闲娱乐文化为主题的公共活动广场;狭义地说,就是主要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娱乐文化生活的需要和改善社区生活质量为宗旨,以休闲娱乐文化为主题而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及建设的开放性公众广场系统。
1.2社区广场的作用
社区的中心广场是整个住区的居民宜于聚合、交流的场所,对于住区中心环境的塑造,突出住区环境本身的地域和文化特色,增强社区公共空间的凝聚力和识别性,引导居民参与社区交往有着重要的作用。
1.3社区广场空间围合的意义
任何人造场所的特点和空间质量是由他们被如何围合而决定的,围合是空间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其出发点之一就在于为人创造易识别、安全、稳定的空间环境并赋予人领域感。芦原义信在他的《外部空间设计》一书中再三强调了围合感的重要性,并指出“把建筑周围作为积极空间设计时,把整个用地作为一座建筑来考虑设计时,方可以说是外部空间设计的开始”。
2 社区围合性对广场品质的影响
2.1 基面对围合性的影响
基面是建筑空间造型的基础性元素,是广场空间的基石,是与居民接触最密切的一个界面,是承载各项居民活动、划分空间领域或强化景观视觉效果等的重要媒介物。它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影响社区广场空间品质:
2.1.1 围合形态
形态,是决定空间品质的重要因素。“没有形态的空间将无法被感知,而空间创造出距离,使我们对形态的感知成为可能。”人的活动需要不同的空间形态,特定的形式适宜于特定的目的。纯水岸的社区广场以圆形为母题,虽然西北面做了十字形切割,但总体上以环形围绕为主。保证了广场有明确的中心、静态的空间特质的同时,削弱了封闭性、稳定性,展现出一定的动感和活力,因而具有较好的识别性和亲切感。
2.1.2 规模与功能
规模,即大小,是决定空间品质的三个因素之一。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大而单纯的广场对人有排斥性,小而局促的广场则使人具有压抑感。本社区活动广场服务于内部,面积约1000㎡,尺度适中。
2.1.3 比例与尺度
比例是指广场基面的长度与纵深比。有关研究表明,广场空间在水平方向上,人的视觉对基面不同的比例关系感受不同,并且随着比例关系的变化,人对空间的感觉也将截然不同。
尺寸大小对人的心理感知有着决定性的意义,过小的社区广场空间会使人产生压迫感,而过大的社区广场空间则会显得空旷。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城市空间设计中以人的外部空间亲密尺度20一25米为模数,建立外部空间模数理论。而凯文·林奇认为,约12米的尺度是亲切的、宜人的尺度。
2.1.4 高差
高差是指通过基面的抬高与降低,用以界定不同空间领域,增加空间层次与韵律,提升广场空间美学品质的设计处理方法。纯水岸社区广场这样的通过运用地形坡度自西向东的降低,将人流与视线引向东面更低的沿湖“带状景观空间”,空间逐渐表现出私密和安全的微妙变化,利用高低变化增强社区广场的空间层次。
2.1.5材质与色彩
纯水岸社区广场统一用条形石材相错的造型方式作为控制性的形象布满整个广场基面形成广场空间环境的整体统一。这两种石材比例得当、间距适宜,东西横向延伸结合坡度变化,引导性增强。
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来看,通过色彩的运用,可以有效的暗示空间的情绪,纯水岸社区广场灰暗的色彩则赋予空间环境沉着、稳定、冷静的性格特征。
2.2 边围对围合性的影响
边围是指突出于基面并围合基面的建筑实体,边围是在边界基础上的深化和丰富,包涵了两层含义:一是广场基面的轮廓,二是该轮廓上的建筑实体。边围对休闲广场空间的封闭设计起到决定性作用,使广场空间从基面的二维转向立体的三维。
2.2.1围合形式
围合程度越高,空间的封闭性就越强,向心力也就越大。由于有多条道路接入社区广场,使其边围的连续性遭到破坏,空间领域感和私密性稍显弱化,但空间的方向性与渗透感增强。
2.2.2材质与色彩
社区广场,其边围的色彩通常反映出使用者对平和、自然、优雅、舒适的追求和推崇,一般多选用含有灰色调的色彩,而尽量避免使用明度、纯度过好的建筑色彩。
2.2.3建筑围合
周围的建筑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围合广场,但是它对对广场空间效果起着细化作用,丰富着空间层次,烘托广场气氛,甚至直接关系到广场空间品质的好坏。纯水岸社区由中心广场到四周,建筑逐渐升高,空间与景观层次丰富,视野开阔。
2.3 功能设施对围合性的影响
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中指出:“在评价特定区域中公共环境的质量时,必须把能否为人们小坐提供更多、更好的条件作为最重要的因素来考虑。”功能设施的设置是影响广场空间活力的直接因素。
纯水岸社区广场在边围处设置了景观坐凳,为居民提供亲切宜人的公众交往活动空间,进而在空间、景观等视觉因素上,增加视觉的复杂程度,提高了广场的使用效率。广场西南面的雕塑是场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色彩鲜艳,点缀在景观边围,构成广场视觉环境景观,增强广场空间的活力与魅力,提高了广场空间品质。
2.4 空间焦点对围合性的影响
空间焦点的使当运用可强化广场空间层次的逻辑关系,加强广场空间的向心性和方向性。纯水岸社区广场在社区主轴线上、广场与湖面交接处植入一颗大树,避开了主要交通流线,将观察者的视线引向自身,从而使广场空间趋向于在空间焦点的方向上产生轴向性。
3 结语
本文以成都华侨城纯水岸为例,通过从广场的基面、边围、功能设施、空间焦点等四个设计物质层面下的各个详细设计要素分析了围合性对社区广场空间塑造的影响。但围合只是一种手段,一种策略,围合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这种形式为空间提供物质支撑,塑造出具有情感特征的积极空间。
正如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曾提出:“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是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就是说,建筑对于人来说,具有使用价值的是围合形成空间。建筑创造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含义,就是通过对物质形式的安排而获得某种有目的的空间,从而构成对人的生活有意义的场所。因此,建筑应在与整体环境的协调中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身心需求,使之成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有机体。用真诚的心灵去领悟空间,应是建筑师的责任;使人类得到诗意的栖居,更是人类社会文明和历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蔡永洁,《城市广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
[2]芦原义信著.《外部空间设计》[M].尹培桐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03:
[3]张宗果.浅议城市广场的空间围合性[J].山西建筑.2008年11月
[4]杨.盖尔 著.《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2.09:
[5]诺伯舒兹 著.《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M].;施植明 译.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07
作者简介:
吕志雄(1989—),男,汉,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建筑设计及其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