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种下一颗“推敲”的种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623159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围绕“美丽的秋天”安排了四篇课文。“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优美的单元导语把学生带进了美丽的秋天。秋天,是天高云淡,是金桂飘香,是果实累累。秋天在诗人眼中是“最是橙黄橘绿时”,是“霜叶红于二月花”,是“江上秋风动客情”。秋天在学生眼中,是金色巴掌的小树叶,是叶丛间蹦跳的小脚丫,是虫鸣雁去的叮咛。这么美好的贴近大自然的一组课文,秋思秋雨秋声秋景,怎能不抓住这大好机会和学生一起品
  秋呢?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完《古诗三首》和《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这两篇课文后,迎来了周末,正值久雨初晴、丹桂飘香的好时节。我结合所学内容布置了一项综合实践作业——走近秋天,寻找美,记录美。让学生亲近大自然的同时,寻找并拍下眼中的美景。学生把美丽的秋景定格在相机里,传到相册。那个周末,看着他们不断上传的作品,或山间红叶,或果实累累,或胖乎乎的南瓜、甜津津的甘蔗,无不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一张张美景勾起了我的游兴,饭后带着小儿畅游园间小路,醉于桂花的甜美,有感于此情此景此事,诗兴大发,遂得拙句:“回首落叶萧瑟处,怡然自得满径香。”句虽拙,情却真,满意而归。
  转眼上班了,星期一的语文课上,我迫不及待地和学生们分享了我的诗句,他们听了都拍手叫好,却又提出了质疑:这首诗怎么这么短,不完整啊?如果是七言绝句,那么还少两句。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我趁热打铁,结合本次实践活动,激发学生们的创作热情:“想想古诗《山行》中的诗句,第一句该写什么?”学生们说要写去哪了,路况如何。在大家的议论纷纷中,我们写出了首句“登山踏园寻秋去”。再写点什么呢?我故作苦思冥想状,学生们也纷纷认真思考着,教室里真安静啊,静得仿佛地上掉一根针的声音都能听得见。看着一张张表情丰富的小脸蛋,真让人忍俊不禁。“小诗人们,这首诗咱们再写点什么呢?谁来说一说?”学生们畅所欲言,教室里一派积极献计的景象。
  经过大家共同的努力,有了“寻秋”的首句,接着是“看秋”“闻秋”,我们写下了 “不闻鸟鸣虫窃窃”。再看学生拍的美景,觉得还有很多秋天的景物没有表现出来,我们又改了一版:“登山踏园觅秋去,枫叶银杏好颜色。瓜果五谷好味道,丹桂飘香满归途。”读着改着,改着吟着,我不禁想起了苦吟诗派的代表人物贾岛的“僧敲月下门”,于是就讲了“推敲”这个典故。学生们听完故事恍然大悟:“原来我们思来想去,字斟句酌就是‘推敲’啊,我们也可以当诗人啦。”学生们情不自禁地笑了。
  學完《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学生们都被美的语言“俘虏”了,于是我趁热打铁,国庆小长假,布置了“走近秋天”综合实践活动续篇——走近秋天,写一写,画一画,“我也做个小诗人”之诗配画。体裁自选,字数不限。国庆小长假后收到学生们的诗配画作业,着实惊艳了我的眼球。现代诗、韵律诗皆美,怎一个“赞”字了得!你看:“不闻知了虫鸣声,但闻菊花芳香气。萧萧秋风落梧叶,寒雨连绵增凉意。”小尹的诗不觉间有了几分叶绍翁的感觉。“枫红杏黄漫天飘,秋风萧萧送凉意。大雁迁移南方去,春回大地再归来。”小林的一去一来用得颇为精彩啊!小漆以《柚》为题的诗也写出了自己对秋独特的喜爱:“落日映晚霞,秋来柚子黄。正是丰收季,儿童敲打忙。”小漆假期肯定忙着摘柚子吃柚子了。小房子的诗句颇多劝学的味道:“一夜雨过一夜秋,一点烛光一思忧。少年正当努力时,静待秋后盼丰收。”透过小房子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房妈妈正在灯下辅导小房子学习的画面。小俞的“秋”也是所见皆所画:“秋天瓜果熟,香气满山飘。秋日大丰收,农民笑哈哈。”学生们的作品还有很多,三年级的学生就能写出这么优美的现代抒情赞美诗,棒棒哒!篇幅有限,我就不一一赘述了。通过本次综合实践活动,我深深地被学生们的率真天性、大胆表达、细腻笔触折服。
  在收集作业的时候还有个小插曲。小林的诗句很好但是没有给画涂颜色,我就跟小林家长聊了下。林爸爸说他看了小林的作业,建议他把第一句和第二句调换下位置,那样更能体现季节的特点。小林跟爸爸反复读了之后也不能确定,说要找张老师看看。这个小插曲让我颇感意外,家长也参与了本次活动。这次作业就算有家长的影子又有什么不好呢?在这个过程中,从诗句的琢磨到布景的选择,这不就是家长和孩子在“推敲”吗?就像课堂上我和学生在“推敲”一样。把语文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这不也正是我们所提倡的大语文观吗?我不禁在心里呐喊:“多么有意义的一次活动啊!”
  这次综合实践活动后,我把学生们的诗配画作品张贴在班级学科特色展示区。透过学生们稚嫩青涩的文字,我想我已经把一颗叫“推敲”的种子慢慢地种在了他们的心里。透过一幅幅或清新淡雅或浓墨重彩的诗配画作品,我相信一颗叫“推敲”的种子一定会在学生心里慢慢生根发芽。
  (作者单位:湖北武汉市光谷第十五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其他文献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课文读熟了吗?生字词会写吗?(生答)  师:好,那我们开始听写。这一课有三个生词,准备好,听写第一个:监生。(生听写)  师:“监生”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  师:是的,你还知道古代对读书人有哪些称呼吗?  生:秀才。  生:進士。  生:举人。  师:对,这都是对读书人的称呼,
偏旁在传统汉字学范畴指合体字的两个组成部分,即形旁和声旁。形旁和形旁构成会意字,形旁和声旁构成形声字。可是,汉字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有很多偏旁不能表音和表义了,比如“工”现在读ɡōnɡ,在原形声字“江”“项”中就不能表音了;“月”是肉月旁,在“服”字中却与肉、月无关,看甲骨文,该字写作“”,左上是“凡”(盘子),右部是“又”(手)摁住“”(卩,跪人),即楷书“”(音fú),合起来以强迫跪人持盘劳动
记者:张校长,据我了解,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四年多的时间,173次活动,20余次联盟外出,55余人次专家报告,400余节研讨课……这一组组数据见证着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为首成立的“本真课堂”五校联盟四年来走过的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发展历程。请您先简要介绍下“本真课堂”五校联盟,好吗?  张胜辉:2013年10月15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以下简称“北二分校”)、洛龙区第二
一、语言学习离不开思维能力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术界经过漫長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  第一,语言和思维都是大脑的功能,但二者不是同一回事,它们的功能、特点与生理机制都不相同,且二者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思维的功能在于认识,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语言是一种声音的符号系统,它的特点是民族性,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它的特点是全人类性;语言是在大脑语言区控制下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
课堂上,如果老师不提问,怎样引导学生学习?如果老师不提问,疑问从何而来?老师不提问,难道学生没有疑问吗?没有疑问,教学活动如何开展?  今年四月,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用他执教《桥》的课例,解答了上面的问题。  上课伊始,老师板书课题《桥》,同时板书:“无提问自主学习活动”。明确告诉学生,这堂课学什么,怎样学。  老师先講《桥》的体裁是小小说,是一种以简练的语言、有限的篇幅塑造典型人物的文学样式,它具
《小岛》:从“小”字读大爱  统编本教材中增添了不少弘扬革命传统教育的课文,集中体现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守卫边关海疆,反映老一辈革命家崇高精神的英雄事迹,读来感人,心生敬仰。《小岛》是著名军旅作家陆颖墨的短篇小说,只要读上一遍,便能强烈感受到小岛上战士们想念家乡,用祖国泥土种畦菜地,感动了将军,一起晚餐的生活场景。故事真实平常,话语感人,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将战士们对祖国、对将军的
在听完一些名师的课后,常有人赞叹:“哇,好厉害哦,这节课上得好好哦!”也常有人感叹:“这个设计好妙哦,我怎么就想不到呢?”其实,没有哪个名师天生就擅长上课。那些光鲜亮丽的课堂背后,有许多他人难以看到的良苦用心。  和易志军在一起共事十年多了,他上的每一节公开课我都听过。我们是同事更是朋友,不管正事还是闲事,经常在一起聊。所以,我有幸能看到这些好课背后的一些东西。  一、磨砺  2012年,志军经历
统编本教材人文主题与语文要素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使得语文要素成了引人注目的高频词。准确理解和把握语文要素,成为教好统编本教材的关键。  一、语文要素里藏着教学标准  一篇课文、一堂课、一个知识点要教到什么程度才算达标,教师必须清楚,否则,缺位、失位或越位就不可避免。统编本教材的“语文要素”使用了行为动词来描述所要达成的教学标准,可参照布鲁姆的认知领域目标层次分类理论加以解读。  1.识记。就是对已
阅读要点  一、奇特的幻想  幻想小说表现的是超自然的幻想世界,它带给学生新奇的意象,激发他们思考。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远离所处的世界,以一种令人振奋的方式,塑造、重建他们的精神世界,不断探索和创造,并释放他们的想象力。在未知之地有很多神奇的地方:期望国、幻觉城、结论岛……还有许多神奇的人物:让人失去目标感、分寸感的感觉采集官,不让人把话说完的夺词鸟,磨蹭人类做事的时间杀手……它们都以充满幻想的形
“基于学习者视角的‘支架建构’”,这里的“支架”是指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习的路径、方法,形成多角度、多样态、可视化的助学系统,助推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个体建构、学伴建构、场域建构,并在学习过程中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样也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过程,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进一步优化“支架建构”,使学生能更好地发展语言、发展思维。  笔者在语文教学中不断进行实践探索,形成了循序渐进、螺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