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死前的严监生》(人教版五下)教学及评析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ol_l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课文读熟了吗?生字词会写吗?(生答)
  师:好,那我们开始听写。这一课有三个生词,准备好,听写第一个:监生。(生听写)
  师:“监生”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
  师:是的,你还知道古代对读书人有哪些称呼吗?
  生:秀才。
  生:進士。
  生:举人。
  师:对,这都是对读书人的称呼,监生也是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严监生原名严大育,字致和,但是有人说他这个监生是花钱买来的,因为他特别有钱。听写第二个词:侄子。
  (生听写)
  师:都写对了,看来你们基本功特别好,字迹也很工整。严监生有几个侄子?
  生:五个。
  师:真棒!阅读课文时提取人物信息很重要。课文除了写他的五个侄子之外,还写了谁?
  生:奶妈、赵氏。
  师:对,读小说的时候要提取关键人物的信息,并且要准确。看来同学们预习得很充分。第三个词:郎中。
  (生听写)
  师:这个词的意思是什么?
  生:郎中的意思是医生。
  师:古代的医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中医。你发现了吗?课文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与现在略有不同,比如“下药”,这个词在古代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医生给病人开药方。
  师:而现代这个词的意思是——
  生:下毒。
  师:我们称这样的文章为古白话文,古白话文中有一些词语和现在的意思不大一样。同学们,读古白话文时,要注意这些古今义不同的词语,我们可以借助课文下面的注释来学习。请你打开书,认真读课文。老师给你们一些注释,有不理解的地方看一看注释,把课文读通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我走到你身边的时候,希望能听到你琅琅的读书声。
  (生读)
  师:这是一篇写什么的文章?
  生:写人的文章。
  师:写人的文章我们要抓住什么问题来学习?
  生:抓住人物的神态描写来学习。
  生:语言。
  生:外貌。
  生:动作。
  师:抓住一个什么主要问题呢?
  生:性格。
  二、 细读课文,理解人物
  师:是的,抓住性格就是抓住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来写。默读课文,你觉得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找到依据画下来,然后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来写在课文旁边。
  (生默读课文,自读自悟。教师请一些学生将概括的词语写到黑板上。)
  师:谁写的“有钱”,依据是什么?
  生:看课文介绍。
  师:谁写的“节约”,依据是——
  生:因为严监生想把两茎灯草去掉一根,所以是节约。
  师:谁写的“小气”?
  生:因为严监生是一个非常有钱的人,但是临死前却为了两茎灯草而不咽气,所以我觉得他很小气。
  生:拼尽最后一丝力气,说明很爱财。
  师:写“吝啬”的同学说一说。
  生:我是从“你是为那灯盏里点的是两茎灯草,不放心”这句话中体会到他很吝啬。
  师:同学们有的说他是节约,有的说他是吝啬,到底是什么呢?“节约”的意思是——
  生:不浪费。
  师:对,该用的用,不该用的不用。“吝啬”的意思是——
  生:不该用的不用,该用的也不用。
  师:对,过分爱惜自己的钱财。那么我们再看看课文,一个临死之人,最可能惦念的就是亲人(板书:两个亲人),但严监生并不是;二侄子说可能是要交代财产(板书:两笔银子),也不是;奶妈说是想要找两位舅爷(板书:两位舅爷),这两位舅爷是严监生的主心骨,他有什么事都问这两位舅爷,但也不是。他惦记的是——
  生:两茎灯草。(师板书:两茎灯草)
  师:是啊,一个人马上就要死了,用尽最后一丝力气,他惦念的不是——
  生:两个亲人。
  师:也不是——
  生:两笔银子。
  师:更不是——
  生:两位舅爷。
  师:而是——
  生:两茎灯草。
  师:同学们,那你说说这是节约还是吝啬?
  生:吝啬。
  师:别急着下结论。同学们都知道他很有钱,那你知道他有多有钱吗?杨老师把《儒林外史》里的资料找来一些,你读一读:(出示)
  这严致和是个监生,家有十多万银子。
  真个是钱过北斗,米烂陈仓,僮仆成群,牛马成行。
  ——选自《儒林外史》
  师:我看有的学生惊讶得下巴都要掉了,为什么呀?
  生:因为他有十多万银子。
  师:你知道十多万银子是多少钱吗?有人大概梳理了一下,那个年间,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的人民币600元左右——那位同学你把因为惊讶而张大的嘴巴合上一些(生笑)——同学们算一下,十多万银子是多少钱?
  生:6000多万!
  师:他是千万富翁啊,而且还有很多店铺。灯草多少钱呢?老师查了一下资料,一文钱能买两大
  捆(师动作比画,生笑)。这么有钱的人,在生命最后时刻惦念的不是——
  生:两个亲人。
  师:也不是——
  生:两笔银子。
  师:更不是——
  生:两位舅爷。
  师:而是——
  生:两茎灯草。
  师:我看到了你们脸上有坏笑哦!这么有钱的人,你说他是节约还是吝啬呢?   生:吝啬。
  师:课文学到这里,我们说他吝啬都有点轻了,我们应该称他为——
  生:吝啬鬼!
  师:他都不是爱财的人了,而是——
  生:守财奴!
  师:看,通过这样的学习我们就知道了课文的人物性格。那我问你,我一说吝啬鬼你会想起谁?
  生:严监生。
  师:我一说严监生,你会想起他的哪个动作?一起做给我看!
  (生做伸两根手指的動作)
  师:哈哈,友情提示一下,以后拍照的时候我们可要慎用这两根手指了。(生笑)
  三、习得表达,拓展运用
  师:同学们,人物性格我们学完了,接下来我们还要学点什么呢?
  生:我觉得应该学学课文的写法。
  师:是啊,经典的人物一定会有经典的写法,那我们就来研究研究吴敬梓先生在这篇文章里到底有什么写作妙诀。下面请小组合作学习,研究一下作者用了什么写作方法。
  (小组合作讨论,请学生到黑板上写讨论的结果。)
  师:很多同学都发现了动作加上神态的描写方法,这种方法我们经常用,可以让人物更形象、更生动。(出示:________________:“妈,渴死我了。”)
  师:谁能在这句话前面加上动作和神态?
  生:我立刻跑到房间大声地说:“妈,渴死我了。”
  生:我赶紧跑到妈妈面前,一脸着急地说:“妈,渴死我了。”
  ……
  师:同学们说的挺多的,老师再来说一个,你们一边读一边做动作。我一边用手擦着汗,一边气喘吁吁地说——
  生:妈,渴死我了。
  师:说着我端起一大杯水咕咚咕咚猛喝起来,(生做动作)说——
  生:妈,渴死我了。
  师:我舔着干燥的嘴唇,拉着妈妈的手说——
  生:妈,渴死我了。
  师:真会撒娇。接着,我皱了皱眉头,跺着脚大喊——
  生:妈,渴死我了。
  师:暴露了你们平时的生活!
  师:不过一个班的同学都能发现课文里的动作、神态描写,那就不能叫作写作妙诀了。有一个小组真是高手,他们竟然发现了一种方法叫“三度重复”,谁来解释一下?
  生:第一次大侄子说的不对,严监生很着急;第二次二侄子说的也不对,严监生就更加着急了;第三次奶妈说的还不对,严监生几乎已经绝望了;到了最后一次,赵氏说对了。
  师:厉害,这种方法其实有一个学名,一会儿我们揭晓答案。用三度重复来描写严监生的句子,请你迅速找出来。你发现什么了?
  生:严监生一直伸着两个指头。
  生:对了,动作可以重复写,这是一个特别好的写作方法。平时写作时写一个人的标志性动作就可以用这种方法。想想你的老师、同
  学、亲人、朋友,谁有习惯性动作?
  生:我妈妈扫地的时候总是把手放在腰上。
  生:我妈妈坐着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跷二郎腿。
  师:还有什么时候也跷二郎腿?
  生:还有我考试考得很好,一进家门时,妈妈会跷着二郎腿表扬我。
  师:班主任老师有没有习惯性动作?
  生:我们班主任批作业的时候会撩一下头发。
  师:还有什么时候?
  生:老师讲课的时候也喜欢撩一下头发。
  师:老师有时生气的时候是不是也撩一下头发(模仿女老师的腔调):“你们怎么能这样呢?”(生大笑)
  师:用重复写动作的方法来表现一个人物是不是挺有趣?刚才你们发现的这种三度重复来表现人物的方法,它在相声里面有个学名叫作“三番四抖”,就像许多笑话里面铺垫一次、铺垫一次,再铺垫一次,最后再抖出来。在课文中,大侄子说两个亲人是——
  生:一番。
  师:二侄子说两笔银子是——
  生:二番。
  师:奶妈说两位舅爷是——
  生:三番。
  师:赵氏说两茎灯草是——
  生:四抖。
  师:那我们用这种方法来做一个小练习。(出示)
  爷爷年纪大了,有些糊涂,手里拿着眼镜,还唠叨着:“我的眼镜呢?”这不,早上,爷爷的手机又找不到了。我们得让他找几次,然后再抖出来?
  生:三次。
  师:或三次以上。都在哪里找?
  生:在卧室里找,没找到。
  生:口袋里找,也没找到。
  生:厨房里找,还是没找到。
  师:最后在哪儿找到的?
  生:卫生间。
  师:有位特别有名的老师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说在冰箱里找到的。有意思吧!平时生活中的人、事,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写,这种方法叫作——
  生:三番四抖。
  师:还可以用上神态和动作,
  也可以把动作重复写。今天我们既学到了严监生是一个怎样的人,还学到了一个写作方法。我们不但要感谢吴敬梓先生,更要感谢严监生,他牺牲自己的生命让我们记住了一个经典动作,让我们用他的经典动作来感谢他。
  师生:(做伸两根手指动作)耶!
  【评析】
  这是一节彰显文体意识的课堂教学。杨老师根据这篇课文的文体特点,依“体”而学,理解人物形象,学习表达方法。
  这是一节学习真实发生的课堂教学。杨老师执教的这节课既有学生琅琅的读书声,又有学生的静思默想、品悟批注、合作探究。课堂上看得见学生的预学、独学、群学、延学,学程设计不着痕迹,让学习真实发生,台下观课的老师或暗自赞许,或掌声响起。下面结合教学构思、教学目标的落实与达成,我们再一起评析这节课的大道至简。
  一、品词造境,课艺精湛   上课伊始,杨老师直接检测预习情况,听写四个词语“监生、侄子、郎中、下药”,是在会写的基础上“聊”词义。简单的环节,实则不简单的构思,处处勾连后面的学习。“监生”引导学生了解到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更是引导学生对古代读书人称呼中还有秀才、举人的进一步学习,并悄然渗透严监生是个有钱人。“侄子”很简单,学生通过读文了解到严监生有五个侄子,可是这也是在为学习课文作铺垫,几个关键人物是怎样凸显严监生这个形象的。“郎中”学生基本都知道是医生的意思,但是,杨老师要解决的问题是文中“下药”等词语古今意思的对比,引出古白话文的特点及学习古白话文的方法,更为下文的学习创设了一个最佳的“学境”。简约而不简单的设计,彰显了杨老师朴实而精湛的教学艺术。
  二、品悟形象,课脉流畅
  杨老师这节课以读为路径,用一个简单而直接的问题“写人的文章我们要抓住什么问题来学习”来统整教学。学生聚焦“两茎灯草、节约、吝啬”,经过一次又一次深入的讨论,对严监生人物形象的认识由节约到吝啬,再到吝啬鬼、守财奴,跃然纸上,深入内心。这样的细细揣摩,由浅入深的巧妙铺陈,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变得立体,对语言文字所承载的意思有了更直观的感知。几个回合、几个层次的读,使学生剥茧抽丝,逐步洞悉严监生的外在表现及内在精神实质,课脉流畅,大巧不工。
  三、品写贯通,课局大气
  这节课,杨老师从学生的思考和接受原点定位教学。课堂上,他倾听学生的汇报,关注学生的思想,偷瞄学生的表情,他陪着学生讨论,等着学生发现,看着学生成长。他与学生之间妙趣横生的对话将“沉闷”的内容变得鲜活生动,他引导学生随文练写,如 “三番四抖”的表达方法的学习,使得学生当场的语言实践与教师的指导相映成趣。让学生徜徉于语言文字的体味之中,在理解、实践、创造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足见杨老师深谙语文教学之道,折射出思考的深度及课堂的张力与大气。
  统观这节课,杨老师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引燃学生的乐学“点”。他从学生的真实感受出发,从文本言语的视角来阐释自己的课堂教学主张。他的课堂简单而又深刻。我们从他对文本解读的深度,看到了他课堂教学的高度。他的课堂告诉我们教学是一种印染,而不是一种赋予。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教育研究院 / 黑龙江省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 郝 帅
其他文献
“语文园地”与课文、口语交际形成单元教学体例,它的主要教学功能有两点:一是提示课文语言训练的要点、核心;二是对本单元的语言有个小结与归纳、迁移与运用。语文园地教什么?统编本教材在一、二年级的园地教学中分别设置了“识字加油站”“我的发现”“字词句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和大人一起读”或“我爱阅读”等板块的内容,重在结合学段特点,隐性编排知识体系,凸显低段识字写字重点,引导学生在观察中发现识字
【议题分析】  月亮,一直是古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据学者统计,李白每作三首诗就要融入月。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月亮的阴、晴、圆、缺,寄托着人们的悲、欢、离、合。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古诗词中的意象,让学生体会不同诗人笔下月亮所代表的不同情感,我将本堂课的议题定为同一个月亮,不同的情感。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古诗词积累,也掌握了基本的学习古诗词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借助注释、工具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的习作教材内容在编排上有哪些特色?我们如何以教材为本实施精准教学,突破难点,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和能力?  一、读懂教材,梳理特色  习作教材依据2011年版课标编写,既致力于习作素材的长期阅读积累,又注重从课文中学习习作方法,内容的安排呈现序列化,习作能力呈现螺旋上升,在理解与表达、学习与运用之间架设起一座桥梁,大大降低了习作起步阶段的难度。  1.对应课标要求,明晰学段
倡导和探索群文读写的最初动因,源于实施与研究群文阅读时“不尽兴、不精准和不清明”等实践体验。从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概念递变的背后,昭示了我们对群文的重新认识,对群文教学形态的重新定义,同时也寄托了我们对群文读写承载语文课程核心价值的殷切期盼。  一、正视群文阅读的实践缺憾  自群文阅读诞生以来,无论是一线教师对它的实践推进,还是研究者的理论辨析,一般都将其局限于阅读教学的视野,把群文阅读视作小学语
习作指导,缺少的不仅是“文理”的给予,更是“文脉”的疏通,脱离学生实际的纸上谈兵会令学生无所适从。贴近学生的真实需要,让习作教学“走心”,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一、唤醒记忆,关注内心世界  生活即素材,然而许多生活的印迹留存在人的记忆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隐退。如果在隐退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相似情景模块的碰撞,它就很难被再一次激活起来。习作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那些既有的生活存储,让这
文本解读  《一起做游戏》是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次口语交际,旨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培养乐于交往的意识和友善待人的行为习惯。  教材内容分三大部分:  一是导语。“邀请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吧!”一句话点出了儿童喜闻乐见的口语交际话题“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口语交际。  二是情境图。教材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呈现了“贴鼻子”这个传统游戏的场景,引发学生回忆,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实现课程育人、知识育人、文化育人功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如何重建教学价值观、课程知识观、教学过程观学习观,回归教学的育人本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校长领衔的“东林小学语文教学团队”提出的“素养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处于弱势地位。表现为习作教学内容依附于阅读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属品”,缺乏训练体系;习作训练要素不清晰,教学重点难以突出;习作目标泛化,很难体现一课一得。鉴于此,统编本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习作教学,虽然内容与阅读教学仍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编排上自成体系。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编排的主要特点是“小练笔”“大作文”“习作单元”
40年来,语文教学定位一直在变化中。从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中心”、90年代的“能力本位”、课改后的“三维目标导向”,到今天“核心素养”的提出,见证了社会对于学科教学价值的认识、发展与完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定位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功能已经从立足知识、技能深化到思维、审美、精神层面。教与学的目的是为了培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部分的总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现实中很多学生谈文色变,提起作文就心烦。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读得多了,自然也就会写了。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捷径就是广泛阅读,积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