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学生素养离不开思辨能力培养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awk3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言学习离不开思维能力


  关于语言与思维的关系,学术界经过漫長的研究和探索,已经基本形成共识。
  第一,语言和思维都是大脑的功能,但二者不是同一回事,它们的功能、特点与生理机制都不相同,且二者的发展具有不同步性。思维的功能在于认识,语言的功能在于交际;语言是一种声音的符号系统,它的特点是民族性,思维是大脑的机能,它的特点是全人类性;语言是在大脑语言区控制下通过发音器官发出的含有一定意义的声音,其中枢神经机制一般在左半球,思维则是整个大脑皮层的功能。每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其语言与思维的发展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并不完全同步。
  第二,语言和思维具有紧密的联系,是互相作用的。一方面,语言的发展对思维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基础,没有语言就不可能有高度发展的抽象逻辑思维。语言对思维的影响还表现在,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语言背景下生活,他解释世界的方式必然受着语言的影响。另一方面,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这是因为语言能力不完全靠先天遗传,也要靠后天习得(语法规则就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掌握),即与个体的认知过程有关,所以思维的发展对语言的发展有较大的制约作用。语言表达的准确、流畅、深刻,都是思维准确、流畅、深刻的反映。思维水平的高度,决定了一个人语言能力的高度。
  在语言交流尤其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交流的阅读过程中,语言理解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思维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语言理解不仅依赖于对语言材料的正确感知,而且还依赖于人们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各种形式的知识经验。人们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去接受、加工所获得的语言信息,通过推理建立材料之间的联系,补充所缺少的信息,最后达到对语言材料的合理解释。因此,语言理解过程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根据所获得的语言材料去建构意义的过程。
  也有学者更加肯定地认为,思维对语言起决定作用。其理由有:思维在语言产生和发展中起决定作用——对种系语言、个体语言的产生发展都起决定作用;思维在语言使用中也起决定作用——语言的使用体现着思维的选择性和创造性,思维内容决定语义。
  综上所述,语言与思维两者既不相同,又有着天然的难以分割的联系。把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可以达到二者相辅相成、彼此促进、事半功倍的理想状态。反之,若把二者对立起来,则不仅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语言能力的培养。

二、语文核心素养更需要思维能力


  21世纪初,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指的是21世纪的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了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实践创新。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领域,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这里主要来看其中对文化基础的要求。《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文化基础分为人文底蕴和科学精神两部分,这是人的发展的根基。其中,“科学精神”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理性思维”特别强调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批判质疑”特别强调具有问题意识,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不难看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学生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培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具体到语文学科,什么是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呢?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宁先生解释说:语文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主动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个体言语经验和言语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和思维品质,是基于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审美情趣和文化感受能力的综合体现。如果把语文素养分解开来表述,则可以分为四个层面:
  那么,如何在语文课上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王宁先生解释说: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语文素养所包括的语言、思维、审美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加以阐释。首先,母语的建构与应用是语文课独特的课程素养,也是其他要素的基础,只有这一项是唯一或主要属于语文的。它和思维是什么关系?任何学科都要培养思维能力与品格,但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又是思想的直接形式,语言是思维的外化形式,一切学科培养思维能力都要以语言为载体。所以,语文学科培养思维是最根本的,是其他学科实施教育的基础,它覆盖一切教育内容,也与任何学科结成联盟。
  关于思维在核心素养中的地位,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钟启泉先生更是直截了当地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素养是核心素养的核心。”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语文学科对于学生思维的培养责无旁贷。这既关系到学生语言的发展,也关系到学生其他学科素质的发展。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谁想要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首先应该发展他的思维能力。”赞可夫认为:“要让学生真正学好语文写好作文,就要抓住根本性的东西,即要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扩大他们的知识面。”苏霍姆林斯基说:“思考,这是多么美好、诱人而富有趣味的事。”“教师要把学生的脑力劳动放在注意的中心。”“真正的学校应该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
  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学阶段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水平,有针对性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与思维品质。在中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就学生语言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而言,形象思维是先导,抽象思维是发展,辩证思维则是趋向完善。

三、思辨能力是一种高级思维能力


  所谓“思辨”,目前学术界没有明确的定义。就笔者理解,认为“思辨”指的是基于对事理客观本质、内在逻辑的透彻理解与把握,根据事理表现、变化的客观规律所做出的判断、分析、推理、选择等思维活动。也有学者这样定义:思辨是指一个人自主性的活动,是运用既定的概念,遵循逻辑法则对事物所做出的推理。所以,我认为思辨能力首先是一种抽象思维能力。
  关于“思辨”(critical)一词的来源,学界认为最早是由希腊文的 kriticos和criterion组合而来。我国很多学者译为“批判性或评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或“思辨能力”。其实,我们老祖宗的《中庸》中早就有论述:“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告诉我们学习的境界,通过第一阶段博学和第二阶段审问,才能真正进入到第三、第四阶段,即“慎思”和“明辨”,就是审慎地思考、明确地辨析,才能最终取得正确笃行的结果。
  “批判性”的希腊文原意有敏锐、精明的意思,它是一个中性的词,既包括发现错误、查找弱点等否定性含义,也同样关注优点和长处等肯定性含义,用亚里士多德的话说,批判的目的在于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洞察出真理和谬误。从这一点来看,“批判性思维”超越了“形象思维”“逻辑思维”,是一种更加综合、更加复杂的高级思维能力。
  其实,“批判性思维”(思辨)离我们并不遥远,它随时随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具有批判性思维的人,能合理地提出问题,能清晰地表达观点,能准确地判断事物的真伪优劣,更重要的是还能有逻辑地、辩证地探討问题。“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建立在好的思维品质基础上的。那什么才叫好的思维品质呢?有学者认为:好的思考者至少应当具备以下五项品质——清晰性、相关性、一致性、正当性和预见性。这五项品质既是面对相信什么或者做什么而能做出合理决定的基础,也是评估思考者是否具备批判性思维能力的一般标准。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到了五、六年级的时候,我们可以有机结合部分合适的课文,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思辨活动,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在小学阶段就能初步形成,为以后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爱因斯坦曾说:“只有最大胆的思辨才有可能把经验材料之间的空隙弥补起来。”可见,无论是对未来,还是对当下,良好的思辨能力对学生的学习都是极有帮助的。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黄江镇宣教文体局)
  责任编辑 郝 波
其他文献
倡导和探索群文读写的最初动因,源于实施与研究群文阅读时“不尽兴、不精准和不清明”等实践体验。从群文阅读到群文读写,概念递变的背后,昭示了我们对群文的重新认识,对群文教学形态的重新定义,同时也寄托了我们对群文读写承载语文课程核心价值的殷切期盼。  一、正视群文阅读的实践缺憾  自群文阅读诞生以来,无论是一线教师对它的实践推进,还是研究者的理论辨析,一般都将其局限于阅读教学的视野,把群文阅读视作小学语
习作指导,缺少的不仅是“文理”的给予,更是“文脉”的疏通,脱离学生实际的纸上谈兵会令学生无所适从。贴近学生的真实需要,让习作教学“走心”,有利于提高习作教学的效率。  一、唤醒记忆,关注内心世界  生活即素材,然而许多生活的印迹留存在人的记忆中,随着时间的流逝会慢慢隐退。如果在隐退的过程中,没有一个相似情景模块的碰撞,它就很难被再一次激活起来。习作指导中,教师要善于唤醒学生那些既有的生活存储,让这
文本解读  《一起做游戏》是统编本教材一年级下册第四次口语交际,旨在引导学生在游戏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达,培养乐于交往的意识和友善待人的行为习惯。  教材内容分三大部分:  一是导语。“邀请小伙伴一起做游戏吧!”一句话点出了儿童喜闻乐见的口语交际话题“游戏”,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口语交际。  二是情境图。教材配有两幅插图。第一幅图呈现了“贴鼻子”这个传统游戏的场景,引发学生回忆,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实现课程育人、知识育人、文化育人功能,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现实课题。从课堂教学的角度看,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在于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如何重建教学价值观、课程知识观、教学过程观学习观,回归教学的育人本质,引导学生深度学习,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是当前教学改革必须回答的根本问题。  由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武凤霞校长领衔的“东林小学语文教学团队”提出的“素养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处于弱势地位。表现为习作教学内容依附于阅读教学,成为阅读教学的“附属品”,缺乏训练体系;习作训练要素不清晰,教学重点难以突出;习作目标泛化,很难体现一课一得。鉴于此,统编本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加强了习作教学,虽然内容与阅读教学仍然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编排上自成体系。  统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习作编排的主要特点是“小练笔”“大作文”“习作单元”
40年来,语文教学定位一直在变化中。从20世纪80年代的“知识中心”、90年代的“能力本位”、课改后的“三维目标导向”,到今天“核心素养”的提出,见证了社会对于学科教学价值的认识、发展与完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核心素养的定位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审美的鉴赏与创造、文化的传承与理解。也就是说,课堂教学的功能已经从立足知识、技能深化到思维、审美、精神层面。教与学的目的是为了培
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作文部分的总目标要求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但现实中很多学生谈文色变,提起作文就心烦。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做法。  一、广泛阅读,积累语言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读得多了,自然也就会写了。由此可见,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捷径就是广泛阅读,积累语
一、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师:(板书课题)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是——  生:临死前的严监生。  师:课文读熟了吗?生字词会写吗?(生答)  师:好,那我们开始听写。这一课有三个生词,准备好,听写第一个:监生。(生听写)  师:“监生”是什么意思?  生: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  师:是的,你还知道古代对读书人有哪些称呼吗?  生:秀才。  生:進士。  生:举人。  师:对,这都是对读书人的称呼,
偏旁在传统汉字学范畴指合体字的两个组成部分,即形旁和声旁。形旁和形旁构成会意字,形旁和声旁构成形声字。可是,汉字在长期的演变和发展中有很多偏旁不能表音和表义了,比如“工”现在读ɡōnɡ,在原形声字“江”“项”中就不能表音了;“月”是肉月旁,在“服”字中却与肉、月无关,看甲骨文,该字写作“”,左上是“凡”(盘子),右部是“又”(手)摁住“”(卩,跪人),即楷书“”(音fú),合起来以强迫跪人持盘劳动
记者:张校长,据我了解,2013年10月至2018年6月,四年多的时间,173次活动,20余次联盟外出,55余人次专家报告,400余节研讨课……这一组组数据见证着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为首成立的“本真课堂”五校联盟四年来走过的锐意进取、昂扬向上的发展历程。请您先简要介绍下“本真课堂”五校联盟,好吗?  张胜辉:2013年10月15日,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洛阳分校(以下简称“北二分校”)、洛龙区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