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大红利在于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全面”、“两个加快”,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把市场化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一同部署。30多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甜头大家尝到了。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红利”。
李克强说,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在过去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共识,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我国国情复杂,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可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及时调整和纠错机制,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这是一种好做法。
深化改革,千头万绪,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积极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找准了突破口,就会事半功倍。东中西部地区情况不同,突破口也要因地制宜。要更加尊重規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
现阶段推进改革,不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很大程度上要触动利益。如果利益格局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活力。调整利益格局,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识,减少改革的阻力。改革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应有利益。有些改革可能会有局部的、短期的阵痛,但从全局看、从长远看,受益面会更大、更持久,最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预测十年民营企业
党的十八大,对于企业界来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对于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影响,将会持续十年。民企面临的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政策红利,将直接影响民企发展空间。
体制改革造就民企新动力。当前,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审批体制改革是改革的突破口。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体制改革将为民企发展进一步“松绑”,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政策红利,民企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出发”,获取新成功。
居民收入升高促民企转型。未来十年,中国居民收入将大幅增长,从中等收入国家变为高收入国家。2021年,中国人均年收入可望达到10000—12000美元。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制造”将逐渐转型升级,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迈进,从单纯制造向产品质量、产品设计、研发、品牌和渠道建设等综合化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民营企业从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上,均将转型升级。
民营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事实证明,民营经济越壮大,经济活力就越强,经济总量就越发达。政府采取鸵鸟政策,有点像把脑袋埋进沙漠,明明知道民营经济是一种经济常态,偏偏将其局限于保障就业、增加税收、繁荣市场,民营经济始终笼罩“二等公民”的阴影。随着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启动,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将有明显提高,民营企业将脱胎换骨,多个行业将成为国际领先企业。
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过去十年,中国企业是粗放式的,依靠行政垄断、自然资源、透支自然环境和劳工健康等模式,不可能持续下去。未来民营企业,将从基础研究、概念设计、产品设计做起,逐渐掌握行业或产品的主导权,在新兴产业和新产品的创新中,率先实现正向创新。
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增多。不少民营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规模、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已跃居世界前列,初步具备了跨国公司雏形。但是,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难以得到国际认可。未来,中国民企将更加重视品牌、声誉、知识产权、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在越来越重视消费者和市场的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模式涌现出来。
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纵观全球,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发生重大的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走出泥泞提供新的引擎。中国参与全球分工,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高端的环节升级,在移动通讯设备领域、高技术含量机电产品领域,中国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赢得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政商关系更加制度化。中国民营企业的政商关系,是所有企业家都不愿触碰,但又不得不碰的话题。未来中国,可望通过制度化,探索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规范、稳定、顺畅的新型政企关系。这是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保护,也是制度成熟和完善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华民族有一个“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一个是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一个是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实现现代化富强的中国。改革为民企带来最大的红利,中国一定会实现美丽的梦想。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两个全面”、“两个加快”,把发展目标与改革目标一起规划、把市场化改革与转变发展方式一同部署。30多年来,中国取得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甜头大家尝到了。在新的起点上,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这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最大“红利”。
李克强说,当前改革进入了“攻坚区”和“深水区”,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不干可能不犯错,但要承担历史责任。必须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
进一步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既要搞好顶层设计,又要尊重群众和基层的首创精神。在过去长期的探索实践中,形成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共识,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我国国情复杂,一时看不准、吃不透的改革,可先选择一些地区和领域开展试点,以点带面,及时调整和纠错机制,在探索中“排雷”和清除“荆棘”,这是一种好做法。
深化改革,千头万绪,要化繁为简,突出重点,积极寻找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找准了突破口,就会事半功倍。东中西部地区情况不同,突破口也要因地制宜。要更加尊重規律,转变政府职能,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经济领域要更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领域要更好地利用社会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把应该由市场和社会发挥作用的交给市场和社会,这也是改革的方向。
现阶段推进改革,不仅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很大程度上要触动利益。如果利益格局固化了,经济社会发展就缺乏活力。调整利益格局,要善于在利益增量上做文章,在利益预期上作调整,稳妥推进存量利益的优化,这样可以更好地凝聚共识,减少改革的阻力。改革过程中,要更加注重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使所有人都能通过努力获得应有利益。有些改革可能会有局部的、短期的阵痛,但从全局看、从长远看,受益面会更大、更持久,最终使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预测十年民营企业
党的十八大,对于企业界来说,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对于中国经济和企业的影响,将会持续十年。民企面临的经济社会和国际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大规模的体制改革和政策红利,将直接影响民企发展空间。
体制改革造就民企新动力。当前,中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审批体制改革是改革的突破口。凡可以采用事后监管和间接管理方式的事项,一律不设前置审批,体制改革将为民企发展进一步“松绑”,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和政策红利,民企可以在现有基础上“再出发”,获取新成功。
居民收入升高促民企转型。未来十年,中国居民收入将大幅增长,从中等收入国家变为高收入国家。2021年,中国人均年收入可望达到10000—12000美元。传统意义上的“中国制造”将逐渐转型升级,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制造迈进,从单纯制造向产品质量、产品设计、研发、品牌和渠道建设等综合化发展。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民营企业从吃、穿、住、行、用等各方面的产品和服务供给上,均将转型升级。
民营企业迎来新一轮发展。事实证明,民营经济越壮大,经济活力就越强,经济总量就越发达。政府采取鸵鸟政策,有点像把脑袋埋进沙漠,明明知道民营经济是一种经济常态,偏偏将其局限于保障就业、增加税收、繁荣市场,民营经济始终笼罩“二等公民”的阴影。随着新一轮体制改革的启动,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将有明显提高,民营企业将脱胎换骨,多个行业将成为国际领先企业。
企业更加重视技术创新。过去十年,中国企业是粗放式的,依靠行政垄断、自然资源、透支自然环境和劳工健康等模式,不可能持续下去。未来民营企业,将从基础研究、概念设计、产品设计做起,逐渐掌握行业或产品的主导权,在新兴产业和新产品的创新中,率先实现正向创新。
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增多。不少民营大企业在生产经营规模、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已跃居世界前列,初步具备了跨国公司雏形。但是,中国式企业管理模式难以得到国际认可。未来,中国民企将更加重视品牌、声誉、知识产权、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在越来越重视消费者和市场的时代,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模式涌现出来。
更加深入地参与国际竞争。纵观全球,每一次经济危机之后,都会发生重大的科技革命,为世界经济走出泥泞提供新的引擎。中国参与全球分工,正在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更高端的环节升级,在移动通讯设备领域、高技术含量机电产品领域,中国资本密集、技术密集的产品,赢得了一定的国际竞争力。
政商关系更加制度化。中国民营企业的政商关系,是所有企业家都不愿触碰,但又不得不碰的话题。未来中国,可望通过制度化,探索建立政府与企业的规范、稳定、顺畅的新型政企关系。这是对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保护,也是制度成熟和完善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说: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中华民族有一个“中国梦”——实现两个“百年”,一个是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时候,全面实现小康目标;一个是建国一百周年的时候,实现现代化富强的中国。改革为民企带来最大的红利,中国一定会实现美丽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