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科竞赛活动成果不仅彰显学校和专业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也是学校和专业创造品牌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从学科竞赛活动对外语习得的实践意义、对外语输出能力培养的贡献以及其运行机制及具体行动结果等角度探讨外语输出能力的培养需要从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培养方案着手,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完善必要的培训资源等有效途径。
【关键词】学科竞赛 输出能力 有效途径 情感过滤
一、 S.D.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
1.克拉申曾提出“情感过滤说”,认为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有过滤作用, 如果过滤因素多, 语言输入阻碍就大,习得成果就小;反之,输入阻碍小,习得成果就大。他认为障碍习得的因素有动机、自信心和焦虑。其中“融入性”动机能够促使习得者主动学习,而“工具性”动机会造成被动学习。当习得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习得者会产生心理惧怕,即情感障碍,因而阻碍习得成果的程度。克拉申还强调英语使用能力主要来自习得。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的知识蕴藏于学习者的潜意识中, 可以被学习者自然而然地运用于交际中。克拉申的“情感过滤说”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常常受授课形式、教材内容、课堂气氛等环境的束缚,学生的“情感过滤层”导致他们处于焦虑、畏惧及逃避等心理状态, 因此导致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空间及吸收能力大大缩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下降。而学科竞赛活动则是在“融入动机”、自我趣味、自由宽松的、真实的或接近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下进行的,上述诸多因素极其利于习得者降低“情感过滤层”,利于将可理解性语言吸入和内化,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任务型” 教学法, 将英语教学从传统而单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升到语言认知层面。“任务型”教学法认为掌握语言的程度来自于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非单纯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习得的结果。它是强调“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即学生通过各种认知和交际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在任务创设的情景中运用新旧知识探索去实现目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一是活动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基于真实或接近自然场景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并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思维。三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任务实施与知识和技能学习并行,习得目的明确,习得成果显性,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又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培养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四是活动中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科竞赛对外语输出能力培养的贡献
1.学科竞赛对外语专业教育的贡献。学科竞赛活动成果不仅彰显学校和专业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也是学校和专业创造品牌的主要途径之一。换言之,学科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专业教学与市场贴得更近,与应用贴得更近,与创新贴得更近。进而能够突出学校或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普通工科高校的学科竞赛而言,学科竞赛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融为一体,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践行“明德励志、笃学致用”精神,以竞赛促学业,用成绩励成才。具体体现在:
“以赛促赛”,不断壮大学科竞赛队伍,使学科竞赛成为学科常态化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固定批次的学科竞赛活动,在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参加校外学科竞赛做准备。如英语、日语演讲赛、英语日语阅读赛、英语日语写作赛、场景模拟赛及其他外语文化展示活动。这些比赛的选题命题、评分标准、参赛模式,都要经过严谨的设计与推敲,使之成为学生参加校外大赛的“模拟考”和“小热身”,确保学生参与率就达80%以上。
“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竞赛学习,首先夯实了学生本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并且有机会尝试在专业实践方面得到提升和飞跃。其次,竞赛学习针对性强,联系实际问题,体验感十足,符合现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潜伏在比赛中的学习”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也是考验学生意志与能力的战场。相对漫长的竞赛过程需要坚持的勇气,也需要刻苦拼搏的精神。一批批经历了参赛磨砺的学生,课业学习不再甘于被动,团队的荣誉成为他们的骄傲,乘着竞赛的翅膀,他们一步步飞向了成才之路。当学科竞赛在大学校园蔚成风气,“好好学习,努力成才”就变为他们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
2.学科竞赛对外语输出能力培养的贡献。从语言学的社会性来看,语言的目标是要完成交际、思维、认知、心里调节及文化传播的功能。其中交际的有效实现、思维的准确表达、文化的顺畅传播都要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来完成,进而提高认知能力、调节心里状态、开阔思维纬度,推进下一次语言产出的准确性与流利度,促进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发展。因此说,语言的输出形式能使表述者本身清楚对目标语知识的了解程度及不足之处,促进下一次的进步。同时,语言输出有助于习得者分析并重新构建知识,形成一种新的判断,形成自己语言的风格。Swain认为,二语习得者在不断改进他们的“中间语言输出”使其更能被人理解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着“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到了他们对知识基础的构建。因此Swain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鼓励目标语输出,尤其是精确的目标语输出是成功语言习得的关键。Swain的这一假设也得到了心理语言学领域研究的印证。语言理解过程不需要完整的句法信息处理也能完成——对上下文和词汇的理解有时就足以使阅读者了解主要信息。相反,要做到精确的语言输出则需要完整、系统的句法处理过程。事实上,语言输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对输入信息的理解、加工、语篇生成等方面。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决定语言交际是否成功。语言输出能力,是指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的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使用目标语对自己的思想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进行信息传输能力,其中包括口语输出和书面输出。 三、历年学科竞赛活动与反思
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组织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写作大赛、“外研社杯”阅读大赛、“外研社杯”演讲大赛,校园外语文化节等竞赛活动;组织日语专业学生参加人民中国杂志社与日本科学协会联合主办的“感知日本”系列征文大赛,共青团吉林省委举办的2014年9月吉林省盐商杯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共青团吉林省委举办的2015年5月全国APP大赛。通过几年的学科竞赛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第一,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通过竞赛,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竞争和不怕困难、奋力攻关的顽强意志,有利于强化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第二,教研结合,提升指导教师水平。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全面指导,指导教师关心、参与指导工作,发挥了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指导教师们把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把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延伸教学边际,活跃两个课堂,既要关注技术创新,也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创新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把目光盯住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盯住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盯住一切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可研问题,找准切入点,助力学生的学科竞赛。第三,参赛选手在语言输出方面收获极大。按照竞赛训练计划,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了大量的专项训练,如学科竞赛中的写作大赛、演讲大赛。训练中具体针对篇章结构构思、段落展开方式、上下文连贯等写作技巧和语音语调模仿、演讲风格设计及演讲技巧等方面训练。近年具体参赛情况见下表:
与此同时,竞赛之后留下些思考。学科竞赛、具体项目或任务在促进英语输出能力提高方面,作用明显。但其保障机制,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尚需努力。一是应提高学科竞赛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课程引领,学科共进。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的有序、梯级进行。做好竞赛前期发掘和培育,打破年级界限,组建各类团队,并选拔有突出成绩的选手互相带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管理尚需强化,健全管理制度,探索学科竞赛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保障竞赛的高质量进行。三是不断优化竞赛培训资源,提高训练和竞赛水准。建立吸引或激励指导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机制,加大竞赛培训基地及培训素材的投入。
综上所述,学科竞赛活动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科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是超出课本边界的一种特殊考试,是专业建设中人才特色培养的主要路径之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外语输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高校外语专业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
[1]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2]王斌,吴万春,张英华,李兰.以学科竞赛为引导,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6(06).
[3]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4]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24.
[5]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2.
【关键词】学科竞赛 输出能力 有效途径 情感过滤
一、 S.D.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设
1.克拉申曾提出“情感过滤说”,认为情感因素对语言输入有过滤作用, 如果过滤因素多, 语言输入阻碍就大,习得成果就小;反之,输入阻碍小,习得成果就大。他认为障碍习得的因素有动机、自信心和焦虑。其中“融入性”动机能够促使习得者主动学习,而“工具性”动机会造成被动学习。当习得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习得者会产生心理惧怕,即情感障碍,因而阻碍习得成果的程度。克拉申还强调英语使用能力主要来自习得。在自然环境中习得的知识蕴藏于学习者的潜意识中, 可以被学习者自然而然地运用于交际中。克拉申的“情感过滤说”理论给我们的启示: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下学生常常受授课形式、教材内容、课堂气氛等环境的束缚,学生的“情感过滤层”导致他们处于焦虑、畏惧及逃避等心理状态, 因此导致可理解性语言输入的空间及吸收能力大大缩小,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极大下降。而学科竞赛活动则是在“融入动机”、自我趣味、自由宽松的、真实的或接近自然的英语语言环境下进行的,上述诸多因素极其利于习得者降低“情感过滤层”,利于将可理解性语言吸入和内化,利于提高学习效果。
2.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任务型” 教学法, 将英语教学从传统而单一的语言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上升到语言认知层面。“任务型”教学法认为掌握语言的程度来自于活动中使用语言的结果,而非单纯语言技能训练和语言知识习得的结果。它是强调“在做中学”的教学方法,即学生通过各种认知和交际过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 并在任务创设的情景中运用新旧知识探索去实现目标。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出具体的、可操作的任务,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解释、询问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来完成任务,以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任务型”教学法的特点:一是活动任务以学生为中心,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都有独立思考、积极参与的机会,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二是基于真实或接近自然场景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参与语言交流活动,并启发想像力和创造思维。三是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活动内容涉及面广,信息量大,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任务实施与知识和技能学习并行,习得目的明确,习得成果显性,这样既有助于学生保持学习的积极性,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又有利于学生将知识和技能相结合,培养其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四是活动中培养人际交往、思考、决策和应变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科竞赛对外语输出能力培养的贡献
1.学科竞赛对外语专业教育的贡献。学科竞赛活动成果不仅彰显学校和专业的办学质量与水平,也是学校和专业创造品牌的主要途径之一。换言之,学科竞赛活动不仅能够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水平,而且能够促进专业教学与市场贴得更近,与应用贴得更近,与创新贴得更近。进而能够突出学校或专业的办学特色。就普通工科高校的学科竞赛而言,学科竞赛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融为一体,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能力,促进课程体系的改革,践行“明德励志、笃学致用”精神,以竞赛促学业,用成绩励成才。具体体现在:
“以赛促赛”,不断壮大学科竞赛队伍,使学科竞赛成为学科常态化的教学活动。针对学科专业特点组织固定批次的学科竞赛活动,在提升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为参加校外学科竞赛做准备。如英语、日语演讲赛、英语日语阅读赛、英语日语写作赛、场景模拟赛及其他外语文化展示活动。这些比赛的选题命题、评分标准、参赛模式,都要经过严谨的设计与推敲,使之成为学生参加校外大赛的“模拟考”和“小热身”,确保学生参与率就达80%以上。
“以赛促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培养大学生的团体协作意识和创新精神。竞赛学习,首先夯实了学生本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并且有机会尝试在专业实践方面得到提升和飞跃。其次,竞赛学习针对性强,联系实际问题,体验感十足,符合现代大学生学习心理,对于很多学生来说,“潜伏在比赛中的学习”是一种喜闻乐见的学习形式,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再次,备赛和比赛的过程,也是考验学生意志与能力的战场。相对漫长的竞赛过程需要坚持的勇气,也需要刻苦拼搏的精神。一批批经历了参赛磨砺的学生,课业学习不再甘于被动,团队的荣誉成为他们的骄傲,乘着竞赛的翅膀,他们一步步飞向了成才之路。当学科竞赛在大学校园蔚成风气,“好好学习,努力成才”就变为他们发自内心的价值追求。
2.学科竞赛对外语输出能力培养的贡献。从语言学的社会性来看,语言的目标是要完成交际、思维、认知、心里调节及文化传播的功能。其中交际的有效实现、思维的准确表达、文化的顺畅传播都要通过口头和书面形式来完成,进而提高认知能力、调节心里状态、开阔思维纬度,推进下一次语言产出的准确性与流利度,促进语言的社会功能的发展。因此说,语言的输出形式能使表述者本身清楚对目标语知识的了解程度及不足之处,促进下一次的进步。同时,语言输出有助于习得者分析并重新构建知识,形成一种新的判断,形成自己语言的风格。Swain认为,二语习得者在不断改进他们的“中间语言输出”使其更能被人理解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进行着“结构调整,进而影响到了他们对知识基础的构建。因此Swain得出这样一个结论:鼓励目标语输出,尤其是精确的目标语输出是成功语言习得的关键。Swain的这一假设也得到了心理语言学领域研究的印证。语言理解过程不需要完整的句法信息处理也能完成——对上下文和词汇的理解有时就足以使阅读者了解主要信息。相反,要做到精确的语言输出则需要完整、系统的句法处理过程。事实上,语言输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包括对输入信息的理解、加工、语篇生成等方面。信息输出的有效性决定语言交际是否成功。语言输出能力,是指学习者在掌握一定的目标语的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基础上,使用目标语对自己的思想和对客观世界的理解进行信息传输能力,其中包括口语输出和书面输出。 三、历年学科竞赛活动与反思
在2013年至2016年期间,组织英语专业学生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杯”写作大赛、“外研社杯”阅读大赛、“外研社杯”演讲大赛,校园外语文化节等竞赛活动;组织日语专业学生参加人民中国杂志社与日本科学协会联合主办的“感知日本”系列征文大赛,共青团吉林省委举办的2014年9月吉林省盐商杯电子商务创新创业大赛,共青团吉林省委举办的2015年5月全国APP大赛。通过几年的学科竞赛实践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第一,提高了大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文化素养,培养了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尤其是通过竞赛,激励学生勇于参与竞争和不怕困难、奋力攻关的顽强意志,有利于强化学生团结合作精神和协调组织能力。第二,教研结合,提升指导教师水平。大学生学科竞赛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指导教师的全面指导,指导教师关心、参与指导工作,发挥了指导教师的重要作用。指导教师们把教学研究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把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延伸教学边际,活跃两个课堂,既要关注技术创新,也要关注社会热点,关注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变革创新和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课题,把目光盯住科学研究的前沿动态,盯住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盯住一切有助于学生成长发展的可研问题,找准切入点,助力学生的学科竞赛。第三,参赛选手在语言输出方面收获极大。按照竞赛训练计划,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组织了大量的专项训练,如学科竞赛中的写作大赛、演讲大赛。训练中具体针对篇章结构构思、段落展开方式、上下文连贯等写作技巧和语音语调模仿、演讲风格设计及演讲技巧等方面训练。近年具体参赛情况见下表:
与此同时,竞赛之后留下些思考。学科竞赛、具体项目或任务在促进英语输出能力提高方面,作用明显。但其保障机制,尤其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尚需努力。一是应提高学科竞赛活动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所占的比例,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课程引领,学科共进。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大学生创新训练和学科竞赛的有序、梯级进行。做好竞赛前期发掘和培育,打破年级界限,组建各类团队,并选拔有突出成绩的选手互相带领,起到示范引领作用。二是管理尚需强化,健全管理制度,探索学科竞赛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保障竞赛的高质量进行。三是不断优化竞赛培训资源,提高训练和竞赛水准。建立吸引或激励指导教师参与学科竞赛活动的机制,加大竞赛培训基地及培训素材的投入。
综上所述,学科竞赛活动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科竞赛是锻炼人智力的,是超出课本边界的一种特殊考试,是专业建设中人才特色培养的主要路径之一。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外语输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已成为各高校外语专业持续发展的内动力。
参考文献:
[1]董方旭.况晓慢高校学科竞赛运行体系的构建[J].中国成人教育,2010(14).
[2]王斌,吴万春,张英华,李兰.以学科竞赛为引导,促进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综合能力[J].教育现代化,2016(06).
[3]王晓勇,俞松坤.以学科竞赛引领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2).
[4]项茂英.情感因素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24.
[5]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Issues and implications[M].New York:Longman.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