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线条的丰富性对小学生来说并不能完全意会,需要在线条训练的实践中以及在教师的点拨下体悟,使其达到一定的审美水平。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认知规律,选取合适的线条训练要点,使线条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效果,为笔画的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笔者现从以下几方面谈谈小学毛笔书法的线条训练取向:
一.练线形
线形即线条的形状。书法是一门徒手线的艺术,书法中的线条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的对立统一形成了书法丰富多彩的线条艺术。不同的线形蕴含着不同的性情,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美国评论家库克在《大师绘画技巧法浅谈》中说道“凡是带有明显的横向(即水平线),通常表示着安闲、和平和宁静;斜线在一幅作品中通常包含着运动;锯齿状线通常包含着痛苦与紧张;圆线与弧线则较圆满和完美。”毛笔书法中的线条同样也反应着它的先天个性,如直线的稳重庄严、凝重挺拔,曲线的流畅柔和、灵动婉转,长线的绵延纵横、长驱直入,短线的干脆沉着、静虚空玄,方线的刚毅果决、棱角分明,圆线的温润饱满、蓄势浑厚……
那么根据线形的不同特点,教师需要采用不用的训练方法,让孩子感受并掌握基本的线形处理方法。
1.直线与曲线的训练
直线的训练要领:用力均匀,用气平和,尽量保持中锋用笔。分别进行横直线、竖直线和斜直线的训练。先在米字格纸中画,再在无格纸中画,先横向再纵向和斜向,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图1)。
曲线的训练要领:小臂不动,手腕控笔,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肩、肘放松,动作连贯,用力均匀。先可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书空练习,待熟练后再在纸上进行训练。通过8字线和圆圈的练习,达到曲线练习的效果(图2)。
2.粗线与细线的训练
粗线和细线的训练其实就是对运笔提按的训练。提笔时仅笔尖触纸,所画线条呈细状;按笔时笔肚或笔根触纸,所画线条呈粗状。当然,在毛笔书法中粗细是呈现交替变化的,所以在训练提按时应注重其变化的训练。那么在训练时,先将粗和细进行单独的训练,在掌握提按方法后,再进行粗细的交替变化训练(图3)。
3.方线与圆线的训练
这里所说的“方”和“圆”其实是起笔时所呈现的形状,同为藏锋起笔的训练。方线训练的要点:为折笔藏锋起笔,折笔前后的行笔路线应该重合或者很接近重合,手腕控笔,迅速而利索,不能停顿。圆线训练的要点:笔尖轻轻落在纸面上,以逆时针方向绕一个小圈,同时下按,当笔尖处于运行方向的后方时,笔锋下按正好达到线条宽度(图4)。
二.练线质
线质即线条质感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美。如孙过庭书谱中所云:“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泰山,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线条之质感给人的美的暗示,这是线条的千姿百态和作者书写的情感以及欣赏者的联想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线质的无穷魅力。
对小学生而言,可以通过线条的训练来初步感受其立体感和力量感,从而体悟到线质的生动。
1.训练立体感
“书法讲求笔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线条美,而线条美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立体感要强,要有厚度。”书法线条看似平面,但却能造出立体的效果。这关键还是在于用笔。关于用笔,蒋骥在《续书法论》中有云“笔以毫端排挤,及圆聚成笔。”后人认为,“圆而聚”是指若干笔毛层层相聚,构成了毛笔圆锥体的形状,中间主毫起主导作用,周围副毫起依附作用,因而就形成了中锋行笔。墨汁随笔毫前行通过主毫下注纸面,副毫含墨量减少,呈现出不同的分布,于是成就了“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的效果。因而,后人普遍认为“中锋”是立体感产生的动因。朱和羹则认为:“偏锋正锋之说,古来有之。无论右军不废偏锋。即旭素草书,时有一二,苏黄则全用……何损耶?”此所论及的中锋、侧锋与书法优劣的关系,实则也道出了书法线条的立体感也并非中锋独有。只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论是中锋还是侧锋都能体现出立体感。陈振濂先生说:“任何一种原则或者原理存在的价值,都是在与其对面的对比中显示出来的。”也由此可见,线条立体感的最终呈现,不是靠一种单一的中锋技巧,而是在有序的对比中形成的效果。
然而,线条的立体感并非神秘莫测,遥不可及,对小学生来说也可以进行初步的体会和实践。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训练:
(1)善于用锋
在线形的训练中,已经涉及到中锋用笔,但是方向单一。而在立体感的训练中,可以中锋用笔并改变线条方向,手腕和手指双管齐下,渐行渐调整笔尖方向,反复练习,使之流畅灵活(图5)。
同时进行侧锋的训练,使笔锋位于点画侧边处,斜向落笔,线条保持均匀(图6)。
(2)巧于使转
使转的训练其实就涉及到用笔的“转”和“折”,这是体现线条立体感的重要技法,在线条训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转折带来的千变万化。
折笔训练:书写时着纸的笔毫锥面发生改变,由一面突然转为另一面,笔杆不提(图7)。
转笔训练:用手腕控制笔尖方向,中锋用笔,转弯处保持匀速,手腕要灵活。在转笔的训练中,可以对不同的方向进行尝试(图8)。
2.训练力量感
关于书法线条的“力”之说,早已有之,蔡邕曾言:“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意为:下笔如有力道,线条就产生美感。卫夫人也曾说过:“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用笔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筋”和“骨”道出了点画线条之遒劲有力。书法中的“用力”,并非人的气力之大小,而是用笔的技巧之力。用笔技巧,执笔为先。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执笔之法为技巧之始。
从古至今,最为推崇的是“五指执笔法”。此法如用兵:“大、食为左右两翼,中为前锋,名为后队,四面平稳,又加小指为后盾,笔自稳固矣。”五指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方可“五指齐力”,这也可以说是“万毫齐力”的先备条件。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训练线条的力量感呢? (1)蓄势
蔡邕说:“藏头护尾,力在其中。”“藏”和“护”实则为储蓄之意,只有“蓄”方可见“势”。笪重光在《书笺》中说道:“欲将顺之,必故逆之。欲将落之,必故起之……欲将伸之,必故屈之。欲将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逆向行之,使行笔用力形成矛盾对立的关系,然后再顺逆对抗关系中得到“势”的体现,从而显示出线条的力量。那么这种力量感在小学生的线条训练中可以选取藏锋的训练,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蓄势的力量(图9)。
(2)驻留
《中国文字与书法》中对“驻”的解释是:“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凡勒画起止用之。又平捺曲处用之。力聚于指,流于管,注于锋;力透纸背者为顿,力减于顿者为蹲,力到纸即行笔为驻。”在线条的训练中,便可抓住“起止”“曲处”进行驻笔处理,以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其中对“留”的解释是:“笔机往矣,要必有以收之;笔锋尽矣,要必有以延之;所以展不尽之情,蓄有余之势也。”即用笔有往必收,锋尽必延。在线条训练中,便可从“收笔”入手,让学生在“留”中感受到力量的存在。
“驻”“留”虽有区别,但也相互联系,因此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进行练习 。主要从线条的起笔和收笔入手。
三.练线律
线律即线条的起伏与节奏。书法是无声的音乐,袁昂曾评价皇象的书法“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而书法的节奏就是由线条的起伏律动和空间的组合变化来表现其节奏的。线条的节奏是一种综合因素的呈现,如其速度、曲直、粗细、断连以及墨汁的浓淡干湿等。姜夔说:“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三转”和“三折”便道出了笔锋的不断变动。也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书法线条的律动不像音乐节奏那么精确,它的节奏呈现有诸多因素。而对小学生而言,线律的训练主要是轻重、快慢、浓淡以及转折,感受线条的节奏变化。
如轻重变化的训练(图10):
如转折变化的训练(图11):
学生在线条训练中,除了以上的一些主观技巧以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其一为毛笔的性质,蔡邕说过“唯笔软而奇怪生焉”。毛笔笔毫的弹性和长短都影响着线条的语言。其二为纸张的特性,纸张的渗化程度影响着书写的速度节奏,从而影响线形。其三为墨汁的特性,过稠易滞,过稀易渗,从而影响线条的节奏变化。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书写材料,使线条的训练效果更佳。
总之,对初学的小学生来说,书法线条的训练不能面面俱到,通过以上训练要素的选取,使他们对毛笔书法的线条有初步的感受。
(柯桥区钱清镇遗风小学 浙江绍兴)
一.练线形
线形即线条的形状。书法是一门徒手线的艺术,书法中的线条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它的对立统一形成了书法丰富多彩的线条艺术。不同的线形蕴含着不同的性情,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美国评论家库克在《大师绘画技巧法浅谈》中说道“凡是带有明显的横向(即水平线),通常表示着安闲、和平和宁静;斜线在一幅作品中通常包含着运动;锯齿状线通常包含着痛苦与紧张;圆线与弧线则较圆满和完美。”毛笔书法中的线条同样也反应着它的先天个性,如直线的稳重庄严、凝重挺拔,曲线的流畅柔和、灵动婉转,长线的绵延纵横、长驱直入,短线的干脆沉着、静虚空玄,方线的刚毅果决、棱角分明,圆线的温润饱满、蓄势浑厚……
那么根据线形的不同特点,教师需要采用不用的训练方法,让孩子感受并掌握基本的线形处理方法。
1.直线与曲线的训练
直线的训练要领:用力均匀,用气平和,尽量保持中锋用笔。分别进行横直线、竖直线和斜直线的训练。先在米字格纸中画,再在无格纸中画,先横向再纵向和斜向,从易到难,层层递进(图1)。
曲线的训练要领:小臂不动,手腕控笔,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肩、肘放松,动作连贯,用力均匀。先可进行顺时针和逆时针的书空练习,待熟练后再在纸上进行训练。通过8字线和圆圈的练习,达到曲线练习的效果(图2)。
2.粗线与细线的训练
粗线和细线的训练其实就是对运笔提按的训练。提笔时仅笔尖触纸,所画线条呈细状;按笔时笔肚或笔根触纸,所画线条呈粗状。当然,在毛笔书法中粗细是呈现交替变化的,所以在训练提按时应注重其变化的训练。那么在训练时,先将粗和细进行单独的训练,在掌握提按方法后,再进行粗细的交替变化训练(图3)。
3.方线与圆线的训练
这里所说的“方”和“圆”其实是起笔时所呈现的形状,同为藏锋起笔的训练。方线训练的要点:为折笔藏锋起笔,折笔前后的行笔路线应该重合或者很接近重合,手腕控笔,迅速而利索,不能停顿。圆线训练的要点:笔尖轻轻落在纸面上,以逆时针方向绕一个小圈,同时下按,当笔尖处于运行方向的后方时,笔锋下按正好达到线条宽度(图4)。
二.练线质
线质即线条质感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综合美。如孙过庭书谱中所云:“观夫悬针垂露之异,奔雷坠石之奇,鸿飞兽骇之资,鸾舞蛇惊之态,绝岸颓峰之势,临危据槁之形,或重若泰山,或轻如蝉翼,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这就是线条之质感给人的美的暗示,这是线条的千姿百态和作者书写的情感以及欣赏者的联想之后所呈现出来的线质的无穷魅力。
对小学生而言,可以通过线条的训练来初步感受其立体感和力量感,从而体悟到线质的生动。
1.训练立体感
“书法讲求笔法的目的是为了追求线条美,而线条美中最主要的一条是立体感要强,要有厚度。”书法线条看似平面,但却能造出立体的效果。这关键还是在于用笔。关于用笔,蒋骥在《续书法论》中有云“笔以毫端排挤,及圆聚成笔。”后人认为,“圆而聚”是指若干笔毛层层相聚,构成了毛笔圆锥体的形状,中间主毫起主导作用,周围副毫起依附作用,因而就形成了中锋行笔。墨汁随笔毫前行通过主毫下注纸面,副毫含墨量减少,呈现出不同的分布,于是成就了“中心一缕之墨倍浓”的效果。因而,后人普遍认为“中锋”是立体感产生的动因。朱和羹则认为:“偏锋正锋之说,古来有之。无论右军不废偏锋。即旭素草书,时有一二,苏黄则全用……何损耶?”此所论及的中锋、侧锋与书法优劣的关系,实则也道出了书法线条的立体感也并非中锋独有。只要用得恰到好处,不论是中锋还是侧锋都能体现出立体感。陈振濂先生说:“任何一种原则或者原理存在的价值,都是在与其对面的对比中显示出来的。”也由此可见,线条立体感的最终呈现,不是靠一种单一的中锋技巧,而是在有序的对比中形成的效果。
然而,线条的立体感并非神秘莫测,遥不可及,对小学生来说也可以进行初步的体会和实践。主要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训练:
(1)善于用锋
在线形的训练中,已经涉及到中锋用笔,但是方向单一。而在立体感的训练中,可以中锋用笔并改变线条方向,手腕和手指双管齐下,渐行渐调整笔尖方向,反复练习,使之流畅灵活(图5)。
同时进行侧锋的训练,使笔锋位于点画侧边处,斜向落笔,线条保持均匀(图6)。
(2)巧于使转
使转的训练其实就涉及到用笔的“转”和“折”,这是体现线条立体感的重要技法,在线条训练中让学生初步感受到转折带来的千变万化。
折笔训练:书写时着纸的笔毫锥面发生改变,由一面突然转为另一面,笔杆不提(图7)。
转笔训练:用手腕控制笔尖方向,中锋用笔,转弯处保持匀速,手腕要灵活。在转笔的训练中,可以对不同的方向进行尝试(图8)。
2.训练力量感
关于书法线条的“力”之说,早已有之,蔡邕曾言:“下笔用力,肌肤之丽。”意为:下笔如有力道,线条就产生美感。卫夫人也曾说过:“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用笔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筋”和“骨”道出了点画线条之遒劲有力。书法中的“用力”,并非人的气力之大小,而是用笔的技巧之力。用笔技巧,执笔为先。尤其是对于初学者而言,执笔之法为技巧之始。
从古至今,最为推崇的是“五指执笔法”。此法如用兵:“大、食为左右两翼,中为前锋,名为后队,四面平稳,又加小指为后盾,笔自稳固矣。”五指各司其职,相互协调,方可“五指齐力”,这也可以说是“万毫齐力”的先备条件。那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训练线条的力量感呢? (1)蓄势
蔡邕说:“藏头护尾,力在其中。”“藏”和“护”实则为储蓄之意,只有“蓄”方可见“势”。笪重光在《书笺》中说道:“欲将顺之,必故逆之。欲将落之,必故起之……欲将伸之,必故屈之。欲将行之,必故停之。书亦逆数焉。”逆向行之,使行笔用力形成矛盾对立的关系,然后再顺逆对抗关系中得到“势”的体现,从而显示出线条的力量。那么这种力量感在小学生的线条训练中可以选取藏锋的训练,让孩子从中体会到蓄势的力量(图9)。
(2)驻留
《中国文字与书法》中对“驻”的解释是:“不可顿,不可蹲,而行笔又疾,不得住,不得迟涩审顾则为驻。凡勒画起止用之。又平捺曲处用之。力聚于指,流于管,注于锋;力透纸背者为顿,力减于顿者为蹲,力到纸即行笔为驻。”在线条的训练中,便可抓住“起止”“曲处”进行驻笔处理,以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其中对“留”的解释是:“笔机往矣,要必有以收之;笔锋尽矣,要必有以延之;所以展不尽之情,蓄有余之势也。”即用笔有往必收,锋尽必延。在线条训练中,便可从“收笔”入手,让学生在“留”中感受到力量的存在。
“驻”“留”虽有区别,但也相互联系,因此两者可以结合起来进行练习 。主要从线条的起笔和收笔入手。
三.练线律
线律即线条的起伏与节奏。书法是无声的音乐,袁昂曾评价皇象的书法“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而书法的节奏就是由线条的起伏律动和空间的组合变化来表现其节奏的。线条的节奏是一种综合因素的呈现,如其速度、曲直、粗细、断连以及墨汁的浓淡干湿等。姜夔说:“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又有三折。”“三转”和“三折”便道出了笔锋的不断变动。也正如孙过庭书谱中所说的“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
书法线条的律动不像音乐节奏那么精确,它的节奏呈现有诸多因素。而对小学生而言,线律的训练主要是轻重、快慢、浓淡以及转折,感受线条的节奏变化。
如轻重变化的训练(图10):
如转折变化的训练(图11):
学生在线条训练中,除了以上的一些主观技巧以外,还有一些客观因素。其一为毛笔的性质,蔡邕说过“唯笔软而奇怪生焉”。毛笔笔毫的弹性和长短都影响着线条的语言。其二为纸张的特性,纸张的渗化程度影响着书写的速度节奏,从而影响线形。其三为墨汁的特性,过稠易滞,过稀易渗,从而影响线条的节奏变化。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书写材料,使线条的训练效果更佳。
总之,对初学的小学生来说,书法线条的训练不能面面俱到,通过以上训练要素的选取,使他们对毛笔书法的线条有初步的感受。
(柯桥区钱清镇遗风小学 浙江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