茧翼

来源 :作文新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me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让世界是世界,我甘心是我的茧。”(简媜)人类作为群体性动物,在拥挤地生活。作为个体的人,受法律般严谨的道德挤压,一开始就以存在的责任和使命去达成社会意义上完整的自我,塑造出无数模板。人类以懦弱的茧去维护脆弱的个体,而所有受戕害的个体在无法脱离对群体的依赖时,就丧失了灵魂私有的权利。神的概念本身就是人意识中的最高意志,神仿佛可以脱离茧的庇护,以足够强大的自我自得宁静。而群众仿佛代替了宗教(神)的地位,恐吓人们走上他们规划的正道。伊卡洛斯用蜡和羽毛做成翅膀飞离迷宫,却被太阳光熔化了蜡,坠海而亡,伊卡洛斯“念念不忘自己再也逃不出迷宫了,殊不知迷宫就在他自身”(纪德),他的赴死正因此成为传统意义上的枉死,像一个诅咒,不断有人成为他的影子。而大多数人却被贪欲和杂念消费,自得于茧,不觉荒唐。
  在《月亮与六便士》这部小说中,主角斯特里克兰以一个冷酷无情、抛妻弃子的片面形象出现,不断打破群众定义的道德边界。他的第一任妻子善于结交文人和操持家业,但触碰了丈夫人际安全距离的底线。他脱离了与她貌合神离的婚姻,如预期中计划的一样从经济的沼泽里抽身,由一个证券经纪人摇身一变,心无旁骛地开始艺术创作。施特略夫给他物质支撑,唯有施特略夫这个“深知美为何物,但创作平庸;见解独特敏锐,但举止粗俗笨拙”的人,在斯特里克兰的作品市场萧条时赏识他。然而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却无可救药地爱上了这个冰冷可怕的男人,又在明白她近乎狂热的爱只是斯特里克兰面前一文不值的赝品时,毅然选择为无疾而终的爱情赴死,施特略夫为此整日悲恸而病死。对此,斯特里克兰这个情感白痴依然无动于衷,继而便离开了这片于他毫无意义的土地。最终,他来到了塔希提岛,和当地一个平凡的女子结婚,终日作画。在他患上麻风病的时候,她平静地陪伴在他的身旁,并受托烧毁了斯特里克兰最后的壁画巨作。他悄无声息地离开,就像当时不动声色地决定离开那片世故的土地。自始至终,艺术才是他唯一的故乡,极乐的世界。
  斯特里克兰不是神,却以人的身份达到了一个理性的存在,在外界复杂的情感纷扰中不为所动,以获取行动上的自由和艺术思想的飞腾。而他节欲,为的是对艺术的执着追求,这促使他破茧,此时希望和自由成为他的自我,达成他的最高意志。反过来看,书中出现的三个女性角色,她们虽然性格各异,但相同的是,她们都从根本上否认了自己的独立存在,受情欲捆绑放弃了为自己存在的权利,将自己的意愿寄托在其他个体的身上。或许她们中的有些人能在社会上取得地位,但她们都是失败的个体。难能可贵的是,斯特里克兰面对这三位女性并没有一味抗拒,这也是他追求绝对自由的最佳体现。斯特里克兰并不排斥他人以任何形式去表达他们的爱,他自始至终担心的都是爱的羁绊——与他作为个体的理想背道而驰的一切,爱或许会掺有杂念,但信仰不会,他面对情感是麻木的,因此这种狭义的爱情在他面前只是可有可无的存在。狭义的爱往往成为捆绑自由行动的最高手段,人们会批判以暴力施压的奴隶主,但很少有人会怪罪爱的羁绊。爱以其至高无上的名义剥夺个体独立存在的权利,让人永远无法完成个体的使命。
  “在一个理性的动物身上,我看不出有任何美德是与公道相抵触的,但是我却看出有一种美德是与享乐相抵触的——那便是节欲。”(《沉思录》)斯特里克兰的节欲是无視人性的伪妄,群体动物喜欢把个体捆绑成群众的一部分,以违背社会定义的道德标准去批判指责出逃的“罪人”。追求自由必须的是克制,这就是人生的权衡,是理性战胜感性。斯特里克兰的“道德”底线就是他画画的理想,他寄生群体之间肆意生长,结出一个独立个体的硕大果实。斯特里克兰是那耳喀索斯,是人的自我,艺术是看见自我的水面,是与内在沟通的源头和介质,他不断缩短肉体和灵魂所在的距离,艺术的孤岛是他离神明最近的地方。
  当人开始意识到自由成为需求的时候,在一种漫漶的状态下选择盲目地歌颂这种崇高的神明,却从来没有人有决心去触碰它真实的边界。自由最终成为带有禅意的什物,就像斯特里克兰的壁画,受人祭祀。在一把大火里,壁画灰飞烟灭,在那时没有人会懂得这种不明来由的价值,就像人只能够无限地趋近神,却不能成为神,神的自由永远横亘在人神之间。人不知迷宫在自身,一次次做无谓的搏斗和逃离。所谓自由,就是你的灵魂能够指挥你的肉体,不被欲望捆绑。人类能做到用自律的意识来指挥肉体,但欲望的蒙蔽总是成为对意识最大的恐吓,无欲不成人,人类难以逃脱这样难堪的悖论。
  很多人面临社会的重压,选择做与压力抗争的强者,但是真正的胜者在社会的压力中消失。自由本身应当是没有压力的,如果你在独自奋斗的路上感到窘迫和艰难,没有达成在个人和群体之间游刃有余,就不算做到完全的自由。叔本华在《人生的智慧》中写道:“我们展示出来的表象——亦即我们在他人眼中的形象——往往被我们过于重视,这可能是由我们人性中的一个独特弱点导致的。”斯特里克兰就是一个不用同人类的劣根性搏斗就超越自我的个体,他轻松排开社会压力,忽视群众的眼光,以作为个体的目的隐藏在社会纷扰的潮流里,与庄子的超脱不谋而合,他们都相信绝对的自我,成为群体定义的怪诞,但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他们正在朝正确的方向发展。个体无意义地执着于在群体中得到称颂和地位,阻碍了通往自己个人信仰的道路。抵触是一种盲目的排斥,而自由是无关抵触的,自然而然地对外界影响因素的判断和选择,才能在不扼杀自由的同时增加信仰存活的概率。“人,只有在他的个性中才能得到拯救,然而现实社会会用各种方式剥夺了人的个性,人性越来越被社会异化而失去本性,成为被泯灭了内在本质的社会与宗教的附属品。”(《喧哗与骚动》)
  斯特里克兰的壁画是神在人间的巨作,它的焚毁也意味着我们所叹息的没缘分。这样看上去,自由更像是神的权利,人依然无法在不可控的人生里泰然处之。斯特里克兰像是不小心被遗落在人间的神,以半个神的思想追求唯一的信仰,保持和人间的距离,无限趋近于自由的核心。人难以到达绝对自由,难以在追求自由的道路上保持自由,这看似是为了自由而做的牺牲,但自由从来不需要牺牲,“一个忠于自己内心的人,从来不面对选择”(顾城),而忠于自由,不是越狱的瞬间,而是超脱的、忘记茧的存在的瞬息。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微型写作学习任务——读传统名剧谈认识  一 写作任务阐释  (一)文体解说  “读传统名剧谈认识”,其中,“读传统名剧”是指阅读一部传统名剧;“谈认识”是指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认识写下来形成文字,类似于“读后感”。要求先有“读传统名剧”,而后才有“认识”可言,它将阅读与写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二)写作要求  “读传统名剧谈认识”首先离不开“读传统名剧”——对剧作的引述、概括、评价等;其
期刊
一、作文题展示  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朱熹)  读书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鲁迅)  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叶圣陶)  对于读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方法和看法,那么,你有怎样的看法和理解?写一篇作文,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好
期刊
编者按:《婴宁》是《聊斋志异》中最为人瞩目的名篇之一。故事叙述的是人狐之恋,在写鬼记狐的《聊齋志异》中极为平凡,那是什么造就了这篇小说的夺目光辉呢?本期我们将通过三位老师的品读,来细细地赏析这篇小说的独到之处。
期刊
一  一位勇士攀爬上了绝壁的某个高度,当他小心地回头,看到太阳正要落入一片山海。绝壁上不断滑坡的石砾,跌落进看不见尽头的深渊,只听到一阵巨响慢慢远去。勇士把他的指关节铆钉一样用力插入巨石的缝隙,以防止下坠。他的千层掌鞋底已经被磨破,血滴不断从中渗出。昌耀的《峨日朵雪峰之侧》以第一人称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作者截取特定时刻,塑造了一个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形象。它是对征服自然的勇士克服一切阻碍和困
期刊
无论是稚嫩无方的初学者,还是训练有素的写作者,想把人写“活”,都不是一件容易事。  写“活”人,意味着写作者必须具备细致的观察、准确的把握和生动的再现能力,这其中蕴含着丰厚的积累、深刻的思考和精练的语言。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内蕴丰厚,中学生在阅读时,可以从鲜活的人物形象、典型的活动环境与生动的故事情节等方面,体会技巧,汲取养分。  我们主张“读经典,明章法,巧借鉴”,通过对文学名作的深入分析,学习写人
期刊
景物作为人物活动的环境和背景,是文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景物描写是写作的重头戏,需要不断地对照范本学习磨炼。在我看来,《聊斋志异》中的景物描写既真实可触,有身临其境之感,又情景交融,蕴含着动人的情感,是学习景物描写的上乘范本。本文将赏析《聊斋志异·婴宁》的景物描写,探究景物传达的意蕴。  一、草蛇灰线的细节  请看《婴宁》中女主人公住所的周边环境:  约三十余里,乱山合沓,空翠爽肌,寂无人行,
期刊
“教育”一词时常与“孩子”“成长”“希望”或者诸如此类的词语联系在一起,被人反复咀嚼,内涵也变化万千——从“尊师重道”到“师生平等”,从“棍棒教育”到“快乐教育”。这其中是必然的上升趋势、正确的进步方向吗?我觉得不尽然。这更像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快乐教育”这个名词前所未见,更像是一朵人为的浪花,在教育体系中,呼吁“开放”“自由”。因为教育并非游戏。它是体系,是规范,是设计而成的一条正确道
期刊
“整本书阅读”学习成果  编者按:当前,“整本书阅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到广泛重视,广大师生也在不断探索适合自己风格的整本书阅读策略及方式。下面几篇文章,展示的是同学们在“整本书阅读”中的学习成果。  当我读完《围城》,合上书本,凝神静思时,脑中浮现牟文烨对《围城》的评价:“一部讽刺夹杂着辛涩,诙谐夹杂着沉思,快感夹杂着痛感的作品。”细细咀嚼,的确如此。在矛盾中不断挣扎的方鸿渐,老于世故的高松年、
期刊
千年前,晋人王质持斧入山,观两童子对坐下棋,回神已是百年过,斧柯尽烂,沧海桑田。  这是《述异记》中记载的典故“王质烂柯”,它是古人对“仙界一日,人间百年”两种时间状态共存的典型遐想。在这里,时间不再统一恒定,而是根据不同事件的需要分流成不同路线和流速——山野仙境的时间宽容缓慢,在人间却疾速流逝。  除了古老的中国,拉丁美洲的人民也一直以独有的文化观念认识和探索时间。加西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
期刊
许多专家呼吁,教育应当快乐。一位清华教授却称此观点是“带坏”教育的祸根。教育的难题如鲠在喉,我们迫切需要追寻一条出路。  古往今来,中国的教育一直是一道难以跨越的坎。鲁迅先生在文章中写道:“中国人只要生得多,成不成才不重要。生他的人从不教他负做人的责任。”中国教育难,与偌大的人口基数不可分割。每一年参加高考的人数都达上百万。“多拿一分,干掉千人”的口号,在家长和老师的嘴边不断被提及。在这样的竞争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