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昆虫”朋友(大班)

来源 :学前教育(幼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ng88_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活动中,我观察到孩子对草丛中的瓢虫、树干上的知了都有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院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在“爱在四季”的课程引领下,我们鼓励幼儿主动感知生命、亲近自然,支持幼儿的好奇心和主动探究,幼儿获得了许多有益的经验。
   蜘蛛是昆虫吗?
  这一天,我们在小农庄寻找昆虫,很快,幼儿便发现了一只黄黑条纹的蜘蛛。他们对这只蜘蛛充满好奇,忍不住一步一步地接近它,甚至有大胆的男孩子想要伸手抓住它。
  “这只蜘蛛有毒吗?会不会对幼儿的安全造成危害?”这两个疑问迅速浮现在我脑中。在稳定住幼儿的情绪,将幼儿与蜘蛛拉开一定距离后,我将疑问抛给幼儿。“有毒吧,它长得这么漂亮,就像漂亮的蘑菇有毒一样。”“我们不知道它是什么蜘蛛,所以我们也不知道有没有毒。”“我们可以查一查,看看它有没有毒。”通过我的提问,幼儿开始将注意力从想要接触蜘蛛转移到自我保护的问题上,有意识地思考观察小蜘蛛时自我保护的策略。我继续问道:“在不知道这只蜘蛛有没有毒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做才能保护自己呢?”“我们就当它是有毒的,不去摸它。”鑫鑫认真地说。“我们可以请老师帮我们抓住它。我们只能看、不去摸。”“对,我们就看一看、拍张照片再把它放走。因为我们不知道它吃什么,所以我们这样也能保护小蜘蛛。”其他幼儿补充道。就这样我们一起确定了保护自己与蜘蛛的三原则:不触摸、不靠太近、不饲养。在商量好如何保护自己与蜘蛛后,我用捕虫网迅速将蜘蛛捞入网中,拍下照片及视频后便将蜘蛛放回到花丛中。
  回到班级,我们首先总结了照片中蜘蛛的颜色特点,通过搜索“黑黄、条纹、蜘蛛”关键词,很快便找到了它,原来它有个符合自己外形特点的名字“横纹金蛛”。资料显示横纹金蛛有一定的毒性。小朋友们在了解了这一信息后,不由得有些紧张。浩晨说:“还好我们刚才都特别会保护自己,没有摸它,不然要是被它咬了我们就中毒了。”这次成功自我保护的经历深化了幼儿与小动物接触时将安全防护放在首位的意识。
  接下来,幼儿开始分小组对横纹金蛛的图片及视频进行观察,并一起分享观察发现。亮亮说:“我发现蜘蛛有8条腿。”圣彤说:“我发现横纹金蛛是由黄色、黑色和白色组成的。”“你们还有什么发现?”我问。“它有个硬硬的外壳。”“它的肚子特别大。”“它还有个小小的头。”幼儿补充着他们的发现。
  在主题活动开展前期,我通过学习与查阅资料,明确地知道蜘蛛不属于昆虫,但在活动中我发现幼儿对于“什么是昆虫,蜘蛛属于昆虫吗”并不能明确地辨析。见幼儿对于蜘蛛观察得越来越透彻,我适时提出了问题:“蜘蛛算昆虫吗?”
  “算!”尧尧抢先回答道。“为什么你觉得它算昆虫呢?”我问道。“因为它跟甲虫一样也有硬硬的壳。”此时我意识到:幼儿的认知受其已有经验的影响,尧尧的已有经验是“有坚硬外壳的都属于昆虫”,所以横纹金蛛也属于昆虫。“不算!”鉴霆反驳道。“哦?为什么你觉得它不算昆虫呢?”“我之前听过董浩叔叔讲故事,故事里说蜘蛛不算是昆虫。”鉴霆的间接经验让他知道但却不理解为什么。
  如何支持幼儿在直接感知中主动获得新经验是我此时思考的重点。幼儿对于昆虫典型特征的模糊导致其不能明确分辨“什么是昆虫”。于是我问道:“什么样的才算是昆虫呢?你们知道的昆虫有哪些?”“蜜蜂!蝈蝈!”幼儿充分表达着自己的已有经验。前些天,我们集体观看了昆虫的纪录片。视频中提到“蜜蜂、蝈蝈是我们常见的两种昆虫”,所以对于这两种动物属于昆虫,他们的意见极其统一。
  “为什么它们是昆虫呢?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我问道。通过观察蜜蜂和蝈蝈的图片及动态视频,俊辰说:“我发现它们都有6条腿。”“它们都有翅膀。”“它们的一对翅膀大,一对翅膀小。”“你们再仔细观察一下它们的身体躯干部分,有什么发现?”“有头。”“有大肚子。”“头和肚子中间还有一小块。”随着幼儿的语言表达,我们总结出了昆虫的典型特征:“原来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3部分,有6条腿及2对翅膀。”
  “认真观察的小朋友已经发现了昆虫的共同点,我们再来看看我们的横纹金蛛。”淇淇大声说:“我们刚刚看了蜘蛛有8只脚!”“它不会飞,它没有翅膀诶。”源宝吃惊地说。“还有什么不同吗?再仔细看看。”“我知道了,”源源说,“它的头和肚子中间没有那一小块。”“那是胸。”乐乐纠正道。“那蜘蛛算不算是昆虫呢?”我又提出最初的问题。“不算!”幼儿肯定而统一地回答。“谁能完整地说出为什么蜘蛛不算昆虫?”他们争先恐后地表达着自己总结后的发现。通过两两比较的方法,幼儿能在细致观察、分析及总结后最终得出“蜘蛛不属于昆虫的结论”。
   面包虫吃面包吗?
  周末,泽泽爬山时抓到了一只螳螂。泽泽在查阅资料后得知螳螂吃面包虫,为了更好地照顾螳螂,于是便将买到的面包虫和螳螂一起带到班级中来。
  这一天,清晨的自然角传来争执声:“它叫面包虫,它一定吃面包。”“它只是长得像面包所以才叫面包虫!它根本不吃面包。”乐乐和跳跳争执不下谁也不能说服谁,于是来问我。
  通过前期资料的查阅,我知道面包蟲的学名为“黄粉虫”。因为黄粉虫在国外被碾碎制作成富含高蛋白的面包,所以又被称为面包虫。黄粉虫耐粗饲料,小麦、玉米、高粱、大米、大豆等五谷杂粮及蔬菜均可作为饲养黄粉虫的主料。
  面对幼儿的相互质疑,看着一个个皱着眉头严肃的小脸,我为他们的探究精神而感动。我意识到孩子们的认知冲突是一次极好的探究机会,于是说:“这真是个好问题,不如我们一起问问大家的想法?”在进行全班投票后我们发现:大多数幼儿认为面包虫吃面包,较少数幼儿认为面包虫不吃面包。于是关于“面包虫吃不吃面包”由两个孩子的小争论变成了大五班全体幼儿的讨论。
  “孩子们,关于面包虫吃不吃面包、如果不吃面包吃些什么,这是个特别好的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答案呢?”我希望通过提问激发幼儿自己解决问题的愿望。
  鑫鑫说:“我们可以上网查一查。”尧尧说:“我们还可以问问我妈妈,她是研究小动物的。”乐乐说:“咱们试一试不就知道了嘛!”霖霖说:“我们可以把面包虫分别放在两个纸杯里,一个里面放面包另一个里面放白菜,过段时间看看哪个纸杯里的东西没有就是它吃哪种食物。”“还有胡萝卜!”“还要放燕麦!”其他小朋友补充道。帅帅说:“那就拿4个纸杯,一个纸杯里放面包,一个纸杯放白菜,一个纸杯放胡萝卜,一个纸杯放燕麦。”大部分幼儿表示同意,可是乐乐皱着眉头说:“我觉得,可以把面包虫放在一个纸杯里,把这4种食物都放进这个纸杯里,过段时间看哪个没有了就表示面包虫吃什么。”“这不是和帅帅的方法一样吗?”兜兜质疑道。于是我将问题抛给幼儿:“这两种方法一样吗?”在众多“一样”的回答声中,跳跳的一句“不一样”显得格外清晰,“帅帅的方法是把食物分开放,乐乐的方法是把食物一起放。”跳跳表达着自己的想法。我说:“原来我们要试一试的方法有两种:可以将面包虫分成4组,每组投放不同的食物;也可以将所有食物一起放到一组面包虫中。”由于幼儿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我一边说着一边将两种方法用绘画的方式画在大屏幕上,意图通过直观的图像帮助幼儿总结归纳新经验。我接着问道:“你们想选择哪种方法?为什么?”   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间的相互质疑能促进幼儿逻辑思维的发展。源源在观察了半分钟方法图后激动地说:“应该把所有食物一起给面包虫,看最后哪个没有了就是它吃什么。如果面包虫不吃面包,那么分别放食物的方法里面有一个纸杯里只有面包,那一组的面包虫该饿死了!”大家听了源源的话,都观察着方法图,也觉得源源的发现很重要,由此确定了实验方案。星期五,我们将面包、白菜、胡萝卜、燕麦都放进饲养面包虫的纸杯;下个周一,孩子们激动地告诉我:“刘老师!没了没了!我们放进去的食物都没了,原来面包虫什么都吃。”
  我也很惊讶地问道:“你们观察得真仔细。既然它什么都吃,那它为什么叫面包虫呢?”鑫鑫激动地在书包中拿出一幅画说:“我知道!我和妈妈一起在网上查资料了,面包虫其实叫黄粉虫,外国人做面包的时候喜欢把黄粉虫切碎后放在面里做面包,所以才叫面包虫。外国人说这样的面包又香又有营养。”其他小朋友听了后,先是惊讶,接着便哈哈大笑。“中国也会用面包虫做面包吗?”我问道。“不会的。我跟妈妈一起做过面包,我们用的面粉和酵母粉还有鸡蛋。”在活动中我们不但了解面包虫名字的由来,还了解了中外在做面包上的文化差异。
  面包虫的名字是按其作用命名的,那还能按照什么特点进行命名呢?我们一起将动物与其名字建立联系,发现不但可以按照生物的作用进行命名,还有按照动物的外形特点进行命名的,“横纹金蛛就是根据它身上横向生长的金色条纹进行命名的”;还有按照动物的生理特点进行命名的“臭大姐是根据它会发出臭味的特点进行命名的”;还有按照动物的叫声特点进行命名的,“知了就是按照叫声进行命名的”。原来关于起名字,还有这么多不同的方式。将生物与其名字间建立联系,拓展了幼儿思考问题的角度。
   蝈蝈喜欢什么样的环境?
  进入到11月,天气越来越冷了。本班室内温度为23度,但为节约能源周末一般不再供暖。初冬的北京,平均最高温度大约为7摄氏度,平均最低温度达到了零下3摄氏度。蝈蝈能度过寒冷的周末吗?我通过查阅资料发现:如果蝈蝈所处的环境温度降到摄氏0度,就会有冻僵、冻死的危险。相较于寒冷的环境,蝈蝈更喜欢暖和的环境,最适宜温度为28~32度。
  当我注意到小朋友们纷纷从单衣换上了毛衣等厚衣服时,我向他们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你们换上了厚衣服呢?”“蝈蝈也会觉得冷吗?”引导幼儿关注蝈蝈及其所处环境温度的变化。
  经过思考后,大部分幼儿认为蝈蝈喜欢温暖的环境,小部分幼儿认为蝈蝈喜欢冷冷的环境。他们争论不休,最后决定来问我:“刘老师,您说蝈蝈是不是喜欢温暖的地方。”我看着一双双小眼睛说道:“问知道的人确实是个好办法,除了这个办法你们还有什么方法能知道答案吗?”“我们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网上查一查。”“我有一本关于昆虫的书,也可以在书里找答案。”“我们还可以做个小实验试一试。”我问:“哦?一个小实验就可以知道蝈蝈喜欢温暖的地方还是寒冷的地方?那么小实验应该怎么做呢?”跳跳说:“我们可以把一只蝈蝈放在很冷的地方,把另一只蝈蝈放在暖和的地方,然后过段时间看看哪个蝈蝈还活着,就代表蝈蝈喜欢什么样的地方。”“不行,这样另外一只蝈蝈不就死了嘛!”俊辰激动地说:“它们都是小生命,我们要保护它们。”
  看着他们若有所思的脸,我也说:“这确实不是个好的实验方法。我们想用实验的方法了解蝈蝈喜欢什么温度的环境,是为了能更好地照顾蝈蝈,所以无论用什么方法,前提都是要爱护小昆虫。还有其他的办法吗?”龙猫说:“我们可以找一个小盆,从盆的左边往里倒热水,从盆的右边往里倒凉水,两个水要一起倒到盆里。然后再把蝈蝈笼放在盆中间。这样蝈蝈笼的左边就是暖和的,蝈蝈笼的右边就是凉凉的,看看蝈蝈去哪一边,就知道他喜欢在什么温度的地方了。”听了龙猫的话,我意识到龙猫对水的流动性及热量的传递方面前期经验不足,所以在材料的选择上还有些偏差,但我没有立刻否定他,而是在肯定的基础上询问其他幼儿的意见:“嗯,龙猫在保护蝈蝈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在想办法,这一点特别好。你们觉得龙猫的方法怎么样?”乐乐说:“从左面倒热水,从右面倒凉水,水混在一起就變成了温水,不能变成一边凉一边热。”大部分幼儿赞同乐乐的观点,小部分幼儿赞同龙猫的观点。于是小朋友纷纷拿着小盆来实验:两个人为一组,一名幼儿拿盛有冰水的水壶,另一名幼儿拿着盛有比较热的热水的水壶,两名幼儿同时将一壶水倒入小盆中。龙猫先摸了一圈盆的外侧,再将一根手指头分别深入盆的左边和右边,然后笑着说:“真的变成温水了。”
  我说道:“龙猫想为蝈蝈提供两种不同的生活环境,这种想法很好,只是用水不太适宜,有没有什么更合适的东西代替水呢?”“暖水袋!”“暖宝宝!”“冰棍!”“冰水袋!”幼儿积极思考着,在保护蝈蝈的同时不断修改着他们的实验设计。
  最后幼儿选择了暖宝宝和冰水袋。他们将冰水袋放在了蝈蝈笼的左边,暖宝宝放在了蝈蝈笼的右边。不一会,兜兜激动地说:“刘老师您看!蝈蝈趴到暖宝宝这边了。”趴在暖宝宝这一侧笼壁上的蝈蝈瞪大了眼睛。贵贵说:“我觉得它只是喜欢这边的笼子才趴到这边的。”俊俊说:“它就是喜欢暖宝宝这边暖和的温度,不信我把暖宝宝换个地方。”说着便将暖宝宝和冰水袋调换了位置。不一会,蝈蝈果然又跑到暖宝宝这一侧的笼壁上。“刘老师,我们把暖宝宝换到哪儿蝈蝈就去哪儿。所以蝈蝈就是喜欢暖和的地方。”他们开心地分享着各自的发现。
  “原来蝈蝈喜欢更温暖的地方。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周末我们都不在幼儿院,所以我们的班级很冷。”彤彤说:“那小蝈蝈也会觉得很冷的,他喜欢暖和的地方。”“我们家暖和我想把它带回家。”“我也想周末把它带回家。”
  就这样,每周五我们的竞选小昆虫饲养员活动成了幼儿最期待的活动。
  探究还在继续,期待孩子们会有更多的发现。
其他文献
编者按:北京市海淀区北部的凤凰岭自然景区,被誉为“大自然赐予人类的一方净土,一块未经人工雕琢的碧玉”,在美丽的凤凰岭下有一所美好的幼儿园——海淀新区恩济幼儿园,2016年她拥有了一个温馨的称谓“凤凰岭下的童心家园”。取名童心家园,寓意着这里的教育者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路途中将永远追求“走进童心,解读童心”。几年来他们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园所文化——礼物教育,这个独特的表述背后是这所小小的幼儿园在“探究关系
缘 起  说起琪琪(化名),认识他的老师都有点苦笑:集体活动中思维活跃但喜欢插话,老师的话音还没有落,他就接嘴了;运动的时候,会带头和小朋友追追打打;午睡的时候,每天即便老师坐在他旁边,他也能趁机咬被角、挠墙壁。我们常常听到老师在问他:“琪琪,你能不能吃饭时不玩?”“你不要趴在地上,好吗?”“你可以睡觉了吗?能不能躺好?”“琪琪,趴在地上脏,你快起来好不好?”“琪琪,你好好坐下来玩可以不?”但不管
“大五班石老师在吗?门口有个毕业生来看望你!”我匆忙放下手中的备课本,带着疑问、猜测,更有满心的欢喜跑向了大门口。“小哲!”听到我的呼唤,男孩子一下扑到了我的怀里。望着这个个头都快追上我的男孩子,我的眼圈又一次湿润了。  还记得,当年的小哲个子矮矮的、身材瘦瘦的,常常拖着大鼻涕,身边的小朋友都躲着他。还没升到我们班时,我就对他充满好奇和关注。询问他的带班老师才知道,原来小哲来自一个离异家庭,爸爸一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分享环节是指在区域活动进行一个段落或即将结束时,教师组织幼儿围坐在一起或者分散在幼儿选择的活动区域内交流活动的“成果”,分享幼儿不同的经验的过程,旨在为幼儿提供反思自身行动的机会,让幼儿能够吸取与环境互动时的经验教训。分享环节能促进幼儿语言及思维能力发展,帮助幼儿梳理、反思、提升经验,提升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对幼儿发展和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践过程中,该环节存在着
在文中的“绘本集市活动”中,教师先让孩子们从家中带来绘本,考量质量和规格后以游戏币兑换给孩子,孩子再拿着游戏币去绘本集市购买自己喜欢的绘本。家长与教师认为的“公平”是指“等价交换”,所谓等价交换,指商品按照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进行的交换,等价交换要求商品的价格同价值相一致。而文中因为交换的对象是孩子,交换是在孩子完全自主的游戏情景下进行的,所交换的商品价格并不是商品购买时的真正价格,这就导
2015年7月1日到了。今天,是正式竞聘的时间。竞聘现场,你走进来,站定后只说了一句话,泪水就充满了眼眶:“本来,我准备了很长的一篇竞聘稿,但是我今天不想说这些了。”然后,你伴着泪水说了我们共同准备的开头。我努力控制着自己,我想你需要的不是带着泪水的附和,而是充满力量的回应。你说:“上个学年,我做得不够好,今年我会努力,请相信我吧!”然后,你给大家鞠了一个躬,转身出去了。  按照评分表,我们无法给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总论中提到:“家长不仅是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更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合作伙伴。只有家长有效地参与幼儿教育,才能使幼儿真正健康成长。”可见家长的参与是不可忽视的,而在本期话题中家长扮演着“观众”的角色,提出了“买卖”不公平问题,说明一些家长特别关注图书“价格”,忽视了活动本身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思考,除了让孩子们享受图书交换、体验分享乐趣,绘本集市活动还有什么样的
图书区的争吵:选剧本  2016年3月28日,工作时间。  图书区里,小朋友们都在看自己手中的图书绘本。  轩轩对旁边的山山说:“我觉得《老鼠嫁女儿》的故事好看。”  山山:“不好看,《狼和七只小羊》最好看了。”  毛毛:“你们的都不好看,《蚂蚁和西瓜》最厉害,小蚂蚁可厉害了!”说着自己还扮演起了大力士。  丫丫听到他们的争吵对他们说:“那你们都表演一下,看看谁的好看,我们就说谁的厉害。”  “这
头脑风暴、脑力激荡、争相表达、笑声不断、掌声阵阵,这是教研?是培训?或者是团队拓展活动?都不是,这是我们幼儿园中班家长会的现场。  提到家长会,让人想到更多的是正襟危坐的会议式,老师站在前面滔滔不绝地讲,家长则静坐倾听。如果教师讲得生动些,家长还能听上几耳朵,如果老师拿个稿子读,很多家长会以手机来“消磨”时间。  新学期中班第一次家长会马上就要开始了,为了避免以往家长会的尴尬,这回,我们试着这样玩
鼓浪屿,这座昔日孤寂的小岛,在清末开始的中西文化碰撞与交流中,曾煊赫一时,创造了我国教育史上的很多个第一,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摇篮”。日光幼儿园的前身私立怀德幼稚园,创立于1898年,较我国国人自办幼稚园——湖北幼稚园(1903年)还要早5年,因此,日光幼儿园也有着“中华第一园”的美誉。鼓浪屿上走出的杰出人物:林巧稚、马约翰、殷承宗、许斐平等,都曾在这里启蒙受教。  从“怜儿班”到“日光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