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江西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是实现绿色崛起、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的必由之路,也将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具有江西特色的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本文从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绿色生态体系、培育生态经济体系、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方面提出了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路径,进而提出从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生态经济政策、推进技术产学研合作、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提高民众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度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路径
2014年11月,国家六部委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我省成为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2015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江西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生态环境质量全国排名前列。2016年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前列,湿地保有量保持91万公顷;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6.2%,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8.6%,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9%左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河长制、全流域生态补偿等制度取得重要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一、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路径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以形成合力。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抓手手,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夺取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新的市场空间,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1)坚持开发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根据江西耕地保护红线、城市发展边界线和生态红线的级别体系和划定技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贯彻落实《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江西省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区划》和《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重点打造以“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以“四区二十四基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以“一湖一江五河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大力实施一批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推动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一加强水生态建设。推进南昌、新余、萍乡等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县、乡(镇)、村建设。加快生态修复进程态,重点强化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和东江源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建设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建设,集中力量抓好赣江源区的章江源、贡江源两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武夷山脉、罗霄山脉等生态功能脆弱地区的建设和保护罗霄山脉等生态功能脆弱地区的建设和保护,强化鄱阳湖、仙女湖等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加强重点领域综合防治强重点领域综合防治,重点实施赣南稀土矿集中区、赣南钨矿集中区、赣东北铜金矿集中区、九瑞铜金矿集中区、赣中铁矿集中区五大矿山环境治理工程赣中铁矿集中区五大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加强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强化“五河”、东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
(3)坚持绿色发展,构建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立足江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创新,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一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航空制造、半導体照明、绿色食品制造、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形成若干支撑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推进有色金属、钢铁、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含量,积极推动其循环经济发展,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成“高端化、环保化、高新化”的先进制造业。三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绿色 + 大旅游”。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推进“百县百园”工程工程,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绿色生态品牌。
(4)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不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不断增强江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资源保障能力,走借资源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道路。一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用地制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条例,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城市节水,科学确定和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绿色矿业发展。二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减排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支持节能科技创新,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推广新型节能农业技术,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节能产品产业化示范等重点工程。三积极开展循环经济重大工程及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江西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示范工程等循环经济工程试点。
二、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制度體系 全面推进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整合不动产登记机构,明确其职责,对各类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承包权等各种权益主体,形成权责明确、归属清晰、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出台交易目录,完善交易规则,探索建立活化使用权、激活转让权、保障收益权的资源管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对全省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用途实行统一监管,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系统性修复。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利用市场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实施差别化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制度,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水平。健全生态补偿制度。重点加强“五河”及东江源头生态补偿工作,逐步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省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和鼓励各市、县间通过自愿协商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关系; 扩大生态补偿支持,将各市、县(区)天然林保护、流域防护林、低产林改造等纳入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并给予生态补偿支持;建立完善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终生追究制度等的制度创新生追究制度等的制度创新,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完善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调整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在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评价体系中的占比,根据不同地区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2)加大生态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生态融资体系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需要激活资本市场, 拓宽生态建设融资渠道, 构建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生态文明投入体系。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各级财政对生态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提高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在江西公共财政支出占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扩大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确保用于生态保护、治理与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的增长。设立推进江西生态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引导资金深度融合发展的引导资金,用于支持江西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生态制度等方面重点建设项目方面重点建设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生态创建工作的以奖代补力度。允许社会资本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许社会资本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二建立多元生态融资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和外来资本,组建多元化投资的法人实体和通过股票、债券筹资或引入风险资本的形式运作,积极尝试生态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模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鼓励和发展市场和社会融资,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元投资主体,构建完整的生态建设融资体系。三探索绿色金融服务模式。以绿色金融为突破,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研究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探索绿色债券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应用,探索开展绿色金融改革试点。
(3)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完善生态经济政策
一完善江西生态产业政府支持政策。明确政府支持其发展的税收、价格、信贷、贸易、土地、投资等经济政策,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制定推进生态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指导意见融合发展的产业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项目利用型项目,鼓励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健全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立法,加大补偿的力度和广度,形成一套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重建的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标准策标准,探索建立区域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鄱阳湖湿地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五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以奖代补”政策。三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有利于引导各类利益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价格调节机制制,加快推进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
(4)推进技术产学研合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创新效应
科学技术及创新对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长远与积极的意义。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企业与研究机构等为核心要素的新型组织方式。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具有掌握最新生态技术及相应的高端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相关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技术、人才、产品与市场等之间的协调创新,促进生态技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推進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产业的快速发展。
(5)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起到关键支撑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高校、企业等相关部门要大力引进生态产业技术高端优秀与领军人才,调整高校及研究所专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大力培养博士、博士后等生态产业技术高端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更快更好的实现生态省建设战略目标。
(6)加强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
一是增强参与意识。应充分发挥各类大众传媒的话语权,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二是提升参与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能力。三是健全参与机制。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的信息公开机制,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向社会定期发布各类环境保护信息,提高企业环保行为、环境质量监测等的信息公开透明程度,维护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和重大事项,通过征求意见、听证、论证、公示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奖惩机制,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 黄小平,廖军凯.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现状与路径[J].价格月刊,2016(12)
[3] 施生旭.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水平评价与改进对策--福建省的案例研究[J]. 东南学术,2015 (5)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學院)
关键词: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路径
2014年11月,国家六部委批复《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我省成为首批全境列入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省份之一。2015 年 7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进一步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江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了良好成绩,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江西的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生态环境质量全国排名前列。2016年态环境进一步优化,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居全国前列,湿地保有量保持91万公顷;环境质量进一步提升,设区市城区空气质量优良率86.2%,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88.6%,均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万元GDP能耗同比下降4.9%左右;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进一步健全,河长制、全流域生态补偿等制度取得重要突破,走在全国前列。
一、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路径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共同参与,以形成合力。应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创新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抓手手,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优势,夺取和开拓新的市场空间新的市场空间,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1)坚持开发管控,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根据江西耕地保护红线、城市发展边界线和生态红线的级别体系和划定技术,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贯彻落实《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江西省生态空间保护红线区划》和《江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调整优化空间结构,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构建科学的空间开发格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重点打造以“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为主体的新型城镇化格局、以“四区二十四基地”为主体的农业发展格局、以“一湖一江五河三屏”为主体的生态安全格局,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绿色生态体系
大力实施一批生态修复和保护工程,推动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一加强水生态建设。推进南昌、新余、萍乡等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县、乡(镇)、村建设。加快生态修复进程态,重点强化鄱阳湖自然保护区和东江源江河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建设源头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建设,集中力量抓好赣江源区的章江源、贡江源两个省级生态功能保护区和武夷山脉、罗霄山脉等生态功能脆弱地区的建设和保护罗霄山脉等生态功能脆弱地区的建设和保护,强化鄱阳湖、仙女湖等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加强重点领域综合防治强重点领域综合防治,重点实施赣南稀土矿集中区、赣南钨矿集中区、赣东北铜金矿集中区、九瑞铜金矿集中区、赣中铁矿集中区五大矿山环境治理工程赣中铁矿集中区五大矿山环境治理工程,加强大气污染、农村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农村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防治,强化“五河”、东江等流域水污染治理。
(3)坚持绿色发展,构建高效低耗的生态经济体系
坚持绿色发展,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积极发展绿色经济。立足江西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方向,构建具有江西特色的现代生态产业体系,实现生态建设与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发展的绿色循环低碳创新,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和服务,提高经济发展的绿色含量。一大力发展新兴战略性产业。重点发展壮大新材料、新能源、航空制造、半導体照明、绿色食品制造、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形成若干支撑未来发展新的支柱产业。二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推进有色金属、钢铁、食品、纺织、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提高科技含量提高科技含量,积极推动其循环经济发展,把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成“高端化、环保化、高新化”的先进制造业。三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绿色 + 大旅游”。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重点推进“百县百园”工程工程,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打造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绿色生态品牌。
(4)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不断增强资源保障能力
坚持资源节约与保护,不断增强江西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资源保障能力,走借资源优势实现后发赶超的道路。一加强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节约与保护。执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节约用地制度、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条例,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城市节水,科学确定和规划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加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积极推进绿色矿业发展。二加强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减排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支持节能科技创新,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大力推广新型节能农业技术,实施节能改造、节能技术、节能产品产业化示范等重点工程。三积极开展循环经济重大工程及试点工作。大力推进江西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城市、国家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再生资源回收体系试点示范工程等循环经济工程试点。
二、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创新体制机制,建立生态文明制度體系 全面推进生态红线管控制度。完善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和管理制度。整合不动产登记机构,明确其职责,对各类自然资源进行统一确权登记,明确所有权、经营权、使用权、承包权等各种权益主体,形成权责明确、归属清晰、监管有效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健全自然资源产权交易平台,出台交易目录,完善交易规则,探索建立活化使用权、激活转让权、保障收益权的资源管理机制;成立专门机构,对全省各类自然资源资产的数量、范围、用途实行统一监管,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系统性修复。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加快自然资源产品价格改革, 利用市场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实现对自然资源的高效利用;实施差别化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制度,提高自然资源使用水平。健全生态补偿制度。重点加强“五河”及东江源头生态补偿工作,逐步建立自然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省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引导和鼓励各市、县间通过自愿协商建立横向生态补偿关系; 扩大生态补偿支持,将各市、县(区)天然林保护、流域防护林、低产林改造等纳入国家和省重点生态建设工程并给予生态补偿支持;建立完善森林(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长效机制,逐步提高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农业生态补偿,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生态红线管控制度、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和责任终生追究制度等的制度创新生追究制度等的制度创新,构建“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形成有效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和长效机制。完善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绩效考核评价制度,调整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指标在江西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综合评价体系中的占比,根据不同地区主体功能定位的不同实行差异化的考核评价体系。
(2)加大生态建设财政投入力度,建立多元生态融资体系
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需要激活资本市场, 拓宽生态建设融资渠道, 构建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资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生态文明投入体系。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各级财政对生态建设的财政资金投入,提高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在江西公共财政支出占比,积极争取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扩大地方财政转移支付的比重,确保用于生态保护、治理与建设等方面的财政支出的增长。设立推进江西生态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引导资金深度融合发展的引导资金,用于支持江西生态环境建设、生态产业发展、生态技术的研发与应用、生态制度等方面重点建设项目方面重点建设项目,并将这些项目优先纳入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大对生态创建工作的以奖代补力度。允许社会资本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许社会资本对生态环境建设投入能取得合理回报,推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的社会化运作。二建立多元生态融资体系。以政府为主导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和外来资本,组建多元化投资的法人实体和通过股票、债券筹资或引入风险资本的形式运作,积极尝试生态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模式,减轻政府财政压力,鼓励和发展市场和社会融资,形成政府、企业和个人等多元投资主体,构建完整的生态建设融资体系。三探索绿色金融服务模式。以绿色金融为突破,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研究设立绿色产业发展基金,推进金融开放创新,探索绿色债券等新型金融工具的应用,探索开展绿色金融改革试点。
(3) 充分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完善生态经济政策
一完善江西生态产业政府支持政策。明确政府支持其发展的税收、价格、信贷、贸易、土地、投资等经济政策,形成完善的生态产业支持政策体系。制定推进生态与经济深度融合发展的产业指导意见融合发展的产业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型项目利用型项目,鼓励发展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二健全生态补偿政策。制定相关政策,加强立法,加大补偿的力度和广度,形成一套利用经济杠杆促进生态系统功能恢复和重建的制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提高森林生态补偿政策标准策标准,探索建立区域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完善鄱阳湖湿地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五河”源头生态环境保护“以奖代补”政策。三完善价格和收费政策。在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内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试点。建立有利于引导各类利益主体参与可持续发展的价格调节机制制,加快推进土地、水、森林、矿产等资源型产品及要素价格改革。
(4)推进技术产学研合作,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协同创新效应
科学技术及创新对降低资源消耗、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长远与积极的意义。协同创新是以高校、企业与研究机构等为核心要素的新型组织方式。高校与科研机构等具有掌握最新生态技术及相应的高端人才,政府相关部门可以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加强相关组织在生态文明建设技术、人才、产品与市场等之间的协调创新,促进生态技术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推進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及产业的快速发展。
(5)加强高端人才培养与引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科技创新在发展循环经济、绿色产业、低碳技术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起到关键支撑作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高校、企业等相关部门要大力引进生态产业技术高端优秀与领军人才,调整高校及研究所专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新兴产业与主导产业,大力培养博士、博士后等生态产业技术高端人才,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更快更好的实现生态省建设战略目标。
(6)加强引导,提高公众参与度
一是增强参与意识。应充分发挥各类大众传媒的话语权,营造共建共享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和文化氛围。二是提升参与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生态文明素养和生态文明建设参与能力。三是健全参与机制。不断健全生态环境的信息公开机制,通过电视、报纸、互联网等宣传媒体,向社会定期发布各类环境保护信息,提高企业环保行为、环境质量监测等的信息公开透明程度,维护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渠道,对涉及公众环境权益,影响区域生态系统建设的发展规划、建设项目和重大事项,通过征求意见、听证、论证、公示等形式,充分听取公众意见,广泛接受社会监督。健全生态文明建设的奖惩机制,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良好风尚。
参考文献:
[1]胡小飞.生态文明视野下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为例[D].南昌:南昌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5.
[2] 黄小平,廖军凯.江西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体制机制创新的现状与路径[J].价格月刊,2016(12)
[3] 施生旭. 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水平评价与改进对策--福建省的案例研究[J]. 东南学术,2015 (5)
(作者单位:江西省社会科學院)